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節特輯|慧淨上人2020中元念佛超薦法會開示(下)

2020-12-22 智慧20191314

各位法師慈悲,各位蓮友:

南無阿彌陀佛!(三稱)

剛剛跟大家簡介了《盂蘭盆經》,可以說中元節的由來也是跟《盂蘭盆經》有關係的。佛陀親自交代佛弟子們在每年的七月十五日,都應該奉持盂蘭盆齋,超度自己的七世父母。當時印度是非常盛行的,傳到我們中國來也是盛行不衰,但是由於本質上的關係以及源頭的長遠,因此就有所改變。

所謂本質,是盂蘭盆齋供養的對象,必須是十方僧眾,但是現在是末法時代,這樣的聖眾幾乎鳳毛鱗角,乃至已經沒有了。

佛法分為三個時段,也就是正法時代、像法時代、末法時代。正法時代是五百年,也有說是一千年,但是以五百年為普遍的說法;像法時代是一千年;末法時代是一萬年。現在是末法時代。

所謂正法時代,是教、行、證俱全。在正法時代有教理,有修行者,也有證果的聖眾。像法時代,有教,有行,無證。像法時代有教理的存在,也有修行者,但是證果的已經沒有了;末法時代,教還存在,但是行、證沒有。

也就是末法時代,教理還在,現在三藏十二部經到處都有人在印經,在講經,但實際修行者已經沒有了,也就是有教,無行、證。沒有修行者,當然也沒有證果者。這當然是很悲哀的,但也是很現實的,因為是五濁惡世,離開佛陀時代越遠久,眾生根機越低劣,善知識越少。

所以現在要如實如法地舉辦盂蘭盆齋,那是有所困難的。又隨著時代的演變,因此盂蘭盆節,中元超度樣式就多變、多樣化。而且演變成所謂的七月之中,從七月初一到七月底是天天普度,不止是七月十五;而且是處處普度,不只是佛教的道場。

同時擴大作法,擴大對象。擴大作法,就是各種超度的方法;擴大對象,就是超度的對象,不只是自己的親人,也包含著水陸空所有眾生。我在1983年七月份,從七月初一到七月底,都在普門寺天天主法,放焰口。

也因此有人大多數誤以為七月就是鬼月,因為超度對象大部分都是墮落三惡道的,墮落三惡道,人們都認為就是鬼,因此七月份忌諱比較多,所謂諸事不宜。凡是喜慶的事情,都不適合在七月舉辦,比如說結婚啦,搬家啦,動土啦,開業啦等等,這是誤解。

時日沒有好壞,所謂「地理決定於天理,天理決定於心理」,心理改變,一切就會改變。怎麼改變呢?就是存善心、說善話、做善事,最好就是念佛,時時刻刻這一句佛號念念不斷。

其實七月十五號中元節,是「佛歡喜日」,是佛歡喜的日子,所以並不是不吉祥的、忌諱的日子。是「僧自恣日」,也是十方僧眾經過三個月的勤修,有了成就。也叫作「盂蘭盆節」,就是表達孝親,度自己的父母親人的,所以是孝親節。所以七月份也是孝道月,也是報恩月,報父母之恩,乃至報眾生之恩的月份。因此,七月份可以說是福田月、功德月,為什麼?處處都在誦經拜懺念佛,都在行供養三寶,所以叫福田月、功德月。所以七月份是吉祥月,而不是鬼月、忌諱的月。

末法時代我們要怎麼做,才能夠超度我們的祖先?先來講超度。什麼叫超度,又怎麼樣來超度?所謂「超」,就是超越,「度」就是度脫。讓墮落在地獄的親人超越地獄,度脫地獄道、餓鬼,或到畜生,或到人間,或生在天界,乃至於超越三惡道,超越六道,離開六道輪迴,往生極樂世界,這個叫作「超度」。

不過,要能夠超度到極樂世界的話,那只有念佛,其他的超度,頂多就是離開三惡道,到了忉利天。要超度離開六道輪迴,那是很困難的,只有阿彌陀佛的力量。

超度包含的內容

超度分為四種:一、超法,超度的方法;二、所超,也就是所要超度的對象;三、能超,也就超度的本身;第四、超處,超度對方到哪裡。

(一)先來講超法,超度的方法

佛教的各個法門都有超度的功能,佛教概略分為兩門,就是聖道門跟淨土門。所謂聖道門就是包含大乘、小乘;大乘之中包含顯教跟密教。我們是大乘,我們是顯教。顯教的超度方法主要就是拜懺,最有名是就是梁皇寶懺,或者是水懺,也有放焰口、做三時,或者是拜金剛懺、地藏懺,要大場面的話,就是做水陸。其他的懺,有法華懺啦、藥師懺啦、大悲懺啦、淨土懺啦……但是一般超度不是梁皇就是水懺,或者是焰口,這些比較多。這是聖道法門的。

