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問題的特質——日常生活的「三個問題」與哲學的「三個問題...

2020-12-13 澎湃新聞

哲學問題的特質——日常生活的「三個問題」與哲學的「三個問題」比較

2020-06-23 16: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原創 胡長栓 中國社會科學網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經常會問到三個問題,「你是誰?」「你從哪裡來?」「你要到哪裡去?」這「三個問題」也經常被幽默化為哲學問題,體現著人們普遍對哲學的「熟知」。哲學家們通常也都會孤獨地追問與此類似的「三個問題」:「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那麼,哲學家的「三個問題」與日常生活中人們的「三個問題」到底有什麼區別?不同於常識與「科學」中的人們,哲學家何以成為哲學家?哲學為什麼是哲學?對於大多數人甚至專門從事哲學的人來說,仍然是值得認真思考的問題。

「不知而問」與「因知而思」

在亞里斯多德看來,「求知是人類的本性」。這意味著「求知」在其本質上是人類生存最基本的需要之一,而求知在人類具體的生存中就表現為對各種不同事物的發問,人們不同的發問方式形成了不同類型的思維。日常生活中人們的「三個問題」和哲學家的「三個問題」代表了人類最基本的兩種思維,我們姑且將這兩種思維稱為「現象思維」和「本質思維」。這裡的現象並不是在胡塞爾「現象學」的意義上來使用的,而是指人們感覺直觀中的經驗。

「現象思維」反映著人類求知活動中對未知事物的求解性發問。這種發問緣於對事物的「不知」,是一種「不知而問」,通常表現為對外在新事物的求解,在感覺經驗的範圍之中,理論上來講屬於科學的認知範疇,是科學研究的開始。波普爾「科學開始於問題」的認識澄明的就是這種人類思維的意義,在日常生活中,就表現為人們對「不知道」的人和事的求解。「本質思維」反映著人類求知活動中對已知事物的反思性發問。這種發問緣於對事物「所知」的不滿足,或者準確地說是不滿意,是一種基於懷疑的「因知而思」。它通常表現為對「熟知」的反思,旨在通過對「熟知」的反思,超越「熟知」,達於「熟知」背後的「真知」,在理性思考的範圍之內,屬於形而上的思維範疇,體現著哲學的本質特徵,是哲學研究最基本的方式。如果說現象思維的對象本質上是經驗直觀中的「事物」,那麼本質思維的對象本質上就是理性直觀中的「思想」。黑格爾的「熟知非真知」與海德格爾「面向思的事情」,都表達著這一重要哲學觀念。

日常生活中人們的「三個問題」與哲學家的「三個問題」,看起來只是「你」與「我」的對象不同,但卻有著本質上的差別。前者是因為對「你」的不知,而基於實際需要所提出的問題,其中並不包含懷疑和反思的維度,上升到科學的認知層面,則是基於人類求知的本性,針對「不知」事物所提出的問題。後者很明顯並不是不知道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而恰恰是基於對「我」的認知,但又不滿足、不滿意和懷疑這種認知,同樣出於人類求知的本性,是在反思的意義上對「真知」的一種追問。因此,哲學家的「三個問題」的準確表述應該是「我到底是誰?」「我到底從哪裡來?」「我到底要到哪裡去?」從前提和本質上來講,日常生活中人們的「三個問題」是一種「不知而問」,而哲學家的「三個問題」則是「明知故問」,是一種「因知而思」。

「問必可知」與「問未可知」

馬克思主義認為,「世界上沒有不可認識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認識的事物」,從而在科學認知的認識論範疇中確定了人類求知的可能性意義,消解了不可知論對科學探索合法性的消解,確證了人類求知的前提合理性和實踐現實性。在邏輯的世界圖景中,一切事物都是可以被認識,也是可以被呈現的,而且這種認識和呈現在一定條件下是明確的和統一的,所不同的只是已經被認識和尚未被認識的差別。體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就意味著所有的問題都是有答案且是可以被正確回答的。

「哲學不是自然科學之一」。維根斯坦的認識進一步確證了人們長久以來的哲學觀念,對於哲學來說,它的世界並不都是邏輯的世界圖景,也不都是可以呈現的,正因為如此,維根斯坦在《邏輯哲學論》最後,確立了「對於不可說的東西我們必須保持沉默」的哲學態度,並在之後的十六年保持了哲學沉默。同樣,懷疑論的觀念也確證了哲學的這一本質,懷疑論認為,人類到底能不能認識世界是不確定的,人類認識的世界到底是不是世界本身是不確定的,誰到底認識了世界也是不確定的。人類的認知就像在黑暗中射箭一樣,能不能射中目標、射沒射中目標、誰射中了目標等都是無法確定的。當然與維根斯坦不同,懷疑論不僅把這一觀念應用於非邏輯的世界,而且也貫徹到了邏輯的世界當中。由此看來,超越科學認知的範疇,人類認知的世界圖景不僅有邏輯的世界,而且還有非邏輯的世界,邏輯的世界是可知的和可呈現可言說的,而非邏輯的世界則是不可知的和不可呈現不可言說的,至少不是明確可知的和有確定性的呈現與言說。這就是為什麼與自然科學的提問可以得到明確而確定的回答不同,哲學的提問通常得不到明確的回答,或者準確地說得不到統一的確定的回答,而不確定性也正是哲學區別於自然科學的魅力所在。

