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經常跳槽的人,後來都怎麼樣了?

2020-12-22 36kr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前景求職」(ID:gh_9c7bab50d51b),36氪經授權發布。

最近,後臺有個粉絲給我們發來留言:

我是92年的。畢業4年,換了13份工作,最長的不到一年,最短的一個月都不到。

兜兜轉轉,從深圳回到了武漢,現在找了一份月薪4k的工作混日子。

其實,職場上能看見很多這樣的人,經常因為各種原因到處跳槽,可最後不過是耽擱了自己寶貴時間。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關於「跳槽」的那些事情。

1 通向偉大工作的唯一方法,就是愛上所從事的工作

幾年前,張泉靈在北大的畢業典禮上說過一段話:

如果你考大學時選的專業不是你喜歡的,而是你父母喜歡的;你的選修課不是你喜歡的,而是學分好得的;你挑的工作不是你喜歡的,而是待遇好的。

從不拿喜歡當作標準來選擇,那麼你憑什麼擁有自己喜歡的生活?

就像她自己一樣,她逃離了很多羨慕的央視工作,離開穩定的體制環境去做了投資。

其實,大部分人生活的常態就是:

在工作中,很少能獲得自我的認同,而且總是做著做著就遇見職業的各種瓶頸。 

自己不認可自己,因為在一份工作中,你未得到足夠的滿足感和認可感。

就如賈伯斯所言:

唯一讓人有工作滿足感的方法就是從事你認為偉大的工作,而通向偉大工作的唯一方法就是愛上所從事的工作。

比跳槽更有價值的是挖掘工作深層的意義和樂趣。

為了解決城市最後一公裡的問題,所以才有了小黃車。

為了解決不想做飯也不想出去吃飯的問題,所以才有了餓了麼。

為了滿足年輕人更便捷的完成社交目標,所以才有了Facebook。

熱愛工作的人,通常都是一個人發自內心地想要去做某件事。就像今天各行各業的頭部公司,幾乎沒有哪一個最開始只是衝著賺錢。

跳槽,並不是職場的唯一出路,比跳槽更重要的是,找到一個讓你能為之終生奮鬥的目標。

而這份目標,才是你面對未來可以獲取的最大安全感和認可感的來源。

低質量的無腦跳槽,不如高質量的自我增值

在倍智人才研究院發布的《2016年度應屆生能力畫像白皮書》中,有數據顯示:

2015屆應屆生入職第一年的離職率高達24.8%,也就是說,平均每4個應屆生就有1個在一年內選擇跳槽。

我不覺得年輕人跳槽有什麼不好,畢竟現在有太多壓力加在這一代人身上。房價高企、職業變動劇烈、人心越來越浮躁等等。

但是把跳槽當成了處理所有問題的手段,說到底是自我失控後而採取的偏執行為。

你也許會說,我對目前的工作就是愛不起來,該怎麼辦?

我想告訴你,即使你要更換賽道,也必須讓自己先具備一定的能力。

或者是說,如果你能在現有工作基礎上充分實現可能的自我增值,那麼你的轉換就會更加遊刃有餘,目標也會更加明確。

當你還沒有找到屬於自己的正確賽道前,與其低質量的無腦跳槽,不如高質量的自我增值。

「自我增值」就是幫助你用自己最擅長的角色和方式去實現高效的累積與成長。

讓自己增值的方式有很多,比如你可以找到一個屬於自己的平臺,去開拓自己的增量成長,甚至你可以圍繞自己的一個興趣點深耕細作,發展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最後將之轉換成自己賴以生存的職場技能。

於是我們看到了每個領域裡都出現了新的開拓者:

有個喜歡歷史的人,做了一檔脫口秀節目,他叫羅振宇。

有個喜歡讀書的人,做了一個讀書會,這個人叫樊登。

現如今,任何人在任何地方只要富有激情地聚焦於某個領域,持續輸出有價值的內容,都可以成功建立一個有商業價值的平臺或事業。

而那些還在想著靠跳槽去實現人生價值的躍遷,而個人毫無增長的人,不過是浪費自己時間而已。 

真正厲害的人,從不靠跳槽找安全感

在網際網路公司的朋友曾說起過一個現象:

網際網路行業裡有些人,佔了入行早的優勢,幾年下來很順利升到了中高層幹部。於是有的人就開始「放大假」,事情交給下屬,退居二線,過起了「養老」生活。

其實何止是一個行業,這是許多人都會陷入的迷局。

這樣的人,雖說地位高,但是風險也非常高。一旦公司面臨著成本壓力,可能最先開除的就是他們。

在這個時代,真正厲害的職場人,從不靠跳槽來找安全感。

真正的安全感來自於一個人自己本身所擁有的能力以及對外部資源的連結。

那麼,如何能成為這樣的人?我提供四個觀點僅供大家參考:

1、了解個人的價值,不能讓步

很多書籍和研究都在不斷告訴年輕人,應該在工作中堅持自我。

但是在現實職場中,大部分人還是很難做到。

認真履行自己的職責,相信自己的價值,不要害怕跳槽也不盲目跳槽,相信機會從不吝嗇與有實力和有準備的人。

2、贏得自己的支持者,爭取話語權

一位媒體公司銷售團隊總監表示,在職場上,年輕人常常要付出雙倍的努力才能讓自己的付出被人看到。

因此,不要只是按部就班地工作,而是應該在公司不同部門建立自己的人脈網絡。

最重要的是,永遠要爭取自己的位置,也要告訴自己,我配得上這份工作。

這不是有心計,這是一個有計劃有遠見的人最正常的表現。

3、積極分享,展現自己的視野和價值觀

作為職場新人,為自己尋求支持很重要。

無論你是創業者還是公司員工,你必須要持續不斷地向你的同事或者你的老闆分享你的價值觀。

沒有什麼比用實力怒刷存在感更能表現你的特點了。

當你成為了團隊領導者,如果你的員工明白眼下的職責會對未來團隊成功的影響,和你共享同樣的視野和價值觀,他們在日常工作中會更有動力。

而這就是你個人魅力和領導力的絕對彰顯之處了。

4、向你尊敬的領導者學習

能做到你的領導的人,最起碼還是有兩把刷子的,與此同時你要思考你尊敬的領導者擁有哪些品質,向他或者她學習。

一位有格局且有遠見的領導都會十分自信,而且善於提升團隊成員的士氣,帶領他們走向成功。

自信永遠都是關鍵,哪怕有時候你要假裝自信。

要知道這份自信,遠比你在職場上靠不犯錯不失誤而換來的安全感強過千百倍。

寫在最後:

跳槽,並不能解決職場上的所有問題,也並不能為你帶來任何長久的安全感,當你想跳槽時不妨問自己這三個問題:

自己是不是非得跳槽不可?

什麼才是自己跳槽的終極目標?

如果不跳槽,能不能同樣實現職場上的個人升值?

