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的雪】賀新郎·被疏梅料理成風月

2021-02-17 一生最愛辛棄疾

有一段時間,但凡看到驚豔的詞,必出自辛棄疾之手。

很早之前,只看到了一句,「春已歸來,看美人頭上嫋嫋春幡。」幾乎沒有任何猶豫,我便覺得,這是辛棄疾的詞,一查果然如此。此外還有「天上有行雲,人在行雲裡」之類的句子。

大約,可以毫不客氣地說什麼,福靈心至,心有靈犀。

在辛棄疾的詩詞中,有太多膾炙人口的句子。

讀來最為驚豔的,莫過於他的賀新郎系列。

賀新郎這個詞牌,雙調,仄韻,共116字。相對於水龍吟,滿江紅之類的詞牌來說,氣勢稍微弱一些。但稼軒卻寫出了前所未有的悲壯。在稼軒所寫的賀新郎之中,有很多經典。最為經典的,莫過於他與陳同甫的唱和。

在最開始,我更喜歡的是稼軒的那首,《賀新郎·老大那堪說》,到後來,我更喜歡《賀新郎·把酒長亭說》,尤其喜歡其中的,「問誰是君來愁絕,鑄就而今相思錯。」


原文如下

賀新郎·把酒長亭說

詞序

陳同父自東陽來過餘,留十日。與之同遊鵝湖,且會朱晦庵於紫溪,不至,飄然東歸。既別之明日,餘意中殊戀戀,復欲追路。至鷺鷥林,則雪深泥滑,不得前矣。獨飲方村,悵然久之,頗恨挽留之正是遂也。夜半投宿吳氏泉湖四望樓,聞鄰笛悲甚,為賦《賀新郎》以見意。又五日,同父書來索詞,心所同然者如此,可發千裡一笑。

長的一段詞序,有些像是稼軒的碎碎念。簡單翻譯一下就是,稼軒好友陳亮從東陽來到他這裡,逗留了十多天。離別之時,稼軒不舍,沿著陳亮離去的道路追上去,行到鷺鷥林的時候,雪深泥滑,無法前行,便悵然回去,夜宿四望樓,聽到隔壁的吹笛聲,思念之情更甚,便寫了這首賀新郎。過了五天,陳亮來索詞,稼軒覺得,心靈相通大概就是這樣吧,便將這首詞寄給了他。

正文

把酒長亭說。

看淵明、風流酷似,臥龍諸葛。

何處飛來林間鵲,蹙踏松梢微雪。

要破帽多添華發。

剩水殘山無態度,被疏梅料理成風月

兩三雁,也蕭瑟。


佳人重約還輕別。

悵清江、天寒不渡,水深冰合。

路斷車輪生四角,此地行人銷骨。

問誰使、君來愁絕?鑄就而今相思錯,料當初、費盡人間鐵

長夜笛,莫吹裂。

長亭,是古詩詞中的一大意象。在古代,十裡長亭,五裡短亭,所以李白又有詩,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這首詞中,稼軒與陳亮在長亭把酒送別。

接下來,便是把酒長亭說的重點,他們探討的內容,是晉代的陶淵明和三國時期的諸葛亮。在這裡可以有另外的解釋,便是,稼軒將陳亮比作淵明,諸葛先生。在辛棄疾的一生中,陳亮在他心中的地位,已經超過了友情。以稼軒的才氣,能夠如此戀戀不捨,說明陳亮在他心中地位之高。

接下來的描述,用靈動活潑的筆觸來描述分別場景。何處飛來的林間鵲,爪子上沾了一些殘雪,殘雪落在帽子上,平添了幾分白髮。

而接下來便是筆鋒一轉,由近及遠,寫天寒地凍,天地之間一片凋零,剩水殘山之中,有幾株梅花點綴,將這蕭索的世界,料理成一番風月。但縱然如此,偶爾飛過的三三兩兩的飛雁,也只添幾分蕭瑟之感。

拋卻辛棄疾的抱負與政治態度,單單從詩詞手法上來看。這幾句,將現場場景活靈活現,仿佛能看見稼軒所描述的場景。妙不可言。

詞的上半部分是圍繞著與陳亮分別來寫的,沒有宋詞中膩膩歪歪的腸斷復腸斷,也沒有無病呻吟的悲傷,稼軒用了一種更為靈動的方式,表達了他與陳亮之間的友情。

而詞的下闕中,表達更多的是對陳亮的不舍。比如第一句,佳人重約還輕別,這裡的佳人,便是指的陳亮。下闕中寫的是,稼軒去追尋朋友的足跡,卻發現,天寒不渡,水深冰合,無奈只悵然回歸。而接下來的,便是對自己無法追趕朋友的後悔。

