1
2020年7月10日,中國乳製品工業協會發表聲明,正式對熱傳的《深扒蒙牛、伊利6大罪狀,媒體不敢說,那就我來說》一文做出回應。
在這篇文章中, 伊利和蒙牛奶製品「產品質量不達標」「往牛奶裡添加化學物質」「壓榨奶農」等多項內容一時間讓兩家著名奶企成了眾矢之的。
可惜這篇行業協會的聲明說來說去也只是指責作者造謠,直接上升到損害國家標準的權威性角度,聲稱作者「罔顧事實,用心邪惡」,卻並沒能真正打消廣大吃瓜群眾的疑問和顧慮。
聲明發出後不久,這篇文章就在網際網路世界徹底消失了。
據說此事是伊利和蒙牛兩家的公關公司,少有的攜手並肩作戰、一致對外的戰果。
這裡暫不去討論文章裡的是是非非,不過伊利和蒙牛多年恩怨情仇幾乎就是一部中國奶業的撕逼史。
「伊利撕伊利撕,伊利撕完,蒙牛撕」,在伊利和蒙牛的這些年裡,各種撕逼大戰令人嘆為觀止。
蒙牛的創始人牛根生和伊利的創始人鄭俊懷無疑是整場撕逼大戰的絕對男主角。
兩人的愛恨情仇要從許多年前的內蒙回民奶食廠說起。
1983年,33歲的鄭俊懷從呼市奶牛公司招待所所長的位置上調任呼市回民奶食品廠任廠長,上級領導的用意很明顯,想看看這位人稱「鬼點子多」的鄭俊懷能不能把這家瀕臨倒閉的食品廠拉出泥潭。
在擔任 奶牛公司招待所所長時,為了創收給職工謀福利, 鄭俊懷請來個外地炸油條的師傅,就在單位門口支起攤點,打出「早餐吃油條喝鮮奶」的旗號。
如此土洋結合的辦法很快引來無數市民追捧,賣鮮奶加油條一個月就賺了2萬多元,被興奮的職工當成了「活財神」。
不過,從整潔光鮮的招待所調到奶食品廠,鄭俊懷著實有些不適應。
整座廠就是倆布滿灰塵和蜘蛛網的車間,外加一扇極其狹小的門面房,還有嗷嗷待哺的近百位職工。
但這個時代的創業者都有股子不服輸的闖勁,魯冠球是這樣,曹德旺是這樣,鄭俊懷也是這樣。
在這條路上,鄭俊懷很快就遇到了自己的「好兄弟」牛根生。
2
幹事業需要幫手,鄭俊懷最明白這個道理。
每次開大會,他都注意到,自己發言完之後有位健壯的小夥子總是帶頭歡呼,特別興奮。
這個人就是剛25歲的牛根生,是洗瓶車間的一位洗瓶工。
牛根生是苦出身,他從小就不知道親生父母是誰,出生一個月就以50元的價格被賣給一個牛姓人家,由於未生孩子,養父期望通過抱養來栽根立後,便給他取名「根生」。
牛根生剛滿20歲就繼承了養父的工作,進入呼市的大黑河牛奶廠當養牛工。
上任之後,為了讓改名為伊利的奶食品廠補充新鮮血液,鄭俊懷從社會招聘了一批有文化基礎的青年,高中學歷的牛根生就這樣走出了牛圈,被招進了廠裡。
剛進廠的牛根生對新廠長自然是真心崇拜,每次開大會都發自內心地熱烈鼓掌,手都拍紅了。
這樣血氣方剛又擁護自己的年輕人,不提拔他,提拔誰?
