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學基金委項目指南中的限項申請規定:正在承擔「優青」項目的負責人不能申請「傑青」項目,但結題當年可以申請。因此第一批「優青」獲得者在2015 年可首次申請「傑青」項目。通過對2015—2018 年獲「傑青」項目資助的793 人與2012—2015年獲「優青」項目資助的1599人進行分析發現:
獲得過「優青」資助的「傑青」共計228人(以下簡稱「雙青」),佔2012—2015年獲「優青」資助人數的14.26%,佔2015—2018年獲「傑青」項目資助人數的28.75%。從數據來看,達到了自然科學基金人才資助鏈條中從「優青」成長為「傑青」的設想。
首先通過對「優青」獲得者結題當年、結題後1年、2年和3年申請「傑青」項目獲資助情況進行分析,得出圖1曲線。
可以看到,「優青」結題1年後申請「傑青」獲資助人數最多(76人),「優青」結題2年後獲「傑青」資助年度平均人數最多(33.5人/年)。且年均人數隨著結題時間增加,呈現先上升後下降的趨勢,在結題2年後達到峰值。
說明經過一定時間的科研積累,申請者具備更強的科研實力,對獲得「傑青」資助更有把握。但隨著結題時間增加,年齡遞增,滿足「傑青」申報條件的「優青」獲得者逐漸減少,因此「優青」結題3年後獲得「傑青」資助的年均人數與結題2年後年均人數比較有所減少。筆者推測,隨著「優青」結題年份的增加,獲得「傑青」資助年均人數(「優青」結題4年後成長為「傑青」數量,即2012年「優青」獲得者於2019年成長為「傑青」人數)將持續下降。
其次,本文通過對2012—2015年各年度「優青」獲得者在結題當年、結題1年、2年和3年後每年獲「傑青」資助的人數進行比較,得出圖2趨勢曲線。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結題3年後獲「傑青」資助的人數為單一數外,其餘結題年份隨著「優青」獲資助年份遞增,「雙青」人數均是逐年下降趨勢,這與每年「傑青」申報者逐年遞增有關。為了比較申報「傑青」人數相同時,隨著時間增加「優青」成長為「傑青」的變化趨勢,本文基於2015年申報「傑青」人數(2148人),得出2012—2015年「優青」獲得者結題當年、1年、2年和3年後獲得「傑青」的相對人數,可以看出:
隨著時間增加,2012—2015年「優青」獲得者結題後各年度成長為「傑青」的人數(比例)均呈下降趨勢,說明隨著時間增加,「優青」培養資助成效逐年下降。
你怎麼看?
來源:中國科學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