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堂寶兩周歲之後跟堂媽分床(分床未分房)睡了之後,就喜歡抱著娃娃睡覺,就是平時參加婚禮什麼有帶回很多小娃娃的,沒有固定哪一個,但是一定要抱一個,哪怕不是娃娃,也會抱著枕頭(平時這些娃娃都是堆在他的床上跟他一起睡覺的),那個感覺就像以前跟堂媽一起睡覺抱著堂媽入睡的感覺。直到現在四周歲了,堂寶還是一樣有這樣的情結,哪怕半夜醒來,要是娃娃被堂媽拿走放一邊,迷迷糊糊中他都要一邊摸一邊喊:我的娃娃呢?直到娃娃重新回到他的懷裡,才會繼續安睡。
在堂寶的心裡,這些娃娃是他的朋友,是他的安撫物,更是他的依賴。是分床之後突然離開父母的夜晚裡一點點撫慰與安全感。
以前堂媽的姐姐也跟堂媽分享過此類事件,堂媽的外甥從小睡覺有個習慣,在一周歲不到就養成了,睡覺前不鬧覺會乖乖睡覺,但是前提是,必須把他的小被子一個角輕碰到他的嘴巴,一碰到立馬安睡。
其實很多小朋友都有這樣的好朋友,有的孩子喜歡毛絨玩具,有的孩子喜歡枕巾,有的孩子喜歡枕頭,這些被依賴的物件大都是柔軟的、適合抱在懷裡的東西,是孩子們的安撫物。正是在這些安撫物的陪伴下,孩子才會更開心、更具安全感地成長,也是這些安撫物給孩子的心靈更多的愛和信心,讓他們更滿足。
但是並不是所有孩子都需要安撫物,不需要我們強制添加,但是如果孩子需要,我們作為父母就可以適當的提供,不要強行去撇離。有些父母看到孩子對安撫物特別的依賴,覺得他大了還是這麼依賴,是一個很不好的習慣,總是想盡辦法,用強硬的手段去逼迫孩子去遠離。其實,一旦我們強行去幹預孩子們對安撫物的依賴,反而容易使他們的情感失去附著,讓孩子們對這個世界充滿戒備,他們分不清對錯原因,只會覺得自己並沒做錯什麼,爸爸媽媽為什麼要批評我、阻止我,更有甚者,會影響孩子們跟這個世界的交流,影響他們的社會交際。
孩子在小的時候,或者說是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跟母親長時間的接觸,感受到來自母親的安撫,逐步建立起的親子依賴和心靈穩定感。當孩子慢慢長大之後,需要與父母分離,在孩子學習獨立的過程中,難免會有一點不安或者恐懼,這時候就需要一件物品或者一個行為來替代那個親子依賴。那麼此刻,安撫物便應運而生了,讓孩子們不安的心找到安放的地方。
每對父母都想孩子快快長大,又怕他們長得太快,孩子們有著同樣的矛盾,他們一邊渴望快點長大,一邊對未來充滿恐懼。至少,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有這樣一個可以讓他們安心的東西存在,當他們遇到困難時,能將這份安心化作前進的動力。
親愛的家長們,請細心的呵護孩子們的這一份小小的安全感,在那個柔軟的世界裡,汲取更多面對未來的勇氣,不阻撓,不強涉,一切順其自然!願每個孩子都能勇敢的面對自己的人生,面對人生中的困境,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