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嘗試回答「什麼是哲學?」這樣的問題

2020-10-18 哲學詩畫

哲學詩畫,生命精華

活了這麼大,第一次這麼認真的思考這個問題(這就如同一個學佛之人,學了很久,卻從來沒有想過「佛「」是什麼一樣,是非常無奈和苦澀的),什麼是哲學呢?我想東方和西方對此的理解差別很大,對哲學是什麼的定義也會出現很多不同或歧義的地方,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從一開始,東方人和西方人在對待世界(客體)與自我(主體)的認識上就各自在走著不一樣的路。

作為東方人,咱們先了解下西方,看看人家是如何看待哲學的或者他們是如何去定義和發展哲學的。

蘇格拉底以前,哲人們對哲學一詞並沒有進行確切的定義,他們只是通過各自的認識來對世界進行闡述,而且更多的是提出問題,這些問題大都是來自於對世界的好奇心。最早的哲學家泰勒斯對世界充滿了好奇,他認為物質世界可以還原為某種單一的元素,然後又提出了「事物由什麼構成」的問題。隨後又出現了赫拉克利特,他認為萬事萬物都是處於永恆的變化之中的,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本身。與之相對的是巴門尼德,他認為萬事萬物是一個大的存在,存在著自身是一個連續體,一個充實的空間,這些物質無論如何變化始終是永恆不滅的。

從以上可以看出,西方很早的時候,人們對哲學處於一種好奇和討論之中,就如同一場大的辯論會,在這個會上,哲人和思想者把各自對世界的看法、觀點和論據提出來,讓人們自己去思考或定義。那時的哲學更多地停留於對外界的、對物質的靜觀和探索中,對認識者本身(主體)的認識或論述並不多。

到了蘇格拉底,開始起了變化,他不僅對外界、對物質世界觀察細微,而且他提出了著名的「認識你自己」,這充分說明蘇格拉底已經意識到了哲學之思中的「思者」,對哲學的研究或探索由最初的只對外部,變化為了「內外」雙向同步發展,而他的徒弟柏拉圖繼續深化了這一雙向發展思想,不僅對物質世界的萬物進行了詳細的闡述,而且在人與抽象世界之間架起了一道溝通的橋梁。這座橋梁的意義非凡,因為正是這座橋梁讓哲學得以真正確立,人的思維、理性、道德、精神、抽象領域、政治、以及對形而上的各種拷問都被納入了哲學的範疇,而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哲學。

從蘇格拉底那裡,我們學到一個知識:即哲學首先要會疑,會問,比如什麼是正義?什麼是美?什麼是勇敢、德性?從柏拉圖那裡,我們看到一個事實:即人的理性開始登上歷史舞臺,並且真實有效的服務於哲學。

到了亞里斯多德,哲學被他發展為一種通過觀察分析、經驗積累和邏輯推理等方式去探索世界的科學,他不僅重視理性,還把日常中的經驗也納入了哲學研究領域,更難能可貴的是亞里斯多德提出了領先時代很多年的「什麼是存在」的問題。

講到這,你可能覺得我依然沒有解答「什麼是哲學?」這個問題,但我告訴你,實際上你已經離答案很近了,因為西方哲學的三大奠基者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都已經給你介紹了。在他們三位生活的那個時間段,哲學主要表現為一種對外部世界及抽象理念的思考和發問。接著往下看,可以讓你進一步接近「什麼是哲學」的答案。

三位之後,西方又出現了犬儒學派(第歐根尼)、懷疑主義(卡爾尼阿德、皮浪)、伊壁鳩魯學派(伊壁鳩魯)、斯多葛學派(艾比泰勒斯、馬可·奧勒留),對人本身所具有的內在事物(比如情感、死亡、生命價值、自由、與自然的關係等)進行了加強和特別闡述,這種類似於中國的百家爭鳴式的哲學論辯一直持續到基督教哲學來臨,這段時期的哲學,更多地可以看做是一種精神或思維上的論辯,對生與死的形而上思考。

