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木寧
來源:銠財-銠財研究院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近期,伊利集團李翠枝關於「跨境電商嬰幼兒奶粉」的言論,引發一波輿論狂潮。
爭議越大,說明人們對嬰幼兒奶粉業愈發重視,是個利好現象。
客觀來看,進口品牌通過跨境電商途徑,確實「避開」了註冊新政及相應監管,增加了產品本身的未知與不可控性。李翠枝的初衷,有其積極意義。
只是,「將其從跨境電商中直接剔除」的方法,有些以偏概全,甚至簡單粗暴。
眾所周知,相比傳統進口渠道,跨境電商更加便利、優價、多元,可極大豐富消費體驗。
另一方面,跨境電商也有助我國產品更好「走出去」。如單獨將一款全球流通的產品剔除,恐不符合全球化的開放趨勢,也違背發改委、商務部對跨境電商的引導精神,亦不符高層的共贏理念。
從輿論角度分析,這也會使外界產生國內奶粉市場封閉、競爭不充分,甚至「國產奶粉實力不濟,懼怕、打壓進口奶粉」的質疑。
上述觀點,並非空穴來風。
從動機利益反推,如剔除成功,國產乳業尤其是領頭企業肯定是直接受益方,這也是眾多輿論,抨擊李翠枝為伊利代言的邏輯所在。
顯然,這有些得不償失。
姑且拋開陰謀論,也易使國產乳業陷入不自信、缺實力的片面人設中。
簡言之,無論有心還是無意,李翠枝的好心,似乎沒辦好事。尤其是在2019年國產奶粉的制勝元年;2020年國產奶粉加速崛起的時刻,更不應向市場輸入這一信號。
從優勢到勝勢 國產奶粉崛起進行時
這非妄言。
數據是最好的證言。
如將2018年國產奶粉21.1%的銷售額增速,視作對進口品牌的優勢初顯。
那麼2019年,國產奶粉超60%的市佔率,則意味著優勢已轉化為勝勢,進口奶粉頹勢已顯。
繁華盛景之下,一批優秀乳企的提振力量不容忽視。
2019年,國產高端奶粉代表中國飛鶴,實現營收137.22億元,較上年同比增長32.0%,奶粉總銷售量超7.5萬噸,突破1億罐。銷量、銷售額均位居中國市場第一;
另一國產奶粉龍頭君樂寶,實現銷售收入約163億元、同比增長25%,奶粉產銷量為7.5萬噸,離全球嬰幼兒奶粉領先品牌又進一步。
專家表示,作為奶業核心領域,國產奶粉崛起,代表著我國乳業振興已取得節點性勝利。也代表著2019年發改委等部門制定的《國產嬰幼兒配方乳粉提升行動方案》(簡稱《方案》),已取得顯著成效。
《方案》顯示:我國將大力實施國產嬰幼兒配方乳粉「品質提升、產業升級、品牌培育」行動計劃,力爭嬰幼兒配方乳粉自給水平穩定在60%以上。
看看2020年一季報表現,實現這個「穩定」目標只是時間問題。
該季度,伊利股份奶粉及奶製品營收增速27%;中國飛鶴營收約估計為45億左右,收入增速不低於30%;君樂寶營收約30億元左右,產銷量同比增長50%以上。
強勁增勢,依然吊打進口奶粉。
達能專業營養業務全球營收19.49億歐元,同比僅增長7.9%,中國市場嬰幼兒營養業務營收約30億人民幣;雅培嬰幼兒營養產品,中國市場僅預計微增長;雀巢旗下惠氏,甚至出現罕見的銷量下滑,尤其是S-26系列在中國市場表現糟糕,直接影響到惠氏1季度業績。
不難看出,進口奶粉增速已有強弩之末姿態,與國產奶粉的蒸蒸日上形成強對比。
此消彼長,歷經11年涅槃重生,國產品牌終於揚眉吐氣,重歸市場主導地位。
從青銅到王者,來之不易的成績單,得益於國產乳業在「黃金十年」中,臥薪嘗膽、沉澱精進,在摸索創新中找到了正確的發展道路。
去繁入簡,在銠財看來,可歸納為三方面:產品、營銷、渠道。
立足本土 產品致勝
先看核心中的核心---產品。
這個問題,上述市場數據,已給出答案。市場佔有率的反超,本質上是國產奶粉的產品品質已領先進口。
優勢主要有三:安全性更強、新鮮度更高、配方更適合。這三大優勢,直接決定了消費者的選擇。
先看安全性。
此前,國內消費者之所以青睞進口品牌,主因是2008年的惡性事件,國產被貼上「不安全」標籤。
