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23 16: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原創 胡長栓 中國社會科學網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經常會問到三個問題,「你是誰?」「你從哪裡來?」「你要到哪裡去?」這「三個問題」也經常被幽默化為哲學問題,體現著人們普遍對哲學的「熟知」。哲學家們通常也都會孤獨地追問與此類似的「三個問題」:「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那麼,哲學家的「三個問題」與日常生活中人們的「三個問題」到底有什麼區別?不同於常識與「科學」中的人們,哲學家何以成為哲學家?哲學為什麼是哲學?對於大多數人甚至專門從事哲學的人來說,仍然是值得認真思考的問題。
「不知而問」與「因知而思」
在亞里斯多德看來,「求知是人類的本性」。這意味著「求知」在其本質上是人類生存最基本的需要之一,而求知在人類具體的生存中就表現為對各種不同事物的發問,人們不同的發問方式形成了不同類型的思維。日常生活中人們的「三個問題」和哲學家的「三個問題」代表了人類最基本的兩種思維,我們姑且將這兩種思維稱為「現象思維」和「本質思維」。這裡的現象並不是在胡塞爾「現象學」的意義上來使用的,而是指人們感覺直觀中的經驗。
「現象思維」反映著人類求知活動中對未知事物的求解性發問。這種發問緣於對事物的「不知」,是一種「不知而問」,通常表現為對外在新事物的求解,在感覺經驗的範圍之中,理論上來講屬於科學的認知範疇,是科學研究的開始。波普爾「科學開始於問題」的認識澄明的就是這種人類思維的意義,在日常生活中,就表現為人們對「不知道」的人和事的求解。「本質思維」反映著人類求知活動中對已知事物的反思性發問。這種發問緣於對事物「所知」的不滿足,或者準確地說是不滿意,是一種基於懷疑的「因知而思」。它通常表現為對「熟知」的反思,旨在通過對「熟知」的反思,超越「熟知」,達於「熟知」背後的「真知」,在理性思考的範圍之內,屬於形而上的思維範疇,體現著哲學的本質特徵,是哲學研究最基本的方式。如果說現象思維的對象本質上是經驗直觀中的「事物」,那麼本質思維的對象本質上就是理性直觀中的「思想」。黑格爾的「熟知非真知」與海德格爾「面向思的事情」,都表達著這一重要哲學觀念。
日常生活中人們的「三個問題」與哲學家的「三個問題」,看起來只是「你」與「我」的對象不同,但卻有著本質上的差別。前者是因為對「你」的不知,而基於實際需要所提出的問題,其中並不包含懷疑和反思的維度,上升到科學的認知層面,則是基於人類求知的本性,針對「不知」事物所提出的問題。後者很明顯並不是不知道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而恰恰是基於對「我」的認知,但又不滿足、不滿意和懷疑這種認知,同樣出於人類求知的本性,是在反思的意義上對「真知」的一種追問。因此,哲學家的「三個問題」的準確表述應該是「我到底是誰?」「我到底從哪裡來?」「我到底要到哪裡去?」從前提和本質上來講,日常生活中人們的「三個問題」是一種「不知而問」,而哲學家的「三個問題」則是「明知故問」,是一種「因知而思」。
「問必可知」與「問未可知」
馬克思主義認為,「世界上沒有不可認識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認識的事物」,從而在科學認知的認識論範疇中確定了人類求知的可能性意義,消解了不可知論對科學探索合法性的消解,確證了人類求知的前提合理性和實踐現實性。在邏輯的世界圖景中,一切事物都是可以被認識,也是可以被呈現的,而且這種認識和呈現在一定條件下是明確的和統一的,所不同的只是已經被認識和尚未被認識的差別。體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就意味著所有的問題都是有答案且是可以被正確回答的。
「哲學不是自然科學之一」。維根斯坦的認識進一步確證了人們長久以來的哲學觀念,對於哲學來說,它的世界並不都是邏輯的世界圖景,也不都是可以呈現的,正因為如此,維根斯坦在《邏輯哲學論》最後,確立了「對於不可說的東西我們必須保持沉默」的哲學態度,並在之後的十六年保持了哲學沉默。同樣,懷疑論的觀念也確證了哲學的這一本質,懷疑論認為,人類到底能不能認識世界是不確定的,人類認識的世界到底是不是世界本身是不確定的,誰到底認識了世界也是不確定的。人類的認知就像在黑暗中射箭一樣,能不能射中目標、射沒射中目標、誰射中了目標等都是無法確定的。當然與維根斯坦不同,懷疑論不僅把這一觀念應用於非邏輯的世界,而且也貫徹到了邏輯的世界當中。由此看來,超越科學認知的範疇,人類認知的世界圖景不僅有邏輯的世界,而且還有非邏輯的世界,邏輯的世界是可知的和可呈現可言說的,而非邏輯的世界則是不可知的和不可呈現不可言說的,至少不是明確可知的和有確定性的呈現與言說。這就是為什麼與自然科學的提問可以得到明確而確定的回答不同,哲學的提問通常得不到明確的回答,或者準確地說得不到統一的確定的回答,而不確定性也正是哲學區別於自然科學的魅力所在。