到了基督教時期,上帝這個帶有著強烈的形而上意味的事物出來了,幾乎所有的哲人和思想者都被他吸引了過去,人們把三大哲學奠基者的思想精華和基督教融匯在了一起,無論是聖·奧古斯丁,還是託馬斯·阿奎那,在專注於與對「上帝的愛」的同時,一切哲學之思都圍繞著人的靈魂和存在展開,哲學中的科學精神被壓制了。但就像赫拉克利特所說,萬物都在不停地發展變化之中,無論上帝如何偉大,在哥白尼的日心說、牛頓的萬有引力、伽利略的撬棒等自然科學的巨大事實發現下,人們不得不再次重試科學之理性。由此,舊的世界觀被打破,新的世界觀得以確立。

可能你會說,講了這麼多,到底什麼哲學呢?你依然沒有解答這個問題呀,其實你這樣想本身就是錯的,因為哲學也可以是一種追問或求索的過程,比如你去追問「人為什麼活著?生命的意義是什麼?世界的本質是什麼?是如何存在的?」等等這些問題,剛開始你可能會感到迷茫、困惑、百思不得其解,甚至還會為之痛苦,但是,只要你勇敢地踏出這一步,你其實已經進入了哲學,或者說哲學已經在以一種潛移默化且沒有完全被定義和確立的形式進入了你的思維、精神。如果你進入的很深、走的很遠,那哲學的語言學定義之於你,已經不是那麼重要,重要的是你已經掌握和捕捉到了哲學的精髓和求索的方法。

但是,哲學作為一種容納萬物的學問,其本身是有條件的。什麼條件呢?個人認為,有三個。

其一:「我思」,就是我這個主體必須思考或會思考,達到一種進入對象之內的狀態,靜觀也好,分析也好,或者形而上的冥思也好,都離不開「我思」。沒有「我思」的支撐,哲學將蕩然無存。從蘇格拉底的「什麼是……什麼是……」,到近代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進入哲學的首要條件就是要「我思」,正是「我思」賦予了事物於意義。一塊石頭,如果沒有「我思」的加工和內化,僅僅是一塊石頭,一個物質世界的簡單存在而已,在這種情況下,這塊石頭永遠成為不了「我的石頭」,只有主體(即我)對它進行價值的「照看」,它的存在才有意義,進而才能被我們真正的感知和認識。

其二:「存在」,除了有主體(其本身也能成為對象,即客體)以外,還要有「存在」(客觀存在的實體或實在),它們是我們思考和關照的對象,沒有這種「存在」或「外物」,哲學將是空洞的,沒有實物所託,也就喪失了思考的意義。簡單來講,就是你思考或想思考了,但是得有一個具體內容或實物作為對象,你不能什麼都沒有地去思考,儘管思考者本身也可以作為一個內容或實物。比如你思考一個石頭,想分析它是什麼,具有那些性質(顏色、形狀、氣味等),但是這個石頭必須先存在。如果這個世界什麼都沒有,那上面講的那個條件就沒必要存在了。

其三:「我思」與「存在」的關係,實際上這是一個認識論的問題,即主體是如何認識客體的?或者用康德的話說「客體是以一種什麼形式進入到主體的?」(比如你想「什麼是哲學」這個問題,你的大腦是通過何種形式作用於這個問題的,進而得出這個問題的答案的呢?),光有「我思」和「存在」是不夠的,還要探索它們之間的作用關係。個人覺得,在這裡理性和經驗都不能被摒棄,因為前者對我們認識「存在」大有幫助,而後者在「我思」上仍可以發揮餘熱。而一個人的生命歷程,也可以看做是一種哲學意義上的「我」與「在」、「自者」與「他者」的關係的體現。