「問誰使君來愁絕,鑄就而今相思錯。」整首詞中,我尤為喜歡的句子。

感覺全世界都在下雪,唯獨我們這裡不下。前幾天總是無法休息好,今天突然有了興致和精力,想把我最喜歡的辛詞賞析寫出來。

另外,那天我翻到了不知道什麼時候寫的,思念稼軒的小詩,嗯,姑且算是詩吧,強迫症的我,稍微修正了一下。

悼辛棄疾·秦久十

無人喚我取紅巾

無人知我曉昏晨

無人憐我不識君

白鷗仍在酒尚溫

夜冷空房不見人

千古風流全化作,重泉深處塵

鯨飲未吞海,英雄淚,羅帶分

醉裡挑燈看劍,蹤跡無處循

蝴蝶不傳千裡夢,夢裡白頭新

千古英靈今安在,一念一傷神

我最憐君老病身

依然江南遊子,把欄杆拍遍

空嘆山頭來去雲

剩水殘山無態度,千裡留孤墳

英雄事,雲飛煙滅

蹉跎千年隔鬼神

試高吟楚秦,風流去,重與招魂

相關焦點

  • 辛棄疾和陳亮這南末詞壇上的兩顆明星相聚,史稱「鵝湖之會」!
    陳亮單獨和辛棄疾盤桓了十天。他們同到鵝湖遊憩鵝湖是上饒附近鉛山山境內的名山,山頂積水成湖,多生荷,故本名荷湖。東晉人龔氏在此養鵝,改名鵝湖。山下道旁有寺名鵝湖寺。淳熙二年(1175)朱熹和陸九齡、陸九淵都曾一同到鵝湖寺來講學,成為當時學術界的盛事(學術思想史上也稱「鵝湖之會」)。
  • 辛棄疾三十句經典名句
    宋代,是我國古代詩詞文化發展的鼎盛時期,宋詞,代表了宋代成就最高的文學形式,在那個時代,誕生了不勝枚舉的詞人,如歐陽修、晏殊、柳永、蘇軾、周邦彥、李清照等,今天,我們來聊一聊這樣一位詞人,他是「豪放派」詞人,他被後人稱為「人中之龍,詞中之傑」,與蘇軾並稱「蘇辛」,他就是——辛棄疾
  • 杜甫的名句,辛棄疾的名句,楊慎的名句,千古絕唱,值得收藏!
    各位詩友們,大家好,這篇文章的主題是杜甫、辛棄疾、楊慎作品中的的名言,希望大家喜歡,閒話不多說,直奔主題吧!一、杜甫,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1、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 辛棄疾這首詞,整首感情豐富,景物描寫鮮明,感人肺腑
    這首詞,即是處在蟄居環境中的辛棄疾在見到知心朋友後有感而發的一篇作品。詞的上片,作者以欣慰和讚賞的口吻給予朋友高度的評價。「把酒長亭說。看淵明,風流酷似,臥龍諸葛。」臨別之際,感慨萬端,過往的英雄都成了雲煙。但你是現在的英傑,你的才能、氣質風採和歷史上的陶淵明、諸葛亮差不多!
  • 念吾家風月:歸正人辛棄疾的思鄉情
    公元1162年,23歲的辛棄疾離開濟南南下,開始了在南宋的仕宦生涯。遺憾的是,因為當時的政治形勢等複雜原因,南下後的辛棄疾畢生再也沒有回到過故鄉濟南。在流傳至今的詩詞中,辛棄疾也曾表達了思念故鄉的情愫,如「家何在,煙波隔」「落日樓頭,斷鴻聲裡,江南遊子」等。晚年的辛棄疾結廬瓢泉,更是讓人想到他是因念家鄉泉城。
  • 陳亮顧念大局,曾撮合辛棄疾朱熹會面,最終卻「三缺一」
    陳亮讚譽辛棄疾「膽力無恐」,其實也正是他的自身寫照。這篇畫贊,不僅使辛棄疾一世之豪的雄姿躍然紙上,也使自己的一腔浩然正氣噴薄而出。辛棄疾《賀新郎》的詞前小序頗能表現摯友之情:「陳同父自東陽來過餘,留十日,與之同遊鵝湖,且會朱晦庵於紫溪,不至,飄然東歸。既別之明日,餘意中殊戀戀,復欲追路,至鷺鷥林,則雪深泥滑,不復前矣。獨飲方村,悵然久之,頗恨挽留之正是遂也。夜半投宿吳氏泉湖四望樓,聞鄰笛悲甚,為賦《賀新郎》以見意。又五日,同父書來索詞,心所同然者如此,可發千裡一笑。」
  • 【走近詩人】豪放派愛國詞人——辛棄疾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濟南人,南宋將領,豪放派詞人。辛棄疾一生屢遭挫折,備受排擠,壯志難酬,但他的愛國信念始終沒有動搖。他把滿腔激情和對國家興亡、民族命運的關切、憂慮,全部寄寓於詞作之中。他的詞作多豪放,抒寫了強烈的愛國熱情,傾訴了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
  • 《辛棄疾.稼軒長短句》卷一
