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奶粉霸屏靠什麼 飛鶴、君樂寶、伊利、蒙牛誰是王者 誰在拖隊

2020-12-12 銠財

作者:木寧

來源:銠財-銠財研究院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近期,伊利集團李翠枝關於「跨境電商嬰幼兒奶粉」的言論,引發一波輿論狂潮。

爭議越大,說明人們對嬰幼兒奶粉業愈發重視,是個利好現象。

客觀來看,進口品牌通過跨境電商途徑,確實「避開」了註冊新政及相應監管,增加了產品本身的未知與不可控性。李翠枝的初衷,有其積極意義。

只是,「將其從跨境電商中直接剔除」的方法,有些以偏概全,甚至簡單粗暴。

眾所周知,相比傳統進口渠道,跨境電商更加便利、優價、多元,可極大豐富消費體驗。

另一方面,跨境電商也有助我國產品更好「走出去」。如單獨將一款全球流通的產品剔除,恐不符合全球化的開放趨勢,也違背發改委、商務部對跨境電商的引導精神,亦不符高層的共贏理念。

從輿論角度分析,這也會使外界產生國內奶粉市場封閉、競爭不充分,甚至「國產奶粉實力不濟,懼怕、打壓進口奶粉」的質疑。

上述觀點,並非空穴來風。

從動機利益反推,如剔除成功,國產乳業尤其是領頭企業肯定是直接受益方,這也是眾多輿論,抨擊李翠枝為伊利代言的邏輯所在。

顯然,這有些得不償失。

姑且拋開陰謀論,也易使國產乳業陷入不自信、缺實力的片面人設中。

簡言之,無論有心還是無意,李翠枝的好心,似乎沒辦好事。尤其是在2019年國產奶粉的制勝元年;2020年國產奶粉加速崛起的時刻,更不應向市場輸入這一信號。

從優勢到勝勢 國產奶粉崛起進行時

這非妄言。

數據是最好的證言。

如將2018年國產奶粉21.1%的銷售額增速,視作對進口品牌的優勢初顯。

那麼2019年,國產奶粉超60%的市佔率,則意味著優勢已轉化為勝勢,進口奶粉頹勢已顯。

繁華盛景之下,一批優秀乳企的提振力量不容忽視。

2019年,國產高端奶粉代表中國飛鶴,實現營收137.22億元,較上年同比增長32.0%,奶粉總銷售量超7.5萬噸,突破1億罐。銷量、銷售額均位居中國市場第一;

另一國產奶粉龍頭君樂寶,實現銷售收入約163億元、同比增長25%,奶粉產銷量為7.5萬噸,離全球嬰幼兒奶粉領先品牌又進一步。

專家表示,作為奶業核心領域,國產奶粉崛起,代表著我國乳業振興已取得節點性勝利。也代表著2019年發改委等部門制定的《國產嬰幼兒配方乳粉提升行動方案》(簡稱《方案》),已取得顯著成效。

《方案》顯示:我國將大力實施國產嬰幼兒配方乳粉「品質提升、產業升級、品牌培育」行動計劃,力爭嬰幼兒配方乳粉自給水平穩定在60%以上。

看看2020年一季報表現,實現這個「穩定」目標只是時間問題。

該季度,伊利股份奶粉及奶製品營收增速27%;中國飛鶴營收約估計為45億左右,收入增速不低於30%;君樂寶營收約30億元左右,產銷量同比增長50%以上。

強勁增勢,依然吊打進口奶粉。

達能專業營養業務全球營收19.49億歐元,同比僅增長7.9%,中國市場嬰幼兒營養業務營收約30億人民幣;雅培嬰幼兒營養產品,中國市場僅預計微增長;雀巢旗下惠氏,甚至出現罕見的銷量下滑,尤其是S-26系列在中國市場表現糟糕,直接影響到惠氏1季度業績。

