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任朝霞)如何實現「面向人人」的學校體育?如何讓校園美育浸潤到每位學生?近日,東華大學召開體育美育工作推進會,出臺「關於進一步加強新時代體育、美育工作的實施辦法」,全面啟動教學改革,明確具體工作任務表,真抓實幹,把體美教育從「軟要求」變為「硬指標」。
近年來,東華大學以體育項目為依託,通過課堂教學、社團活動、課餘競賽三結合不斷擴大「以體育人」平臺。2002年推出「三個自主」體育教學俱樂部改革,2016年開始推進「大學體育個性化」教學改革,以三大球、三小球、三特色(旱地冰球、攀巖、健身操)9個運動項目為主體,將傳統體育課改為學生可自由選擇參加的體育俱樂部,讓體育課變成了學生愛學樂學的「香餑餑」,培養了一批以普通學生為主的高水平運動隊。
「深入推進體育大課堂,堅持典型引領和整體推進相結合」,該校體育部黨總支書記沈潔告訴記者,新出臺的實施辦法更加關注「面向人人」,更加關注學生對優質豐富體育資源的多元需求,努力讓學生參與的「每一次體育教學課、每一次課外體育活動、每一場體育競賽」成為體育育人大課堂。
「2014年制訂的高校學生千米長跑國家標準,已將及格線從3分多鐘延長到了4分多鐘,但學生中的不合格率依然不低。」東華大學體育部主任朱江華介紹說,針對學生的整體狀況,實施辦法可謂想盡了「辦法」。
比如,「144個總學時的必修課分為四個學期開設」,把課程時間拉長,最終讓每位修課學生形成體育運動的習慣,掌握一門可終身為伴的體育技能。「建設不少於60個學生體育類社團」「以體育社團、運動隊等形式保證學生每周3次課外體鍛,將課外活動作為考試內容」「體育類公共選修課成績計入學分」等舉措則把課程變寬,力爭實現學生體育鍛鍊課內外一體化,讓校園體育活動惠及每位學生。
「與中央要求對標,與成才需求對表,『弱於體美』仍是尷尬現實。」在推進會上,東華大學黨委書記劉承功表示,一定要把「想法」變「做法」,以實際行動破解「五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
針對學校美育工作中缺少抓手、資源有限、師資不足等問題,東華大學也進行了針對性的破解。立足紡織、服裝等學科優勢,東華大學提出了全校「一盤棋」的美育工作機制,將時尚設計學科發展與美育工作開展有機結合,形成獨具特色的美育育人機制。東華時尚周、畢業展演季、時尚設計展演……設計類專業輪番上演的校園活動也為其他專業學生的藝術實踐活動提供了便利,「美在身邊、人人向美」的校園氛圍給更多的學生帶來了沉浸式體驗。
以學科建設引領美育改革,探索美育與專業課程的契合點。迄今,東華大學已經開設了《中國民族音樂賞析》等106門藝術類課程,同學們的選擇多了,興趣也更濃了。
「舞蹈課不僅讓我懂得了什麼是『美』,還讓我學會了如何去塑造『美』。」 王婉婉原本是管理學院金融專業的學生,在交誼舞課上,她被舞蹈的魅力深深吸引,課餘常和老師探討舞蹈技藝。畢業後,她毫不猶豫地選擇了上海體育學院舞編專業繼續攻讀研究生,並多次在國內外大賽中獲獎。
在充分發揮傳統優勢的基礎上,東華大學還積極拓展校外資源,與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復星藝術中心、上海蘇寧藝術館等單位合作共建學生美育實踐基地,打通校園內外藝術場館間的「牆」,為學生全員常態化藝術實踐創造條件。
作者:任朝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