隨著全行業的共同努力,這一顧慮已消失殆盡。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數據顯示,當前國產嬰幼兒配方奶粉質量正處歷史最好時期,近3年抽檢合格率連續穩定在99%以上,許多關鍵指標優於進口奶粉。同時,近年來抽檢國產奶粉合格率位居全球最高,是目前所有食品中合格率最高的產品,且沒有之一。
食安無小事,娃娃口糧更無小事。但對當下的國產奶粉來說,這也只是基礎。
安全的更高層次---新鮮,才是國產奶粉品質領先的核心考量,也是進口品牌的致命弱點,更是消費升級下,國人的核心需求。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世界各國飲食口味、食材偏好不同,但消費認知中,有一點殊途同歸:食品越新鮮,越健康、越有營養。
於嬌嫩的乳製品而言,鮮活更是重中之重。
國家奶業科技創新聯盟副理事長顧佳升表示「乳汁跟其他的食物是不一樣的,奶汁非常嬌嫩,溫度一變營養成分就變,因此我們強調用最衛生的方法和最溫和的手段來對待奶,這樣才能最大程度保留活性。牛奶擠出來之前是健康的,一旦它擠出來,它的活性因子保留的時間是四小時左右,四小時後接觸到環境裡面細菌,抑制細菌生長的能力就下降,因此牛奶非常容易壞,但是在四個小時裡面維生素是活著,因此最終加工布局的方式對營養有較大影響。
「越新鮮、越營養」,也是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推進奶業振興保障乳品質量安全的意見》中「大力提倡和鼓勵使用生鮮乳生產嬰幼兒配方乳粉」的科學依據所在。
在新鮮度方面,國產奶粉可謂「完爆」進口。
顧佳升表示:優質奶一定是新鮮的,而新鮮奶一定是來自本土的。
廣州乳業協會理事長王丁棉也認為:「在新鮮度上,進口的奶粉不如國內的。國內收完牛奶,可以立即加工,馬上上市。國外生產奶粉同樣要那麼多時間,但是多了運輸的環節。」
同時,由於進口奶粉多數屬於「大包粉」,生產日期並不確切。飄洋過海的時空風塵,已將新鮮消耗大半,再通過幹法工藝制粉,一來一回,新鮮度大打折扣,營養價值究竟多大,值得考量。
反觀國產奶粉,飛鶴、君樂寶、三元、聖元、伊利、蒙牛等則佔盡優勢。尤其是前四者,無一例外都是通過溼法工藝一次成粉,新鮮程度最高,即避免了二次汙染,又將原奶中的營養最大範圍保留下來。
不過,這種溼法工藝,不是誰都能做的。需要從生產到加工一體的全產業鏈支撐。
無論中國飛鶴位於東北平原的專屬產業集群,還是君樂寶依託華北平原的四個世界級、全產業鏈,都令進口品牌望塵莫及。
業內人士指出,三產融合的重資投入、集群化的生產協同,上下遊多維資源的整合共振,顯然不是進口品牌可以說玩就玩的。一個本土化背後,是實力、耐力、決心、產業力、專業力的多維加持,進口品牌能有多少破釜沉舟、壯士斷腕、一擲千金呢?
簡言之,新鮮或將是進口品牌難以彌補的短板,也是國內品牌的最大優勢。
再來看配方。
更是進口者的命門。
外來和尚好念經,但未必能把經念到心裡。最了解中國寶寶身體的品牌,也必然是中國品牌。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韓軍花指出,與其大費周折地去國外背奶粉,不如選擇國內品牌。她的理由是,國外奶粉不一定適合中國寶寶體質,例如美國奶粉的含鐵量偏低。
不僅美國奶粉不適合中國寶寶,歐洲、澳洲甚至鄰國日本的奶粉,與中國寶寶的身體需求也不完全匹配。
歐洲嬰幼兒配方奶粉作為母乳補充品,在微量元素添加方面會有所減少;
澳洲方面,以達能旗下澳洲版愛他美為例,普通系列添加「棕櫚油」,不僅影響寶寶對鈣的吸收,甚至導致出現便秘等情況。
日本奶粉粉中含鋅量普遍較少。若我國嬰幼兒長期食用日本奶粉會導致缺鋅,可能導致厭食、偏食等症狀發生。
以上問題,在國產奶粉中均不會出現。原因在於,國內乳企的專注、專業。
魔鬼在於細節。持續死磕,深度研究中國寶寶、中國母乳,讓國產奶粉牢握「更適合」標籤。
