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中元節,來源中國,由祭祖變成感恩

2020-12-17 奔走單行線

每年7月15日,就是日本以送禮為核心的中元節。它原本來自中國道教節日「三元節」之一的中元節,就是中國俗稱的七月半。它原本是以祭祀祖先並結合給亡靈贖罪為目的的傳統習俗。日本發展到今天,完成獨自的演變,除了祭祀祖先,更是人們為了感謝關照自己的人,或者同僚、朋友之間,結合酷暑的情況,給人送去禮物,表達謝意或者暑中問候的現代習俗。為此,中元節送禮期間,甚至延長至9月份。

中元節的來歷

中元節,是隋唐時期,從中國傳入日本的道教傳統節日。這個節日,原本有三個,分別是夏曆正月十五的上元節,七月十五的中元節,和十月十五的下元節,合起來稱為三元節。日本只繼承了七月十五的中元節。並於明治維新後,改為新曆,不再以舊時的夏曆為準。

上元,據說來自道教所說的天官生日的正月十五日,其主要職責是為人間賜福,演變成民間盛大的元宵節,因此元宵節會迎接神的賜福,晚間街上燈火通明。

中元則因地官生日在七月十五日,其主要職責是為亡靈赦罪。他掌管地宮,每年這一天會打開地宮,讓亡靈得以回家和子孫團聚。所以,這一天,人們為了迎接先祖的回歸和離去,也就是迎送祖先為目的,會在河水中點起蓮花燈,為祖先照亮黑暗的夜路。因此,中元節跟上元節不同,燈不是為人而點,不可點在陸地上的街道,而只能點在水路,迎接和回送先祖之靈。而下元,是水官生日,演變為寒食節。

據說中元節,一直到文革之前,都是民間最為盛大的節日之一。中國自古講孝道,所以,這一天對祖先的祭祀非常隆重嚴肅,要潔淨身心,請出祖先的牌位,供上誠心準備的瓜果蔬菜和肉,按輩分祭拜,感念祖先的恩賜,並匯報自己一年的收成和管理家族的功過,讓祖先放心,並監督自己一年的言行。最終目的,是讓子孫記住祖先,敬重祖先,奉行孝道。

唐朝之後,孝道的祭祖與佛教的法事盂蘭盆節合在一起。相傳佛祖釋迦牟尼在世時,有一位名叫目連的徒兒,得道後用天眼查看到去世的母親在地府已墜入餓鬼道,無吃無喝,境況堪憐。目連於是運用法力,將一些飯菜送給母親吃,可惜飯菜一送到口邊,就立即化為火焰。他求教佛祖,佛祖開示,他的母親在世時,待人不善,罪過太多,所以死後就墮入餓鬼道中,萬劫不復。這罪過不是他一人能夠化解的,於是目連就連同一眾高僧,舉行大型的祭拜儀式,以超度母親在內的一眾亡魂。這就是盂蘭盆節的來歷。

這個法事能啟發善惡有報的道理,弘揚佛家的慈悲。同時與救母有關,在中國與孝道自然合在一起。

這就是為何傳入日本後,日本保留了中元期間盂蘭盆祭祖放蓮花燈的原因。如今超市會賣出各種盂蘭盆節祭祀祖先的供品。原本這一天遠在他鄉的後人、親族,會給祖先寄來供品,這一習俗演變成今天的對關照自己的上司等人的感恩和同僚間朋友間的暑中問候。

中元節送禮 需注意

日本的中元節,要注意社會的禮儀:一旦送去禮物,送者每年必送,收禮者也必須回禮,否者視為失禮行為,若為一次性謝禮,則寫上「御禮」二字,自己的名字只留姓即可;時間一般從6月下旬開始,過了7月15,就不能以中元的字樣寫在表記,而必須說成「暑中問候」,過了立秋,更要變成「殘暑問候」。若為具體禮節和內容所煩惱,可詢問各百貨店等禮品專櫃。從包裝到具體送的物品和價格,皆能為您謀劃。