鄭俊懷開始有意識地關注牛根生,並很快把他提拔為產品測評組組長。
不久,鄭俊懷在廠裡搞起承包製,在他的暗示下,牛根生積極響應承包了廠裡的加工車間,很快就搞出了一番成績,扭虧為盈。
鄭俊懷很高興,委任牛根生為公司銷售經理,還讓他把家搬到了廠裡宿舍,同住一個單元的上下樓,彼此見面的機會更多了。
此時的兩人一聊就到深夜,彼此都感嘆找到了知己,表面上是上下級,私下已是兄弟相稱。
只是他們怎麼也想不到,若干年後,親如兄弟般也會反目為仇。
見到老大哥如此賞識自己,牛根生也很爭氣,意識到學歷軟肋的他,開始發奮補習文化。
1993年,35歲的牛根生憑著努力拿到了自考本科文憑,隨即被鄭俊懷提拔為公司副總經理,負責雪糕和冰淇淋的生產。
這一年,23歲的潘剛從內蒙古大學畢業分配進廠,因為年輕和學歷高,被鄭俊懷器重,從廠基層質檢員直接提拔為質檢部部長。
三年之後,由於發展迅速,伊利改立集團,並在同一年於A股上市,46歲的鄭俊懷成為集團公司董事長。
作為鄭俊懷精心栽培的部下,38歲的牛根生擔任主管生產和銷售的副董事長兼副總。
牛根生也確實不負厚望,渾身幹勁,帶領事業部一路拼殺,當時公司八成以上的營業額都來自他主管的事業部。
成為高管的牛根生不僅業務嫻熟,做人也很有一套。
他性格豪爽,拿著100萬的高薪不去買房買車,卻時常接濟下屬,帶著部下大碗喝酒大塊吃肉,有福同享,一副江湖大哥的派頭。
此時的集團內部,上上下下都視牛根生為伊利的實際管理者,這讓董事長鄭俊懷感到了危機。
傻乎乎的牛根生還一門心思撲在業務上,根本沒注意到老領導對自己已經心有介懷。
心有不安的鄭俊懷開始悄悄施展手腕,一點點從集團內部收回權力。
1998年,身為集團副總裁的牛根生有些惱火,他發覺許多部門對他的命令陽奉陰違,甚至根本使喚不動,連小到買一些辦公用品都還要打報告逐級審批,在這之前可從來沒發生過。
深感鬱悶的牛根生去找鄭俊懷反映問題,對方要麼避而不見,要麼是不冷不熱地回復。
醒悟過來的牛根生這才明白,自己犯了大忌,功高蓋主了!
幹得不舒服,那就辭職吧。
失望的牛根生向公司提交了辭職報告,可鄭俊懷兩次都不鹹不淡地表示挽留,要他好好再考慮考慮。
眼見工作環境沒有絲毫好轉,犟脾氣上來的牛根生也不考慮了,第三次在董事會上扔出辭呈。
鄭俊懷趕忙解釋說:「我並沒有這個意思啊!」
本來還有些猶豫的牛根生也借坡下驢:「哦,那我收回這個辭呈了。」
可等他準備伸手拿辭呈時,鄭俊懷已經迅速地用手緊緊摁住……
這次,鄭俊懷同意了。但是作為一種姿態,對外宣稱牛根生去了北京進修。
在鄭俊懷看來,他這是將牛根生這頭「倔牛」流放了,卻沒想到這是放虎歸山。
3
1999年,41歲的牛根生滿懷悲憤地離開了伊利,默默前往北京大學進修。
他不能不去,如果不服從集團安排,那就是徹底和伊利決裂了。
此時的牛根生,揣著集團每天發的240元食宿費,餓不死,也沒啥指望,就整天騎個車在學校裡瞎逛。
但就在他心情低落的時候,伊利又有一批被調整崗位的部下來到北京,攛掇他另起爐灶:「老大,我們自己幹吧!」
牛根生有些感動,可又很傷感地表示,之前自己的錢已經借的借,花的花,實在沒錢了。
不過,這十幾個人異口同聲說:「我們有!」
他們早想好了,要將手中原有的伊利股票賣掉,再找昔日的大哥幹一番大事業。
牛根生一尋思,自己在伊利苦幹了16年,沒想到如今落到如此境地還有這麼多人支持,那還有啥說的,幹唄!