以中國飛鶴為例。2019年,飛鶴乳品院士工作站深入各區域的母乳研究,逐步實現功能性原料的自主掌控,新獲乳蹸脂母乳化發明專利,在腦發育核心技術方面獲得歷史性突破。
研究結果顯示,以飛鶴星飛帆餵養嬰兒的身長、體重、頭圍、BMI等體格生長指標均更接近母乳餵養嬰兒。從餵養第四周起,飛鶴星飛帆餵養嬰兒的排便次數、糞便性狀和顏色都更接近母乳餵養嬰兒。飛鶴星飛帆餵養嬰兒的腸道菌群、糞便中短鏈脂肪酸、sIgA等也有改善,與母乳餵養嬰兒接近。以代謝組學分析糞便中的蛋白質代謝產物也顯示,飛鶴星飛帆餵養嬰兒的數據更接近母乳餵養嬰兒。
君樂寶方面,牽手中國營養學會成立嬰幼兒營養合作研發中心,從更適合中國寶寶體質出發,旨在解決嬰幼兒餵養中存在的吸收、舒適性等問題;同時對五大營養元素進行科學配比,不僅針對性強,且營養全面。
比如旗幟奶粉,就採用了君樂寶母乳研究中形成的成果,其中α+β專利蛋白組合可以有效地促進嬰兒的生長發育,核苷酸在維持嬰兒機體生長發育,促進腸道成熟等諸多地方起到了不可缺少的作用。
簡單梳理,手握安全、新鮮、適合三把利器的國產奶粉,在品質上完勝進口奶粉。實力碾壓之下,市場理性回歸是應有之事。
隨著更多消費者開始嘗試、選擇國產奶粉,並實際體會到多重優勢,形成強勢體驗、粘性口碑。國產乳業的振興時速,將持續加快。國產乳企實力打底,深耕磨劍,亦有聲驚四座之勢。
圈層營銷 打破認知
這種聲勢,也是對一些偏見、歧視、謬論的最好回擊。
來看營銷。
今時不同往日,奶粉圈「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時代已過去。產品品質無論多優秀,也需出色的營銷策略匹配。
相比進口品牌以「100%進口奶源」、「100%全進口、「不含中國成分」等攻擊性言論作為賣點。
國產品牌的「圈層營銷」模式則更與時俱進。飛鶴聯合中國奶業協會等發起的「5.28中國寶寶日」;君樂寶2018年挑戰吉尼斯紀的「鮮活」奶粉嘗鮮計劃,三元食品借勢《上新了故宮》、《超級新發布》等文化IP,都是針對85、90後新生代「圈層營銷」的典範。
顯然,這卡準了戰略C位。
伴隨中國人均GDP超過9000美元,民族消費自信感日盛。新一代消費者,日益理性成熟。不再盲信洋品牌,重視品質、健康,更新鮮更適合的本土回歸疊加圈層認同,一場奶粉新國潮呼之欲出。
國產奶粉高品質、有溫度、敢於創新的形象得以樹立,由此圈層效應產生的巨大吸虹,更有利於釋放市場旺盛的消費力。
尤其在此次疫情中,飛鶴、君樂寶、三元、聖元、澳優、新乳業、伊利、蒙牛等國產品牌踴躍捐款捐物,亦用責任心圈粉不少。
渠道為王 下沉角逐
這種圈粉效應,對渠道的提振力量也不言而喻。
終端致勝、渠道為王。
如將國產奶粉復興過程比作「灌溉」,那麼渠道作用相當於「水道」。
目前,我國的奶粉購買渠道,還是主要集中於母嬰店、商超等線下渠道。
數據顯示,目前中國0-3歲嬰幼兒中約有近1000萬位於一二線城市,3800萬位於三四線及以下城市。
換言之,下沉市場發展空間不容小覷。結合註冊制及消費升級,大量中小奶粉品牌退出市場,給予了龍頭品牌發展良機。培育新市場渠道,成為競爭主戰場。
但這不是進口品牌的擅長領域,下沉效果顯得有些水土不服。而國產品牌更接地氣,受益於長期深耕,得以快速跑馬圈地,收割紅利。
還是以中國飛鶴為例,目前共擁有 1166 個經銷商,覆蓋全國多個省份。廣泛的銷售網絡幫助飛鶴快速打開市場,成為其奶粉王者的有力抓手。
有數據顯示,在下沉市場,飛鶴擁有五年以上的十大個體經銷商,這些個體經銷商在山東及河南等省份建立了許多農村銷售網絡,由於進口奶粉渠道難以破壁,結合飛鶴強大的產品力和品牌力,發展能量或將持續爆發。
君樂寶,也有一隻紮實、龐大的經銷鐵軍。強大銷售力疊加「優質低價」策略,讓其將產品快速滲透至三四線和更低線城市。由此爆發的消費力,是其年均複合增長率達84.5%,領先行業十倍速度,成為全球奶粉增速王者的重要原因。
同時,在渠道管控方面,國產品牌的扁平化、精細化管理,也能讓產品更高效流通到市場。
進口奶粉的AB面 是傲慢還是實力不濟?