但這些也都不容易,梁皇寶懺要五天的時間,水陸也要一個星期,而且準備的、擬請的人物、東西都要非常多,很多,不容易。放焰口也不容易,因為主法者如果沒有功夫定力,那是不能達到效果的。何況做這些,有一些都是流於一種形式,很難達到實質的效果。這是就超度的方法來講,聖道門的方法。

如果以淨土法門就又分為兩種:一種是自力,自力累積功德來回向;一種是他力,他力是完全靠阿彌陀佛的威神功德,直接使自己的先人離開六道往生極樂。這個是簡要就超度的方法來說。

(二)所超的對象

以目連尊者來講,他的對象就是母親,以佛陀的開示來講,是達到七世的父母。但佛法功德是廣大無邊的,尤其是阿彌陀佛的威神功德更是不可思議的,不只是七世父母,曠劫父母也都可以超度的。那麼所超的對象,是歷世的、生生世世的父母,甚至也包括法界的眾生,大海的遊魚類、水族類,或者是陸面上的走獸類,或者空中的飛禽類,就通通超度。

(三)能超

就能超的人來講,就是他本身要有德行,有修行。剛剛講焰口的主法者,真的非有德有修,那是不能夠主法焰口的。其他也是一樣,譬如說拜梁皇寶懺、水懺,主法者都要有清淨心,有虔誠心,有定心,真心為施主來做這一場法事。如果是水陸的話,各個堂口的主法者也必須是有德有修的。

(四)超處

超度,超到哪裡去呢?往往就是頂多超到忉利天。要出三界的話,對方如果煩惱還在,永遠不可能出離三界輪迴,只有極樂世界能夠不斷煩惱得涅槃,那是完全靠阿彌陀佛的。

淨土門的超度方法

現在我們就專對淨土法門的超度方法來講。剛剛講淨土法門的超度方法有兩種,就是自力跟他力。

自力是什麼呢?自力就是譬如說以念佛為主,然後以誦經、持咒或其他功德來輔助,把這些回向給阿彌陀佛,回向給我們的祖先,以這來感動阿彌陀佛來救度我們的祖先,這就是自力。

其實自力是薄弱的,靠自己的力量念佛,也不能念到清淨心,即使一天能念十萬聲,靠自己念佛的功德還是有限。何況誦其他的經,或持其他的咒,或做其他的善事,一起回向,功德也是有限的。原因在於我們有煩惱,沒有三輪體空,所以所做的任何功德都是有漏的。有漏的功德叫作虛假的、不實的、顛倒的功德,不是真實的功德。所以如果認為這一句佛號是「我」在念,靠「我念」的這樣的功德來回向,那是有限的,這叫自力。

不是說就不能達到目的,也是能夠達到目的,虔誠心地念佛,也能夠讓父母往生極樂世界,只是說這樣比較困難,而且沒有百分之百的把握,這是自力的缺陷。

他力念佛,就是完全靠阿彌陀佛,專一靠阿彌陀佛,所以這一顆心是專一的、一致的,有一心無二心的,一心一意的,這就是《阿彌陀經》所講的「一心不亂」。《阿彌陀經》所講的「一心不亂」,其實不是禪定上的要功夫成片、夢寐一如的「一心」,或者是斷煩惱、事一心、理一心,不是那一種的。是講以我們的凡夫心,還有煩惱的,沒有禪定功夫的,沒有清淨的凡夫心,一心一意地依靠阿彌陀佛,只走阿彌陀佛這一條路,不盼望、期待其他的,因為曉得其他的不能夠期待,力量不夠,所以是全身靠倒阿彌陀佛。

也就是說,他有清淨心念佛,也是靠阿彌陀佛,不靠他的清淨心;他沒有清淨心念佛,他也是靠阿彌陀佛,不靠他的清淨心。也不管他自己念得多、念得少,就是盡他的力量。乃至於他的力量盡不出來,也是完全靠阿彌陀佛。

我們眾生往往都是有心無力的,檢討自己,自己覺得自己並沒有盡心盡力。就好像孝順,大家敢說都盡孝了嗎?修行來講,大家敢說大家日日夜夜都盡心盡力在修行嗎?所以要盡力,我們也自覺慚愧盡不到力。那這樣怎麼辦?就是完全靠倒彌陀、任憑彌陀,就我們每一個人的根機去念佛,這就是他力。

他力必須要有他力的依據,並不是憑空說他力就是他力,下面會引用念佛度亡的理證。「理證」,「理」就是教理上的,經教、經典之中佛陀所說的,只要念佛、靠阿彌陀佛就能夠超度祖先,會引用這種例子。

