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去哪裡都帶著毛巾和娃娃?知道這兩點,給孩子寶貴的安全感

2020-10-19 小舞老師講故事


曾經榮獲美國凱迪克大獎的《阿文的小毯子》是一本很有意思的書,最開始讀的時候可能就是一隻叫阿文的小老鼠和他的小毯子的故事。

故事裡的阿文有一個黃色的小毯子,他還是小寶寶的時候就有這條小毯子,阿文非常喜歡它。上下樓梯的時候、在家裡的時候、戶外的時候、吃東西的時候,甚至上廁所的時候,阿文都帶著小毯子。


當然,各種果汁飲料包括橘子汁、葡萄汁、巧克力、牛奶、蘋果醬等等阿文喜歡的東西,他覺得小毯子也喜歡,所以他的小毯子總是髒髒的。

隔壁阿姨看不慣阿文長大了還帶著小毯子到處走,於是讓爸爸媽媽告訴阿文關於毛毯小精靈的故事,小毯子會不見但是會給阿文留下男孩子最喜歡的玩具。

可是睡覺前,阿文把小毯子塞到了褲子裡面,第二天告訴爸爸媽媽根本就沒有毛毯小精靈,爸爸說了一句:「難怪……」難怪什麼,不言而喻。


阿文的小毯子很髒很破很舊,可是不管爸爸媽媽怎麼說,阿文就是不肯丟掉。他的小毯子可以當披風、可以把自己藏在裡面、可以在理髮、看牙的時候陪著他。

隔壁阿姨又出了一招就是讓爸爸媽媽把小毯子泡在醋裡。可是阿文把毯子放在沙裡搓又埋在花園裡,雖然小毯子還是有一點味道,可是阿文還是每天帶著它、披著它、拖著它、抱著它……


要開學了,阿文爸爸媽媽很擔心,隔壁阿姨告訴爸爸媽媽應該堅決告訴阿文上學不可以帶著小毯子,阿文哭得很傷心……

爸爸媽媽帶著阿文一起想辦法,媽媽有了一個好辦法,她把小毯子剪成一塊一塊做成了很多小手絹兒。阿文每天都帶著小手絹兒,隔壁阿姨也不多話了。

這本繪本看完一遍還可能覺得這是隔壁阿姨和阿文之間鬥智鬥勇的故事。繪本有很多畫面,隔壁阿姨在給阿文爸爸媽媽支招,阿文看似不在意其實心裡早就有了辦法。

靜下心來仔細來讀這本繪本,我們會發現這是講正確對待孩子依戀物的故事。很多孩子都會有依戀物,我家小朋友的依戀物是奶奶小時候給他做的小單子,他叫它「包包」,他也和阿文一樣,去哪裡都帶著,不管多髒依舊很喜歡。

那什麼是依戀物呢?



依戀物我個人總結就是孩子從小就擁有的物品,陪伴寶寶的時間比較長,如同媽媽陪伴孩子一樣,可以給他力量,幫助克服對環境不適應帶來的焦慮。比如小毯子、小被子、小單子、枕頭、枕巾、玩具狗、娃娃等等。

孩子們甚至還會給它賦予特殊的名字,對它情有獨鍾,哪怕破舊不堪,也拒絕更換新的,甚至是清洗乾淨。

在幼兒園可以看到很多剛入園的孩子會有自己的依戀物,我之前看過一個小男孩帶自己的枕巾來,不管做什麼都要帶著,而且他話也說不太清楚,總之就兩個字:「枕巾。」

還有個女孩,帶了媽媽的毛巾,不管吃飯、睡覺、戶外、遊戲還是上課,都要帶著。只要小朋友碰了就會哭,而且有時候會聞一聞味道。我問她,「毛巾上面有什麼味道呀?」她很開心:「有媽媽的味道。」

上面說的毛巾和枕巾就是孩子的依戀物,在他們進入到一個新環境中,有依戀物的陪伴會更安心一些。感覺這個環境還是有自己的可控性,至少有一個物品是自己熟悉的。


孩子擁有依戀物好不好?


依戀物好或者不好,我們先來看依戀物有什麼特點。

首先,依戀物肯定陪伴孩子時間比較長,而且不可替代。不管家裡有多少玩具多少枕巾、毛巾、被子、娃娃或者玩具,孩子需要的肯定就是唯一的那一個。

其次,不管依戀物多髒多破多舊,孩子不會想去換掉。就像阿文一樣,沒準沒經過孩子同意,給孩子洗了,他也會不高興,因為依戀物溼了,不是原來的樣子了。

第三,也是阿文在繪本裡表現的一樣,不管去哪裡做什麼,隨身都要帶著依戀物。

那麼,有這樣的依戀物好不好呢?

