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城堯頭窯是陝西歷史上著名的民間瓷窯,位於縣城西南10公裡的堯頭鎮堯頭村,有著千餘年的燒造歷史,其窯址也是歷代民間陶瓷文化的重要遺存。
一、 澄州堯頭窯的起源
最早關於堯頭窯的記載出現在唐朝。據明代《澄城縣誌》記載:「瓷砂始於唐」「窯課鈔二百八十九貫五百文……物產器用資黑瓷、石炭、黑磁搖(堯)頭鎮特產。」可堯頭陶瓷到底起於何時?卻無人考證,只是據當地人稱,在古窯址廢墟中挖掘出的陶瓷碎片上發現刻有漢代的年號和人名。由此推斷,堯頭陶瓷最早可能始於漢代,發展於隋唐,興於宋元,盛於明清。堯頭陶瓷以它特有的青花瓷、黑瓷而聞名一方,現仍保持著手工製作的原始風貌,有碗窯、瓷窯、甕窯、砂窯四個傳統窯系。主要生產碗、碟、壺、盞、盒、罐、盤和各種精巧的玩具與器皿,其造型稚樸、古拙、厚重,粗中寓巧,樸而不俗;釉質滋潤,色黑如漆;風格獨特,別具韻味,充滿著濃濃泥士氣息。
二、 清代堯頭窯的興盛
那麼,在清代堯頭窯的興盛到底到了什麼程度?從當地的一個傳說或許就可以看出一二。宋家是堯頭鎮的一個大姓。清朝年間,宋家成了堯頭鎮首富。每到六月小麥豐收的光景,人們總會把收割的小麥進行晾曬,而宋氏人家曬的不是小麥,而是白花花的銀子。這便是宋家「六月曬銀」的傳說。
正是在陶瓷與煤炭的支撐下,堯頭鎮在當時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旱碼頭」。清代遊得宜曾寫下這樣的詩句:「十裡通衢接洛灘,遙遙西望是長安。客來指點金銀器,莫作張家霧市望。」這邊是當時堯頭鎮的景象。
三、 藝術特徵
作為渭北歷史上著名的民間瓷窯,澄城縣堯頭陶瓷有著1300餘年的燒造歷史。以其造型渾樸大方、胎骨憨厚古拙、釉色純亮縝密而深得百姓喜愛,其窯址也是歷代民間陶瓷文化的重要遺存。
當地農民利用村子周圍遍布的瓷土原料,夏秋制坯彩繪,入冬燒窯銷售,代代相傳。至今,還有幾戶燒制黑釉大缸和盆碗的瓷窯,採用的仍是祖輩傳下來的古老燒瓷技藝。而堯頭粗瓷以它特有的黑瓷、黑釉剔花瓷、青花瓷和鐵鏽色瓷器而聞名一方,現今仍保持著手工製作的原始風貌,分別有碗窯、瓷窯、甕窯、砂窯四個傳統窯系。
據當地老人講,堯頭窯的燒制有很多民間傳說。如:為防止不吉利,女性不準進入窯場。另外燒窯前,要祭窯神,首先是燒黃紙驅走惡魔;其次,向窯內灑三杯酒,切幾塊肉;然後鳴炮點窯,一般燃燒七天,燒成三日的當天早晨,不能將黃小米稀飯之類的實物放在窯口,其目的是想避免「燒黃」的意思。
澄城堯頭陶瓷品種豐富,藝術價值很高,被專家學者譽為為「純正的土瓷,地道的黑珍珠」、「黃河之精,華夏之靈」、「中國原生態陶瓷的活化石」。
四、現狀
作為歷史上著名的民間瓷窯,澄城堯頭粗瓷曾有過歷史的輝煌,隨著歲月的滄桑變遷,後來已失去了往日的風採與繁榮。由於技術的發展,澄城堯頭陶瓷因製作工藝沒有提高和改進,而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如今很難見到一些巧匠繪製的傳統日用品,蘊含著深厚民間美術的澄城陶瓷已今非昔比。
「現在村裡不少人根據需求,開始自產自銷些工藝品,但銷路不是很好。」周紅志說,有時也會到各地交流參加行業展會,宣傳推廣窯頭陶瓷。但令他擔憂的是,由於不能帶來良好的收益,村裡的年輕人基本不願學習,目前下一代傳承人幾乎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