就在這一樣,牛根生與部下共同集資了100萬,在一處偏僻的辦公樓裡創辦了蒙牛乳業。
不得不說,大佬的人格魅力就顯現在人生最低谷的時候。
馬雲初創時,一無所有,卻始終有「十八羅漢」追隨;史玉柱的「巨人」隕落,發不出工資還有數百位下屬不離不棄;郭家學負債纍纍,手下甘願賣房幫公司還債。
牛根生也是如此。聽說他創立了新公司,除了創業時的十幾個人,伊利銷售、生產、技術等部門呼啦一下又跑來三百多員工。
就這樣,新成立的蒙牛幾乎都不用額外招聘專門的人才,就形成了一支架構完整的乳業企業,殺回呼市,直接和老東家伊利形成對峙。
不過,此時的蒙牛和伊利如同螞蟻與大象。在已經有上億資產,經銷商遍布全國的伊利面前,蒙牛的規模根本不值一提。
與此同時,伊利正全力對付以光明乳業為代表的南方乳業系,火力集中地拼市場拼資源,根本沒覺得幾個「叛徒」能成什麼氣候。
不過,感覺不爽的鄭俊懷還是明令自己的經銷商絕不能沾手蒙牛的產品,否則「格殺勿論」,直接踢出伊利的經銷商隊伍。
這邊的蒙牛,麻煩也是一個接一個。
創業不久,追隨而來的人非但不拿工資,還自掏腰包幫助籌集啟動資金,世所罕見。
可眼見一群人大筆大筆拿著現金進進出出,很快就被熱心的「朝陽群眾」舉報給了警察叔叔。
警方懷疑這裡是個非法集資窩點,上門一瞧,好傢夥,這麼破的地方居然有近千萬的現金,沒的說,肯定有問題。
雖然牛根生通過關係和警方再三溝通,算是解釋了清楚,可之後還是經常被排查。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牛根生見辦公室太寒酸遭警方懷疑,就搬到了熟悉的呼市和林格爾縣盛樂經濟園,那裡的縣長是他的朋友。
蒙牛到來後,為建廠房不得不把園區裡幾平方的林木砍掉,可這批木材中有一些受保護的樹木,於是便被人一路告到國家林業局,上面又要追究蒙牛的責任。
關鍵時候,還是林格爾縣縣長站出來表態,說信任蒙牛,情願自己去坐牢,也要支持蒙牛創業。
如果說這些事情還能靠著朋友一一化解,可剛成立的蒙牛在市場裡完全就是副生面孔,沒有知名度的品牌一錢不值。
要知道,整個內蒙,不僅有伊利,還有興發等諸多乳業公司,初創的蒙牛連前五都排不上。
幹了多年營銷的牛根生很清楚,在資源和實力都遠不如對手的情況下,唯有出奇制勝才能站穩腳跟。
在中國乳業市場的廣告宣傳上,摸著石頭過河的伊利算是開拓者,而蒙牛則摸著伊利在過河。
2000年,蒙牛一本正經地來了個騷操作,既不去宣傳自己乳品有多好,也不去貶低對手,而是在內蒙各地大張旗鼓地打出 「向伊利學習,創內蒙古乳業第二品牌」 的廣告牌。
這「以退為進」的一手實在是妙,看似向大佬伊利表示尊敬,實際上卻狠狠蹭了一把伊利的熱度。
就這樣,甘做「老二」的蒙牛很快在內蒙乳業市場一炮打響。
不過沒過多久,蒙牛在各地立起來的幾十塊廣告牌便相繼被人損毀,破破爛爛已經完全看不出來。
蒙牛集團內部也很氣憤,投書媒體表示對這種破壞競爭的舉動非常憤怒。
事後不少人覺得這是伊利或者同行派人幹的齷齪事,可也有人覺得這就是蒙牛自導自演的賣慘式營銷。
隨著媒體的渲染,本來只是小範圍的蒙牛廣告迅速擴散到了全網,各大網絡媒體爭相報導,蒙牛因禍得福,白白賺了一波又一波的關注度。
不管真相如何,蒙牛確實以最少的錢收割了最多的流量,在北方大地站穩了腳跟。
4
此時的鄭俊懷,估計是沒空指使人去砸蒙牛廣告牌的,他正忙著跟風新一波國企股權改制風潮。