他力念佛最為方便、直接、殊勝

在這些超度方法當中,不論聖道門、淨土門,是以他力的念佛最為方便、直接,同時達到最殊勝的效益。

「方便」,是說念佛大家都會念,不管出家在家,不管清淨心不清淨心,不管善人罪人,士農工商,認識字不認識字,有智慧沒智慧。為什麼呢?只要你有心念佛,就得了。

這樣的話,幾乎每一個人都可以做超薦的,不一定要參加法會,請某個大德來主法,自己就是主法的人,自己就是超度的主人,這是就人來講。

就時間來講,不一定要在中元節那一天,不一定要在七月份或清明節,是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都可以超度,時時都可以超度,因為念佛方便。

就地點來講,不一定在大雄寶殿,在寺院,在念佛堂,在道場,隨處都可以念佛。走路可以念佛,騎車、坐車、開車都可以念佛,做事也可以念佛,只要不動腦筋,都是可以念佛的。

而且,不認識字,識字不多,不能夠理解經義,也可以念佛。因為念佛頂多就六個字,六個字不認識,會念這一個聲音,也是同樣的意思。所以不一定要有法本。梁皇寶懺要有法本,水懺、焰口、三時繫念,任何拜懺的、誦經的法會,都要法本,沒有法本或不認識字,那就沒辦法。但是念佛不用法本,念佛也不一定要深入經藏、理解教理,念佛也不一定要認識字,不認識字的都可以念佛。不過現在教育普遍,不認識字的幾乎是沒有的,現在沒有文盲。

以上主要在說念佛是最方便的,隨人、隨時、隨處、隨緣都可以念,都可以超度的。

同時念佛又是最直接的。「直接」,就是說直接超度出六道輪迴,所以最直接。

念佛又是最超勝的、殊勝的,是到了極樂世界就能夠跟阿彌陀佛無量光、無量壽一樣,我們到了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也會跟他一樣無量的壽命、無量的光明。無量的壽命,就是生命沒有生老病死的痛苦,超越時間的限制,永遠存在,而且是自由自在、無掛無礙的,這是無量壽命。無量光明,就從此有佛的智慧,就會流露出佛的慈悲、神通、願力,所以到了極樂世界,就會跟阿彌陀佛一樣。到了極樂世界不跟阿彌陀佛一樣,會跟誰一樣啊?那不可能的,所以這個是最殊勝的。

念佛度亡之理證

接下來要引用經文,也叫理證。我特別把有關的經文,簡要地編成一篇,分成幾個段落,標題就是「念佛度亡之理證」。

第一,引用《莊嚴經》,《莊嚴經》也是《無量壽經》的內容的一種。《莊嚴經》說:

輪迴諸趣眾生類,

速生我剎受安樂,

常運慈心拔有情,

度盡阿鼻苦眾生。

這一首偈語是阿彌陀佛在法藏菩薩的時代,還沒有成佛,為眾生成佛,為眾生發願,所發的願的一個內容。這一首偈的意思就很清楚明了。

「輪迴諸趣眾生類」,不管是輪迴在哪一道,是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人道、阿修羅道、天道,不管是在哪一個世界的這一些眾生。

「速生我剎受安樂」,希望快一點能夠往生到我將來成就的極樂世界受快樂。他的原本是「受快樂」,跟「安樂」是一樣的。這個「樂」就是涅槃之樂,這才是真正的快樂、真正的安樂。如果還沒有達到涅槃之樂,那不是究竟的,所以意思就是成佛,速生我剎得佛果的意思。

「常運慈心拔有情」,阿彌陀佛說,他的心時時刻刻、分分秒秒都安住在大慈大悲的狀態當中,要拔度有情。「有情」就是十方眾生。

「度盡阿鼻苦眾生」,十方眾生當中罪業最重的、受苦最重的、時間最長的就是阿鼻眾生,最難度的也是阿鼻眾生,阿彌陀佛說他要度盡阿鼻地獄痛苦的眾生。

阿鼻地獄的眾生分為兩種,一種是還在這個世間,在造作阿鼻地獄的惡業,還沒有墮落下去;另一種是過去世造阿鼻之業,現在墮落阿鼻地獄,受阿鼻之苦。阿彌陀佛說要把這些眾生度到極樂世界,免得他們受這個苦,將來又再造罪造業、受苦受難。使得他們到極樂世界,成為一尊能夠廣度眾生的佛,這個就是阿彌陀佛悲心,他在法藏菩薩的時代的一種悲心、悲願。他現在已經成佛了,就表示他的這些願已經達成了。願心達成就有那種力量,不是說只有那個心願,但是沒有那個力量。

阿彌陀佛有這樣的悲心悲願,就表示所有眾生沒有一個遺漏,阿彌陀佛都要救度,都有力量能夠救度到極樂世界。想想看,連阿鼻地獄罪業已經到了極重最深的眾生,阿彌陀佛也能夠救度,也要救度,所以這一段表明阿彌陀佛有救度三惡道的願跟力。

再來一段法語:

三惡道中——地獄、餓鬼、畜生,皆生我剎,受我法化,不久悉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個經文是淺顯明白的。

「三惡道」,就是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

三惡道的眾生通通往生我的極樂世界,接受我法的燻化,使他們很快地都能夠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表明阿彌陀佛有願心、有願力能夠救度三途眾生,三途眾生都能夠救度了,何況是人道、天道的眾生呢?