肯定是好的呀。依戀物對於孩子來說,不是簡單的毯子、被子、玩具或者枕巾、娃娃,而是他們適應這個環境感知這個世界的陪伴紐帶。不管在什麼環境下都會出現的依戀物,(包括看牙、理髮)對孩子感覺陌生、新奇、疼痛的感受下,孩子不是孤單一個人的,他有依戀物的陪伴,依戀物可以幫助孩子調整情緒。

孩子有依戀物是安全感不足嗎?並不完全是。恰恰相反,孩子擁有依戀物是正在建構安全感,建構孩子獨立的人格,幫助他們成長為完整的人。有了依戀物,孩子往往可以較快適應新環境,擁抱新環境。比如分床、比如斷奶、再比如進入幼兒園等。


如何應對孩子的依戀物?


心理學上把依戀物稱為「過渡性客體」,是指那些能夠過渡性地承載孩子對父母的依戀的東西。孩子會逐漸認識到自己和父母一樣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在這之前,每一次他們和父母短暫分開和依戀物在一起的時候,也是在和自己的父母在一起,從而逐漸不需要依戀物,慢慢成長。


對於孩子們來說這些依戀物不僅是提供安全感的「東西」,更是親密的「朋友」。所以對於依戀物,孩子是不會用價值來衡量的。比如繪本裡的阿文再比如生活中的很多孩子不願意清洗更不願意換成新的。

那麼到底怎麼對待孩子的依戀物?來看英國精神分析學家溫尼科特曾寫過的案例: 有一個小女孩,從小特別喜歡吸吮裹在拇指上的一塊破羊毛布。媽媽在小女孩3歲的時候,強行拿走了這塊布,導致小女孩雖然不吸吮拇指了,卻在睡覺前強迫性咬指甲,常常把手指咬的鮮血淋淋。

這種非常粗暴的行為是特別可怕的。

很多時候我們在看一個人的成長時候,會講到「原生家庭」這個詞,原生家庭對一個人有多少愛、多少傷害,在他成長之後待人處事都可以看出來。所以,可能有的媽媽只是不理解,有的媽媽可能直接簡單粗暴丟掉,卻不知道這樣會對孩子造成多大的傷害,甚至會影響若干年後的他,在他心裡留下陰影,加重孩子的焦慮從而真正的讓孩子沒有安全感。

首先,我們一定要理解孩子的依戀物。這是孩子成長中必不可少的陪伴。如果要清洗一定要和孩子好好商量不可以擅自行動。

出去旅遊的時候也要帶著,這樣孩子會很開心。

其次,擁有依戀物的時間會很長,一定要有耐心。很多孩子在幼兒園大班還有依戀物,家長就開始各種擔心。這個時候我們一定要耐心,有愛心,慢慢陪孩子過渡。

阿文的家長最開始在隔壁阿姨的影響下也不喜歡他的小毯子,可是在看到阿文的難過之後,他們開始認真想辦法,最終小毯子變成了可以隨身攜帶的小手帕。


這個結果算好的嘛?至少阿文是開心的,父母也是開心的,隔壁阿姨也不多話了。

但是,故事之外很多媽媽們卻不喜歡這個結局,因為小毯子不在了,即使他變成了很多小手帕,也不是原來的小毯子了。不是原來完整的毯子了。

總之,良好親子關係的建立需要父母雙方和孩子一同努力,怎麼對待依戀物、孩子什麼時候不需要依戀物,不是父母可以決定的,不要過度幹擾更不要粗暴幹涉,這個時候一定要多陪伴多理解孩子,陪孩子一起去經歷去感受。