後來西方哲學出現的各種主義,比如笛卡爾的理性主義、萊布尼茨的科學邏輯主義、洛克和貝克萊的經驗主義,到盧梭的回歸野人主義、康德的「理性+經驗」主義、叔本華的悲觀主義、尼採的超人主義、費希特的徹底唯心主義、黑格爾的絕對理念主義、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再到更現代的英國功利主義、美國實用主義、羅素的邏輯實證主義、維根斯坦的語言學、薩特和克爾凱郭爾的存在主義、胡塞爾的精神現象學、以及柏格森的直觀哲學、波普爾的開放社會理論、哈馬貝斯所代表的法蘭克福學派哲學等等,都離不開以上三個條件。所以說,學哲學或想進入哲學之幽徑必須要有這三個條件。

最後想說的是,科學文明已經走的太遠,太快了,而哲學、社會學、人類學等學科,似乎總處於跟不上的狀態,雖然在前行時,我們要面對工具理性和個人主義所帶來的雙重危險,要面對新時代下整個世界「存在」的變換,甚至表象迷惑,但我們依然不能放棄從幾千年前就已開始的哲學傳統,先人走過的路,我們依然要走,通過母親的路必須要經過女兒,也許只要這樣,我們才能最終理解哲學之真諦,繼而在達到生命的巔峰後,獲取「存在」之本質。