日常生活中人們的「三個問題」在可認知的範圍內,可以得到明確而確定的回答,與自然科學的問題一樣,是對可言說事物的呈現,如果不是對回答有疑問,就不會再繼續追問,問題也就會變成舊的問題而成為過去,在人類認知中屬於「問必可知」的問題,因其能夠得到最終的回答而不會成為人類思維的誘惑。哲學家的「三個問題」則不同,是對不可言說事物的呈現,因此也就得不到明確的確定的回答,或者說得不到確定的統一的回答,人們的回答總是千差萬別、各異其是,並且在人類認知的範疇中是得不到最終答案的,屬於「問未可知」的問題。所以哲學家的「三個問題」作為人類認知的「斯芬克斯之謎」,就永遠在人類思維的途中恆久地誘惑和折磨著人類的思維。
「問有可證」與「問未可證」
整個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培根所確立的近代經驗論認為,人的一切知識都來自經驗,孔德所確立的現代西方科學主義思潮開創性流派實證主義強調,實證哲學的一切本質屬性都概括在「實證」這個詞中。在「包含著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的《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指出,「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經驗、實證、實踐等是近代以來人類認知的典型徵候,它奠定了現代意義科學的基礎。孔德甚至認為這是人類理智進入了成熟階段。而這一切都源於人們關於人類認知的「可證性」前提。
事實上,在人類認知的全部圖景中,並不是所有認知都具有「可證性」的,無論是確證還是否證,都不能全部涵蓋人類所有的認知,也不能滿足人類理性的全部本能,因為人類的理性不會只停留在現象直觀面前,而往往奔湧著達於理性直觀的衝動,在科學的世界之外還有眾多非科學的世界。孔德為我們揭示了人類理智的發展過程,認為人類理智經歷了「神學階段」,人類用想像力探求萬物本原、尋找最終原因——「形上學階段」,人類用抽象的邏輯推理和空洞的思辨追尋現象背後的本質,獲取絕對知識——「實證階段」,也是人類理智成熟的最高階段,人類依靠觀察和理性去說明解釋現象,發現具有相對普遍性的規律。雖然波普爾證偽主義的科學方法發現了實證主義的困難,認為單個觀察事實並不能證實任何普遍的科學陳述,提出了證偽的科學原則,並堅持了猜測—反駁的方法,但同樣沒有消解經驗現象背後的理性直觀世界,也沒有消解人類理智中想像與思辨的合法性,沒有消解人類認知的「不可證性」構成。邏輯實證主義者石裡克關於「傳統形上學命題,都是在真的或假的以外的無意義的命題」的斷言,最終也沒有終結傳統形上學。甚至愛因斯坦在談到相對論時也指出:「相對論不過是通向更嚴密可靠理論的中間環節,一旦使用更加先進準確的方案對之進行檢測,總能得到兩種結果——確證與否證。」但人類理智的發展及其存在說明,人類對世界的認知不是只有確證與否證,在此之外還有超越經驗、實證和實踐的「不可證」,那裡是宗教神學和形上學的王國。
日常生活中人們的「三個問題」在可證的範圍內,屬於「問有可證」的問題,因此也就有確定的結果,也能夠被確證與否證,有真與假、對與錯、是與非等本質差別,也能被證實是「真的」或者「假的」。哲學家的「三個問題」則不同,往往超越了可經驗的現象,超越了可實踐的現實,通常在「不可證」的範疇中,屬於「問未可證」的問題。這就決定了哲學家的形上學問題是沒有終結的,也沒有科學意義上的真與假、對與錯、是與非,不在實踐的範圍內,也很難被證實與證偽。當然,無休止的爭吵與辯論、對話與交流、沉思與笨想就成了哲學最常見的存在方式,而「在批判舊世界中發現新世界」的批判性反思則是哲學思維的基本邏輯,「哲學就是哲學史」包含了哲學學習與研究最重要的方法。
(作者系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教授)
原標題:《哲學問題的特質——日常生活的「三個問題」與哲學的「三個問題」比較》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