日常生活中人們的「三個問題」在可認知的範圍內,可以得到明確而確定的回答,與自然科學的問題一樣,是對可言說事物的呈現,如果不是對回答有疑問,就不會再繼續追問,問題也就會變成舊的問題而成為過去,在人類認知中屬於「問必可知」的問題,因其能夠得到最終的回答而不會成為人類思維的誘惑。哲學家的「三個問題」則不同,是對不可言說事物的呈現,因此也就得不到明確的確定的回答,或者說得不到確定的統一的回答,人們的回答總是千差萬別、各異其是,並且在人類認知的範疇中是得不到最終答案的,屬於「問未可知」的問題。所以哲學家的「三個問題」作為人類認知的「斯芬克斯之謎」,就永遠在人類思維的途中恆久地誘惑和折磨著人類的思維。

「問有可證」與「問未可證」

整個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培根所確立的近代經驗論認為,人的一切知識都來自經驗,孔德所確立的現代西方科學主義思潮開創性流派實證主義強調,實證哲學的一切本質屬性都概括在「實證」這個詞中。在「包含著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的《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指出,「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經驗、實證、實踐等是近代以來人類認知的典型徵候,它奠定了現代意義科學的基礎。孔德甚至認為這是人類理智進入了成熟階段。而這一切都源於人們關於人類認知的「可證性」前提。

事實上,在人類認知的全部圖景中,並不是所有認知都具有「可證性」的,無論是確證還是否證,都不能全部涵蓋人類所有的認知,也不能滿足人類理性的全部本能,因為人類的理性不會只停留在現象直觀面前,而往往奔湧著達於理性直觀的衝動,在科學的世界之外還有眾多非科學的世界。孔德為我們揭示了人類理智的發展過程,認為人類理智經歷了「神學階段」,人類用想像力探求萬物本原、尋找最終原因——「形上學階段」,人類用抽象的邏輯推理和空洞的思辨追尋現象背後的本質,獲取絕對知識——「實證階段」,也是人類理智成熟的最高階段,人類依靠觀察和理性去說明解釋現象,發現具有相對普遍性的規律。雖然波普爾證偽主義的科學方法發現了實證主義的困難,認為單個觀察事實並不能證實任何普遍的科學陳述,提出了證偽的科學原則,並堅持了猜測—反駁的方法,但同樣沒有消解經驗現象背後的理性直觀世界,也沒有消解人類理智中想像與思辨的合法性,沒有消解人類認知的「不可證性」構成。邏輯實證主義者石裡克關於「傳統形上學命題,都是在真的或假的以外的無意義的命題」的斷言,最終也沒有終結傳統形上學。甚至愛因斯坦在談到相對論時也指出:「相對論不過是通向更嚴密可靠理論的中間環節,一旦使用更加先進準確的方案對之進行檢測,總能得到兩種結果——確證與否證。」但人類理智的發展及其存在說明,人類對世界的認知不是只有確證與否證,在此之外還有超越經驗、實證和實踐的「不可證」,那裡是宗教神學和形上學的王國。

日常生活中人們的「三個問題」在可證的範圍內,屬於「問有可證」的問題,因此也就有確定的結果,也能夠被確證與否證,有真與假、對與錯、是與非等本質差別,也能被證實是「真的」或者「假的」。哲學家的「三個問題」則不同,往往超越了可經驗的現象,超越了可實踐的現實,通常在「不可證」的範疇中,屬於「問未可證」的問題。這就決定了哲學家的形上學問題是沒有終結的,也沒有科學意義上的真與假、對與錯、是與非,不在實踐的範圍內,也很難被證實與證偽。當然,無休止的爭吵與辯論、對話與交流、沉思與笨想就成了哲學最常見的存在方式,而「在批判舊世界中發現新世界」的批判性反思則是哲學思維的基本邏輯,「哲學就是哲學史」包含了哲學學習與研究最重要的方法。

(作者系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教授)

