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哲學研究的方法論問題

2020-12-25 人民網

原標題:經濟哲學研究的方法論問題

中國經濟哲學的研究興起於20世紀90年代中期,距今已經有20多年的歷史。在這20多年間,中國經濟哲學經歷了研究課題的轉換和哲學理論的建構,已經成為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中一個不可忽視的領域。在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為了推進中國經濟哲學的研究,擴大其社會影響力,我們需要對其中的重要問題作一方法論的反思。

經濟哲學的理論定位問題

經濟哲學的理論定位問題,是有關經濟哲學的定性問題,即經濟哲學究竟是部門哲學,還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礎學科?這個問題,不僅涉及經濟哲學的發展方向,而且關係到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整體發展方向,是不可不解決的問題。

這個問題的提出與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研究現狀有關。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起,隨著中國全面開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也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這個時期的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呈現出三個趨向:第一個趨向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學術化,馬克思主義哲學史、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國外馬克思主義哲學等學科得到了空前的發展;第二個趨向是哲學問題的研究取代了哲學體系的建構,中國的和世界的經濟、政治和文化問題進入了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視野;第三個趨向是文化哲學、經濟哲學、生態哲學、政治哲學的興起,打開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空間。在這三個趨向中,唯獨第三個趨向上發展起來的學科存在著理論定位的問題。因為這些學科出現後,通常被定位為部門哲學,而被排除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主流之外。這一理論定位顯然背離了當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整體走向,極大地妨礙了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創新。因此,要改變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研究現狀,就需要對這些學科進行重新定位。

要給經濟哲學一個準確的理論定位,首先要釐清經濟哲學與政治經濟學這兩個概念的內涵及其相互關係。政治經濟學,在馬克思那裡,具有雙重含義:一重是經濟學的含義;一重是哲學的含義。經濟學的含義重在研究資本主義的經濟現象及其運動過程,而哲學的含義則在於說明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揭示人類歷史的規律。這一研究構成了他的唯物史觀的一部分。在這兩重含義中,馬克思更重視後者,因為他研究政治經濟學的最終目的是解決令他苦惱的市民社會問題,發現現代社會的本質規律。然而,長期以來,我國學術界在學科分類上把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僅歸於經濟學學科,這就把政治經濟學從唯物史觀的研究中分離出來,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只講其中經濟學的內容,不講哲學的內容,而唯物史觀的研究只講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理論框架,而不講政治經濟學,即使講,也只論及《資本論》的邏輯方法。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這種研究方式在兩個因素的刺激下發生了變化:一個是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研究受到西方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啟發,開始重視《資本論》的研究,把《資本論》當作唯物史觀的著作加以闡發;一個是走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中國,要求馬克思主義哲學思考和研究中國社會轉型和未來發展的問題。正是在這一背景下,經濟哲學在中國發展起來。當時的研究者之所以沒有用政治經濟學這個概念,而採用了經濟哲學這個概念,旨在突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哲學意義,這本身也是對以往學科分類和以往唯物史觀研究方式的一種校正。

如果說經濟哲學概念的提出是對以往唯物史觀研究方式的校正,那麼,經濟哲學研究的多向度開展則帶來了唯物史觀研究內容的開新。從總體上看,中國經濟哲學的研究是在三個向度上開展的:第一個向度是把《資本論》作為文本,結合資本主義社會形態來闡發馬克思的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打通了馬克思的資本主義理論與唯物史觀的聯結,形成了新的研究框架;第二個向度是從哲學的意義上闡發了馬克思的貨幣、價值、商品拜物教等概念中所包含的資本批判的觀念,建構了唯物史觀的批判維度;第三個向度是運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歷史考證版的資料,對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著作進行考據學研究,開創了馬克思原著研究新方向。

從經濟哲學概念的提出到多向度研究的開展,中國經濟哲學始終是圍繞著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問題而展開的,它不僅突出了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哲學意義,而且改變了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觀念和結構。這一事實證明,中國的經濟哲學不是部門哲學,不是具體的經濟理論科學,而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礎學科。

經濟哲學研究的方法與理論框架

中國的經濟哲學研究興起於20世紀90年代中期,是以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為其歷史基礎。它立足於中國的現實,卻又不拘泥於中國的現實,而是力圖從中國的現實中發現中國社會轉型的內在根據和未來走向。那麼,經濟哲學應該如何研究中國的市場經濟?研究這個問題,顯然不能採用經濟學的方法,而必須採用唯物史觀的方法。但是,唯物史觀的方法有很多種,究竟哪一種才是經濟哲學應該採用的方法?