靜待花開,以懂為貴。

相關焦點

  • 如何給孩子安全感?
    孩子最初的安全感,源於嬰兒時期餓了能吃到奶,煩躁時能得到抱抱和安慰。陪伴孩子長大的過程中,做好「正能量父母」榜樣也很重要:給他一個充滿愛的家庭環境;遇事不慌,對待事物積極樂觀;多陪孩子做做親子遊戲、親子閱讀,都能讓孩子覺得的輕鬆。
  • 教會孩子這兩點,將會是他生命中的寶貴財富
    導讀:教會孩子這兩點,將會是他生命中的寶貴財富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教會孩子這兩點,將會是他生命中的寶貴財富!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做到這幾點,孩子的安全感滿滿
    沒有安全感!孩子總是無意識地握著拳,啃指甲?沒有安全感!寶貝黏著媽媽,不願去上幼兒園?沒有安全感!孩子膽小,遲遲不願獨立睡覺?沒有安全感!安全感真是一個什麼都能裝的筐麼?不!安全感是健全人格的基石,有安全感的孩子感受到自己隨時隨地都受到保護和照顧,內心踏實有力量,利用與家人的良好關係抵禦外界傷害。要想孩子今後自信、勇敢和堅強,家長該如何培養嬰幼兒的安全感呢?
  • 娃娃背後的安全感與勇氣
    直到現在四周歲了,堂寶還是一樣有這樣的情結,哪怕半夜醒來,要是娃娃被堂媽拿走放一邊,迷迷糊糊中他都要一邊摸一邊喊:我的娃娃呢?直到娃娃重新回到他的懷裡,才會繼續安睡。在堂寶的心裡,這些娃娃是他的朋友,是他的安撫物,更是他的依賴。是分床之後突然離開父母的夜晚裡一點點撫慰與安全感。
  • 日本孩子外出遊玩 為何每人都帶著塊毛巾?
    大家都傻了眼:這怎麼區分?井上先生微微一笑,說:「其實分辨日本人很容易,他們都隨著攜帶著一塊毛巾,而中國人和韓國人通常沒有這習慣。」仔細一瞧,果真如此。從學步兒童至耄耋老人,日本遊客通常在脖子上掛著一條毛巾。他們為什麼要攜帶毛巾呢?原來,這是日本手絹文化的延伸。在國內70、80後的記憶中,小時候都有上學帶手絹的經歷,還有那首耳熟能詳的兒歌《丟手絹》。
  • 孩子離開媽媽哭是沒安全感?可能是分離焦慮,這兩點才是沒安全感
    這也是很多媽媽的想法,大家都知道,有安全感的孩子生活得更開心,他們會對未知的事物充滿了好奇心,喜歡探索很多新穎的事情,並且會勇敢地面對失敗,非常的樂觀,長大以後能夠處理好學校和生活中的人際關係,很大的可能成為一個積極向上的人。但是很多媽媽認為,如果孩子離開自己的時候哭,一定是缺少安全感。
  • 傅園慧隨身攜帶「摸摸」,孩子的戀物情結,家長應該怎麼辦
    摸摸」,是傅園慧小時候很喜歡的一塊毛巾,長大後就把它改變成了一根繩子,現在傅園慧走到哪無論到哪裡比賽,都會帶著這根繩子。很多人都很好奇,傅園慧隨身帶著這根繩子是不是一種怪癖?小娃娃,每天晚上睡覺都要抱著那個小娃娃,如果沒有那個娃娃就沒有辦法睡覺,其實這只是一種戀物情結,在孩子兩歲之後,這種情況就沒在出現過了。
  • 「安全感哪裡有賣?」孩子的安全感,誰來買單?
    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裡說過:「人的一生都在追求兩種感覺:歸屬感和價值感。」歸屬感表現在心理層面就是安全感。「孩子愛咬指甲,粘人?、粘人、還有撒謊等行為,那這是為什麼呢?所以,接下來的兩期跳爸將和寶爸寶媽們一起聊聊:關於孩子安全感的那些事兒什麼是安全感安全感這個詞我們經常聽到,但要具體說什麼是安全感,似乎又很難表達清楚
  • BJD娃娃進階版:剛接到的BJD娃娃開箱之後應該放哪裡?你知道嗎?
    哈嘍,大家好啊,隨著BJD娃娃的普及和越來越多的人了解,不少的新入坑的娃娘,我身邊有好幾個都是新入坑的,每天都會纏著問各種問題,這不兩個月前接的娃終於到了,還沒開箱呢非要問我娃娃開箱以後放哪裡比較合適,這個問題呢我相信不少的新手也會有遇到,所以今天給大家一起來說一下吧!
  • 你習以為常的舉動,一直都在破壞孩子的安全感
    蘇的聲音都在顫抖了,一直以來她都覺得自己的孩子特別沒有安全感。膽小、怯懦,一離開自己孩子就大哭大喊。我仿佛看見這個沒安全感的孩子此刻正瑟縮在媽媽的懷裡低聲抽泣,而這個無助的媽媽顯然已經被嚇壞了。,父母就安全了這並不是蘇一個人的感受,有太多的家長都帶著這樣的疑問,也發著這樣的感慨。
  • 孩子,謝謝你讓我知道我錯在哪裡
    我躺在床上,久久不能寐,想來想去覺得還是應該寫點什麼。 這段時間孩子在外面上籃球培訓班,每天都是我接送,今天我有事,是他爸爸把他送過去。回來後,我問兒子:今天爸爸送你好不好?我問這句話其實是有目的的,因為他爸爸一般很少送他,我故意這樣問的,也許就是跟很多父母一樣,有個心理,就是想讓孩子承認並肯定自己對他的好,想到這裡,我覺得自己挺作的。不過這也有好處,讓我知道了更多孩子內心的想法。
