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關注 「 楠得跟你說 」
出差,不僅在趕路,也在感受路
— — — — — —
(配圖:雲林科技大學校園一角)
6月19-23日,根據第四屆中國「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組委會的安排,福建省創新創業教育訪問團赴臺灣地區開展兩岸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交流,並推介第四屆大賽。
感謝主辦方的邀請,很榮幸作為全國高校創新創業投資服務聯盟的代表,參與其中。此行也成為了我的臺灣處女行。
這兩天找周末的時間終於把這篇遊記寫完了。一來趁熱打鐵,趕緊把此行的收穫和記憶為自己記錄下來;二來也希望通過我的視角和文字把所見、所思和所感分享給更多關注高校雙創的同仁。
01
整體安排
這次我們的行程安排非常緊湊和充實,整個臺灣之行,縱貫南北,從臺北出發,一路途徑臺中市、雲林縣、嘉義縣,最終在高雄收關。
一行先後拜訪了臺灣國際創新創業發展協會、銘傳大學、逢甲大學、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南華大學以及高雄師範大學,並與協會相關負責人、高校師生代表座談交流,充分了解臺灣高校、社團在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方面的先進做法和寶貴經驗,以及創新創業相關賽事和活動的組織開展,並向臺灣師生推介第四屆中國「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邀請臺灣地區師生積極參與此項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雙創」盛會。
座談交流之外,訪問團還參訪了臺灣高校的創新育成中心(備註:就是內地高校的校內孵化器、或雙創實踐基地、或眾創空間等)),如逢甲大學的應諾創客社區和人言教育創新中心、雲林科技大學的創意工場、南華大學的e學苑,詳細了解了各中心的運作模式和入駐項目情況,並探討開展深度合作的可行性。
02
細節收穫
按照整個訪問行程的順序,談談自己每一站的一些簡要感受。
一、臺灣國際創新創業發展協會(簡稱「國創會」)
1、國創會成立於2006年,也是一個社團組織,由投資人、企業家、政府、高校、導師等各界代表組成,定位於推動臺灣地區的創新創業發展。可以說是我們教盟、投盟、孵盟、產盟和百人會等大賽協辦單位的友盟組織,大家都有著很相似的初心和使命。
2、目前臺灣地區高校的創新創業大賽(TIC100,始於1999年)就由該組織負責主辦。這一點跟我們很不同,臺灣地區的大賽主要是市場驅動,國創會是主辦單位。而我們的大賽則由政府主辦,我們相關聯盟單位提供協助。
3、國創會的整體運營和組織感覺非常活躍,當天的會議邀請了包括秘書長和多位理事在內的核心成員參與。國創會12歲,我們眾多大賽協辦單位年紀最大的才3歲,因此如何更好的建設和運營一個可持續服務於高校雙創的組織,國創會的一些關於社團的組織和運營模式,值得學習和借鑑。
(配圖:與國創會的座談現場)
(配圖:參會人員合影)
二、銘傳大學
1、這是一所由家族1957年興辦的私立綜合大學(用我們的話來說就是「民辦高校」),也是臺灣地區最早設立的女子商業最高學府。
2、學校的傳媒和商業兩個專業方向很強。
我們參觀的校內電視臺、新媒體中心等更多用於學生創新、實踐和鍛鍊的機構,不管是硬體水平還是業務水平,非常接近商業機構的水準。其中接近商業機構的業務水平是最讓我們覺得驚訝的。
(配圖:銘傳大學的新媒體中心)
3、高度重視創新,而且是自主創新。
學校對於智慧校園的理解非常超前,加之投入巨大,成果也很顯著。與一般學校建設智慧校園通常採用外部採購的模式不同,該校的智慧校園所用的所有軟體均來自學校的師生團隊自行開發,且體驗非常不錯。
(配圖:銘傳大學自建的智慧教室)
三、逢甲大學
1、為了紀念抗日誌士丘逢甲,該校於1961年建立,也是一所私立大學。
2、原來建校的區域本來很偏,但後來因為學校的發展,結果學校周邊的區域成為臺中最熱鬧的區域,成功孵化出了最有名的「逢甲夜市」。