不難看出,進口奶粉增速已有強弩之末姿態,與國產奶粉的蒸蒸日上形成強對比。

此消彼長,歷經11年涅槃重生,國產品牌終於揚眉吐氣,重歸市場主導地位。

從青銅到王者,來之不易的成績單,得益於國產乳業在「黃金十年」中,臥薪嘗膽、沉澱精進,在摸索創新中找到了正確的發展道路。

去繁入簡,在銠財看來,可歸納為三方面:產品、營銷、渠道。

立足本土 產品致勝

先看核心中的核心---產品。

這個問題,上述市場數據,已給出答案。市場佔有率的反超,本質上是國產奶粉的產品品質已領先進口。

優勢主要有三:安全性更強、新鮮度更高、配方更適合。這三大優勢,直接決定了消費者的選擇。

先看安全性。

此前,國內消費者之所以青睞進口品牌,主因是2008年的惡性事件,國產被貼上「不安全」標籤。

隨著全行業的共同努力,這一顧慮已消失殆盡。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數據顯示,當前國產嬰幼兒配方奶粉質量正處歷史最好時期,近3年抽檢合格率連續穩定在99%以上,許多關鍵指標優於進口奶粉。同時,近年來抽檢國產奶粉合格率位居全球最高,是目前所有食品中合格率最高的產品,且沒有之一。

食安無小事,娃娃口糧更無小事。但對當下的國產奶粉來說,這也只是基礎。

安全的更高層次---新鮮,才是國產奶粉品質領先的核心考量,也是進口品牌的致命弱點,更是消費升級下,國人的核心需求。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世界各國飲食口味、食材偏好不同,但消費認知中,有一點殊途同歸:食品越新鮮,越健康、越有營養。

於嬌嫩的乳製品而言,鮮活更是重中之重。

國家奶業科技創新聯盟副理事長顧佳升表示「乳汁跟其他的食物是不一樣的,奶汁非常嬌嫩,溫度一變營養成分就變,因此我們強調用最衛生的方法和最溫和的手段來對待奶,這樣才能最大程度保留活性。牛奶擠出來之前是健康的,一旦它擠出來,它的活性因子保留的時間是四小時左右,四小時後接觸到環境裡面細菌,抑制細菌生長的能力就下降,因此牛奶非常容易壞,但是在四個小時裡面維生素是活著,因此最終加工布局的方式對營養有較大影響。

「越新鮮、越營養」,也是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推進奶業振興保障乳品質量安全的意見》中「大力提倡和鼓勵使用生鮮乳生產嬰幼兒配方乳粉」的科學依據所在。

在新鮮度方面,國產奶粉可謂「完爆」進口。

顧佳升表示:優質奶一定是新鮮的,而新鮮奶一定是來自本土的。

廣州乳業協會理事長王丁棉也認為:「在新鮮度上,進口的奶粉不如國內的。國內收完牛奶,可以立即加工,馬上上市。國外生產奶粉同樣要那麼多時間,但是多了運輸的環節。」

同時,由於進口奶粉多數屬於「大包粉」,生產日期並不確切。飄洋過海的時空風塵,已將新鮮消耗大半,再通過幹法工藝制粉,一來一回,新鮮度大打折扣,營養價值究竟多大,值得考量。

反觀國產奶粉,飛鶴、君樂寶、三元、聖元、伊利、蒙牛等則佔盡優勢。尤其是前四者,無一例外都是通過溼法工藝一次成粉,新鮮程度最高,即避免了二次汙染,又將原奶中的營養最大範圍保留下來。

不過,這種溼法工藝,不是誰都能做的。需要從生產到加工一體的全產業鏈支撐。

無論中國飛鶴位於東北平原的專屬產業集群,還是君樂寶依託華北平原的四個世界級、全產業鏈,都令進口品牌望塵莫及。

業內人士指出,三產融合的重資投入、集群化的生產協同,上下遊多維資源的整合共振,顯然不是進口品牌可以說玩就玩的。一個本土化背後,是實力、耐力、決心、產業力、專業力的多維加持,進口品牌能有多少破釜沉舟、壯士斷腕、一擲千金呢?