談到唯物史觀的方法,人們很自然地會想到馬克思的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基本原理和階級鬥爭的分析方法。除了這些方法之外,唯物史觀還有一個被人們忽視而又十分重要的方法,這就是經驗原型的分析方法。馬克思曾經用這個方法來研究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揭示資本主義的規律。他在《資本論》第一卷1867年第一版序言中寫道:「我要在本書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係和交換關係。到現在為止,這種生產方式的典型地點是英國。因此,我在理論闡述上主要用英國作為例證。」這段話表明,馬克思能夠深入地研究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及其規律並取得卓越的成就,就在於他選擇了英國這個典型的資本主義國家作為研究的經驗原型,對它進行了透徹的分析。英國的典型性主要在於兩點:其一,它是當時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最發達的國家,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在那裡表現得最為充分;其二,它的發展規律寓於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普遍性,能夠向較不發達的工業國家顯示它的未來景象。正是這兩點,構成了馬克思運用經驗原型分析方法的原則。《資本論》發表後所產生的持續影響力證明了這種經驗原型分析方法對於研究世界歷史規律的有效性。正是這種有效性,啟示我們思考中國經濟哲學究竟應該如何建構理論框架。

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就成為世界各國思想家們研究的聚焦點。這緣於人們對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典型性的三種理解:第一種理解是,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從計劃經濟體制轉化而來的,是世界社會主義改革的成功典型;第二種理解是,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推動了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使中國迅速成為世界經濟體中的重要成員國,是後現代國家崛起的典型;第三種理解是,中國成功抵禦世界經濟、政治風險的能力顯示了中國道路在世界歷史變革中的典型性。這三種理解構成了研究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問題的三種不同的理論框架。中國經濟哲學的研究應該吸取這三種理論框架的長處,建構一個更有廣度和深度的理論框架,即從20世紀以來的世界歷史變革中研究中國道路的歷史經驗和在世界歷史中的定位。這一理論框架要求把中國的市場經濟作為一個融經濟、政治、文化於一體的整體文化現象,研究它的歷史起源和所經歷的以及正在經歷的結構性變化。如果中國經濟哲學能夠對這些問題作出科學的回答,那麼,中國經濟哲學就能夠為正在進行的全球經濟和政治秩序的建構貢獻中國智慧。

總結20年來中國經濟哲學取得的成就,反思它現在正在進行的研究和將要拓展的空間,我們得出這樣一個結論:中國需要經濟哲學,中國的經濟哲學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作者:何萍,系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教授)