當然,國產奶粉的順利崛起,除產品、營銷、渠道三者精進的內因外,進口品牌的「讓路」也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由於部分國內消費者對進口奶粉的過分依賴、盲從,讓一些洋品牌開始逐漸傲慢,丟失專業心、敬畏之心,打法變得粗放。
來看看它們的AB面。
2019年,有關部門抽檢境內的 114 家企業生產樣品 1721 個批次,100% 合格。
而境外 15 個國家和地區 53 家企業生產樣品 637 個批次,檢出 5 批次不合格,涉及英國、紐西蘭、西班牙和澳大利亞,進口產品不合格率為 0.78%。
據不完全統計,僅 2018、2019 年,海外奶粉就分別爆發了 29 例和 23 例安全事件。
甚至一些「進口大牌」也不能免俗。
2019年,有微博用戶投訴達能旗下愛他美奶粉出現活蟲。
該博主在微博中表示,愛他美官方客服竟然說:一罐密封包裝完好無損的奶粉裡,拆封后發現活蟲,這個不屬於產品質量問題,傲慢之態盡顯。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5月19日,達能紐迪希亞宣布,旗下超高端品牌愛他美Essensis 3正式登陸中國市場,並通過跨境渠道在中國首發愛他美Essensis 3「奇蹟藍罐」產品。天貓顯示,該款奶粉1、2段價格為510元,3段439元的定價,已是愛他美系列最貴產品。
雖然出現安全問題的奶粉並非愛他美Essensis 3,但同系列中,一款價格如此之高,另一款品質卻出現漏洞。衝突人設,還是令人玩味,何以有如此高價底氣呢?
再看另一巨頭雀巢,也有不少槽點,除惠氏罕見銷量下滑,雀巢品牌旗下卓淳能恩3此前也蹭熱「搶鮮上市」,不知是否考量了45-60天的通關時間。而雀巢在高端有機奶粉中,添加廉價麥芽糊精,也一度引發熱議。
由此,上述進口品牌的市場頹勢,也就有了註腳。
蹦的再歡,也怕拉清單。不把中國消費者放心上,自然導致用腳投票。
值得注意的是,看似大度、溫柔的市場,也有嚴肅、冷酷的一面,拋棄你時,連一句再見也不會有。即使奔馳、寶馬等大牌,也付過慘痛代價,各自取捨,值得奶粉洋品牌們深思。
不過,需要明確的是,儘管出現種種問題,但進口奶粉並不應被「一竿子」打死,其很多優勢也是他山之石,值得國產奶粉學習。
首先是國外的牧場成本,養殖成本,原料成本和工藝成本更低,奶粉企業的盈利空間更高。
此外在創新性和標準化方面,國產奶粉也還有所欠缺。
東北農業大學食品學院教授李曉東分析,目前國際嬰兒配方奶粉已經歷三個階段。第一代是基本營養型配方奶粉;第二代是加強營養配方階段,DHA、ARA、膽鹼、益生元等被逐漸添加到配方奶粉裡,它們是目前配方奶粉市場的主流;第三代是精確模擬配方階段。而在我國現階段,大部分嬰幼兒配方奶粉仍處於模仿階段。從產品看,我國國第一代奶粉在上世紀70年代成型,短短幾十年內,嬰幼兒配方奶粉已進入加強營養配方階段,但事實上,這更多是對國外奶粉的模仿。
簡單來說,進口品牌奶粉加什麼,國產奶粉便加什麼,說明我國在科研知識和技術的積累還存在很大空缺。
在更講究科研實力的特殊醫學配方奶粉方面,進口品牌也更為出色。
從產業角度分析,目前國內奶粉生產所需的乳清、乳鐵蛋白、乳糖等原料,供給也幾乎全部依賴進口。
從市場看,奶粉業近年熱度不斷提升,部分實力不足的小品牌,也渾水摸魚、濫竽充數,將產品價格推高,對行業產生不良影響。而進口乳業的充分競爭,可以保持市場活力,,更有利國產乳業做大做強。
伊利、蒙牛的巨頭尷尬 淪為拖隊者?