可能是被牛根生這樣有影響力的人弄怕了,想坐穩位子的 鄭俊懷迫切感覺自己必須要抓緊伊利的管理權,於是便乘著流行的「MBO」模式,抓緊收購其他人手裡的伊利股份。
1999年,伊利第二大股東立鑫實業準備轉讓手裡持有的2.68%股份,作價數千萬。
鄭俊懷很清楚,拿下立鑫實業的股份就等於抓牢了伊利,於是暗自籌集資金準備收購。
可他東拼西湊還差了1500萬,於是便以私下成立的「華世商貿」去找呼市八拜奶牛場,讓對方貸款1500萬供他去買股票。接著他又將到手的股票通過「華世商貿」抵押出1500萬歸還給八拜奶牛場。
鄭俊懷圖的不是錢,他的身價早隨著伊利的上市成為了內蒙的新富豪。
他是不敢,也不甘心失去對伊利的控制。
實際上,在此時股改的資本風潮中,類似這樣左手倒右手的行徑比比皆是。
有人一夜之間成為億萬富豪,可也有人因此栽了跟頭,鄭俊懷就這樣給自己挖了個大坑。
2002年8月,伊利通過增發5000萬股的A股募集到8億,為後續擴大生產以及打造全國的物流配送體系提供了有力保障。
這一年,52歲的鄭俊懷在伊利說一不二。看著32歲的潘剛既聽話又不離不棄,心裡很受用,就任命他為伊利集團董事,成為中國520家重點工業企業中最年輕的總裁。
潘剛也確實有水平,在他主管的液態奶市場上,僅花了一年時間就從6000萬做到了5億收入。
同時,伊利以液態奶為基礎,開始布局冷飲、奶粉等體系,在整個市場幾乎就是壟斷性的存在。
只是鄭俊懷有些摳門,當手下給他拿出某個10萬的廣告預算,他思索半天將0劃掉,改為了1萬,方案還得照舊。
為了進軍亞特蘭大奧運會營銷,伊利100萬的合同都籤了,鄭俊懷還是表示「再合計合計……」
扣歸扣,但伊利的實力擺在這。
2003年,伊利旗下39類產品600多個品種先後獲得各類食品認證,同時還通過了素有「綠色壁壘通行證」之稱的ISO14001資格認證證書,這意味著伊利已經達到了國際乳業的認證標準。
此時的市場上, 伊利的液態奶、雪糕、冰淇淋基本覆蓋了全國從南到北的每個冰櫃,連奶粉和奶茶粉都佔據著市場前三。
伴隨著伊利集團的飛速發展,董事長鄭俊懷真切地感受到了權力帶來的好處,到哪裡都是前呼後擁,隨便一句話就是集團最高指示。
嗯,看來當年玩MBO是玩對了,鄭俊懷心想。
可惜董事會裡總有一些年輕人不講「武德」,非要揪住當年併購的細節不放。
2004年5月,獨立董事俞伯偉等人對伊利股份提出異議,要求進行專項審計。
收到風後,54歲的鄭俊懷毫不客氣地通過董事會將這些「不懂事」的傢伙踢出局,就像當年踢走牛根生一樣。
不過鄭俊懷還是草率了,不是每個被踢走的人都能做到悄無聲息。
被趕出董事會的俞伯偉和一些獨立董事開始向證監會實名舉報鄭俊懷 「侵吞國有資產」,證監會內蒙古監管局核查小組迅速進駐伊利集團進行調查。
在落實了鄭俊懷曲線收購的證據之後,就此撤掉了他董事長的職位。
2005年1月5日,55歲的鄭俊懷被逮捕,並在年底因挪用公款罪獲刑6年。
此時,35歲的潘剛順勢接棒伊利集團董事長兼總裁,成為伊利不折不扣的少帥。
法庭上,執掌伊利22年的鄭俊懷悲憤地自我辯解道:一切均是為了解決管理層持股的來源問題,至今不明白我的行為已經犯法。
在中國股改的風潮中,MBO的做法確實是一個遊走在法律邊緣的模式,甚至可以算是今天許多上市企業的「原罪」。
但是,資本市場的殘酷就在於贏者通殺,輸者出局,鄭俊懷只能離開。
