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講的是一個源自義大利的品牌——健達奇趣蛋,這枚義大利蛋,實現了一年在全球賣出 35 億個的銷售佳績。從1974 年問世直到現在,健達奇趣蛋已經暢銷至全球 105 個國家地區,在全球設有6個奇趣蛋工廠,分別位于波蘭、印度、南非、厄瓜多、喀麥隆與中國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消費者。在超市、便利店幾乎都可以見到它的身影,本期生意經我們來分析一下,這顆蛋到底有什麼樣的「核密碼」
一、從出奇蛋到奇趣蛋
健達奇趣蛋的前身叫做健達出奇蛋,源於義大利費列羅旗下的巧克力品牌,創造的靈感來自復活節彩蛋,1974年問世。是把巧克力做成「蛋殼」,把玩具放在其中。憑藉薄薄巧克力殼包住玩具的形象,健達出奇蛋迅速風靡全球。
後來因為以下3個原因做了產品升級
1.因為美國《聯邦食品藥品和化妝品法案》(FFDCA)中規定「禁止甜食中夾帶不可食用的東西」,而出奇蛋把塑料玩具放到可食用的巧克力蛋內,容易引起消費者誤食,尤其是小孩子。
2.部分地區冷鏈系統做得不太好,部分賣場沒有恆溫倉庫,在這種條件下,一個出奇蛋很容易融化成一坨出奇蛋……
3.有數據統計,健達出奇蛋在終端被捏爆的機率曾高達90%,因為顧客在逛的時候,特別是小朋友,會對蛋做出捏拿的舉動,因為當時的包裝是巧克力,所以極其容易被捏爆。
2001年健達出奇蛋升級化新產品——健達奇趣蛋(Kinder Joy)誕生,把玩具和巧克力對半分裝在奇趣蛋的兩邊,「蛋」的形狀僅用塑料包材去維持,也就是我們現在見到的「奇趣蛋」,在中國上市銷售是在2007年。
從出奇蛋的風靡全球,到奇趣蛋的升級,廠家很聰明,主要是對包裝設計做了升級,並沒有對健達出奇蛋產品的特色做出改變,這造就了奇趣蛋成為爆品的關鍵點。
二、健達奇趣蛋的「核密碼」
規格:重量約為20g的巧克力蛋。
定價:人民幣10元/顆。
產品包裝:健達奇趣蛋獨特的蛋形由兩部分組成:一半是牛奶可可醬和鬆脆可可球,搭配內附的勺子;另一半是充滿驚喜的奇趣玩具,分為男孩版和女孩版兩款。
產品結構:健達奇趣蛋裡包含了可使用巧克力+玩具+說明書,讓小孩子可以動手拼裝出完整的玩具。豐富多樣的玩具就像是哆啦 A 夢的百寶袋,各種卡通人物、動畫元素,聽說過的、沒聽說過的都能從裡面變出來。
目標人群:主打親子家庭,瞄準兒童消費者。
產品訴求:一次滿足三個願望——驚喜+好吃+好玩。
三、從食品到玩具
驚喜:對小孩來說,永遠不知道下一個奇趣蛋會開出什麼。滿足了兒童探索外部世界的心理,通過上百種玩具的設計保持新奇性。
在家長眼中,奇趣蛋的驚喜在於每次都能變出不同的玩具哄小孩,簡單的DIY過程對孩子開發思維有幫助,而10元左右的價格也顯得親民可愛,幾乎是最具性價比的哄小孩工具。
好吃:作為一款食品來說,費列羅旗本身就是一個著名的老牌巧克力食品公司,其對食材與配方的研發是很成熟的,能滿足消費者的口感。
好玩:玩具說明書,可以讓小孩子可以動手拼裝出完整的玩具。充分發揮消費者的參與感,上百種的玩具造型,讓小孩與大人時刻保持著好奇心,很多人買奇趣蛋完全是奔著收集玩具去的,巧克力一般不會吃,就像以前的乾脆麵,小朋友更多是要收集裡面的卡片來和同伴們炫耀對比,收集齊一套就可以召喚他們心目中的「神獸」一樣。
男女有別:健達奇趣蛋發展中還有一個大的轉折點,這就是將消費人群定位精準化,將包裝區分為男孩版和女孩版兩款,不同版的奇趣蛋內含不同性別類型的玩具。例如男孩版以風火輪、汽車等男生感興趣的玩具為主,女孩版以芭比娃娃等女生感興趣的玩具為主。由原來的一支單品分化為兩支單品,取得了明顯的滲透率增長。
四、從玩具到娛樂方式
奇趣蛋的粉絲有一個專屬暗號:拆蛋專家。無論是青年人還是小孩子,他們都會對「拆蛋」有一種上癮感,以收集奇趣蛋玩具為興趣,並熱衷分享自己的收集成果。在各大視頻平臺上搜索「健達奇趣蛋」,總是散落著很多收集癖的「開箱視頻」,為品牌源源不斷地貢獻了豐富的傳播素材和露臉機會。最後導致不少家長也心生「抱怨」:千萬不要給孩子買奇趣蛋,不然會買上癮的!所以收集和拆箱奇趣蛋已經在消費者心中演變成為一種娛樂方式。
奇趣蛋的「核密碼」歸於以下幾點:
1.奇趣蛋定位在食物和玩具的交界處,抓住了用戶的需求,找到了自己的生存空間。
2.奇趣蛋產品的豐富性讓粉絲著迷,讓更多的人上癮,為其找到了發展空間。對奇趣蛋的粉絲來說,與其說他們買的是奇趣蛋,倒不如說他們買的是「打開奇趣蛋的過程」。在「拆蛋」的過程,驚喜的不確定性不斷刺激多巴胺的分泌,戳中了收集癖的爽點。
3.針對巧克力品類來說,傳統巧克力產品的短板在於容易融化,所以此類產品對物流、儲存的要求是較高的。也正因為此,很多品牌巧克力都是集中放在商超、連鎖便利店售賣,在終端小店、夫妻店的鋪貨並不多。而奇趣蛋恰恰克服了巧克力品類的短板,即使產品融化,也是裝在它的蛋形包裝裡,消費者還是可以用勺享用。 讓奇趣蛋減少了渠道的阻礙,使終端推廣更加順暢。
最後:企業要想方設法將消費者轉化為粉絲,並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通過產品場景與交互塑造,讓其產生欲罷不能的依賴和迷戀,就會挖掘出越來越大的增長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