  • 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一生都在找愛:如何給孩子一生的安全感?
    ;孩子小時候跟自己不親近;不知道該如何管教孩子等,都讓人感受到媽媽的安全性不足,導致她的行為也傳達給了孩子,孩子行為的背後,比如攻擊性很強、愛打人、外表看似霸道的娃,內心卻很脆弱,這何嘗不是孩子內心安全感不足的體現。
  • 想帶孩子出國,又不知道去哪裡,不如去這幾個地方
    想帶孩子出國,又不知道去哪裡,不如去這幾個地方。現在大家的生活水平普遍都在提高,很多的家長就想帶著自己的孩子去更多的地方看看。而且現在國內的景點已經不能滿足家長們帶孩子的步伐了,他們還想帶著孩子去國外走一遭。
  • 22歲傅園慧被寵成巨嬰,身上一直帶著安撫毛巾,每次訓練父母陪著
    22歲傅園慧被寵的像巨嬰,身上一直帶著安撫毛巾,每次訓練父母陪著最近有湖南衛視播出的一檔新節目我家的閨女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這是湖南衛視又推出的一檔全新的節目,既有明星也有體育運動員,這可以讓我們更好的去了解他們的真實生活和狀態。
  • 孩子戀物,強行戒除有傷害,做好六個方面,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鄰床那位小病友,每天打點滴媽媽要抱,孩子總是搖頭不讓。吊水的時候孩子一個人躺在床上懷裡總是抱著一個布娃娃。布娃娃有些破舊,看上去髒兮兮的,媽媽不準抱孩子就哭鬧。媽媽拿個新的娃娃想把那個舊娃娃換掉,孩子不同意,媽媽強行拿走孩子就一邊大哭一邊拽住娃娃不撒手,為了不影響吊水媽媽也只好依了孩子。
  • 我女兒走到哪裡都要帶著她的被子
    這個被子需要走哪裡帶哪裡,平遙三亞深圳珠海北京,去哪裡過夜就得帶著,否則雞犬不寧。在今年上幼兒園前,我特意和老師打了招呼被子的問題,得到老師的許可,可以繼續帶著被子去幼兒園午睡(老師見識了被子的威力後也讚不絕口)。從九月到現在,我每天都得帶著被子去幼兒園,放學再把被子帶回來,趕上周五得背小書包回家時候,我們的大包小包仿佛是要退學。這周一,女兒上車給我說她中午沒睡覺,因為老師沒有給她被子。
  • 破壞孩子的安全感比打孩子還可怕,你家孩子有安全感嗎?
    大家都知道,安全感這種東西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和自身從小所處的環境有關。如果孩子從小生活在一個和諧的家庭環境中,受父母的呵護和寵愛一路長大,那麼他的安全感肯定是發自內心的,到哪裡都有安全感伴隨。相反的,如果父母在家愛吵架並且毫不避諱的在孩子面前吵鬧甚至扔東西,孩子內心必定是非常缺乏安全感的,而且童年的這種缺失,有可能會影響一生,這比挨打更可怕。看看父母是怎麼破壞孩子的安全感的?夫妻之間不和諧孩子放學回家等來的不是香噴噴的飯菜而是爸爸媽媽歇斯底裡的吵鬧,而孩子還小,只會被父母嚇到。
  • 如何建立孩子安全感?
    限制他,忽略他或者是情緒比他更強等等的,這都會導致孩子沒有安全感。有兩點很重要:第一點:正向的鼓勵怎麼樣正向的鼓勵呢?在這個年紀的孩子開始探索學很多的東西,包括如廁訓練,講話越來越長,他玩遊戲的時候成功不成功,這這些東西都是開始越學越多。
  • 閨蜜剛生下孩子,寶媽就帶著兒子去「提親」,網友:最急的娃娃親
    想要第一時間獲取育兒小知識,請您點擊右上角的「關注」哦~文|護苗育兒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大家應該都有聽過「娃娃親」,這是從古代流傳下來的,被從小定親的孩子長大之後就必須要真正的結婚,原來她和她的閨蜜預產期只相差四個月,於是兩個人就約定,如果孩子出生是不同的性別,她們就給這兩個孩子定娃娃親。
  • 李玫瑾:教育孩子,從小要把這兩點告知孩子,將來想不出息都難
    李玫瑾:教育孩子,從小要把這兩點告知孩子,將來想不出息都難!教育從來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尤其是家長的教育,可以說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孩子的一生,有些習慣和方式方法要從小就教會孩子,這樣孩子會越來越優秀,想不出息都難,李玫瑾教授就指出尤其是這兩點,家長要讓孩子牢記於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