他可能更沒想到的是,若干年後,苦心孤詣打造的伊利會再一次對他「插刀」,關鍵人物依舊是自己器重的小老弟。
識人未必能馭人。
5
就在鄭俊懷忙著併購的時候,牛根生也幹得熱火朝天。
在廣告牌事件中,借著伊利的「勢」,出了自己名的牛根生很清楚,蒙牛還遠遠不是伊利的對手。
精明的他 制定了「三個凡是」政策:凡是有伊利奶站的地方,蒙牛不建;凡是非奶站的牛奶,蒙牛不收;凡是和伊利的收購標準不一的事,蒙牛不沾。
這些策略,極大緩解了伊利對蒙牛的敵意,獲得了寶貴的喘息機會。
不過,此時的蒙牛內部也正吵吵,「內蒙古乳業老二」這帽子雖說結結實實扣在了自己頭上,但是咱總不能一直總當「老二」吧。
牛根生大手一揮,決定要玩個新概念,給蒙牛一個新符號。
2000年,蒙牛推出了「中國乳都」的新概念。
請想歪的同學自行面壁思過三分鐘。
蒙牛將各地三百多處的廣告牌迅速更換為「蒙牛和其他本土乳業,為『中國乳都』 內蒙古喝彩!」的廣告詞。
好傢夥,這廣告詞一出,蒙牛倒像是內蒙古乳業最有排面的老大哥了。
靠著這一手,不僅政府願意買單,就連其他競爭對手都不好意思再多說什麼。
蒙牛將「德藝雙馨」的氣質拿捏得死死不說,還讓反應遲鈍的伊利頗為惱火:這句臺詞TM應該是我的啊!
6
2005年,伊利的總收入達到87億,雄赳赳地喊出了趕超100億的口號。
可一轉身就發現,幾乎臉貼著臉的蒙牛正樂呵呵地盯著自己。
懵逼的伊利這才察覺,尾隨身後的正是以72億收入緊貼著的蒙牛。
沒錯,悶聲發大財的蒙牛,一面向伊利等大佬致敬,一面悄悄地在資本市場拼命融資,玩了一出「扮豬吃老虎」。
2002年,就在伊利增發股票的時候,牛根生也沒閒著,和外資打得火熱,通過轉讓32%的股權從摩根史坦利、英聯以及鼎暉等機構拿到2600萬美元的投資。
一年後,又以28%的股權獲得上述機構3523萬美元的投資。
人有錢就變臉,拿了不少投資的蒙牛兵強馬壯,一抹臉就和伊利分庭抗爭,快的一下就「上天」了。
2003年10月15日,中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上天,蒙牛成為「中國航天員專用奶」唯一贊助商,延續至今。
太空人是不是真的只喝蒙牛,咱不敢說,但是蒙牛這個廣告做的是真上了天,將蒙牛很快推到了上市公司的行列。
不差錢的蒙牛,一年之後又以3.1億人民幣的中標額連續奪得《新聞聯播》《焦點訪談》以及熱門電視劇的黃金時段廣告位,一舉成為2004年央視廣告標王。
在牛根生看來,廣告,就是給產品安上「嘴巴」,廣告投入的多少與你所要達到的銷售目標呈正相關。
2004年6月,成立5年的蒙牛在香港聯交所掛牌上市,共發行3.5億股,成為中國乳業首家香港上市企業。
46歲的牛根生以1.35億美元的身家,笑吟吟地跨進這年的福布斯中國富豪榜。
也是在這一年,牛根生宣布捐出全部個人股份設立「老牛專項基金」,成為公益領域「中國捐股第一人」。
而此時,他的老東家鄭俊懷正在接受組織調查,曾經的上下級,好搭檔,境遇已迥然不同。
除了拿錢砸廣告,蒙牛在通州還建立了一家大規模生產基地,主營酸奶,推出了著名的蒙牛酸酸乳。
2005年,「超級女聲」火爆螢屏,蒙牛作為冠名商,再次成功博了一把眼球,名氣直逼伊利。
主推的蒙牛酸酸乳火爆市場,營收一年內從8億飆升到30億。
這波操作真的讓伊利肺都氣炸了。因為伊利才是最早開發「優酸乳」的企業,也是主攻青少年市場,你產品類型近似也就算了,包裝都幾乎是一樣的色系和字體。
