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博士海歸走入農村創業背後的目的,是譁眾取寵還是踏實為農

2020-12-13 響水大米

近期,網絡頻繁宣傳報導了很多留學博士、海歸人才走進農村開始進行創業。當下農村創業本就是比較火熱的話題,特別是具有留學高知識背景的人走入農村開始創業,一時間成為大家熱議的話題。

前有滄州顯現的陳立雯曾經是美國名校的碩士,有著很好的國外留學背景的她,甘願放棄城市裡成為一名白領的機會。在農村開始做起了一個「收垃圾」的人。按著陳立雯的說法是,創業初期,農民不相信他、誤解他。自己只有從困難的日子一點點熬過來,到現在成了農村最受人尊敬的人。

後有中國農業大學的的博士生石嫣,回家養豬種菜創業,建立了自己的基地和農產品品牌,擁有了多畝的農場,如今年收入800萬元。

然後又出現了復旦大學本科生汪星宇回國後進入農村創業,按著他的回憶中說道:「在農村的日子是很苦的,沒有水沒有路,整天睡在辦公室裡,伴著豬睡覺,斷水斷電不洗頭,受不了辣椒直接吃冰塊。」

大量報導高科技專業人才進入農村創業的背後,網上很多網友都抱著不同的觀點,爭論不休,爭論最多的是到底大肆報導的這些人回農村創業,究竟是不是大才小用了,多年國家培養的背後卻是回農村撿垃圾、養豬、種菜。是否是鼠目存光,浪費了國家的資源。

另一種觀點是支持這些高學歷人才敢想敢做,能堅持自己的夢想,去農村實現自己創業的夢。

以筆者的觀點來看,不管是怎麼樣的初衷,國家怎麼樣的宣傳、報導。農民期盼的是,這些具有知識和能力的高科技人才回鄉創業自己富裕的同時,可以帶動當地農村經濟的發展,提升老百姓的收入。這些才是農民最關心的事情。