簡言之,新鮮或將是進口品牌難以彌補的短板,也是國內品牌的最大優勢。

再來看配方。

更是進口者的命門。

外來和尚好念經,但未必能把經念到心裡。最了解中國寶寶身體的品牌,也必然是中國品牌。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韓軍花指出,與其大費周折地去國外背奶粉,不如選擇國內品牌。她的理由是,國外奶粉不一定適合中國寶寶體質,例如美國奶粉的含鐵量偏低。

不僅美國奶粉不適合中國寶寶,歐洲、澳洲甚至鄰國日本的奶粉,與中國寶寶的身體需求也不完全匹配。

歐洲嬰幼兒配方奶粉作為母乳補充品,在微量元素添加方面會有所減少;

澳洲方面,以達能旗下澳洲版愛他美為例,普通系列添加「棕櫚油」,不僅影響寶寶對鈣的吸收,甚至導致出現便秘等情況。

日本奶粉粉中含鋅量普遍較少。若我國嬰幼兒長期食用日本奶粉會導致缺鋅,可能導致厭食、偏食等症狀發生。

以上問題,在國產奶粉中均不會出現。原因在於,國內乳企的專注、專業。

魔鬼在於細節。持續死磕,深度研究中國寶寶、中國母乳,讓國產奶粉牢握「更適合」標籤。

以中國飛鶴為例。2019年,飛鶴乳品院士工作站深入各區域的母乳研究,逐步實現功能性原料的自主掌控,新獲乳蹸脂母乳化發明專利,在腦發育核心技術方面獲得歷史性突破。

研究結果顯示,以飛鶴星飛帆餵養嬰兒的身長、體重、頭圍、BMI等體格生長指標均更接近母乳餵養嬰兒。從餵養第四周起,飛鶴星飛帆餵養嬰兒的排便次數、糞便性狀和顏色都更接近母乳餵養嬰兒。飛鶴星飛帆餵養嬰兒的腸道菌群、糞便中短鏈脂肪酸、sIgA等也有改善,與母乳餵養嬰兒接近。以代謝組學分析糞便中的蛋白質代謝產物也顯示,飛鶴星飛帆餵養嬰兒的數據更接近母乳餵養嬰兒。

君樂寶方面,牽手中國營養學會成立嬰幼兒營養合作研發中心,從更適合中國寶寶體質出發,旨在解決嬰幼兒餵養中存在的吸收、舒適性等問題;同時對五大營養元素進行科學配比,不僅針對性強,且營養全面。

比如旗幟奶粉,就採用了君樂寶母乳研究中形成的成果,其中α+β專利蛋白組合可以有效地促進嬰兒的生長發育,核苷酸在維持嬰兒機體生長發育,促進腸道成熟等諸多地方起到了不可缺少的作用。

簡單梳理,手握安全、新鮮、適合三把利器的國產奶粉,在品質上完勝進口奶粉。實力碾壓之下,市場理性回歸是應有之事。

隨著更多消費者開始嘗試、選擇國產奶粉,並實際體會到多重優勢,形成強勢體驗、粘性口碑。國產乳業的振興時速,將持續加快。國產乳企實力打底,深耕磨劍,亦有聲驚四座之勢。

圈層營銷 打破認知

這種聲勢,也是對一些偏見、歧視、謬論的最好回擊。

來看營銷。

今時不同往日,奶粉圈「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時代已過去。產品品質無論多優秀,也需出色的營銷策略匹配。

相比進口品牌以「100%進口奶源」、「100%全進口、「不含中國成分」等攻擊性言論作為賣點。

國產品牌的「圈層營銷」模式則更與時俱進。飛鶴聯合中國奶業協會等發起的「5.28中國寶寶日」;君樂寶2018年挑戰吉尼斯紀的「鮮活」奶粉嘗鮮計劃,三元食品借勢《上新了故宮》、《超級新發布》等文化IP,都是針對85、90後新生代「圈層營銷」的典範。

顯然,這卡準了戰略C位。

伴隨中國人均GDP超過9000美元,民族消費自信感日盛。新一代消費者,日益理性成熟。不再盲信洋品牌,重視品質、健康,更新鮮更適合的本土回歸疊加圈層認同,一場奶粉新國潮呼之欲出。