相關焦點

  • 中元節:敬畏自然,敬畏生命,祭祖感恩
    農曆七月十五日是傳統節日中元節,也有稱鬼節。中元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並稱為中國傳統節日裡的四大祭祖節日,又與上巳節(三月三)、清明節、寒衣節(十月一)並稱為四大鬼節。
  • 中國傳統習俗——祭祖:追思、感恩先輩!
    祭祖來源祭祖,早在黃帝時期就已經出現了,據《竹書紀年》記載:黃帝崩,其臣左徹取衣冠几杖而廟祀之。祖的本意是祖先神靈所依附的神主,在原始社會時期,是以像存在,到了商代就用木牌代替。商朝明「示」表祖先,周代叫「主」。秦漢時期,墓祭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禮俗活動,雖然國人承襲了祭祖的傳統,有著多重的心理作用,但最為重要的便是飲水思源,因孝敬而祭祖。
  • 說說中國四大祭祖節,清明節、中元節、重陽節和除夕
    在我國的傳統節日中,有四個與祭祖有關,它們是清明節,中元節,重陽節和除夕。那麼我們中國人為什麼要祭祖先?為什麼把祭祀作為重要的事情?祭祀祖宗是好事,就是盡孝道,讓我們的心養成一個厚道的心、養成一個孝順的心、養成感恩的心,所以我們中國人祭祀祖宗是教育,不是迷信。
  • 中元節|祭祖惦憂思
    中元節到底是什麼?中元節,農曆七月十五俗稱鬼節、七月半就是表達自己對逝去親人的思念這一天大多數都是去祭祖有的遠離故土的遊子會在朝向家的地方進行祭拜不管身在何方,心永遠在牽掛中元節並不是大家相傳的鬼節,所說的什麼禁忌等!
  • 祭祖可以改變自己的運氣!(中元節祭祖必讀)
    一、三大傳統祭祖節日老祖宗的傳統,到了你這裡是否還可以繼續傳承?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祭祀祖宗、延續香火的習俗,以示孝敬、不忘本。清明節、中元節、寒衣節,是中國傳統節日裡祭祖的三大節日。古時,這種禮俗很盛。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一、清明節,在春分後第十五日,又叫踏青節;二、七月半,又叫中元節、鬼節;三、十月一,又叫十月朔、寒衣節、冥陰節。二、春秋兩祭
  • 中元節祭祖是封建迷信嗎?我們該怎麼過中元節呢?
    佛家、道家和我們的傳統祭祖習俗逐漸地融合在一起。所以經過隋唐,到了宋朝的後期,大家基本上接受了「中元節」這個來自道教的節日名稱,同時呢又保留了佛教盂蘭盆節的節俗,再同時最古老的家族祭祀自然也不能丟下。所以這中元節,從名稱到節俗,實際上都是多方「嫁接」出來的,非常的多元。這之後一直到今天,除了建國後的幾十年,中元節基本上都是我國民間很重要的一個祭祀亡靈的節日。
  • 中國「中元節」與日本「亡靈節」之間的PK,誰是贏家?
    中元節,俗稱鬼節、七月半,為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部分地區七月十四),與上元節、下元節合稱三元。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以及海外華人地區的傳統文化節日,民間有祀亡魂、放河燈、焚紙錠的習俗,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三節是中國傳統的祭祖大節。
  • 耒陽市傳統文化推廣協會庚子年中元節(9月2號)祭祖通告
    ↑↑↑點擊觀看視頻一分鐘了解中元節從有關中元節的傳說,以及中元節的文化中,可以體會到中元節的意義,在於闡述懷念祖先的孝道,令人們慎終追遠,傳揚正確的孝道。  中元節是一個異彩紛呈,有著豐富文化內涵的節日。
  • 中元節|七月半酒,祭祖惦憂思
    七月半,中元節,節日的起源可追溯至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秋嘗祭祖,是中國追懷先人、敬祖盡孝的傳統節日。中元節又稱盂蘭盆節、七月十四祭祖節,分別是道教、佛教與民間俗信的三種叫法,因此,這也是一個三俗合一的節日。
  • 中元節|今夕,宜思念,宜祈福