相關焦點

  • 哲學六大要素:回答什麼是哲學
    但是哲學不會比農藝學、天體物理學、人種學、地震學或其他任何一門不為人們了解的學科更神秘,因為未知的東西總是顯得很神秘。既然哲學的確涉及了許多未知的東西,所以它的神秘感主要來自無知和不熟悉。人們一旦對哲學有所領悟,對它的喜愛之情一定會油然而生。 對於哲學教師那些很難回答而無法迴避的提問中,最難回答的莫過於「什麼是哲學」了。
  • 16個哲學問題,你都能回答上來麼?
    哲學發端於令人困惑的個人問題。在許多情況下,我們的哲學意識可能源自失望或悲慘事件,比如當我們第一次想弄清楚生活是否是公平的時候,或者對那種到頭來一切都會變好的幼稚信念感到疑惑的時候。有時哲學也起始於這樣一種情況,即我們不得不做出某種決定,這種決定將會影響我們和他人以後的生活,比如要不要上大學、做生意或參軍,要不要結婚,要不要孩子等。
  • 理論是什麼——科學哲學的回答
    按照預告的思路,我們今天聊聊科學哲學是怎麼回答科學理論是什麼的。科學理論的本質與結構一直是科學哲學中的核心問題(Suppe,1979:p.4)。有關科學理論結構的認識大體可以分為兩種(Hendry & Psillos, 2007):一種是句法觀(Syntactic View),另一種是語義觀(Semantic View)。現在又有學者提出語用觀。
  • 300年前的哲學問題,腦科學回答上了?
    理性主義認為並非所有知識都來源於經驗,而這一派傾向於對莫利紐克斯問題給出肯定的回答。理性主義的代表哲學家萊布尼茲認為,人類出生時就擁有形狀的心理表徵。這樣的表徵由不同的感官模式共享,無論是觸覺還是視覺,它們觸發的都是相同的心理表徵。
  • 提問題的時候一定要有孩子氣,回答時卻成熟而睿智 | 如何閱讀哲學書
    哲學家提出的問題哲學家所提出的「孩子氣的單純」問題,到底是些什麼問題?我們寫下來的時候,這些問題看起來並不簡單,因為要回答起來是很困難的。不過,由於這些問題都很根本也很基礎,所以乍聽之下很簡單。現代哲學與傳承為了說明簡要,讓我們把世上存在及發生了什麼事,或人類該做該追求的問題當作「第一順位問題」。我們要認知這樣的問題。然後是「第二順位問題」:關於我們在第一順位問題中的知識,我們在回答第一順位問題時的思考模式,我們如何用語言將思想表達出來等問題。區別出第一順位與第二順位問題是有幫助的。
  • 二年級學生問出關於時間的哲學問題,你該怎麼回答?
    第一種回答是直接給出自己的答案,你給了答案,對於這個問題,孩子就只有一個答案,你不給答案,對於這個問題,他有n個答案第二種回答是藉由故事啟發思考,這很好,然後呢?我個人覺得啟發之後還要再收斂到行動上,才會比較落地第三種回答是……沒有回答我覺得孩子問出的是一個哲學問題,因為很深刻、而且沒有標準答案,所以我分享一下自己的做法,僅供參考1.看見問題背後發生了什麼當孩子問出這種哲學問題的時候,我們首先要意識到:一個高質量的親子對話時刻到來了
  • 馬克思主義哲學回答了哪些基本問題?
    馬克思主義者都有兩把刷子,一是徹底的唯物論,二是徹底的辯證法,因此馬克思主義哲學又叫做辯證唯物主義主義哲學。作為哲學的一個重要流派,馬克思同諸多哲學家面臨著一系列基礎問題需要解答,一切的哲學原理,運用法則都是建立在對基本問題的認知之上的。一、哲學是什麼?
  • 哲學的哲學,是什麼哲學?
    塔索:你管這叫哲學?元哲學一詞的前綴元(meta)的基本意義是「包括但不僅僅包括以下內容」,在各種哲學論文中都能見到這個詞,比如元語言,一種能用來描述語言的語言。又比如元倫理學,它研究倫理原則的來源和意義。所以元哲學的登場,「元」本就只是時間問題。元哲學對付的是「何為哲學」這一亟待解決的問題。
  • 經院哲學研究的問題是什麼?
    01經院哲學所研究的問題這時期的哲學思想反映時代精神教父哲學曾經致力於發揮和制定信條,把它們組織成為唯理的體系。經院哲學家登上舞臺時,醞釀的過程實際上已經結束,他們擁有固定的一套現成的教義。而且,還有組織起來的教士政權,能夠運用教會和國家這樣的武器,及時抵制任何持異議的人,以保衛其真理。那時的問題是要構成一一個符合教義、即調和科學與信仰的思想體系。
  • 維根斯坦:哲學問題應當完全消失
    導讀:哲學問題來自於語言表述,沒有語言表述問題,哲學問題當完全消失。這是哲學家維根斯坦的觀點。但是,維氏的哲學問題應當完全消失又不僅僅是指語言問題,我們知道,語言問題的最後歸結是人類最終人人認可的思想觀念、活動方式以及文化背景之和。
  • 哲學認識論中的50個問題,自測下你能回答幾個