國產奶粉高品質、有溫度、敢於創新的形象得以樹立,由此圈層效應產生的巨大吸虹,更有利於釋放市場旺盛的消費力。

尤其在此次疫情中,飛鶴、君樂寶、三元、聖元、澳優、新乳業、伊利、蒙牛等國產品牌踴躍捐款捐物,亦用責任心圈粉不少。

渠道為王 下沉角逐

這種圈粉效應,對渠道的提振力量也不言而喻。

終端致勝、渠道為王。

如將國產奶粉復興過程比作「灌溉」,那麼渠道作用相當於「水道」。

目前,我國的奶粉購買渠道,還是主要集中於母嬰店、商超等線下渠道。

數據顯示,目前中國0-3歲嬰幼兒中約有近1000萬位於一二線城市,3800萬位於三四線及以下城市。

換言之,下沉市場發展空間不容小覷。結合註冊制及消費升級,大量中小奶粉品牌退出市場,給予了龍頭品牌發展良機。培育新市場渠道,成為競爭主戰場。

但這不是進口品牌的擅長領域,下沉效果顯得有些水土不服。而國產品牌更接地氣,受益於長期深耕,得以快速跑馬圈地,收割紅利。

還是以中國飛鶴為例,目前共擁有 1166 個經銷商,覆蓋全國多個省份。廣泛的銷售網絡幫助飛鶴快速打開市場,成為其奶粉王者的有力抓手。

有數據顯示,在下沉市場,飛鶴擁有五年以上的十大個體經銷商,這些個體經銷商在山東及河南等省份建立了許多農村銷售網絡,由於進口奶粉渠道難以破壁,結合飛鶴強大的產品力和品牌力,發展能量或將持續爆發。

君樂寶,也有一隻紮實、龐大的經銷鐵軍。強大銷售力疊加「優質低價」策略,讓其將產品快速滲透至三四線和更低線城市。由此爆發的消費力,是其年均複合增長率達84.5%,領先行業十倍速度,成為全球奶粉增速王者的重要原因。

同時,在渠道管控方面,國產品牌的扁平化、精細化管理,也能讓產品更高效流通到市場。

進口奶粉的AB面 是傲慢還是實力不濟?

當然,國產奶粉的順利崛起,除產品、營銷、渠道三者精進的內因外,進口品牌的「讓路」也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由於部分國內消費者對進口奶粉的過分依賴、盲從,讓一些洋品牌開始逐漸傲慢,丟失專業心、敬畏之心,打法變得粗放。

來看看它們的AB面。

2019年,有關部門抽檢境內的 114 家企業生產樣品 1721 個批次,100% 合格。

而境外 15 個國家和地區 53 家企業生產樣品 637 個批次,檢出 5 批次不合格,涉及英國、紐西蘭、西班牙和澳大利亞,進口產品不合格率為 0.78%。

據不完全統計,僅 2018、2019 年,海外奶粉就分別爆發了 29 例和 23 例安全事件。

甚至一些「進口大牌」也不能免俗。

2019年,有微博用戶投訴達能旗下愛他美奶粉出現活蟲。

該博主在微博中表示,愛他美官方客服竟然說:一罐密封包裝完好無損的奶粉裡,拆封后發現活蟲,這個不屬於產品質量問題,傲慢之態盡顯。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5月19日,達能紐迪希亞宣布,旗下超高端品牌愛他美Essensis 3正式登陸中國市場,並通過跨境渠道在中國首發愛他美Essensis 3「奇蹟藍罐」產品。天貓顯示,該款奶粉1、2段價格為510元,3段439元的定價,已是愛他美系列最貴產品。

雖然出現安全問題的奶粉並非愛他美Essensis 3,但同系列中,一款價格如此之高,另一款品質卻出現漏洞。衝突人設,還是令人玩味,何以有如此高價底氣呢?

再看另一巨頭雀巢,也有不少槽點,除惠氏罕見銷量下滑,雀巢品牌旗下卓淳能恩3此前也蹭熱「搶鮮上市」,不知是否考量了45-60天的通關時間。而雀巢在高端有機奶粉中,添加廉價麥芽糊精,也一度引發熱議。

