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聽說七月十四鬼門關大開,但是現實中確實存在著這樣一個地方。讓我們一起看看吧,究竟在哪?桂門關又名鬼門關,位於廣西玉林市博白縣浪平鎮浪平村桂門關隊,距離浪平鎮政府2.5公裡,距離博白縣城9公裡。
此關始建於漢代,設關卡於界上,以稽查行旅。。明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皇帝詔令將"鬼門關"敕改為"桂門關"。該關形勢險要,虎踞三千峰,山橫百二重,煙護羊腸道,雲開鳥道通。集古代軍事遺蹟,自然生態風光與山寨風情於一體,是一座具有兩千多年歷史的古關隘,是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連接點,也是中原文化和海洋文化的交接點,其知名度之高素與天涯海角齊名。
這是一條美麗神奇的古代驛路,至今還保存著古代修建的關隘石路,拱形石橋,鋪石棧道,橫架小溪兩岸的英臺木樹橋等。 明代嘉靖年間廣西僉事、任博白知縣的金輅在《興業過白州道中》一詩云:"官道穿崎峽,籃輿襯晚晴。水鳴如有謂,山曲更多情。野鳥迎人語,林花映日明。"至今,浪平鎮浪平村桂門關隊不僅保留了關名、地名和村名,而且仍然保存著古代修建的關隘石路、拱形石橋、鋪石棧道、橫架小溪兩岸的舉世無雙的英臺樹橋-奈何橋等,是研究"鬼門關"文化和綠珠文化的重要景點之一。
一座橋就是一棵樹。在村旁一條叫橋頭江的小河邊,一個大自然的奇觀--樹橋,就呈現在眼前:那是一株叫英臺木的大樹,直徑約有90釐米,橫跨在寬約6米的橋頭江的兩岸,便成了一座穩穩噹噹的木橋。但仔細觀察,這可不是一般的木橋,儘管橋齡已有好幾百年,它分明仍是一棵活生生的大樹,還可見到兩岸"橋頭"都長有自己的根須,而且東岸一側,從"橋頭"橫生出兩株參天大樹。對於這座"樹橋"的形成,有兩種說法:一是從別處砍下一根成材的英才樹幹,架到橋頭江的東西兩岸作成橋,經多年後樹幹兩端在岸邊各自長出根須,後來東岸端現新芽,長出新樹幹,歷經百年成現在的樣子。另一說法是河的兩岸本來就長著現在這棵有兩株枝椏的英才樹,聰明的村民就地取材,先將岸邊部分根須砍去,然後將樹從西岸推倒擱到東岸,一座樹橋就搭成了。後來擱到東岸的那部分樹幹又再生根須,它吸收養料水份,使原來兩枝丫生長更茂盛,而原西岸樹根則繼續生長。但不論何種說法,這座"樹橋"無疑就是一株仍有著茂盛生長力的大樹,它是桂門關村的一個奇蹟,這個奇蹟還造福了一方村民,因而無論是樹或者橋也都具有了更長久的生命力。
你喜歡這個有歷史文化之地嗎,歡迎關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