原標題:《哲學問題的特質——日常生活的「三個問題」與哲學的「三個問題」比較》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哲學問題的特質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經常會問到三個問題,「你是誰?」「你從哪裡來?」「你要到哪裡去?」這「三個問題」也經常被幽默化為哲學問題,體現著人們普遍對哲學的「熟知」。哲學家們通常也都會孤獨地追問與此類似的「三個問題」:「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
  • 段偉文 | 科技時代哲學問題的三個向度
    在形上學領域,如有關因果性的討論中,伍德沃德(J.Woodward)從科學的角度對反事實的操控性因果性進行了探討,卡特賴特從物理學、貝葉斯網絡、經濟學等角度探討了因果性。這些基於科學的哲學研究不僅使因果性呈現出多元的哲學圖景,更重要的是,使人們對因果性與科學的關係的認識得到了深化。
  • 醒世育人——哲學與生活中的8個問題!
    今天,一起跟隨哲學詩畫了解下哲學與生活中密切相關的8個問題,也許對你今後的人生會有所啟發或開示。1,哲學與專業知識哲學,好像沒有什麼用,其實它對人生,對做事,有大用。這種用不同於具體科學知識或專門技能。它沒有具體的某一個用處,但是卻囊括這所有的「具體之用」。
  • 什麼是當代哲學的終極問題?
    在當今時代,理解本體論問題,前提是了解何謂本體論以及本體論曾經以何種方式存在,思考曾經的本體論何以被消解,進而在概念辨析和理論比照中審視和確認本體論的當代形態何以可能。有一次乘火車回家鄉的途中,遇到外出探親的一家三口,父母對六歲的女兒百般疼愛。閒聊中得知我是哲學研究者,調皮的小女孩大聲地問道:「什麼是哲學啊?」她的父母認真地提醒我:「讓叔叔用寶寶能聽懂的語言告訴咱們!」
  • 讀書 9個讓你思考一生的哲學問題
    你是否思考過以上這些問題?如果你曾思考過,哪怕只思考過一個,我都要向你推薦下面這本短小精悍的哲學書:What Does It All Mean?當我請這位哈佛認知科學博士推薦一些入門級的哲學書時,他毫不猶豫推薦了這本。這本書沒有艱深的道理,沒有拗口的名詞,不介紹任何一位哲學家,也不給你任何答案,只提出了9個簡單的問題,卻值得所有人終其一生去思考。這9個問題分別是:how do we know anything?
  • 著名詩人泰戈爾的人生哲學,就蘊藏在這三個問題的答案之中
    曾有人問泰戈爾三個問題:第一,世界上什麼最容易?第二,世界上什麼最難?第三,世界上什麼最偉大?這三分問題看似簡單,或許每個人都能說出個所以然,亦能為之辯論一番。同樣的,大文豪泰戈爾的回答也很簡單,卻蘊含了他作為哲學家對人性和人生的深度思考。看似簡單的回答,似乎能給我們封閉的生活帶來些許新的認識。
  • 經濟哲學研究的方法論問題
    原標題:經濟哲學研究的方法論問題 中國經濟哲學的研究興起於20世紀90年代中期,距今已經有20多年的歷史。在這20多年間,中國經濟哲學經歷了研究課題的轉換和哲學理論的建構,已經成為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中一個不可忽視的領域。在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為了推進中國經濟哲學的研究,擴大其社會影響力,我們需要對其中的重要問題作一方法論的反思。
  • 哲學史利於解決哲學問題嗎?
    假設你所感興趣的是當代的哲學諸問題,如果你無視過去的哲學,你在此範圍內取得進展的能力會受到阻礙嗎?如孤獨的大師缺少這類知識,兩位大師必須學會傾聽和彼此討論。在實踐中,這些對哲學做出了具有重要意義的原創性貢獻的人,非常熟悉其他哲學家的近期研究。在這種程度上,哲學類似於數學和自然科學。有爭議的問題是,哲學家是否比數學家和自然科學家需要更多其學科最近的歷史知識。當代哲學已經吸收了所有早前研究的重要洞見嗎?
  • 康德道德哲學的三個層次
    [3](P207、209)因此,康德要做的只不過是把這些日常理性中已經包含著的道德法則單純地提取出來加以論證, 以便在哲學的層次上對任何一件行動的純粹道德內涵的判斷進行指導。  正是出於這一目的,康德在《道德形上學基礎》[1]中將全部正文的內容分為三章:一、「從普通的道德理性知識向哲學的道德理性知識過渡」;二、「從通俗的道德哲學向道德形上學過渡」;三、「從道德形上學向實踐理性批判過渡」。在這裡,康德的道德哲學明顯表現出有三個不同的、從低級到高級的層次,即「通俗的道德哲學」、「道德形上學」和「實踐理性批判」。