由此,上述進口品牌的市場頹勢,也就有了註腳。

蹦的再歡,也怕拉清單。不把中國消費者放心上,自然導致用腳投票。

值得注意的是,看似大度、溫柔的市場,也有嚴肅、冷酷的一面,拋棄你時,連一句再見也不會有。即使奔馳、寶馬等大牌,也付過慘痛代價,各自取捨,值得奶粉洋品牌們深思。

不過,需要明確的是,儘管出現種種問題,但進口奶粉並不應被「一竿子」打死,其很多優勢也是他山之石,值得國產奶粉學習。

首先是國外的牧場成本,養殖成本,原料成本和工藝成本更低,奶粉企業的盈利空間更高。

此外在創新性和標準化方面,國產奶粉也還有所欠缺。

東北農業大學食品學院教授李曉東分析,目前國際嬰兒配方奶粉已經歷三個階段。第一代是基本營養型配方奶粉;第二代是加強營養配方階段,DHA、ARA、膽鹼、益生元等被逐漸添加到配方奶粉裡,它們是目前配方奶粉市場的主流;第三代是精確模擬配方階段。而在我國現階段,大部分嬰幼兒配方奶粉仍處於模仿階段。從產品看,我國國第一代奶粉在上世紀70年代成型,短短幾十年內,嬰幼兒配方奶粉已進入加強營養配方階段,但事實上,這更多是對國外奶粉的模仿。

簡單來說,進口品牌奶粉加什麼,國產奶粉便加什麼,說明我國在科研知識和技術的積累還存在很大空缺。

在更講究科研實力的特殊醫學配方奶粉方面,進口品牌也更為出色。

從產業角度分析,目前國內奶粉生產所需的乳清、乳鐵蛋白、乳糖等原料,供給也幾乎全部依賴進口。

從市場看,奶粉業近年熱度不斷提升,部分實力不足的小品牌,也渾水摸魚、濫竽充數,將產品價格推高,對行業產生不良影響。而進口乳業的充分競爭,可以保持市場活力,,更有利國產乳業做大做強。

伊利、蒙牛的巨頭尷尬 淪為拖隊者?

簡言之,與狼共舞,是國產乳業持續升騰的必備土壤。

明清時期的「海禁」與「閉關鎖國」,讓中國落後百年。

這告訴我們,沒有充分競爭,就沒有成熟市場,就會落後就會挨打。尤其是在國產奶粉已具備與進口奶粉PK的實力後,更應打開競爭大門。

從目前看,國產奶粉雖已扳回一城,但整體看,遠未達彈冠相慶的地步,進口品牌虎視眈眈,消費升級也帶來多元迭代,如何保持戰果,持續升騰,是國產乳企的關鍵思考。

放眼當下,若想保持優勢、全面超越,深耕高端,亦或專注下沉是兩條核心路徑。

如果「高不成、低不就」,不僅不能成為奶粉復興的主力軍,甚至會在激烈競爭中,與一線品牌漸行漸遠。

這值得「雙巨頭」伊利、蒙牛思考。

不知是何原因,伊利並沒公開自己2019年嬰幼兒奶粉的產銷數據。

只是在2019年年報中,引述尼爾森零研數據顯示:其嬰幼兒配方奶粉零售額市佔份額只有6%,僅比上年同期提高0.4%。

這樣原地踏步的數據,不僅無法與中國飛鶴、君樂寶等一線奶粉品牌相提並論,甚至還不如一些進口品牌增速。

蒙牛乳業更糟糕,奶粉產品虧損18.76億,這也不是其第一次虧損。

數據顯示,自2007年以來,蒙牛乳業的奶粉業務連續虧損7年。更尷尬的是,近日,蒙牛總裁盧敏放拋出一個新目標:蒙牛奶粉要在三年內進入行業前三。面對巨額虧損、連續大虧,何來如此底氣呢?

顯然,這些尷尬數據與乳業巨頭的光環反差強烈,更打破了國產奶粉整體高歌猛進的繁華畫面,是否有拖後腿之感?

何以至此?

業內人士指出,綜合乳企,在垂直業務上表現一般,主要還是專業度方面有所欠缺。

眾所周知,作為國內兩大乳業巨頭,論綜合實力,二者自然最強。但其以常溫奶起家,並沒有太多奶粉基因。由於常溫奶本身的中低消費屬性,致使二者在奶粉業務上較難破壁高端形象。至於產品品質,仁者見仁,但兩巨頭多品類、多領域發力的同時,也會分散其精力、資源,自然在與細分品牌比拼中不佔優勢。至於下沉方市場,由於二者渠道主要以商超為主,母嬰店並非強項,切入同樣有難度。

更為利空的是,如果國產奶粉已然崛起,高、中、親民序列格局趨於成熟固化,不乏細分強者,伊利、蒙牛若再想分出一塊蛋糕,也存一定難度。

簡言之,中國乳業未來的趨勢,即專業化、垂直化、精細化。綜合化乳企,需要破壁細分專業力。

資本態度很能說明問題。

截至2020年6月10日收盤,伊利股份市值1789億人民幣;蒙牛乳業市值1196億港幣;中國飛鶴市值1275億港幣。

不難發現,專注嬰幼兒奶粉領域的飛鶴,在市值方面竟已超過蒙牛。要知道,前者2019年營收為137.22億元,後者為790.3億元,投資者為何更看好中國飛鶴?