這在第二段《無量壽經》說:

若在三塗極苦之處,見此光明,皆得休息,無復苦惱。壽終之後,皆蒙解脫。

如果在「三塗」,地獄、餓鬼、畜生這樣極端痛苦的地方,看到了阿彌陀佛的光明,當下所有的痛苦就沒有了,就休息了,就不再苦惱了。好像一片黑暗,光明一進來,不論黑暗有多大,黑暗的時間有多久,當下就一片光明。

「壽終之後,皆蒙解脫」,壽終之後,果報盡了,就到極樂世界。「皆蒙解脫」是往生極樂世界的意思。

「見此光明」,是誰的光明?阿彌陀佛的光明。我們後面的莊嚴圖,就是阿彌陀佛來迎圖。兩邊有一副對聯,是《觀無量壽經》裡面的法語,「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舍」。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十方世界」當然包含地獄、餓鬼、畜生,都能在阿彌陀佛的光明照耀當中,目的是要把念佛的眾生攝取不舍。所謂「攝取」,就是現生保護他,臨終接引他到極樂世界,從現在一直到他臨終,到往生,都沒有片刻的離開。

這裡所講的「三塗極苦之處,見此光明」,三途的眾生苦得不得了,尤其是地獄,地獄中分分秒秒都是苦啊苦啊苦啊的感受,沒有其他的念頭的,他們怎麼能夠念佛見此光明呢?那就必須靠我們陽間的親屬為他們念佛,這樣阿彌陀佛的光明就會照耀他們,把他們攝取到極樂世界,這個也就是念佛很容易,能夠直接超度、殊勝超度的原理。

各位蓮友,這樣了解嗎?(了解!)

其實我們的心跟阿彌陀佛的心是相通的,本質上都是一個佛性。而這個法界,所謂天堂、地獄、餓鬼、畜生,此世界、他世界,十方世界也沒有離開我們的心,所以我們起這個心,念阿彌陀佛,目的是為了什麼?為了我們的祖先,那麼阿彌陀佛自然就會到我們祖先那裡,我們的心念跟我們的祖先跟阿彌陀佛,這個時候是結合在一起的。

再說,佛的境界哪有時間性?哪有空間?哪有萬物對待?這些都是沒有的。佛超越時間、空間,超越萬物,所以對佛來講,沒有時間,沒有空間,沒有萬物,他時時刻刻都處在現在;他沒有此方、他方,他時時刻刻都是在這個地方。其實這個地方跟地獄的地方、餓鬼的地方是同一個地方,只是因為頻率不同,所以不能夠互相見面在一起,不能夠感應道交。可是佛的境界是無礙的,沒有受障礙的,他是可以感應道交的。因此我們專心一意、虔心誠意地念佛,自然跟阿彌陀佛感通,自然跟我們的祖先感通。

佛法無多字,想起來佛法不深奧,佛法不多,不玄奇,所以,這人生的真理是什麼?就是空性,空性沒有時間,沒有空間,沒有萬物,這些都是一體性的。

接下來,《優婆塞戒經》說:

若父喪已,墮餓鬼中,子為追福,當知即得。

這也是引用淨土經典之外的經典,來補充證明淨土經典所說的能夠超度三惡道眾生的證明。

這也是說,假設父親死了之後,不幸墮落在餓鬼之中,他的孝子為他追福。所謂「追福」,就是做福德善事。福德善事無非就是誦經、拜懺,或者是布施一些善業,這就是追福,來回向給他的父親。

「當知即得」,就應該知道,這樣的話他的父親就能夠得到、就能夠獲得這樣的福報功德,有了福報功德,就能夠離開餓鬼道。之所以在餓鬼道,是因為他在生的時候貪心、慳吝,只想擁有,不想付出,拿不應該拿的,用不應該用的,貪不應該貪的,賺不應該賺的,結果就是墮落餓鬼。

接下來,《隨願往生經》說:

若有臨終及死墮地獄,家內眷屬為其亡者念佛,及轉誦齋福,亡者即出地獄,往生淨土。

可見念佛是可以讓親人離開地獄往生淨土的。

怎麼做呢?就家裡邊的眷屬。所謂眷屬就是兒女們,或者孫子們,或旁邊親戚們。為他念佛,主要就是念佛。

「即轉誦齋福」,「轉誦」就是誦經,「齋」就剛剛講的盂蘭盆齋。辦齋供養三寶,但主體就是念佛,這樣就能夠讓親人出離地獄。

這都是經文,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

又說:

現在眷屬,為亡者修福,如餉遠人,無不獲果。

現在的眷屬為死去的親人修福報,就好像「如餉遠人」。這個「餉」就是送食物給遠方的人。農業時代,男人們到田地裡去工作,婦女們就在家裡面做飯送去給田裡的丈夫或男眾們食用,這叫「如餉遠人」。如同餉遠人,因此沒有不能獲得這個果報的。

又說:

譬如世間犯罪之人,心中思惟,望諸眷屬,求諸大力,救其危厄,今日燒香,望得解脫。

這個是打比喻。比方說我們現在犯了法,要被抓去關起來,如果我們去仰求有一些名望的人來說說話,或許能夠緩刑。或者想盡辦法就能夠解圍,這個意思都是一樣的。

為亡者稱其名號,修諸功德,以福德之力,緣是解脫,亦復如是,徑生十方,無願不得。

我們為去世的人稱念佛的名號,還有修其他的功德。以這樣的福德,稱名號修功德的力量,就能夠使得親人解脫三惡道之苦。也是跟世間犯罪的人請大力者來解圍是一樣的。就能夠使得墮落的親人離開三惡道,離開六道,直接往生到十方的淨土,所以這種願望是可以得到的。

《梵網經》也說:

父母兄弟死亡之日,應請法師講菩薩戒經,福資亡者,得見諸佛,生人天乘。

這裡也是在講誦經能夠超度先人。《菩薩戒經》是出家眾受菩薩戒的經典,乃至於在家眾受菩薩戒的經典。主要分為上下兩部,上部在講菩薩修行的五十二個階位。下卷就是十重四十八輕的戒條條文,是受菩薩戒的內容。

單單講這個經典,就可以回向給死去的人,讓他得到好的地方,不至於墮落在三惡道,也不至於在人間受貧窮的果報。這也顯示出誦經有這樣的功德,隱顯背後,說明念佛的功德就更大。

來講近代一位祖師印光大師對念佛的強調。印光大師說:

須知做佛事,唯念佛功德最大。

所謂「做佛事」,就是辦法會或拜懺,目的就是超度,修超度的法會。做超度的法會,剛剛講有梁皇啊,有水懺啊,有三時繫念啊,乃至於金剛懺啊、水陸等等。但這些都不如念佛,念佛簡單而且功德又最大。念佛人人都能夠做得到。

又說:

做佛事,當以念佛為第一,餘皆場面好看而已。

做佛事,超薦的佛事,以念佛為最勝第一的,沒有再比念佛更高的了。

其他的佛事法會往往都流於場面好看,沒有實質內涵。實質內涵就是主法者要清淨,有修有行;齋主也要虔誠恭敬。但是往往要達到這些條件是不容易的,所以只是場面好看。

這是印光大師所講的,其實只要虔誠,做任何佛事都會有功德的。只是兩相比較的話,還是念佛為第一,印光大師主要是在說這一點。

念佛度亡之事證

有這些理證,理的證明,也必然要有事證。現在來講幾件事證。

在清朝的時代,有一位婦女姓周,她嫁的丈夫,夫家是非常貧困的。結婚不久生了孩子,丈夫就遠離家鄉到外地去謀生,不幸死在外邊。這位周氏婦女,她也一生守節,不再改嫁,將兒子撫養長大。同時她佛緣很深,她長齋念佛。她希望她的父母親、祖父母親、外祖父母親、公公婆婆以及她的丈夫都能夠往生極樂世界。

到了年老的時候,她念佛就更加虔誠了。往生前幾天她身體病了,所以就閉戶念佛,不問家裡的事情了,專心念佛。往生的那一天,她跟她的兒子說:「我昨天晚上夢到你的祖父母、外祖父母還有你的爸爸都在蓮花世界,都坐在蓮花上。現在有五色的祥雲,有一朵蓮花很大,我即將坐這朵蓮花往生極樂世界,你要好好保重。你也要念佛,將來我們極樂世界相見。」講了這個話就斷氣了。

各位蓮友,她有沒有往生極樂世界啊?(往生了。)

她剛剛所講的是真的還是假的?(真的。)

一個人臨終所講的話,不可能是欺騙人的。她今天往生,昨天晚上就先夢到她的祖父母、公公、婆婆、內祖父母、外祖父母,還有她的丈夫,都坐在蓮花上,在蓮花世界。表示她的願望,她的念佛達到了目的。為什麼?她的丈夫也沒有學佛念佛,她的祖父母、外祖父母也沒有學佛念佛,可是為什麼也能夠在極樂世界蓮花化生?就靠她的願心。所以她只不過是念佛,就能夠超度這麼多的祖先。

