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的「優青」獲得者成長為「傑青」

2020-09-09 經管微報

自然科學基金委項目指南中的限項申請規定:正在承擔「優青」項目的負責人不能申請「傑青」項目,但結題當年可以申請。因此第一批「優青」獲得者在2015 年可首次申請「傑青」項目。通過對2015—2018 年獲「傑青」項目資助的793 人與2012—2015年獲「優青」項目資助的1599人進行分析發現


獲得過「優青」資助的「傑青」共計228人(以下簡稱「雙青」),佔2012—2015年獲「優青」資助人數的14.26%,佔2015—2018年獲「傑青」項目資助人數的28.75%。從數據來看,達到了自然科學基金人才資助鏈條中從「優青」成長為「傑青」的設想。


首先通過對「優青」獲得者結題當年、結題後1年、2年和3年申請「傑青」項目獲資助情況進行分析,得出圖1曲線。



可以看到,「優青」結題1年後申請「傑青」獲資助人數最多(76人),「優青」結題2年後獲「傑青」資助年度平均人數最多(33.5人/年)。且年均人數隨著結題時間增加,呈現先上升後下降的趨勢,在結題2年後達到峰值。


說明經過一定時間的科研積累,申請者具備更強的科研實力,對獲得「傑青」資助更有把握。但隨著結題時間增加,年齡遞增,滿足「傑青」申報條件的「優青」獲得者逐漸減少,因此「優青」結題3年後獲得「傑青」資助的年均人數與結題2年後年均人數比較有所減少。筆者推測,隨著「優青」結題年份的增加,獲得「傑青」資助年均人數(「優青」結題4年後成長為「傑青」數量,即2012年「優青」獲得者於2019年成長為「傑青」人數)將持續下降。


其次,本文通過對2012—2015年各年度「優青」獲得者在結題當年、結題1年、2年和3年後每年獲「傑青」資助的人數進行比較,得出圖2趨勢曲線。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結題3年後獲「傑青」資助的人數為單一數外,其餘結題年份隨著「優青」獲資助年份遞增,「雙青」人數均是逐年下降趨勢,這與每年「傑青」申報者逐年遞增有關。為了比較申報「傑青」人數相同時,隨著時間增加「優青」成長為「傑青」的變化趨勢,本文基於2015年申報「傑青」人數(2148人),得出2012—2015年「優青」獲得者結題當年、1年、2年和3年後獲得「傑青」的相對人數,可以看出:


隨著時間增加,2012—2015年「優青」獲得者結題後各年度成長為「傑青」的人數(比例)均呈下降趨勢,說明隨著時間增加,「優青」培養資助成效逐年下降。


你怎麼看?