相關焦點

  • 李瀟瀟:21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方法論自覺
    面對這個問題,發展21世紀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僅在於紮實地開展基礎理論研究,觀照當代中國現實問題,更在於方法論自覺,即在方法論自覺中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中國的學術話語解析中國的發展道路、發展理念和制度特點。
  • 殷傑:哲學視野中的經濟學方法論
    第一種是知識論或科學哲學的研究路徑,它長期影響著經濟學方法論的發展。修辭學的經濟學方法論對規範性的經濟學方法論持否定態度,質疑經濟學方法論的科學哲學傳統,認為科學哲學的「教義」不能合理解釋實踐經濟學家所進行的研究。在經濟學批判實在論看來,要確保所使用的分析工具和解釋模型適合研究對象,研究者有必要了解研究對象的本質。
  • 以習近平哲學方法論指導部隊思想政治建設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主席十分重視哲學方法論的學習和應用,先後兩次主持中央政治局會議集體學習哲學,主持召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結合中國實際創造性地回答了一系列重要理論和實踐問題,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哲學方法論,是我們黨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重要創新,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的重要體現。
  • 經濟哲學:實證主義是初期西方主流經濟學的——哲學基礎
    因為,科學把人類的知識限定在經驗所能達到的現象範圍內,排斥了許多傳統哲學討論的形上學命題。同時,實證主義強調真正的哲學應當以實證自然科學為基礎,使之成為科學的方法論與認識論,為科學理論的創立和發展提供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論指導。而經濟學之所以被稱為「社會科學皇冠上的明珠」,歸根結底是因為較之其他社會科學門類,經濟學更徹底地在理論建構和研究中貫徹了科學哲學對方法論的要求。
  • 話語研究的方法論和研究方法
    內容提要:本文從「方法論」和「研究方法」兩個概念的辨析入手,回顧了經驗主義、實證主義、詮釋主義等社會科學方法論的歷時演變,闡述了話語研究方法論的基礎定位、四個維度(哲學假設和認知立場、探究邏輯、實踐指南、社會政治承諾)和多種研究方法的選擇(實證主義、語言學、詮釋主義),重點例析了會話分析、話語分析和批評話語分析三種話語研究的特點和研究方法
  • 馬克思對黑格爾法哲學方法論的批判
    【學者論壇】      馬克思對黑格爾體系的批判離不開對黑格爾法哲學的批判,對黑格爾法哲學的批判離不開對其方法論的批判,而整個黑格爾法哲學的精華正在於方法論。馬克思《黑格爾法哲學批判》首先從方法論角度向黑格爾發難,並由此確立他了對方法論問題的終身興趣。     批判的靈感來源     《黑格爾法哲學批判》的方法論靈感被認為主要來自費爾巴哈。
  • 開闢生態學哲學研究新視角
    反思西方主流生態學哲學問題梳理生態學範式爭論及其歷史,以生態學為基礎進行生態學哲學研究,同時借鑑其他哲學領域的相關研究成果,可以讓生態學哲學不斷開拓新視野,研究走向更深入。反思西方主流生態學哲學的問題,結合其他哲學研究領域的觀點和方法,可以為生態學哲學研究開闢新的視角。
  • 侯衍社:恩格斯晚年唯物史觀方法論思想研究
    摘   要:面對世界新形勢新問題,為了正確指導無產階級革命運動,批判對於唯物史觀的各種歪曲和攻擊,恩格斯晚年對於唯物史觀的方法論思想進行了突出強調和系統闡發。正是由於以上諸多原因,唯物史觀、特別是其方法論問題成為各種理論和現實問題的焦點。恩格斯在此時代背景下,自覺地承擔起時代重任,對於唯物史觀的方法論思想進行了突出強調和重點闡發,闡明了唯物史觀是歷史唯物論和歷史辯證法的有機統一,歷史觀、認識論和方法論的有機統一,闡明其作為偉大認識工具和行動指南的科學性,這些方法論思想不僅在當時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在今天也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 米塞斯方法論的康德哲學背景
    奧地利學派獨特的方法論立場是它與其他經濟學學派重要的區別之一。其中,由門格爾開創,米塞斯加以繼承、堅持和發揚的經濟學方法論先驗主義是最有特色也最具爭議的方法論主張。 米塞斯的經濟學方法論明顯受到了康德哲學先驗論的影響。康德認為,對我們的理解而言,概念的先驗演繹是最重要的智力運動,它建立在事物的表象和事物自身內在的區分之上。
  • 教育政策研究範式及其方法論探析
    作者簡介:孫綿濤,瀋陽師範大學教育經濟與管理研究所所長,特聘教授,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兼職博士生導師;馮宏巖,遼寧工程技術大學與瀋陽師範大學聯合培養博士生,瀋陽師範大學教育經濟與管理研究所講師。
  • 用馬克思主義指導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方法論思考
    原標題:用馬克思主義指導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方法論思考   在2016年5月17日召開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重要講話,對進一步繁榮發展我國哲學社會科學提出了明確要求,其中特別強調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構建有中國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體系。
  • ...理解生命——生物學哲學前沿問題研究》成果簡介