相比營收規模,營收成色更為關鍵。

盈利能力是一個重要考量。

蒙牛接近800億的營收,淨利41.1億元。伊利營收突破900億,淨利潤為70億。

而飛鶴營收不到140億元,淨利卻高達39.35億元。

不難發現,從規模來看,雖然伊利、蒙牛更大。但在盈利能力方面,飛鶴當屬行業第一。

數據顯示,伊利2019年毛利率37.36%,蒙牛37.6%,飛鶴為70%。

是否有大而不強、小而精悍之感?

王者霸屏靠什麼?充分競爭的力量

以此觀來,國產奶粉乃至國產乳業若想真正升騰,還需做大做強、做精做優。通過充分競爭、充分創新、充分細分、充分垂直,讓中外品牌共振,產銷共振,以此助力乳業振興。

任正非曾言,華為產品只是商品,如果喜歡就用,不喜歡就不用。

嬰幼兒奶粉,也是一樣。開放是乳企做強的最肥沃土壤,也是保護消費者利益的最根本、最有力手段。任何把經念歪、念亂的聲音,都值得警惕。

回顧黃金十年,尊重消費、尊重市場、是中國乳業青銅逆襲的根基,亦是下一個黃金十年王者霸屏的關鍵;充分競爭、帶來充分發展,帶來強者愈強,當然帶來不濟者的種種底褲。

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各中表現,銠財將持續關注。

本文為銠財原創

如需轉載請留言

相關焦點

  • 乳業這十年:伊利、蒙牛、光明、飛鶴、君樂寶、新希望的高端之戰
    同時,國產乳企實力也不斷提升,在伊利、蒙牛、光明、飛鶴、君樂寶、新希望乳業、三元等一批優秀企業的帶領下,市場話語權加強。比如國產奶粉的整體市場佔有率達到了65%,基本恢復到2008年前的水平。這些可喜變化,離不開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也離不開乳業整個產品品質的提升。停止「名牌產品」、「免檢產品」、制定奶粉審查標準、實行奶粉配方註冊制。
  • 今天,飛鶴市值超越蒙牛,盡顯奶粉品類的力量
    我們不去討論飛鶴與蒙牛未來的市值如何演變,我們只從奶粉品類的角度去挖掘飛鶴市值增長的深層次邏輯,探究奶粉品類的力量,和見證奶粉品類對於乳企的重要性。回想這些年國內奶粉市場的發展,我們為伊利、蒙牛、飛鶴、君樂寶、澳優、合生元等乳企點讚!
  • 伊利、飛鶴、君樂寶、蒙牛、三元、新乳業等在行動
    不過,兩家乳企的身影顯得更為亮眼:伊利、飛鶴。據悉,在疫情暴發後,伊利第一時間啟動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預案》,決定持續投入1億元用於疫情防治。值得一提的是,除捐款過億的伊利、飛鶴外,其他不少乳企也捐贈了大筆資金。其中,蒙牛捐贈8000萬元;君樂寶捐款600萬元,定向用於支持武漢雷神山醫院建設。誠然,千裡送鵝毛,禮輕情意重。捐贈金額高低,不是評判企業社會責任心的唯一標準。
  • 國產奶粉,誰是扛把子?
    另一方面,國內疫情基本結束,飛鶴、澳優、伊利、蒙牛等奶粉廠商紛紛增產,如飛鶴預計一季度收入增速不低於30%,蒙牛雅士利的嬰幼兒配方奶粉,銷量同比增幅超過20%以上,對於國產奶粉來說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洗牌機會。那麼,在這一波浪潮中,誰會是未來國產奶粉的扛把子?
  • 透過伊利、蒙牛、光明、飛鶴 看中國乳業發展四重奏