眼見蒙牛風騷出位,伊利這時才算是醒過神,之前真的是低估了對手,白白被擺了一道。
至此,兩家的產品競爭到了令人髮指的相似地步:什麼「三色杯」「老冰棍」「XX心情冰棍」……根本說不清誰抄襲誰,反正一家有新產品,一周內另一家肯定也有同款出現,一模一樣的外觀完全讓人「傻傻分不清」。
不過,這些都是小把戲。
伊利還是有底氣,畢竟資質和證書不是白拿的。
2005年,伊利以唯一達到奧運乳品標準的供應商身份成為北京奧運會的合作夥伴,將原本勢在必得的蒙牛晾在一邊,扳回一局。
不過,蒙牛也不服輸。雖不是奧運贊助商,可就在奧運期間,憑藉與央視建立的良好關係,自己的廣告就貼著伊利的廣告放。
伊利這邊「有我中國強」的廣告剛結束,蒙牛那邊的「13億人奔向北京為奧運喝彩!」馬上就閃亮登場。
搞得就像伊利做鋪墊,蒙牛來點睛,伊利花巨資打造的廣告算是白瞎了。
廣告要做,圈子也得進。
2006年,趁著伊利管理層正在動蕩,牛根生一邊繼續深耕市場,一邊悄無聲息地加入了一家名為「中國企業家俱樂部」的圈子,成為發起人之一。
這「俱樂部」具體幹啥的,估計牛根生也不完全清楚,反正是好友柳傳志拉著參加的,那就一起玩唄。
不過,牛根生很快就感受到了圈子的力量。
從2007年開始,蒙牛連續三年在業績上全面趕超伊利,「中國乳業第一」的桂冠讓老牛很是揚眉吐氣。
但蘿蔔快了不洗泥,企業的成敗幾乎就在一夜之間。
2008年,奧運的聖火剛熄滅沒多久,三聚氰胺事件爆發。
除了始作俑者的三鹿奶粉,伊利、蒙牛、光明等多個奶企的奶粉都被檢測出三聚氰胺。
就此,五十歲的牛根生苦心經營九年的蒙牛,聲譽毀於一旦。消費者退貨,政府入駐,消費者退貨,直接損失達到20億。
而就在牛根生焦頭爛額的時候,鄭俊懷已經提前出獄,隨後被人接到了黑龍江,成為紅星集團食品有限公司的董事長,58歲的他開始了二次創業。
不過,此時的牛根生根本顧不上和老領導曾經的恩怨,他正全力和外國資本集團做著殊死鬥爭。
看著蒙牛境況不佳,曾經笑臉相迎的外資巨頭紛紛拿出股權書落井下石,磨刀霍霍向蒙牛,提出要併購企業。
生死關頭,牛根生只好以「萬言書」向中國企業家俱樂部求援,眾好友二話沒說紛紛解囊相助,柳傳志給了2億,俞敏洪和江南春各送上5000萬。
2010年,中糧集團的寧高寧索性以中糧集團名義認購了蒙牛20%股份,成為蒙牛第一大股東,將蒙牛納入到組織的懷抱。
同一年,蒙牛以4.6億持有君樂寶乳業51%的股權,成為最大股東,拿下華北市場。
此時的牛根生頗感落寞,環顧四周,老對手已經趕超,蒙牛戴上了「紅帽子」,自己似乎到了該功成身退的時候了。
一年之後,53歲的牛根生交棒給了寧高寧,安心去做他的公益。
只是誰也沒想到,老牛這一轉身離去,蒙牛忽然被伊利反殺,一年時間就被奪走「中國乳業第一」的桂冠。
7
此時的伊利,在潘剛的規劃下,先是拿下2010年上海世博會合作商,接著相繼推出了「金典」「安慕希」等高端線產品。
伊利畢竟起步早,底子硬,通過產品結構的升級,以高端產品帶動毛利率和淨利率的提升。
伊利的少帥也確實比鄭俊懷敢砸錢,一口氣連續砸下重金在《奔跑吧兄弟》《我是歌手》等熱門綜藝上頻頻露臉。
有錢真香,效果就是不一樣。
2014年,安慕希借力冠名《奔跑吧兄弟》,剛上市就是10億,第二年達到40億,第三年居然又翻一番直逼80億。
相比之下,失去牛根生的蒙牛真成了「懵牛」,再也沒有了當年出其不意的妙招廣告。