下面講一個故事。在山東省有一個念佛堂,叫「彌陀之家」念佛堂,它成立並不是很久,只有六年多而已。有一位女眾,她歸依的時候法號叫佛珠,佛珠居士。那個時候她五十五六歲,剛接觸佛法而已,對於佛法什麼都不懂。什麼叫「信願行」,什麼叫「一心不亂」,什麼超度啦、回向啦,她都不懂的,可是她一聽到念佛就很喜歡。她本身就很喜歡念佛,儘管她不懂教理,但她喜歡念佛,有時候念佛一萬兩萬,甚至幾萬。

這個山東彌陀之家在六年前,也就是2014年八月份開幕成立,佛珠居士就搬到念佛堂來住。

她一開始念佛不久的幾天,她陸陸續續地看到她的親人往生。首先就是她過世九年的母親和過世二十年的父親。她來到彌陀之家念佛的第一天,在繞佛的時候,突然間看到她的父母親在天空上,對著她充滿了笑容。

她本身是嫁了三個丈夫的,她的三個丈夫也一個一個離開去世了。不久的某一天,她在念佛的時候,看到她的三個丈夫並排地在她母親的後面。她就在想,「哎,我這三個丈夫怎麼也來了呢?」所以她就更加虔誠地念佛。

又有一天,她看到她的姥姥、姥爺、祖父母,還有她的二舅、叔叔、嬸子,這些去世的人全部都站在她的後面,跟著她在念佛。她想,我的姥爺去世已經四十多年了,怎麼也來了?而且後面又有很多很多的人。因為她不曉得念佛自然就會超度祖先,自然就會讓祖先們來沾光,攀福報,她不曉得,所以覺得奇怪。

再後來,有一天晚上,她在念佛堂念佛的時候,看到她的父親、母親、三個丈夫,還有她的祖先、親人,都站在各自的蓮花上,而且看到阿彌陀佛也出現在空中。開始的時候比較遠,慢慢就比較接近,越來越接近。不久之後,阿彌陀佛跟她的那些祖先們一起形成了一大圈,不久之後就消失了。她覺得很不可思議,對她來講,她只是虔誠念佛,其他什麼佛理,佛教的教理,她根本都不曉得的。可是,在不知道、不祈求的當下,也能達到超度祖先這樣的效果。

這個就是剛剛講的,念佛最簡單容易,誰都可以念,而且最直接,最殊勝。

所以我們今天在這裡所舉辦的法會,主要就是念佛超薦法會。當然,有一個課誦本,就是《念佛超薦儀軌》,《念佛超薦儀軌》裡面所摘錄的內容,無非都是淨土宗主要根據的經典,都是在述說阿彌陀佛的悲心、願力,無條件地要救度十方眾生,都在講這些道理。

所以希望我們蓮友們下午的時候,能夠專誠一意地、專心一致地來跟隨念佛,來做超薦。希望我們的祖先都能夠離開三界六道,都能夠往生極樂世界,能夠快速成佛。

早上就講到這裡,謝謝大家!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大眾請起立,準備回向,請合掌!