    直播答題最近很火,但是裡面的問題是哪個行業都有,而且哲學詩畫認為裡面的問題有些很不專業,答完之後很快就遺忘或拋諸腦後了,如果這樣的話,還不如多抽時間學學哲學,回答些關係人類全局的問題。今天,精選了哲學認識論中的50個問題,一起來自測下吧,看看你對哲學認識論的掌握情況到底如何。雖然這些沒有獎金,但是卻比獎金更有意義,更能促你成長,提高你的心智分析和邏輯思維能力。1,什麼是哲學認識論?是認識論早還是本體論早?
  • 哲學問題的特質
    那麼,哲學家的「三個問題」與日常生活中人們的「三個問題」到底有什麼區別?不同於常識與「科學」中的人們,哲學家何以成為哲學家?哲學為什麼是哲學?對於大多數人甚至專門從事哲學的人來說,仍然是值得認真思考的問題。「不知而問」與「因知而思」在亞里斯多德看來,「求知是人類的本性」。
  • 哲學問題的特質——日常生活的「三個問題」與哲學的「三個問題...
    這「三個問題」也經常被幽默化為哲學問題,體現著人們普遍對哲學的「熟知」。哲學家們通常也都會孤獨地追問與此類似的「三個問題」:「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那麼,哲學家的「三個問題」與日常生活中人們的「三個問題」到底有什麼區別?不同於常識與「科學」中的人們,哲學家何以成為哲學家?哲學為什麼是哲學?對於大多數人甚至專門從事哲學的人來說,仍然是值得認真思考的問題。
  • 哲學史利於解決哲學問題嗎?
    假設你所感興趣的是當代的哲學諸問題,如果你無視過去的哲學,你在此範圍內取得進展的能力會受到阻礙嗎?如人們必須參與到對話中,以了解被提出來的哪種觀念是與自己的觀念對立的,並且了解與對立理論的支持者在爭論的過程中,雙方的共同基礎是什麼。孤獨的大師缺少這類知識,兩位大師必須學會傾聽和彼此討論。在實踐中,這些對哲學做出了具有重要意義的原創性貢獻的人,非常熟悉其他哲學家的近期研究。在這種程度上,哲學類似於數學和自然科學。有爭議的問題是,哲學家是否比數學家和自然科學家需要更多其學科最近的歷史知識。
  • 20考研政治之唯物論之哲學的基本問題和不同流派
    這樣看來,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可否理解為兩者是同時存在的呢?唯物主義都主張物質為第一性,但唯物主義也有不同的歷史形態,這個區分點就是:作為世界本原的物質到底指的什麼?古代樸素唯物主義依據對自然現象的籠統認識,把物質歸結為一種或幾種實物,比如金木水火土,代表人物荀子。
  • 人為什麼要思考哲學問題?
    在人類歷史上只有一小部分人,即哲學家才會去思考這些哲學問題,另外大多數的人會務實地活在自身的需要之中。哲學家似乎高人一等的脫離人自身的觀點,改用另一個主觀的觀點來提出一個又一個千年難解的問題:人為什麼要活著?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 如何認識「中國哲學是不是哲學」這個問題?
    論加字哲學》,文章從金嶽霖先生關於「中國哲學的史」與「在中國的哲學史」二者的區分談起,探討了哲學學科發展過程中的「加字哲學現象」,區分了以對象和以方法論(分析哲學)為加字內容的哲學領域,最終暗含地引出「什麼是哲學」這一問題,回應了金嶽霖先生的哲學觀。
  • 孩子問「自由不是我想幹什麼就幹什麼嗎」時,可以這樣回答
    ——奧斯卡·柏尼菲孩子們的這些稀奇古怪的問題要怎麼回答他們呢?我自己閱讀了《自由是什麼》這一冊,就以這本書為例,和大家聊一聊如何回答孩子關於「自由」的問題。01 「自由」包含哪幾個主題?02 如何做到「蘇格拉底式思考」我們以第一個細分主題「你能想幹什麼就幹什麼嗎?」為例,看看怎樣做到讓孩子進行「蘇格拉底式思考」。第一次回答:不能,因為我無法像鳥兒一樣自由飛翔。
  • 什麼是當代哲學的終極問題?
    如果不探究生活的本真價值,思索人生的根本意義,就無法理解哲學的終極問題。學哲學當然要記住一些概念,掌握一些知識,但這些對哲學而言不是最重要的,因為它們基本上都停留於「是什麼」的層面,比如這是桌子,這是電腦,這是粉筆。哲學家所要思考的是桌子、電腦、粉筆等各種具體事物背後的意義問題,也就是「應當怎樣」的問題。這類問題與「是什麼」的問題比較而言更為根本,哲學家將這類問題稱作本體論問題。
  • 我是北師大中國哲學專業在讀博士生,關於道家道教哲學研究的問題...
    ,關於道家道教哲學研究的問題,問我吧!而道家則是老莊開創、經歷代思想家增益而成的哲學思想。兩者雖有區別,但又是相輔相成,因此,我將「儒釋道」中的「道」稱之為道家道教哲學。我是北京師範大學在讀博士生張曉立。之前碩士時的研究方向是魏晉玄學,側重於道家哲學;目前,我的研究的重點是早期道教哲學,關注焦點在於道教哲學中的宇宙觀,生命觀和早期道教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