  • 什麼是語言哲學?這5個問題,語言哲學很關心
    什麼是語言哲學?1分鐘了解下。語言哲學的內涵語言哲學即是對語言的哲學思考的一門學問,包括語言實在論,語言本體論,語言意義等。語言哲學更關注語言意義的影響,而不是對意義的詳細描述。語言哲學關心五個基本問題。
  • 如何用一個詞,同時回答三個希臘哲學問題?
    古希臘哲學家提出三個哲學問題,我是誰?我來自何方?我去往何處?如何用一個詞回答三個問題?我是土,我來自土裡,我去往土裡。
  • 20世紀十大哲學問題
    值此世紀之交的前夕,概括、反思、總結百年來人類思考和爭論過的重大哲學問題,是有價值和意義的。對本世紀人類精神生活的歷程和興奮點有清晰的認識,有助於理解未來人類精神狀態的發展。對世界思想潮流和總體框架的把握,有益於中華民族在世界文明之中的定位。
  • 第一次嘗試回答「什麼是哲學?」這樣的問題
    到了亞里斯多德,哲學被他發展為一種通過觀察分析、經驗積累和邏輯推理等方式去探索世界的科學,他不僅重視理性,還把日常中的經驗也納入了哲學研究領域,更難能可貴的是亞里斯多德提出了領先時代很多年的「什麼是存在」的問題。講到這,你可能覺得我依然沒有解答「什麼是哲學?」
  • 如何認識「中國哲學是不是哲學」這個問題?
    在哲學這個一級學科之下,我們有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哲學、西方哲學、科技哲學、倫理學、邏輯學、宗教學、美學等二級學科。前四個是加字的,後四個是不加字的。但是,仔細考慮,倫理學也叫「道德哲學」,所以,它實際上也是加字的或可以加字的。這樣,不加字的哲學只有後三類。
  • 物理學不僅有科學問題,還有哲學問題?
    有一位物理系的學生,在一次偶然的機會與研究科學哲學的同學聊天時,被問了幾個關於物理學的問題,他雖然讀了這麼多年物理系,還是不知道怎麼向對方解釋,而且有些問題自己也沒把握答不上來,正如他所遇到的問題,何為「存在」?
  • 20世紀十大哲學問題:愛智慧,從關注哲學開始
    愛智慧從關注哲學開始!文章原載《社會科學戰線》二十世紀過去,二十一世紀即將來臨。值此世紀之交的前夕,概括、反思、總結百年來人類思考和爭論過的重大哲學問題,是有價值和意義的。對本世紀人類精神生活的歷程和興奮點有清晰的認識,有助於理解未來人類精神狀態的發展。
  • 生死問題——哲學三大終極問題中最後一個問題
    生死問題是哲學三大終極問題中最後一個問題。死是對生命意義的最大挑戰,最讓人感到困惑。很多人從小就被這個問題所苦惱,不少哲學家的基本態度是,對這個問題不應該迴避,要去面對它,思考它。中國人在日常生活中一直避談生死,尤其是儒家一般來說不太重視思考死亡問題,但是到了宋明理學,受佛教的影響,也有了相當的重視,比如王陽明說,學問功夫最難又最要緊的是看得破生死,他把看破生死視為最高的學問。當然,特別重視生死問題是佛教,有一位高僧說,佛教歸根到底一件事,就是了生死。
  • 馬克思主義哲學回答了哪些基本問題?
    馬克思主義者都有兩把刷子,一是徹底的唯物論,二是徹底的辯證法,因此馬克思主義哲學又叫做辯證唯物主義主義哲學。作為哲學的一個重要流派,馬克思同諸多哲學家面臨著一系列基礎問題需要解答,一切的哲學原理,運用法則都是建立在對基本問題的認知之上的。一、哲學是什麼?
  • 建構馬克思政治哲學的問題意識
    建構馬克思政治哲學的內在邏輯,並非將其裝飾或轉化為某種傳統政治哲學,以使之具有政治哲學的「合法性」,這種削足適履的研究無益於把握馬克思思想的原貌。闡釋馬克思政治哲學應有一種問題意識,以之重審傳統政治哲學的限度與誤區,在新政治哲學的運思框架中還原馬克思思想的超越性和現實性,用以解析當代政治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 歷史唯物主義視野中的城市哲學總問題
    人類的「原子化」問題在這裡發展到了頂點,因此恩格斯引入了「孤立的群眾」和原子化的主題以及街道的總問題。  列斐伏爾認為,雖然恩格斯諳熟「異化」這樣的哲學概念,但不是以抽象的(孤立的)形式來呈現,他是從具體中去理解和把握異化,在生活中說明異化,在社會實踐中把握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