    在20世紀20-40年代,中元節遠比「七夕」、「清明」熱鬧。人們傳承著以家為單位的祭祖習俗,祭祖先、薦時食的古老習俗直至民國時期仍然是鄉村中元節習俗的首要內容。抗戰勝利後,各寺廟還增加請佛力普渡「抗戰陣亡將士」英靈。 2010年5月18日,中國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名單。
  • 中元節祭祖,還有多少人記得?傳統文化的悲哀,還是社會進步了?
    中元節到了,正趕上西域少數民族過節,全疆放假4天,小編趁著假期,請了幾天假,回老家上墳祭祖,一路上頗有感觸。記得小時候,爺爺還在世的時候,每年中元節,家鄉的爺爺叔叔們,都要組織我們這些小輩,中元節舉行大的祭祀儀式,最基本的就是要在祖墳地上殺羊,然後祭拜,由老一輩的族長組織祭祀儀式,念很長的祭文。
  • 放河燈、祭祖,看看中元節這些古老的祭祀活動
    中元節(農曆七月十五)與清明節、重陽節並稱中國三大傳統祭祀節日。中元節這天有哪些祭祀活動呢?因各地各省各民族不同,祭祀活動也不同。先整理幾個比較常見的祭祀活動,讓我們一起深入了解這個重要的傳統節日的寓意和內涵。
  • 中元節祭祖最強攻略!
    明天就是中元節啦,看了那天的文章留言,估計大家還有些問題,今天就跟讀者朋友們,分享一些比較實用的東西吧!那就是中元節的c位項目~燒供!
  • 中元節祭祖高峰,陵園太守時令祭祖群眾苦候一個多小時
    今天是農曆七月十四中元節(部分地區正月十五),對於魯北地區的人們來說,這是同除夕、清明節一樣隆重的祭祖日子,不過很多前往陵園祭祖的市民卻被擋在門外長達一個多小時。說起原因,不少市民表示這一切都是陵園太守時造成的。圖為2018年8月24日,市民湧入山東濱州高杜黃河南側一處陵園祭祖。
  • 中元節:天上長相願,人間長平安
    也許這世間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9月2日,農曆七月十五,星期三,一年一度的中元節,民間俗稱鬼節。每年的這一天,已經成為了一個秋嘗祭祖又表達著祈禱祝福的華夏傳統節日,和除夕、清明、重陽並稱為四大祭祖節。從古至今,七月十五的核心都不是鬼,而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孝節,是一個「緬懷先祖,珍惜當下」的特殊傳統節日,是一年年的輪迴,一代代的傳承。
  • 《中元祭祖,孝慈為根》道教中元節、佛教盂蘭盆節,三教一源齋懺
    中元祭祖就是圓滿孝敬之道的體現,這一原系民間的祭祀節日,逐漸演變成集合傳統民俗、道教中元節、佛教盂蘭盆節,三位一體、三教一源的齋懺、祭祖、超薦儀式,通稱中元節。漢民族傳統的中元祭祖。《禮記·祭統》曰:「凡治人之道,莫急於禮;禮有五經,莫重於祭。」
  • 中元節很恐怖?它曾經比七夕節還熱鬧
    後來,這個傳說一直流傳後世,逐漸形成一種民間習俗,每年到了農曆七月中,人們都會宰雞殺鴨,焚香燒衣,拜祭由地府出來的餓鬼,以化解其怨氣,不致於遺害人間。  在民間,大家對於祖先的敬拜,和道教的中元節、佛教的盂蘭盆節有很多的相通之處。
  • 祭祖、團聚:漫話七月十五中元節習俗
    在中國古代習俗中,人死後升天為神,下地為鬼。但天神和地鬼不是絕對對立的,是可以根據當事人的功德作為轉換的,即地獄中的鬼如果有功德,也可以脫胎換骨上天成神。而如果他在人世間的親人有所作為,也可以用善行改變先人的境遇。所以很多人為了祭祀逝去的親人,為他們積累功德,會在七月十五這天做很多的祭祀活動。甚至還準備一些菜餚、酒、飯、金銀衣紙之類到路口去祭祀鬼神。
  • 【中元節】其它國家如何過鬼節
    日本:盂蘭盆節在飛鳥時代由隋唐時期的中國傳入日本,俗稱「お盆」(おぼん、發音:O-bon,盂蘭盆會簡稱)。在城市七月十三日至十六日,在農村八月十三日至十六日進行。十三日前掃墓,十三日接先人鬼魂,十六日送。
  • 中元節是中國的「鬼節」嗎?聽聽民俗學家怎麼說
    因佛教文化的融入和盛行,盂蘭盆會與「七月半」的嘗新祭祖習俗合併,並開始確定了七月十五日在中國節日系統中地位。南朝梁人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及時記述了這一節日的新變化:「七月十五日,僧尼道俗悉營盆供諸寺。」文獻也記載,推崇佛教的梁武帝蕭衍,每年七月十五日入寺送盆供養諸佛。而「七月半」被稱為「中元節」,則是源於道教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