旗下的「特侖蘇」「純甄」在中高檔乳品市場中也毫無優勢,廣告預算一減再減。
沒辦法,當家人換了。
2015年,蒙牛營收490.3億元,伊利營收603.6億元 ,伊利再次翻身。
在此之後,兩家企業的差距越來越大。到2017年,一個伊利市值約相當於兩個蒙牛,當面撕逼人家都不搭理。
看著自己的親生兒子這樣被東家虐,牛根生也不好坐視不管了。
2016年,58歲的牛根生以「戰略顧問」的身份再次出山,寄託著許多人助蒙牛重現榮光的希望。
可此時的牛根生,實際上已經和蒙牛沒有直接的利益關係。在退下來前,牛根生就已經把全部股份捐給了基金會。
不過讓人詫異的是,在 牛根生回歸後,蒙牛這裡沒能聽見有什麼動靜,反倒是基金會合作的「5100西藏冰川礦泉水」高調地出現在了中國動車上,讓不少人以為蒙牛不賣奶改賣礦泉水了。
看著老牛回來並沒什麼大動靜,舒了口氣的伊利,轉身就把老東家鄭俊懷給告了。
鄭俊懷雖然身在黑龍江創業,但是在長達十年的時間裡,他並沒有把精力完全 撲在經營上,而是持續不斷地與伊利現任管理層發生糾紛。
一句話:「伊利是我創立的,因此所有資產都應歸屬於我。」
面對這樣的訴求,伊利自然不答應。
多次敗訴後的鄭俊懷轉而通過各種渠道表達訴求,其中不乏言辭激烈的各種舉報信,甚至還有以揭露伊利高層腐敗為背景的小說。
鄭俊懷矛頭所指,就是他一手培養起來的伊利董事長潘剛。這其中的是是非非糾纏了近十年,潘剛也很頭疼。
最終逼著潘剛出手的,是一則在網上傳得沸沸揚揚的他被帶走協助調查的消息。
爭執歸爭執,可到處誹謗就是你的不對了。
2018年10月,伊利通過官網和微博微信,發布了實名舉報信,徹底與鄭俊懷撕破臉。
這邊舉報完鄭俊懷,第二年又和蒙牛槓上了。
2019年6月20日,伊利發文直指蒙牛不地道,聯合外資破壞北京冬奧會。
情況也很簡單,伊利是奧運會的唯一指定贊助商,2022年的北京冬奧會依舊是。
可蒙牛忽然偷偷跑到瑞士洛桑的國際奧委會,拉著可口可樂一起籤署了個全球合作夥伴協議,羞答答地表示自己也是奧運合作夥伴了。
這分明又擺了伊利一道:怎麼著,蹭奧運蹭上癮了是吧?
氣急敗壞的伊利再三聲明:奧運會的唯一指定贊助商是我,是我!別無分號!
面對指責,蒙牛淡淡地回復「麼有」,揮揮手就不再吭聲。
2019年11月,61歲的鄭俊懷被法院撤銷之前的減刑裁定,再次被收監,二次進宮。
看到自己的老領導如此境地,不知道牛根生有什麼想法。
曾經居住在 同一棟樓同一單元裡的兩人,殊途也沒走到同路。
而蒙牛和伊利,在資本的大潮下自然也不會停歇。
但鬧歸鬧,鬥歸鬥,別迷了雙眼,忘了本心,誤了人民。
參考資料:
蒙牛內幕,張治國,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
中國乳業產業安全研究,郝曉燕,經濟科學出版社
乳業教父」鄭俊懷:創立伊利,影響蒙牛,如今70歲再次入獄,O2O 商學院
伊利—苦盡甘來:訪內蒙古伊利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鄭俊懷,黃裕亮、黃銘瑞,中國牧業通訊
蒙牛公司快速成長模式及其影響因素研究,李志剛、李興旺,管理科學
影響被贊助活動和贊助品牌間形象轉移的因素—基於蒙牛酸酸乳贊助超級女聲的實證研究,張黎,管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