3、臺灣的高校基本只有大學1-2年級時住校,其他年紀就由學生自行解決住宿。因為逢甲大學住校學生少,加之「逢甲夜市」的繁華、熱鬧和方便,學校的食堂開始逐步無人問津,直到最後取消了食堂。然後把食堂改造成為此行中兩個讓我印象很深刻,甚至驚豔的地方。
4、InnoMaker(應諾創客社區):
相當於育成中心(即我們的校內孵化器),由原來的學生食堂改造而來。相比於國內高校的類似場所,面積算是很小了(大約一千平米),但五臟俱全,感覺很精緻。最讓我驚訝的是,這麼小的空間,竟然設置了一個密室,走進這個密室很像是一個幽靜的茶室和書房,在這裡讓團隊可以在這裡好好靜下來,跟外界暫時隔離,以便更好的整理思路。
(配圖:應諾創客社區提供的一些硬體環境)
(配圖:應諾創客社區的活動交流區)
(配圖:應諾創客社區的密室)
5、人言教育創新中心:
這是由當初的教師食堂改造而來,也是參觀中最讓我驚豔的地方。
該中心從頭到尾都由逢甲大學自己的建築系師生設計,初衷是希望打造一個全新的接軌國際的學習環境。
在這裡,不管是功能規劃,還是裝修設計、再到運營中的細節(比如文案)都讓人感覺非常用心、有新意和有溫度。
老實說,在這裡,我感受到了「環境的力量」。一個好的環境,會讓你自發的想停下來,去學習、去交流、去思考。我自己都很想能有時間在這裡好好靜下來待幾個小時,不管是辦公,還是學習。
這裡打造了一個集學習、討論、交流氛圍於一體的極致體驗。
(配圖:溫暖的顏色和文字,為整個環境增加了溫度)
(配圖:用心來感受一下這裡的環境)
(配圖:這是一個可隨時變身畫廊的空間,正在進行攝影展)
(配圖:這個極具創新的翻轉教室,來這裡講課是一種榮耀)
(配圖:富有活力且空間明亮的大廳)
(配圖:大廳的另一邊又換了一種風格)
四、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1、該校建於1991年,屬於公辦高校。臺灣高校通常面積不大,雲科大是此行我見到校園面積最大的高校了,環境非常優美。這次我推文的封面和頭圖都是用的雲林科技大學的校園場景
(配圖:交流現場合影)
2、創意工場(IDEA FACTORY):
單獨的一棟小樓,全部用來給學生作為創新創業的實踐環境。整體硬體投資大幾百萬人民幣,場地面積不算大,但是場地利用率很高,全免費開放給團隊申請和使用,耗材的使用沒有硬性限制,主要是「憑良心」。這種人性和服務和管理,先進的設備和環境,助力該校創新創業活動蓬勃發展。
(配圖:創意工場)
(配圖:創意工場內部)
(配圖:創意工場的機械加工車間)
3、通過不斷實踐,學校形成了一整套獨到的三創教育整體規劃和架構。
(配圖:創意工場架構)
03
整體感受
寫到這裡,一邊整理文字,一邊整理照片,一邊整理心情,感覺我把這次臺灣之行又好好的重溫了好幾遍。
經過這次大賽的整體推介,臺灣高校同仁對我們始於2015年的中國「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目前取得的成果、發展速度、參與程度和影響力感到非常驚訝,並充滿了期待,躍躍欲試。同時,這些同仁做事的職業精神和用心程度也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整個訪問和交流期間,好幾個超越期待的對於工作細節的準備,都讓我不斷感嘆和佩服。
我記得在19日跟國創會交流時,一位臺灣國創會的朋友說的一句話讓我印象特別深。當時這位臺灣朋友說:「互動、互助、互信、互贊」。他說我們應該多「互動」,多互通有無,這樣我們才能有機會多合作多互相幫助,然後基於這樣的「互助」,我們才能更好更深的了解彼此,互相信任,最終走向「互贊」。
創新創業教育不是零和遊戲,通過更多的交流、座談、訪問等活動,更好的互通有無、互相啟發,最終對彼此都會帶來很多的新的視角、新的思考和新的收穫。
更多的參與、推動不同層面的交流和合作,促進不同主體的經驗、做法和觀點等信息的流動和傳遞,我想這應該是很多參與高校雙創的同仁心中的共同使命吧。
— END —
請長按圖中二維碼,即可關注我的公眾號
置頂公眾號,每篇不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