海歸高學歷人才走入農村,大家怎麼看法是什麼?歡迎大家點讚、評論、探討。更多農村精彩事,歡迎關注。

相關焦點

  • 江蘇「新農菁英貸」為農村創業青年量身打造
    「新農菁英貸」是針對江蘇省農村青年創業抵押難、融資貴這一難點問題,由團江蘇省委、省農行、省農擔公司為全省農村創業青年量身打造的專屬金融產品,範圍廣、免抵押、額度高、周期長、費率低、放款快。自2019年3月至今,「新農菁英貸」已向江蘇全省返鄉創業青年、新型青年職業農民等發放貸款1687筆,最高放貸金額300萬元,總金額突破11億元,取得較為顯著的社會成效。
  • 海歸博士李志峰: 創業「量子貓」啟迪科學夢
    學生時代埋下創業種子在奧地利維也納大學留學時,李志峰的博士導師還有另一個身份——當地中小學的科學顧問。他常帶著李志峰去中小學參觀、講課。在授課過程中李志峰發現,那裡的孩子們科學思維特別活躍,常常能圍繞諸如「黑洞演化」等艱深領域提出問題。
  • 2018中國海歸就業創業調查報告:90後成為海歸主體
    《2018中國海歸就業創業調查報告》。  從最近一次留學國家/地區分布佔比情況看,去英國和美國留學的人最多,佔比分別為19%和18%。今年的《中國海歸就業創業調查報告》顯示,95%的海歸都能在歸國後的半年內找到工作,而國內的就業前景也更加吸引留學生們回國工作。
  • 第四屆「智匯滄州——海歸博士滄州創新創業行」活動成功舉行
    本報訊(記者郭震)12月2日至4日,第四屆「智匯滄州——海歸博士滄州創新創業行」活動舉行。國家人社部留學人員和專家服務中心黨委書記、副主任邱春雷,市委副書記、市長梅世彤致辭。市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宋仁堂主持儀式。
  • 海歸博士回國找工作的真實情況
    我們是老牌985的強勢工科專業,也是現在國家大力發展扶持的產業,舉三個例子:一個是學術大牛,青年千人引進的,學校開的底薪是40萬,不包括項目安家費;一個是博士期間在國外交流一年,去海外讀了博士後,博士後期間在武漢房價前百分之二十的地方買了房子;一個是本土博士,本土博士後,他家是農村的,娶了我們學校教授的女兒,女方家出房200平,師嫂還在省工商工作,就是因為師兄工作好長得不錯,哈哈哈,可以感受一下。
  • 海歸博士回國創業,用5年時間成為中國首富,卻用7年敗光全部資產
    曾經有這麼一位海歸博士,英國的衛報評價他為能夠拯救地球的50個人之一,他也開創了我國的光伏產業,縮短了我們國家與世界的差距。施正榮是尚德集團的創始人,我們國家光伏產業的領導者,上個世紀90年代他被公費派到澳大利亞留學,師傅是世界太陽能之父,2002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馬丁格林,這也為他以後的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以後,畢竟名師出高徒。
  • 海歸創業秀出新高度!誠意滿滿也得「軟硬兼有」
    伴隨著高素質海歸回流加速,不少擁有技術硬實力的海歸創業團隊圍繞5G、人工智慧、區塊鏈、大數據等前沿技術發力。可以預見的是,在2020年,為獲得在國內外市場競爭的核心競爭力,企業對於技術創新的重視會進一步加強。
  • 新青年·上頂端丨踏實肯幹是創業成功的必要不充分條件?
    解遠明36歲寧陵縣「電商帶頭人」、寧陵果源貢食品有限公司負責人Q誰說踏實肯幹就一定能創業成功?網友「愛抬槓的小鎮青年」:別想給我灌雞湯,誰說踏實肯幹就一定能創業成功?寧陵縣石橋鎮孫遷新村「電商帶頭人」解遠明:創業成功需要的因素很多,踏實肯幹是創業成功的必要不充分條件。還有很多因素左右成功與否,比如創業動機,比如能否抓住風口。我是土生土長的孫遷村人,家裡的祖祖輩輩都是以種梨為生,窮則思變,剛開始我並沒有像老一輩一樣繼續在家種梨為生。
  • 海歸「新農人」:打造生態田園
    海歸學霸的生態田園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培蓮對於大多學霸而言,成為高精尖類技術人才是普遍的成長路徑。但31歲的「金融海歸」曹曦另闢蹊徑,選擇返回家鄉當一名「新農人」。讓周圍人感到驚訝和不理解的是,在此之前,他並沒有在農村成長和生活的經驗。對於這樣的職業跨度,父母和親人非常反對,「為什麼寒窗苦讀、學業有成後,卻要選擇去種地?」「我們並非低產值的傳統種植,而是要種出差異性和品牌化。」在曹曦看來,生態農業是值得入手的朝陽產業。
  • 智聯招聘發布2020中國海歸就業創業調查報告
    因此,無論是對相關就業服務機構還是招聘企業,完善海歸人才服務機制、構建海歸與國內市場信息溝通體系將有助於打破海歸的「就業信息不對稱」。近9成留學生回國後選擇就業,求職時最看重薪酬福利據統計,留學生畢業回國後的規劃集中向「求職就業」傾斜,佔比87.5%。學習深造、自主創業、自由職業等選項分別佔比5%、2.5%、0.8%,還有4.2%的留學生沒想好具體規劃,先回國再做打算。
  • 做「新農人」、研發智能農機……這些海歸做出相同選擇