這些才是比跳槽更該思考的事情。

相關焦點

  • 那些把漲薪寄希望於跳槽的人,後來都怎麼樣了
    有人漲薪靠學習,有人漲薪靠人情,有人漲薪靠跳槽,等等,還有更多的人以不同的方式,去努力實現漲薪那這些不同的漲薪方法,實用它的人們最後都怎麼樣了呢?尤其是把漲薪寄希望於跳槽的人。今天我們就聊聊那些把漲薪寄希望於跳槽的人,後來都怎麼樣了:1、還在跳著,效果堪憂跳一次沒有實現漲薪的目的,就繼續往下跳,完全就是碰運氣,運氣從來就沒有好過,所以效果堪憂,離漲薪的目的還遙遙無期。
  • 經常換工作的那些人,最後都怎麼樣了?
    有網友問:畢業幾年後,那些頻繁換工作的人後來都怎麼樣了?首先,我們要明確「頻繁」是個什麼概念?一年一跳槽還是半年一跳槽,或者10年裡跳了兩三次也算頻繁?我身邊跳槽的朋友分兩類人,第一類人的特徵是每次跳槽時間間隔都很短,而且頻率較高,目的性不明顯;第二類人的特徵是每幾年可能會跳槽一次,但往往越跳越好。
  • 那些頻繁跳槽換工作的人後來的職業發展都怎麼樣?
    有的是主動辭職有的是被動辭退,有的通過跳槽迅速達到他想要的職業高度,有的卻越換越糟糕。是什麼把跳槽變成如此不一樣的結局?最近網上有個段子專門說辭職這事:60後:什麼是辭職?70後:為什麼要辭職?凡是那些任性辭職的、短時間內頻繁更換工作的人,他們都會認定不合格,會把那些人拒之公司大門外。2. 在職場職位晉階需要前期紮實累積同一領域的工作經驗,頻繁更換工作,尤其是不同行業中跳轉,是更本無法完成完整的實踐累積,工作經驗缺乏專業性系統性。這種萬金油似的半吊子員工是無法被公司提拔與重用的。3.
  • 都說不要頻繁跳槽,那些不跳槽的人,最後混得怎麼樣?
    但是,縱觀周圍很多人,似乎我們又發現另外一個有趣的事情,那便是經常跳槽的人,工資漲幅相當快。也就是說,有可能今天你們同樣拿3000塊一個月,2年後你漲到了5000,而對方已經月入過萬了,這種事情常有發生。那麼,大家都說不要頻繁跳槽,但那些不跳槽的人,又真的混得好嗎?經常跳槽,到底是好是壞呢?
  • 經常換工作的人是不是很失敗,那些頻繁跳槽的人最後怎樣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員工的跳槽率越來越高,90後特別突出,平均7個月就換一份工作,現在還處於迷茫的朋友會考慮一個問題,自己現在的工作做的很崩潰,很煩躁,想換工作,但是不知道那些頻繁換工作的人怎麼樣了。那些經常換工作的人,不一定都是失敗者,也不一定都是成功者,有些人越換工資越高,有些人越換工資越低,到最後甚至難以生存了,搞懂了其中的原因,你就能夠知道自己該不該換工作了。
  • 那些頻繁跳槽的人,後來都怎麼樣了?聽聽過來人怎麼說
    只是覺得自己不喜歡、不適合原來的工作就直接辭職或者跳槽,沒有真正的做到深思熟慮,問一問自己想要什麼工作,更是對職業規劃沒有真正的制定好。二.跳槽要慎重跳槽是每一個職場人,應該學習的一門學問。對於跳槽,你一定要謹慎對待,千萬不能因一時之衝動而跳槽。
  • 那些頻繁換工作的人後來都怎麼樣了?
    有想法有戰略有方法的折騰,頻繁換工作的好處就是得到了更好的發展機會;另一種盲目的折騰,只為漲薪的跳槽,最後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能幹嘛;第三種,不喜歡折騰,追求穩定工作的,運氣好的話,也能在一個行業發展成為專家,但大多數人沒這個幸運,也沒獨到的眼光可以預見未來的職業發展方向
  • 那些大學不上進的人,後來怎麼樣了?
    很多人在高考的時候,就有這樣一種想法:熬過這段時間,等上了大學就輕鬆了。所以,有些同學上大學後,真以為自己是來享福的。學習不上心,時間都花在娛樂上面。今天就來聊聊這個話題,那些大學不上進的人,後來怎麼樣了。
  • 那些經常被吼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今天本導就用思維導圖告訴大家,那些總是被吼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有些孩子天生就對聲響比較敏感,性格也會比較內向。
  • 大學階段經常讀書的人,跟不經常讀書的人,後來都怎麼樣了?
    大學階段經常讀書的人,跟不經常讀書的人,後來都怎麼樣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更多的將從物質層面的追求轉移到精神層面上的追求中去,如果說接受知識最有效而且成本最低的方式的話,讀書可以說是一個首選,而作為大學生來講,首先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在大學校園裡面,有足夠的時間可供自己讀書學習,也許有人認為依舊奉行那句讀書無用論,那麼一起來看看在大學階段,讀書的人,跟不讀書的人後來都怎麼樣了
