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約2500字,閱讀需要4分鐘
寫在前面:
又是一年跳槽季,隨著各大企業漸漸復工,很多職場人又開始了在「跳與不跳」之間的徘徊。
特別是對於那些工作了多年從未跳過槽,卻又從未放棄過跳槽想法的人來說,糾結年年有,最近特別多!
客戶小元外表陽光快樂,內心卻充滿對未來的顧慮和恐慌:到底該不該換一份工作?他猶豫很久了。
一旦有了跳槽的想法,內心再也靜不下來了
2019年3月份,28歲的小元背著單位瞞著家人,從千裡之外的某四線小城,坐了一宿的火車來到北京找我做諮詢。兩次溝通他都是早上到,上午諮詢完下午趕火車回去,第二天繼續上班。
小元大學畢業就在當地的體制內做起了一名文秘,沒有編制收入不多但也無憂無慮,這樣的日子一過就是5年。
馬上30歲了,結婚、生娃、買房…… 一系列的現實需求在增加,然而沒有編制、專業不強、收入不變的狀態卻一點兒沒有變化,5年過去還在原地踏步中。
再看看未來,如果自己不行動起來,就是再呆上五年,依然不會有任何變化,小元想到了離職。
一旦有了換工作的想法,內心中各種聲音就開始打架:
一邊想:
去私企會不會不安穩?
工資會比現在高多少呢?
大城市有我的機會嗎?
萬一混不下去怎麼辦?
另一邊想:
外面就是再不好,也不會比現在的工資再低了。
早晚都得出去,晚出去不如早出去。
我才28歲,又是個老爺們,怕啥呢?
兩種想法互相纏繞,誰也戰勝不了誰。
與其糾結安全感,不如多一份行動的勇氣。
這也讓我想起了15年前我的第一次跳槽。
2002年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中石油系統下屬一個智慧財產權機構做檔案管理,那裡的工作環境好的不得了,中午還能午睡,領導很照顧,工作很自由,收入與付出成正比,溫暖的環境沒啥不滿足的。所以就這樣,一模一樣的工作內容和動作,我重複了3年。
到了2005年,我開始隱隱不安。
我就問自己:
在這兒你還有沒有發展空間呢?
繼續下去的意義又在哪裡呢?
再做兩年,除了固定工資,你還會得到什麼呢?
雖然外面的世界還不知道是什麼樣子,但這裡的一切早就沒興趣再去了解了。
就是這麼堅定要走出去,我還是猶猶豫豫又呆了小半年。
當面臨人生中的第一次跳槽時,每個人的內心戲都會特別多,尤其是第一份工作時間比較長的話,想要變化更是不容易。
相比較於陌生的未來,還是當下的舒適來的熟悉。
樊登老師曾說:很多人追求最重要的東西就是安全感,而安全感卻害了特多的人。因為我們心中極度地需要安全感,所以導致我們錯過了大量的機會。
在你原本該為未來發展去深入思考和行動的時候,卻用兢兢業業和老實本分來安慰自己的不作為!
兩年前,唐山市取消全市所有路橋收費站,當時一個女收費員的言論刷爆朋友圈:「我都36歲了,除了收費什麼都不會,我把青春都獻給了收費站……現在你們政府不能不管我們啊!」引得全網一片譁然。
都什麼年代了,還在談安全穩定旱澇保收?鐵飯碗其實早就是一個頗具歷史感的詞語了。
前英國首相邱吉爾說過:「One will be swallowed by what he eluded(你所逃避的必將吞噬你)」
15年後的今天,回首過去我為自己的每一次果斷決策而驕傲。
在當今社會,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是2.5年,再也沒有哪個組織能夠滿足你40年職業生涯的全部需求。而擁抱變化,是你能為自己做的唯一選擇。
在合適的情況下去做一次跳槽決策,是我們每個職場人必將面臨的課題。
與其糾結安全感,不如多一份行動的勇氣。
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應該跳槽呢?
你可能會說,不是說不能隨隨便便換工作嘛?
那些3年跳槽5次,4年跳槽8次,結果越跳越糟糕的案例看多了,嚇得我們原本已經邁出去的一隻腳又縮了回來。
人生中的第一次跳槽當然要慎重,但也不能為了慎重一直裹足不前。
什麼樣的人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應該跳槽呢?
關於跳槽的理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哈姆雷特。
不管怎樣的困惑讓你產生了跳槽的想法,都要在跳槽之前弄明白這種困惑的原因是什麼?
當你感覺自己工作不舒服,糾結自己是否該跳槽的時候,就要去反思一下自己,去問問了解你的領導、獵頭顧問和職業諮詢師,找到那個給你帶來困惑的深層原因。
是行業不景氣嗎?公司平臺的原因嗎?自己能力過剩還是不足呢?是收入太少嗎?是人際關係出現問題了嗎?還是自己情商不夠用?
當你找到了這些問題的答案之後,就會對自己要不要跳槽有個重新的認識:
要麼踏踏實實地放棄跳槽想法去提升能力,要麼堅定一點,用自己的腳主動邁出改變人生的第一步。
有一個經典的跳槽案例,我覺得可以載入史冊了:
1999年蔡崇信從50萬美元年薪德國投資公司來到剛剛起步前途未卜的阿里巴巴,回過頭來我們看看他跳槽的出發點是什麼呢?
蔡崇信非常清楚,與其在人才濟濟的投資公司等著加薪升職,不如全力以赴搏一下一眼望不到天花板的未來。經過對馬雲個人人品,商業思維以及事業藍圖的充分調研之後,他決定下注阿里巴巴,雖然馬雲當時只能付得起他500元的月薪。
我們也許沒有蔡崇信那樣的能力,但可以學習他的成長型思維,為自己增加一份跳槽的勇氣。
當然了,變化有變化的風險,穩定有穩定的好處,到底是跳槽的風險大還是不跳的風險大?我在網上看到了這樣一個小視頻,王承倫老師的解釋你可以來聽聽看:
想說的都在這裡了,希望能夠對你在接下來跳槽決策有所啟發。
最後,再回來看看當初為跳槽糾結的小元,現在怎麼樣了。
經過幾個月的努力,他終於在去年十月份成功跳槽到一家國內知名教育集團在當地的子公司。雖然工作內容沒有特別的大變化,但這裡管理規範制度健全,各種機會是面向全國的,還有多種多樣的課程可以跟著學習。儘管忙碌,但他感覺特有奔頭兒。
前幾天小元又興奮地跟我說,公司組織新員工講師線上培訓認證,自己很想報名,我也特別開心看到小元朝著理想的職業方向前進了一大步。
他也感慨地說:「要不是去年下半年堅定地跳了槽,現在可能正在哪個高速路口頂著風雪吃泡麵做防護呢!」
寫在最後:
一個組織裡呆的越久就越會形成一種依賴,哪怕這份工作早已成為一塊雞肋,因為習慣了熟悉的環境,熟悉的圈子,熟悉的思維模式,讓你被嚴絲合縫地刻在了這份工作的固定模板裡出不來。
有的人明知道工作已經嚴重拖了自己的後腿,仍然為了所謂的安全感,在那難受著。
追求安全感,往往是因為我們害怕承擔失敗的後果,不敢求變化更不敢去試錯。
而安全感不過是內心的一種感受,並不是外部世界能給你保證的。
這個世界始終在動態變化著,兜裡的金錢會隨著我們個人能力的變化或增或減;眼前的機會也會隨著我們認知的高低或有或無。
當你真正勇敢去面對這一切的時候,所有的瓶頸才會真正迎來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