    而要做到這一點,觀察伊利、蒙牛、光明、飛鶴這四家企業的發展規劃和戰略取向就成為首要問題。作為行業當之無愧的老大,伊利股份代表著行業發展的哪些趨勢和方向?屈居老二多年、股價被飛鶴超過的蒙牛在出售君樂寶這個搖錢樹之後2020年的業績到底會怎樣?偏居一隅的光明乳業能否走出增長乏力的困境?異軍突起但卻受限於產品單一的飛鶴能否繼續高歌猛進?
  • 推新品、換包裝……伊利、飛鶴、蒙牛、君樂寶、惠氏很活躍!
    據不完全統計,今年1~10月,飛鶴、伊利、蒙牛、澳優、君樂寶、完達山、宜品等多家乳企共推出了逾百款兒童奶粉,其中部分乳企更是布局多款兒童奶粉,比如今年君樂寶和伊利推出3款,飛鶴推出4款,聖元優博推出4款,完達山推出6款等。除了兒童奶粉,也有乳企在布局成人粉,比如伊利推出成人粉——倍暢成人羊,藍河推出全家配方綿羊奶粉。
  • 中國奶粉新巨頭:年銷5200萬罐,營收破百億,成飛鶴伊利最大勁敵
    中國奶粉新巨頭:年銷5200萬罐,營收破百億,成飛鶴伊利最大勁敵對於中國父母而言,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奶粉要吃好的,什麼都要最好的,其實剛開始國產奶粉和國外奶粉價格也是持平的,但我們都知道後來「三聚氰胺」的事情,國產奶粉口碑直線下降,進口奶粉價格越來越貴
  • 抗擊疫情,飛鶴、伊利、君樂寶、蒙牛、惠氏、澳優等乳企在行動
    我們也在眾多的企業捐贈中看到了伊利、飛鶴、君樂寶、蒙牛、澳優、宜品、雀巢、惠氏、合生元、貝因美、光明、美力源、美贊臣、達能、雅培、和氏、西安銀橋等乳企在行動:它們敬畏生命、心繫人民健康與安全,它們尊重專業,向醫者仁心致敬,它們無私無畏,勇擔社會責任……
  • 飛鶴、伊利、君樂寶等乳企入圍2020世界乳品創新獎
    「讀奶粉周報,觀行業風雲」。本周澳優、君樂寶、優博、紐康特等品牌抽檢合格;飛鶴、伊利、君樂寶、惠氏、海普諾凱、宜品等乳企入圍2020世界乳品創新獎;澳優通過國家工信部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評定,並啟動中部母乳庫項目;飛鶴星飛帆配方升級獻禮528寶寶日;蒙牛集團總裁盧敏放稱蒙牛要做戰略性併購,奶粉業務三年內進前三......
  • 飛鶴和君樂寶要PK上市?
    君樂寶分手蒙牛謀上市,飛鶴同期啟動上市,兩大國粉意在PK啥?君樂寶分手蒙牛是為預謀上市?而這一變故,也意味著蒙牛靠嬰配粉業務提速這條路註定不太好走。液態奶作為蒙牛乳製品版塊中的一員大將,但與競品伊利對比仍被拉開很遠。具體到2018年財報上,伊利液體乳產品營收656.79億元,而蒙牛液態奶僅為593.89億元。
  • 國產奶粉衝擊高端,飛鶴、蒙牛、合生元們的牌好不好打?
    國產奶粉開始走低價路線,比如君樂寶,在2014年推出130元每罐(800g)的超低價格。可是低價路線不是這麼好走的。都是名氣不響的國產品牌,買誰都一樣,那麼關鍵的問題就變成了:誰能夠被擺在超市和母嬰店的貨柜上,誰就能夠進入消費者的視野,最終轉化為實打實的銷售數據。
  • 牛奶、奶粉漲價潮來襲!伊利蒙牛打響頭炮,光明、君樂寶、三元...
    來源:胡說有理2021年伊始,伊利基礎白奶產品開始提價。而此前,奶粉企業已紛紛提價!1月5日當天,乳業股全線大漲飄紅。1.伊利蒙牛液奶提價胡說有理注意到,國盛證券1月5日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伊利公司於 12 月 29 日對旗下基礎白奶產品進行提價,提價幅度 3-5%。
  • 「飛鶴、君樂寶」們悄然壯大,但國產奶粉真的翻身了嗎?