簡言之,與狼共舞,是國產乳業持續升騰的必備土壤。
明清時期的「海禁」與「閉關鎖國」,讓中國落後百年。
這告訴我們,沒有充分競爭,就沒有成熟市場,就會落後就會挨打。尤其是在國產奶粉已具備與進口奶粉PK的實力後,更應打開競爭大門。
從目前看,國產奶粉雖已扳回一城,但整體看,遠未達彈冠相慶的地步,進口品牌虎視眈眈,消費升級也帶來多元迭代,如何保持戰果,持續升騰,是國產乳企的關鍵思考。
放眼當下,若想保持優勢、全面超越,深耕高端,亦或專注下沉是兩條核心路徑。
如果「高不成、低不就」,不僅不能成為奶粉復興的主力軍,甚至會在激烈競爭中,與一線品牌漸行漸遠。
這值得「雙巨頭」伊利、蒙牛思考。
不知是何原因,伊利並沒公開自己2019年嬰幼兒奶粉的產銷數據。
只是在2019年年報中,引述尼爾森零研數據顯示:其嬰幼兒配方奶粉零售額市佔份額只有6%,僅比上年同期提高0.4%。
這樣原地踏步的數據,不僅無法與中國飛鶴、君樂寶等一線奶粉品牌相提並論,甚至還不如一些進口品牌增速。
蒙牛乳業更糟糕,奶粉產品虧損18.76億,這也不是其第一次虧損。
數據顯示,自2007年以來,蒙牛乳業的奶粉業務連續虧損7年。更尷尬的是,近日,蒙牛總裁盧敏放拋出一個新目標:蒙牛奶粉要在三年內進入行業前三。面對巨額虧損、連續大虧,何來如此底氣呢?
顯然,這些尷尬數據與乳業巨頭的光環反差強烈,更打破了國產奶粉整體高歌猛進的繁華畫面,是否有拖後腿之感?
何以至此?
業內人士指出,綜合乳企,在垂直業務上表現一般,主要還是專業度方面有所欠缺。
眾所周知,作為國內兩大乳業巨頭,論綜合實力,二者自然最強。但其以常溫奶起家,並沒有太多奶粉基因。由於常溫奶本身的中低消費屬性,致使二者在奶粉業務上較難破壁高端形象。至於產品品質,仁者見仁,但兩巨頭多品類、多領域發力的同時,也會分散其精力、資源,自然在與細分品牌比拼中不佔優勢。至於下沉方市場,由於二者渠道主要以商超為主,母嬰店並非強項,切入同樣有難度。
更為利空的是,如果國產奶粉已然崛起,高、中、親民序列格局趨於成熟固化,不乏細分強者,伊利、蒙牛若再想分出一塊蛋糕,也存一定難度。
簡言之,中國乳業未來的趨勢,即專業化、垂直化、精細化。綜合化乳企,需要破壁細分專業力。
資本態度很能說明問題。
截至2020年6月10日收盤,伊利股份市值1789億人民幣;蒙牛乳業市值1196億港幣;中國飛鶴市值1275億港幣。
不難發現,專注嬰幼兒奶粉領域的飛鶴,在市值方面竟已超過蒙牛。要知道,前者2019年營收為137.22億元,後者為790.3億元,投資者為何更看好中國飛鶴?
相比營收規模,營收成色更為關鍵。
盈利能力是一個重要考量。
蒙牛接近800億的營收,淨利41.1億元。伊利營收突破900億,淨利潤為70億。
而飛鶴營收不到140億元,淨利卻高達39.35億元。
不難發現,從規模來看,雖然伊利、蒙牛更大。但在盈利能力方面,飛鶴當屬行業第一。
數據顯示,伊利2019年毛利率37.36%,蒙牛37.6%,飛鶴為70%。
是否有大而不強、小而精悍之感?
王者霸屏靠什麼?充分競爭的力量
以此觀來,國產奶粉乃至國產乳業若想真正升騰,還需做大做強、做精做優。通過充分競爭、充分創新、充分細分、充分垂直,讓中外品牌共振,產銷共振,以此助力乳業振興。
任正非曾言,華為產品只是商品,如果喜歡就用,不喜歡就不用。
嬰幼兒奶粉,也是一樣。開放是乳企做強的最肥沃土壤,也是保護消費者利益的最根本、最有力手段。任何把經念歪、念亂的聲音,都值得警惕。
回顧黃金十年,尊重消費、尊重市場、是中國乳業青銅逆襲的根基,亦是下一個黃金十年王者霸屏的關鍵;充分競爭、帶來充分發展,帶來強者愈強,當然帶來不濟者的種種底褲。
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各中表現,銠財將持續關注。
本文為銠財原創
如需轉載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