    北京師範大學李建會教授主持完成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理解生命——生物學哲學前沿問題研究》(項目批准號為03BZX019),最終成果為同名專著。課題組成員主要有:馮留建、郭菁、張曉榮、洪帆、郭華慶、項曉樂、蘇湛。  生物學哲學是科學哲學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在當代科學哲學研究中,生物學哲學受到越來越多的學者的關注,在國外可以說是一個熱點領域。
  • 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與經濟哲學的研究範式
    原標題: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與經濟哲學的研究範式   經濟哲學是一門綜合的社會科學研究方法,體現的是社會科學領域各學科由原初的綜合到分化,再由分化到整合的這樣一種發展趨勢。   因此我們可以說,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研究和批判是一種經濟哲學的批判,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從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關係中去論證資本主義社會理念與現實的悖論以及資本主義社會的諸多基本矛盾、異化現象等等;其二,馬克思的《資本論》是在哲學視野下對政治經濟學進行批判性研究的成果,從其基本研究思路上來說,他的政治經濟學批判性研究離不開抽象的哲學方法,從其寫作方法上來說,他也是從黑格爾的邏輯學那裡獲得了整理自己批判思路的構思框架
  • 「面向中國問題的哲學——中國哲學與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
    12月1日,中央黨校哲學部召開「面向中國問題的哲學——中國哲學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研討會」,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李存山、陳霞、北京大學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王中江、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宋志明、光明日報社國學版主編梁樞、中央黨校學員王海英教授、中央黨校哲學部侯才、喬清舉、王傑、陳中浙、任俊華等、王峰、曹潤青等以及中央黨校中青二班
  • 馮玉軍:對深化中國國際問題研究的若干方法論思考
    參考消息網7月7日報導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馮玉軍教授近日在《現代國際關係》刊文,就我國國際問題研究方法論提出若干思考建議。經徵得作者同意,本網摘編該文主要觀點於此,供讀者參考: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格局、世界秩序、經濟發展以及社會思潮都與以往有著極大的不同。
  • 人民日報學苑論衡:深入把握文化哲學研究方法論
    文化哲學要在鮮活的文化實踐中深入研究,在普遍聯繫、辯證思考中深入研究,在整體和系統中深入研究。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文化哲學研究在許多方面取得了明顯進展。在這一過程中,逐步形成了文化哲學研究的方法論。
  • 牛頓《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中的科學方法論
    》(簡稱《原理》)一書;牛頓於此中提出的科學方法論,是他最終想要傳達的一種「大義」——《原理》系因萬有引力定律發現而完成,可牛頓想通過該書表達的遠非這樣一條具體的力學定律,他要表達的是一套全新的研究自然的方法。
  • 用辯證思維推進法哲學研究
    原標題:用辯證思維推進法哲學研究(學苑論衡)   法哲學是從哲學角度、用哲學方法研究和思考法學問題的基礎性、綜合性學科。在法哲學研究中運用辯證思維,深入研究和處理法治與德治、程序公正與實體公正、理論法學與應用法學等核心範疇之間的辯證關係,能進一步拓寬法哲學的研究視野,提高法哲學研究的理論層次和水平,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提供更有力的學理支撐。
  • 真心學哲學 真正用哲學——從毛主席的五篇文章談學哲學
    同時,他強調既要研究一般的戰爭規律,也要研究特殊的革命戰爭規律,更要研究更加特殊的中國革命戰爭規律,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懂得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戰術問題。顯然,這篇文章論述的雖是軍事科學,但包含豐富的哲學思想,具有認識論和方法論意義,是一篇由軍事科學而深入到哲學領域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著作。  毛澤東同志為什麼撰寫這篇文章?這要從當時的歷史背景談起。
  • 高中政治篇01:經濟生活、哲學生活必備知識點總結
    01經濟生活常考角度角度1 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經濟措施高分必備:①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高自主創新能力。②提高居民特別是中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推進收入分配製度改革。③擴大內需,特別是擴大居民消費需求。④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擴大對外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