  • 那些努力考美國律師證的人,後來都怎麼樣了?
    那麼當初那些年不顧一切,死啃著書,硬著頭皮背法律英語,夢裡都在背誦判例,不考到BAR不罷休的律師們,後來都怎麼樣了?Darius不經意間,我成為美國執業律師已經有三、四年了。我現在都還記得當初拿到執業證書的樣子,揚眉吐氣,覺得世界都在自己的腳下。
  • 那些年前裸辭的人,後來都怎麼樣了?
    距離2020年只剩下不到1個月的時間了,年底來臨之際,儘管很多人工作不那麼如意,但是為了年終獎,再苦再累再壓抑,都會忍著,不會辭職。可凡事都不是絕對的,總有人會去打破束縛和常規,選擇裸辭。職場人其實對裸辭都有一種神聖的嚮往,認為敢於裸辭的人,都是追求自由至上,是很有勇氣的人。
  • 那些經常被父母打罵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從小經常被打罵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有位叫「灰子」的網友現身說法,獲得了1w點讚:從 4歲一直到12歲,平均每周被父親打兩次,挨打的各種原因都有,比如,上廁所時間長了;飯菜灑到外面了;考試考砸了;見了長輩不叫人了;回家晚了;和他頂嘴了……12歲的時候,他開始用冷暴力反抗,他爸為了緩和關係,承諾以後不再動手。
  • 那些選擇「跳槽」的視頻創作者後來怎麼樣了?
    逐漸常規化的創作者「跳槽」現象背後,是一個日益流動的視頻內容市場。在過去,這樣的變化幾乎是不可想像的。網際網路初期的視頻創作者多是興趣使然,沒有太多現實考慮,即使偶爾出現爆款內容,也很難以此為生。而當時的視頻平臺並未提供肥沃的土壤。像土豆和優酷那樣的早期網站後來或是合併,或是轉型。如今,視頻內容的格局日益明確。
  • 沒關係沒背景沒學歷的那些人,後來都怎麼樣了?
    一、不好找工作,不敢跳槽@不忘初心0111:和閨蜜都在找工作,兩個人想去同一家單位。雖然我有著更豐富的工作經驗,更漂亮的案例,但是,我簡歷初篩都沒過。要求本科以上學歷,本科和專科的區別,就是這樣。@Mashe:習慣性加班,經常亂扣績效,同事都在準備簡歷跳槽了。看著自己的最高學歷:高中,默默的把不開心都咽下去了。
  • 那些為理想跳槽的人,後來怎樣了?
    今年,針對深圳白領,智聯招聘展開了跳槽及職業發展的調查。調研數據顯示,深圳白領超7成有跳槽行動——或是已辦理離職/入職手續,或是已更新簡歷,在積極找工作。跳槽,對白領而言,不再是什麼稀奇的事兒。但是在群體以外、尤其是老一輩的人看來,這一行為很容易跟「不靠譜」和「不知足」等負面評價掛鈎。
  • 那些經常被打屁股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打屁股的確是一種非常普遍的行為,但是,那些經常被打屁股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關於體罰,美國還有有一個研究他們調查了6002個家庭想知道青少年時期的孩子被體罰後對他們以後的生活影響有多大最後,50%的樣本報告顯示那些曾經受過體罰的人更可能經歷抑鬱、自殺、酗酒、虐待兒童和家暴行為
  • 那些學電氣的女生,後來都怎麼樣了?
    那些學電氣的女生,後來都怎麼樣了?像電氣這樣的工科專業,一般就讀的女生很少。對多數女生來說,哪怕學習很好,但在就業方面,都不如男生有優勢。那些學電氣的女生,後來都怎麼樣了?但是,實話說,女生學電氣又怎樣,至少在青春年華中,也同樣有過迷茫、有過無措,並有著對此的堅韌努力和不屈奮鬥的苦和累,有著如今回想起來的翻翻感慨和那些已經銘刻的韶華記憶。。。截圖來源:知乎,部分內容來源網絡,證才通整理編輯。
  • 【職業能力在線測試】那些頻繁跳槽的人,後來都怎樣了?
    先來給大家上一組數據:   實習就業網發布:超九成白領有跳槽意願,超七成已在行動。   調研數據顯示,2019年春季有74.03%的白領有跳槽行動,較去年的69.60%有所上升。其中,7.08%的白領已經收到offer,66.95%的白領正在求職中。
  • 身邊那些辭職考研的人後來都怎麼樣了?她說後悔了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走出大學校園就意味著邁入職場,可是不得不承認,職場裡的競爭比起校園那是殘酷了很多。雖然在校園裡也有競爭,但是往往不容易讓人察覺到,而一到了職場,工作上稍有懈怠就會引來職場危機,或是上司的責罰,或是同事的排擠。總之,我相信這些每個職場人都有切身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