    三聚氰胺醜聞導致國產奶粉市佔率從2008年前的70%跌至2015年的30%,近幾年又迅速上升,2019年超60%。國產奶粉靠什麼壯大,將如何真正逆襲?  作者 | 潘心怡 編輯 | 羅麗娟  「沒想到老家縣城居然有這麼多人喝國產奶粉。」
  • 飛鶴君樂寶資本動作頻頻,土奶粉欲與洋奶粉掰手腕
    ……10多分鐘過去了,他還是沒能決定要買點什麼奶粉回去。 在配方註冊制等奶粉新政出臺、市場佔有率回升的利好氛圍下,國產奶粉試圖採用各種手段,進一步收復市場。 一直以來,除蒙牛、伊利兩大巨頭外,國內奶粉企業只有貝因美一家上市公司,隨著自身體量的壯大,登陸資本市場也逐漸被其他國產品牌提上日程。
  • 國產奶粉和進口奶粉哪個好?君樂寶「三全」管理模式樹立行業好榜樣!
    同時,君樂寶、伊利、蒙牛、光明、飛鶴、新希望乳業、三元等一批優秀企業市場話語權加強,與國外品牌競爭,逐漸站穩腳跟。比如國產奶粉的整體市場佔有率達到了65%,基本恢復到2008年前的水平。國產奶粉和進口奶粉哪個好?
  • 飛鶴、君樂寶、伊利、聖元、雀巢等8款奶粉深度評測,你怎麼選?
    如果這篇文章沒有你想了解的產品,可以在文末給我們留言,下次評測可能就出現了哦~本次評測的8款奶粉包括:飛鶴精粹美葆兒、君樂寶樂暢、雀巢瑞鉑能恩、雅培雙貝吸、伊利賦能、聖元愛冠多(國產版)、完達山親蓓、歐素力。評測說明:本次評測由奶粉智庫母嬰評測中心組織進行,本次評測不涉及感官評測,參加評測產品均以3段為例,下面均省略段位。
  • 國產奶粉哪個牌子最好?國產奶粉排行榜10強!
    今天,我們就以全國6000多家實體母嬰店銷售的國產奶粉品牌,為大家一一介紹。國產十大奶粉品牌排行榜1:歐世蒙牛歐世蒙牛是蒙牛集團旗下嬰幼兒奶粉品牌,早在06年就開始與歐洲領先的乳製品集團Arla Foods進行戰略合作,致力於中國母乳成分研究和嬰幼兒營養需求研究,開發適合中國寶寶和孕產婦的配方奶粉。
  • 千錘百鍊,飛鶴、君樂寶、聖元、伊利、蒙牛等乳企助推國粉崛起!
    比如從2019年乳企增速來講,飛鶴、澳優、君樂寶、蒙牛、雅士利在大環境艱難的2019年都保持著雙位數的增速。比如從乳企通過配方產品註冊數量來講,飛鶴通過了5個工廠,14個系列,其中星飛帆成為了銷量超50億的大單品,臻稚有機、星階優護、臻愛飛帆等在市場上表現較好;澳優通過了5個工廠,15個系列,其中佳貝艾特成為了羊奶粉行業第一大單品,海普諾凱、能立多、悠藍等受到不少消費者歡迎。
  • 飛鶴、伊利、君樂寶、貝因美、澳優、百躍、搖籃、雙娃等259批次...
    國慶長假後,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官網披露,對109家企業259批次奶粉抽檢結果顯示:100%合格。胡說有理注意到,抽檢的國產品牌居多,包括飛鶴、伊利、貝因美、君樂寶、澳優、雙娃、百躍、雙娃等眾多國內主流品牌。
  • 飛鶴、君樂寶、伊利旗幟完達山等18款國產奶粉評測,誰更有優勢?
    粉哥導讀:近來,國粉崛起的呼聲越來越高,國家也出了一系列相關文件來支持國產奶粉的發展。在國產奶粉飛速發展的今天越來越多的媽媽開始給寶寶選擇國產奶粉,所以後臺出現要求多評測國產奶粉的會員也越來越多,因為涉及的品牌實在太多,不能一篇全部寫完,只能分類型分批次來寫,如果在這一篇裡沒有寫到你想了解的品牌,還請見諒,請持續關注,可能會在下一篇評測裡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