    稼軒長短句是南宋大詞人辛棄疾的作品集。稼軒是辛棄疾的號,辛棄疾藝術上與蘇軾風格近似,而並稱為「蘇辛」。共收辛詞六百二十餘首。其詞筆勢縱橫,雄健豪放,不為格律所拘,繼承了蘇東坡豪放派的詞風,並在內容和藝術上進一步開拓了詞的境界。《辛棄疾長短句》( 亦稱《稼軒詞》),是南宋大詞人辛棄疾的作品集。
  • 辛棄疾:我為什麼要住豪宅?
    辛棄疾:我為什麼要住豪宅 ——但使強胡滅,何須甲第成作者 | 嚴勇明槍易躲,暗箭難防。其餘的百分之八十六的空地,辛棄疾就開墾成菜圃和稻田,自己親自耕作,並自號「稼軒」。「稼軒」的來歷,正如蘇軾自耕黃州東坡,自號「東坡」一樣,無論身處何境,都要淡泊自清。
  • 濟南人辛棄疾的思鄉情②:他的600多首詞為何沒有一首直接寫家鄉濟南?
    在流傳至今的詩詞中,辛棄疾在有些詞句中也表達了思念故鄉的情愫,如「家何在,煙波隔」「落日樓頭,斷鴻聲裡,江南遊子」等。事實上在南宋作為身份特殊的「歸正人」,辛棄疾在思鄉情緒的表達上難免有尷尬和為難之處。
  • 京門風月南秦風華錦衣合集
    京門風月手遊中錦衣是非常多的,不少的玩家都比較愛好美,也比較關注這些錦衣。在生活中,我們很少看到古裝。那麼在京門風月中大家就跟隨18183小編的腳步來領略一下南秦錦衣的魅力吧。 【圖1】 宛如清風
  • 這是辛棄疾最特殊的一首餞行詞,一席賦兩篇,皆享大名
    滿江紅·餞鄭衡州厚卿席上再賦辛棄疾莫折荼,且留取一分春色。還記得,青梅如豆,共伊同摘。少日對花渾醉夢,而今醒眼看風月。恨牡丹笑我倚東風,頭如雪。這首詞應該是作於淳熙十五年,作者在帶湖賦閒,鄭厚卿要到衡州赴任,辛棄疾設宴為他送行,席間先作了一首《水調歌頭》,之後似乎感覺意猶未盡,又作了這首《滿江紅》,因此用了「再賦」二字。同一個宴會,一連作兩首送別詞贈與同一個人,這是很困難的,因為既要各不相同,又要寫出新意。不過對高手如辛棄疾而言,似乎費不了什麼事。
  • 辛棄疾「運用成句,純以神行」的一首《水調歌頭》,成千古佳作
    」——明代李濂《批點稼軒長短句》「一片幽鬱、不可遏抑……筆力恣肆,聲情激越……悲憤填膺,不可遏抑,運用成句,純以神行。在我國古典詩詞作品中,送答之作,多如牛毛,但是真正能夠流傳下來的千古名作,卻少之又少,無疑,辛棄疾的這首《水調歌頭》,便是其中的佳作之一。這首詞,是一首感時撫事的送答之作。宋光宗紹熙三年(公元1192年),辛棄疾出任福建提點刑獄,這年冬天,宋光宗趙惇想要召見他,雖然當時已近年關,辛棄疾還是要馬上啟程從三山趕赴臨安。
  • 頑童偷梨偷棗,辛棄疾暗中觀察,寫下一首詞,盡顯人生好境界
    歷史上有很多令人敬佩的人生好境界,陶潛的南山菊花,李白的醉酒當歌,蘇軾的風雨疏晴,皆是自少年風月、少年歌舞中凝結而出的灑脫,能拿起能放下,又帶著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的豪氣。不過,此種作風,南宋辛棄疾尤甚。辛棄疾總是給人一副金戈鐵馬的硬漢形象,談情說愛都帶著霸氣,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稼軒的人生境界才是真的高。
  •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 指出辛棄疾和韓玉填詞的押韻問題
    但是,辛棄疾這首詞卻是入聲韻與上去韻通押的。而且王國維還點出了辛棄疾的另一首詞也有這種現象,就是《定風波》2、《定風波·金印累累佩陸離》辛棄疾《定風波》這個詞牌與《賀新郎》不同,賀新郎不換韻,而定風波是一個換韻的詞牌。
  • 辛棄疾使用典故最多的一首宋詞,幾乎句句是典故,卻少有人知
    談起辛棄疾的詞,必然都會想到慷慨激昂的愛國情懷、豪放狂蕩的詞風,以文為詞的藝術手法,以及「掉書袋」式的典故化用。其中,辛棄疾作詞大量地使用典故、引用經史古語一直頗受詬病。實際上辛棄疾作詞雖用典頗多,但這正是其詞作語言特色所在。
  • 辛棄疾「看試手,補天裂」:一段盪氣迴腸的南宋往事
    「補天裂」出自辛棄疾寫給陳亮的詞《賀新郎·同父見和再用韻答之》的最後一句,辛棄疾是南宋著名的文學家、軍事家,一生跌宕起伏,心懷匡扶天下、保家衛國之心,但最後未展抱負、鬱鬱而終,客死他鄉。他鄉就是上饒鉛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