    通過遙感數據分析,精禾團隊為郭念通找到了藥害原因。3月12日,在河北省泊頭市四營鄉黃屯村麥田內,合作社工作人員利用植保無人機和噴霧機作業。新華社記者 牟宇攝若是在10年前,沒有太多人會將「海歸」與「農業」相聯繫。但如今的情況已大不相同:廣袤的中國鄉村正展示出巨大的活力,吸引了許多留學人員返鄉創業,在他們熟悉的土地上大展身手。
  • 海歸博士創業「量子貓」啟迪科學夢
    學生時代埋下創業種子在奧地利維也納大學留學時,李志峰的博士導師還有另一個身份——當地中小學的科學顧問。他常帶著李志峰去中小學參觀、講課。在授課過程中李志峰發現,那裡的孩子們科學思維特別活躍,常常能圍繞諸如「黑洞演化」等艱深領域提出問題。
  • 農業農村部推介第二批農村創業創新優秀帶頭人,有你認識的嗎?(附名單)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有關「加強扶持引導服務,實施鄉村就業創業促進行動」和《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支持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意見》有關「樹立創業創新先進典型,宣傳推介優秀帶頭人,發揮其示範帶動作用」的決策部署,經過各地遴選推薦、專家評審公示,農業農村部總結梳理了北京綠山谷芽菜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張桂琴
  • 《2019中國海歸就業創業調查報告》:海歸求職薪酬優勢明顯
    2020年初,Center For China & Globalization(CCG)《2019年中國海歸就業創業調查報告》發布,報告顯示,企業招聘海歸平均月薪酬為10996元。本次調查報告共收回有效問卷2020份,調查內容包括:●海歸留學狀況、歸國理由、國內發展優劣勢及對國內政策的訴求。●海歸求職需求、渠道、時間、匹配程度及就業現狀與創業進程。●海歸求學與就業發展的選擇與國際局勢、城市發展等因素的關係等方面。
  • 黃樂群博士耶魯美中論壇談「海歸是怎樣煉成的」
    中新網南京10月12日電(冰凌)在近日召開的美中論壇2013(耶魯大學)暨中國旅美科技協會第21屆年會上,應邀出席大會的高管海歸、上海醫藥東英藥業董事長黃樂群博士結合自己親身經歷,作了一場「海歸是怎樣煉成的」的專題演講,引起與會嘉賓的關注和興趣。
  • 強姦女秘書後消失的「海歸博士」
      特別調查  成都一家科技公司的總裁——「海歸派博士」吳敬東,昨日突然傳出不辭而別的消息,而關於他「麻省理工學院博士、教授」頭銜的質疑猶如一顆重型炸彈,在蓉城引爆。記者在成都這家公司的網頁上,查尋到了吳敬東「豪氣幹雲」的個人介紹:  「吳敬東博士,1964年出生在中國吉林省,1982年考入北京航空學院(現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計算機應用專業。於1986年考取北京航空學院計算機與自動化專業的研究生。1988年作為國家選送的公派留學生,到美國著名學府———麻省理工學院攻讀博士學位,1997年取得博士後資格。
  • 在高校,「本土博士」與「海歸博士」差幾個「硬核」
    潘峰是一個國家重點實驗室電氣專業畢業的本土博士,現在湖南一所省屬一本高校就職,已經工作了3年半。在他看來,不少高校在招聘時較少公開要求必須是海歸,但是在高校教師評職稱時仍有不少對海外經歷的要求。「所以我工作3年後就出國訪學了。我們學校聘副高必須有半年的海外經歷,正高一年,對我來說壓力還是挺大的。」潘峰說。
  • 回國無論出於激情還是理性 不變的是海歸的「報國心」
    海交會的19年發展,亦是中國留學人員歸國成潮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新老海歸出國留學的動機與歸國的心態,已悄然發生變化。 對於老海歸而言,歸國決定傾向於「激情」,無慮當時國內外工作環境、待遇等各類條件的落差;而新海歸的回歸則逐漸「理性分析」,國內廣闊的市場與發展平臺、良好的創新創業氛圍環境、日漸增強的綜合國力,甚至是便利生活,都成為海外學子的誘惑力。
  • 創業大賽 海歸比拼硬實力!
    參賽選手正在2020(第六屆)中國海歸創業大賽中介紹公司產品。參賽選手正在2020(第六屆)中國海歸創業大賽中介紹公司產品。「咱們項目目前的行業標準化程度如何?有多少系統是面向企事業單位的定製系統?」「產品何時能夠實現量產?
  • 國內博士和海歸博士有何區別?為何有些高校更青睞於海歸呢?
    科研條件和氛圍上國外比國內先進一些有研究表明,雖然國內博士和海歸博士在職業生涯上有很大差別,但是就學術成就來看,國內博士和海歸博士並沒有顯著的差別。清華大學教授潘峰表示:「拋開『頭銜』, 國內博士和海歸博士沒有區別,在學校裡都是靠實力說話,最多就是在安家費的區別。也有不少一線科研工作者認為,當國內博士和海歸博士在一起工作時,感受不到明顯差別。不過,在科研條件和氛圍上,不得不說目前國外確實比國內要先進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