願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

同發菩提心,往生安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相關焦點

  • 中元節特輯|2020淨土宗北北區中元念佛超薦法會開示(上)
    我們淨土宗北北區各道場,利用星期天的今天,舉辦每年一度的七月份中元念佛超薦法會,我們在坐各位都懷著萬分虔誠、期盼的心來到這個道場,目的是希望念佛超度我們過往的父母,或七世父母,乃至歷代祖先、冤親債主,這是很有意義,很值得的。七月十五日在我們中國民間叫做中元節,在佛教叫做盂蘭盆節。
  • 我們為何會念出佛來|One Minute
    ——開示:淨宗法師深度閱讀(滑動瀏覽,點擊打開)45 常做念佛拍手操,戰勝疾疫身體好44 最高級的禪定:躲在「南無阿彌陀佛」中43 名號所在的地方,就是佛所在的地方42 在這苦惱的世界,人生怎樣越活越好41 念佛人凡事都應先檢討自己
  • 【中元節】中元寄哀思,燈下念故人
    上元節、中元節、下元節合稱「三元」,是中國的傳統節日。 農曆正月十五日稱上元節,乃慶元宵,古已有之; 七月十五日稱中元節,祭祀先人; 十月十五日稱下元節,乃食寒食,紀念賢人。 七月十五是秋後第一個月圓夜,此時暑熱剛褪,金風正在霏微潛入,夜涼如水。
  • 中元節:中元寄哀思,燈下念故人,願天堂的親人一切安好!
    上元節、中元節、下元節合稱「三元」,是中國的傳統節日。 中元節由來 「中元」之名起於北魏,根據五雜俎的記載:「道經以正月十五日為上元,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十月十五日為下元。」
  • 30首中元節詩詞:中元不眠夜,詩詞寄哀思
    中元節是一個懷念的節日。幾千年來,文人們寫作了大量描寫中元節的經典詩詞,使得這一天充滿了文化意味。在中元詩詞中,祭祀、朝拜是主要的內容。許多人會在舊曆的七月初一到七月卅日之間,擇日以酒肉、糖餅、水果等祭品舉辦祭祀活動,以慰在人世間遊玩的眾家鬼魂,並祈求自己全年的平安順利。較為隆重者,甚至請來僧、道誦經作法超度亡魂。隱娘收集了30首中元節詩詞,中元不眠夜,詩詞寄哀思!
  • 今日中元:中元寄哀思,燈下念故人
    上元節、中元節、下元節合稱「三元」,是中國的傳統節日。農曆正月十五日稱上元節,乃慶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稱中元節,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稱下元節,乃食寒食,紀念賢人。道家:中元節修行記說:「七月中元日 ,地官降下,定人間善惡,道士於是夜誦經,餓節囚徒亦得解脫。」傳說這一天是地官的誕辰、赦免鬼魂的日子。他會拿出厚厚的花名冊,根據表現勾勾畫畫,赦罪免刑。古人也深信,善惡終有報,天道好輪迴。
  • 中元節丨天地有中氣,第一是中元
    中元之日 地官赦罪人們將農曆七月十五稱為中元節,與中國本土宗教道教的傳統有很大關係。道教將每年農曆正月十五稱作「上元節」,即今日的元宵節;七月十五稱為「中元節」;十月十五稱為「下元節」。三元者,正月十五日為上元,即天官儉勾;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地官檢勾;十月十五日為下元,水官儉勾。一切眾生,皆是天地水三官所統攝。」在此後的演變中,逐漸形成了正月十五上元節天官賜福、七月十五中元節地官赦罪、十月十五下元節水官解厄的解釋體系。
  • 臺灣法鼓山倡導孝親報恩 啟建「梁皇寶懺法會」
    為倡導孝親報恩的慈悲與智慧,法鼓山在中元期間,於全臺主要分寺、院,亦均將舉行祈福報恩法會,方便民眾就近參與。 8月20日上午8時,農禪寺啟建梁皇寶懺法會。 果東法師同時也開示,中元普度不僅是感恩,還要有實踐的報恩;法會中懺文的內涵就是福慧雙修,期盼大眾都能「修福修慧,安心安家;六度萬行,傳心傳家」,以平等的慈悲、無我的智慧,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以凡夫身分,修菩薩行,建設人間淨土;在紅塵中,與人方便、多結善緣;在煩惱中,常省己過、慚愧懺悔;在困苦中,深信因果、感恩發願;在幸福中,知福、惜福、培福、種福,就能夠常保有福。
  • 道教中元節:廣設中元齋醮 普渡十方孤魂
    道教中元節(圖片來源:資料圖) 道教認為產生天地萬物的三個基本元素是天、地、水,即「三元」,三者稱「官」,即時空流動過程中的節段。天官紫微大帝賜福,誕於正月十五,稱上元節。地官清虛大帝赦罪,誕於七月十五,稱中元節。水官洞陰大帝解厄,誕於十月十五,稱下元節。我們熟悉的元宵節即上元節,或稱上元燈節。三元節時,三官下界巡遊,履行職務。它們法力無邊,中元地官清虛大帝於七月十五中元時普渡孤魂野鬼,有罪的人也可向其祈求赦罪。《修行記》雲,「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間善惡,道士於是夜誦經,餓節囚徒亦得解脫。」
  • 中元節能剪頭髮嗎 中元節有什麼禁忌
    中元節能剪頭髮嗎 中元節有什麼禁忌我們都知道,中元節是很受人們重視的一個節日,在中元節的時候,會有很多的注意事項喝禁忌。那麼中元節可以剪頭髮嗎?下面讓我們具體來看看吧!中元節可以剪頭髮嗎據說,早期有些地區,中元節是不能剪頭髮的,因為當時認為,死去的人要入殮下葬,才會把頭髮剪了,故在中元節這個百鬼夜行的節日,人們害怕剪了頭髮,會招來鬼魂的注意,招來死亡,所以在這一天忌諱剪頭髮。當然,隨著時代的改變,現在也有不少人不介意這個了。中元節是什麼節中元節,俗稱鬼節、施孤、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