來源:中國科學基金

相關焦點

  • 數據帝:近15%的「優青」將成長為「傑青」
    從數據來看,達到了自然科學基金人才資助鏈條中從「優青」成長為「傑青」的設想。首先通過對「優青」獲得者結題當年、結題後1年、2年和3年申請「傑青」項目獲資助情況進行分析,得出圖1曲線。說明經過一定時間的科研積累,申請者具備更強的科研實力,對獲得「傑青」資助更有把握。但隨著結題時間增加,年齡遞增,滿足「傑青」申報條件的「優青」獲得者逐漸減少,因此「優青」結題3年後獲得「傑青」資助的年均人數與結題2年後年均人數比較有所減少。
  • 高校十四五前瞻:近五年,一流大學新增多少傑青、優青獲得者?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設立於1994年,宗旨是促進我國青年科學技術人才的成長,國家傑出青年作為國內僅次於兩院院士的第二層次高端人才,向來是科學領域評判創新潛力與學術水平的權威標尺,申請者要求年齡45周歲以下,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職稱)或者具有博士學位,有基礎研究工作經歷,基金對入選者每人資助經費一般為每年80萬~100萬元,研究期限為4年。
  • 高校排名"大洗牌":從2019國家傑青、優青名單來看!
    恰好前段時間2019年國家傑青和優青名單都新鮮出爐。小編一向追求有理有據,本期,就趁勢推出2019年國家傑青和優青獲得者的本科院校統計。 作為高端科技人才的支持項目,國家傑青和優青已經成為中國人才梯隊最重要的兩個臺階,幾乎是每一個中青年學者的奮鬥目標。
  • 就剛剛 2018年國家優青獲得者出爐了!
    入選國家優青有多難?傑青和優青已經成為中國人才梯隊最重要的兩個臺階,幾乎是每一個中青年學者的奮鬥目標,也是每一個科研單位所必爭的人才。和一年200個名額的傑青比,國家優青一年的名額是400個,評審通過的難度看似要低一倍,但是其實優青的競爭也同樣非常激烈。根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官網統計數據,2012年首批國家優青的受理申請項數就高達3587項,平均資助率僅為11.15%,這還不包括很多申請後並未受理的項目數,可見入選難度有多大。
  • 首批國家優青現在怎麼樣了?40%入圍傑青,兩位院士候選人
    今年的國家優青入選人數相比往年直接增加了50%, 達到了600人,一度引發熱議。 國家優青入選者何以獲得如此多的關注? 其實,這牽扯到國家在人才引進和培養上的戰略。近年來,從兩院院士、國家傑青、長江學者獎勵計劃到萬人計劃、國家優青,國家為引進和培養高層次人才,已經形成了一整套較為完備的高層次人才支持體系。
  • 國家「傑青」、「優青」入而未立者將獲省「傑青」、「優青」支持
    申請國家「傑青」、「優青」進入最後評審但未立項者,山東省可直接給予省「傑青」、「優青」支持
  • 歷年國家優青獲得者,本科都畢業於哪些高校?
    目前,國家優青已經成為中國人才梯隊中較為重要的項目之一,幾乎是每一個中青年學者的奮鬥目標,也是每一個科研單位所必爭的人才項目。根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官網統計數據,近幾年國家優青的資助率均低於10%。 國家優青等知名學者的培養數量從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一所高校的本科教育水平。
  • ​我校召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傑青、優青項目申報經驗交流會
    本站訊(通訊員 王天恕  朱廣明)11月22日下午,我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傑青、優青項目申報經驗交流會在衛津路校區召開。理學院、分子聚集態研究院院長,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獲得者李振教授受邀作申報講座和經驗介紹,科研院副院長符銀丹主持會議並講話,各單位青年教師參加會議。
  • 培養270多位院士、191位傑青、119位優青!南京大學實力強勁
    在一個多世紀的辦學歷程中,南京大學始終堅持育人為本,先後培養了270多位"兩院"院士、6位"兩彈一星"元勳、5位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191位"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生均培養傑青數位居全國高校第一。2020年6月,科學網發布"基於院士成長數據的一流本科教育排行榜"。
  • 院士後備力量傑青、優青、青千三大人才培養情況
    大學科研中的三青人才是指《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簡稱《傑青》,《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簡稱《優青》和《青年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簡稱《青千》,這三大青年科研人才指標,決定未來各大學本科院士校友格局。獲得「傑青」的科研工作者,正處於科研創新的黃金年齡,大多數50歲左右,有小院士之稱。自1994年開始評選截至到2019年,排名前39位的大學「傑青」本科校友入選人數,教師入選人數,輸出傑青人才能力。
  • 重慶工商大學國際商學院教師入選2018國家優青!
    作為人才項目系列中的一個項目類型,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與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和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之間形成有效銜接,促進創新型青年人才的快速成長,主要支持具備5—10年的科研經歷並取得一定科研成就的青年科學技術人員,在科研第一線銳意進取、開拓創新,自主選擇研究方向開展基礎研究。入選國家優青有多難?
  • 祝賀:2019南京醫科大學獲1個國家傑青、4個國家優青,實力優秀!
    日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公布2019年傑青資助名單,生殖醫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王強教授獲資助,他是南醫大獲基金委資助的第10個國家傑青。另外,今年南京醫科大學還獲得4項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資助。南京醫科大學2019年國家傑青項目立項名單南京醫科大學2019年優青項目立項名單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 培養270多位院士、191位傑青、119位優青!在這項榜單中,這所高校遠超你的想像
    、191位&34;獲得者,生均培養傑青數位居全國高校第一。榜單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不含外籍院士)為依據,以1949年(本科畢業年)為時間起點,梳理分析了新中國成立以來1065位院士的本科院校數據。南京大學以278的總分數排至全國高校第4位。
  • 中科大副校長:傑青、優青不是「帽子」,是一個學術高峰
    來源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科獎中心編輯 | 學術君早在2018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官方微信公眾號發表《關於避免人才項目異化使用的公開信》,已明確表示國家傑青和優青是人才項目,不是帽子。
  • 2018年國家優青獲得者出爐,江蘇大學潘建明教授入選!
    2018年國家優青獲得者出爐,江蘇大學潘建明教授入選!潘建明,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優青。主講本科生《有機化學》和研究生《分離科學與技術》等專業課程。研究興趣集中於高分子化學與分離材料,領域涉及特異性識別及分離、膠體與智能界面以及生物醫用高分子的研究。
  • 2020年基金委八大學部傑青優青項目答辯提綱要求
    傑青、優青提綱略有不同傑青:1、個人簡歷(簡明扼要);2、已取得的主要學術成績、創新點及其評價:著重闡述近5年來在基礎研究方面所取得的學術成績傑青、優青提綱要點基本相同,提綱順序不同傑青:1、申請人簡介;2、主要學術貢獻及其科學意義;3、獨立原創能力
  • 近10年全國高校「傑青優青」人才排名TOP50
    昨日剛剛公布傑青名單,而傑青項目和優青項目,都是高校人才水平的重要評判標準。當然,由於傑青每年只有200個名額,而國內有3000多所高校,這也就導致了僧多肉少的局面。很多985工程高校都不能做到每年一個傑青,更不用提其它大學了。那麼,將時間拉長一點,從2011年至今各所高校在國家自科基金的表現更能體現高校人才的真實水平。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副校長:傑青、優青不是「帽子」,是一個學術高峰
    早在2018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發表《關於避免人才項目異化使用的公開信》,已明確表示國家傑青和優青是人才項目他提出:傑青、優青不是「帽子」,而是一個學術高峰,此類項目的定位是培養優秀學術骨幹或優秀學術帶頭人;各位老師應站在引領學科領域的角度來思考凝練科學問題、積極謀劃、勇攀學術高峰;每個申請人都要深入思考自己的優勢和學術標籤,在組織申報材料時應突出特色、系統地展現自己的學術成績、精心地謀劃未來的研究工作。
  • 2020年度「傑青」、「優青」評審最新進展
    8月6日,基金委公布了管理學部優青、傑青評審專家名單。據統計,已有生命科學部、數理科學部、信息科學部、醫學科學部、管理科學部5個學部已公布專家名單,代表這5個學部完成了優青傑青的評審。可以看出,今年的優青傑青答辯已進入後半段!
  • 2016-2019年中國大學國家優青排名,清華大學第1,中山大學前7
    2020年6月,全國第三方大學評價諮詢機構艾瑞深校友會網(Cuaa.Net)依託國內首個免費的「艾瑞深中國大學360度對比分析與學科水平動態監測公益諮詢項目」,最新發布《校友會2020第五輪學科評估前瞻分析報告》,報告最新公布校友會2016-2019年中國大學國家優青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