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那個時代的過來人,我對此可是記憶猶新啊!八十年代的時候,咱們國家剛開放,自行車可是個稀缺東西,價值不菲。記得82年還是83年的時候,我叔剛提幹,想著自我獎勵一下,跑去買了一輛的鳳凰牌兒自行車,二八大直槓,花了大概160塊。
千萬不要小瞧這160塊,那可是我叔攢了大半年的家底兒。因為那個時候物價水平低,工資水平更低,我叔一個月工資也就四五十塊,除去開銷用度,一個月也剩不下幾個錢。為了攢錢買車嗎,我叔完全就是陷入經濟危機,手中拮据得不得了,天天鹹菜一周難見葷腥。那幾個月每逢周末,我叔必來家裡串門,想著打打牙祭,補充一下營養。所以,買著這輛大鳳凰,也算是下了血本了。
對於如此貴重的自行車,我叔自然是寶貝得不得了,每天下班回來第一件事兒,那就是擦車。路上遇到坑窪地時,他一般都不會直接騎過去,而是下來推著走。
看到這裡,有些年輕人肯定不理解,不就一輛破自行車嗎,至於那麼寶貝嗎?
沒辦法,沒有經歷過那個時代的人,確實是很難理解這種心理的。他們根本無法理解,在當時擁有一輛自行車是一件多麼拉風的事情。不誇張地講,在我叔那個年代,能夠騎上一輛大鳳凰,或者說大永久、大金鹿這樣的自行車,其風光程度絲毫不亞於你現在開一輛寶馬奧迪,甚至還要超過一些。
沒辦法,物以稀為貴,八十年代的時候,咱們的社會才剛剛起步,像自行車這些工業產品,生產成本高,供應量更少。一般人買不起,更買不到。當然了,這也比六七十年代的時候要好多了,至少沒有要票了。要知道在以前那個一切都要計劃生產的時代,國家高度壟斷市場。想買東西是需要票的。比如買肉,你得要有肉票;扯布做衣服,你得要有布票;買糧食,你得要拿票出來。
買自行車自然也是要票的,不過那不叫自行車票,而是叫「工業票」或者叫「工業券」,其乃是專門針對自行車等一些工業產品的購買門檻。而這個工業票一般只針對工廠職工和單位人員發放,一般人是沒有的,除非拿東西去換。至於發放的多少,會根據你的職稱、工齡等等有著不同的分配,級別越高,工齡越長,發得就越多。我記得我爸那會兒一年到手也就兩張,而他買輛自行車則是花掉了5張工業券。5張工業券,等於5個人一個月不洗衣服,5個鄉下農民一個月不點燈。
事實上,這還是因為他買得比較晚,門檻變低了。在70年代初那會兒,想要買輛自行車,估計得幾十張工業券。單位一個班組二十幾人,發的券才能買一輛自行車或者一臺縫紉機,大家都是輪流購買,互相借著用。
當然,如果再往前,在大金鹿縱橫全國的那個時代。像自行車這種指標類工業產品,私人根本就沒資格買,一般都是單位分配。針對於一些地方上的領導人員,比如公社大隊書記;或者是一些比較特殊的職業,比如郵遞員。在那時候如果能有一輛自行車,基本就說明,你的家庭背景不一般。至於汽車這種東西,一般人想都不敢想。
所以,我叔也就是沾了時代的光,要是再往前倒騰幾年,就算他攢夠了錢,也買不到。而且即便是當時不要票了,但價格還是擺在那裡的,一兩百塊不是能拿得出來的,尤其是像我叔這樣工作時間並不算長的年輕人。
所以,能擁有這麼一輛自行車,自然是風光無限,寶貝一下也在情理之中。那時候我愛扭著我叔的屁股後面跑,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看中了他的自行車。雖說他不給我騎,但只要是能在後座上蹭蹭那也是非常滿足的。雖說坐在那那鐵架子上膈應得很,但看到周邊同學投來羨慕的眼神,無疑是極大地滿足了我的虛榮心。
當然,只有經歷了那個時代,你才會理解這種所謂「自行車上的炫耀」。如果你經歷過那個年代,你就會知道,那時候的月工資標準普遍都是幾十塊,比如國營廠的普通職工,一般也就三四十元,中學裡面的老師,五十來塊,當然職稱高的會多一些。只有那些靠力氣吃飯的老百姓,挑著擔子辛辛苦苦走幾十裡山路,工錢可能也就一兩塊。
因為收入水平低,所以物價也低,那時候的物價不是咱們現在的以十元、百元計;而是以多少角、多少分來計算。
那時候吃頓早餐一兩毛的事情,因為一個饅頭才5分錢,一根油條才3分錢,一碗鹹豆漿 4分錢、一張芝麻大餅3分錢;就算是一碗加了油豆腐和炒菠菜的菜湯麵,那也才兩毛錢,而且一碗絕對能管飽。哪兒像現在,一個饅頭都得一兩塊,隨便吃碗麵都得十幾塊。按照這個標準,物價無疑是翻了數十倍。
吃飯之所以這麼便宜,乃是因為蔬菜、糧食的價格低。在80年代初,家裡冬天囤白蘿蔔,院裡幾家人合夥囤一百斤,也就一塊錢,因為蘿蔔批發只要一分錢一斤。像什麼鹽、米、油等生活必須品,也都在一兩毛左右;唯一貴點的就是肉,記得那時候一斤豬肉差不多得花一塊錢。
當然,日用品也便宜,就以抽菸為例。當年我爸愛抽的上海牌兒,一盒只要五毛錢,這在當時都還算是比較貴一點的。像什麼紅櫻、天平。至於更便宜的還有一毛的錢的勇士煙、8分錢的生產煙。事實上也有很貴的,比如進口的駱駝牌兒那可是按元算的,而且一般得百貨商店才有,路邊的雜貨鋪基本買不到。但相比於現在也是要便宜不少了,此外還有3毛錢的肥皂、8分錢的奶油雪糕、6元錢的公交車月票等等。
當然了,不是所有的物價都低,當時咱們國家因為工業剛起步,產業不發達,所有工業產品大都是進口,即便國產,成本也很高。所以,價格一般都比較貴。比如我叔家裡那臺黑白電視機,12寸的大小,得要四百多塊。我家的彩電,14寸的彩色,花了差不多一千塊,而且還是弄了券才買到的。再還有什麼縫紉機、手錶、冰箱等等,那都是價值數百元的商品,而且大部分都依然需要憑票購買。所以,像一百多的自行車其實都還算比較正常。
沒辦法,物以稀為貴嘛,當時咱們缺這些東西,自然就賣得貴,門檻也高。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在這些所謂的「奢侈品」,變得再普通不過。
以上這些,都是那個時代所特有的一些東西,想想現在動輒成百上千的物價,和自己那微薄的收入,情何以堪啊。
當然,那個時代也挺苦的。新衣裳得過年才有,大蒲扇總沒有空調來得涼快,冬天吃不完的白菜蘿蔔,零食只有醃冰棒梅子之類的。沒有天然氣,得自己扛著液化氣罐去換氣。沒有手機,有事只能寄信或者打公用電話。
有人吃不飽飯,有人看不了病,有人沒錢讀書……所以,回想起來,還是當下比較好。
雖然我討厭地鐵的擁擠,討厭北京的霧霾,討厭搖不到更買不起的房子,討厭愈發冷漠的人心,討厭當前的一切……
但是,我並不想回到那個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