  • 中元普渡的意義及由來
    明白中元的由來之後,我們再來探討普渡(超渡)的由來。在臺灣地區,民間的觀念早已把中元普渡和鬼月劃成等號,普渡活動在民間非常興盛。不只在臺灣地區,像在大陸內地、日本也都有中元節,也會辦普渡活動。中元一詞是乃源自於道教,但普渡的概念卻是源自於佛教,這本是兩個不同的起緣,後來成為同一節日,乃是宗教人士穿鑿附會而成的。
  • 中元鬼節二十個禁忌一定要知道!
    對於中元節,很多人都不知道它是什麼。到底中元節是什麼節呢?正月十五漢族稱上元佳節,乃慶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漢族稱中元節,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漢族稱下元節,乃食寒食,紀念賢人。有關中元節的傳說很多,道教最主要的為修行記說中「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間善惡,道士於是夜誦經,餓節囚徒亦得解脫。」
  • 中元節是什麼節日:中元節由來、習俗、吃什麼
    每年的農曆7月15日是中元節,那麼中元節是什麼節,中元節的來歷,中元節都有哪些習俗?下面小編一一為大家解答。  中元節又稱「七月節"或盂蘭盆會",為三大鬼節之一。中元節是道教的說法,"中元"之名起於北魏,有些地方俗稱"鬼節"、"施孤",又稱亡人節、七月半。根據古書記載:"道經以正月十五日為上元,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十月十五日為下元。
  • 《中元祭祖,孝慈為根》道教中元節、佛教盂蘭盆節,三教一源齋懺
    中元祭祖就是圓滿孝敬之道的體現,這一原系民間的祭祀節日,逐漸演變成集合傳統民俗、道教中元節、佛教盂蘭盆節,三位一體、三教一源的齋懺、祭祖、超薦儀式,通稱中元節。漢民族傳統的中元祭祖。《禮記·祭統》曰:「凡治人之道,莫急於禮;禮有五經,莫重於祭。」
  • 中元節 一個被賦予了人情味的傳統節日
    其實中元節在上古時期本就是一個祭祖的節日,上古時代人們對祖靈崇拜,每年七月秋收,會舉行祭祀儀式,將新鮮的水果和食物供奉祖先,一是祈求祖先的庇佑,二是彰顯孝心。數字「七」,在《易經》中,是一個變化的數字,是復生之數,七月收穫豐收,是一個吉祥的月份,上古時期民間選擇在七月秋收多開展祭祀、祭祖活動,直到東漢之後,道家將其納入自己的理論學說中,道教的「三元說」,天官上元賜福,地官中元赦罪,水官下元解厄,「中元」的名稱也由此而來。
  • 中元佳節,邂逅最美的中元詩詞
    中元節,俗稱鬼節、七月半、施孤、盂蘭盆節、齋孤、地官節或齋孤,為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部分地區七月十四),與上元節、下元節合稱三元。《宮詞 其一三○》唐代:花蕊夫人徐氏法雲寺裡中元節,又是官家誕降辰。祥開碧落中元節,人頌昇平上相生。天上異恩尊帝傅,洛陽好事寫耆英。長身獨樂園中老,疑是平園舊弟兄。漢代時,中元節是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道教認為中元節為地官誕辰,祈求地官赦罪之日,佛教中稱為盂蘭盆節。
  • 日本中元節,來源中國,由祭祖變成感恩
    日本發展到今天,完成獨自的演變,除了祭祀祖先,更是人們為了感謝關照自己的人,或者同僚、朋友之間,結合酷暑的情況,給人送去禮物,表達謝意或者暑中問候的現代習俗。為此,中元節送禮期間,甚至延長至9月份。中元節的來歷中元節,是隋唐時期,從中國傳入日本的道教傳統節日。這個節日,原本有三個,分別是夏曆正月十五的上元節,七月十五的中元節,和十月十五的下元節,合起來稱為三元節。日本只繼承了七月十五的中元節。並於明治維新後,改為新曆,不再以舊時的夏曆為準。
  • 大德開示:該如何念佛,念佛的最高境界是什麼
    那麼如何去念佛,才容易修行成功呢,並不是像一些人所說的那樣,每天隨便念幾句,就能夠修行成功的,還是要去專心修行的。那麼祖師也是根據我們的根性,給我們想出來念佛最容易成就的法門,這個法門原載於《楞嚴經》,是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記載,就是要求我們念佛的時候「心念耳聞」,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嘴巴念佛,用耳朵去聽念佛的聲音,以此來都攝六根,功夫到家了,可以達到念佛三昧的境界。
  • 印光大師開示:念佛人多,往生人少的原因
    還有最近在網上,又傳一個蕅益大師的開示,《靈峰中論節選》,選出這麼一章,在網上大力的宣傳。他們傳的時候這麼說的,蕅益大師說。「晝夜十萬,或三萬、五萬,決定不缺,畢此一生,誓無變改,若不得往生者,三世諸佛便為誑語」。在他們宣傳看到這一章之後,就是一句佛號啊,一天念三萬、五萬,要不往生,佛就妄語,不就念佛就往生嗎?就這麼宣傳!
  • 《桃花源記2》中元節新服「中元普渡」現已開啟
    好玩不坑錢的免費回合網遊《桃花源記2》中元節新服「中元普渡」現已開啟,豪華開服慶典正在火爆進行中,小夥伴們參與其中即可贏取各類精品好禮哦!此外,參與遊戲內的各類副本玩法內容,還有機會獲得紫裝、寶石、獸決等珍稀道具,暢享江湖樂趣,小夥伴們趕快加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