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小學生穿漢服朗讀三字經 體驗傳統教育(圖)

2020-12-17 搜狐網
昨日,高新區某小學,穿漢服的小學生學習書法 記者 徐元賓 攝

  本報訊(記者王尊聶飛)昨日上午,高新區人和中心小學的40名小學生和老師身穿漢服,參加了書市組委會、少年先鋒報和本報組織開展的「書香之旅——國學讀書活動」,這也是我市首個開展穿漢服向學生教國學的學校。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上午11點,該校六年級2班傳來陣陣讀書聲。走進教室,班裡同學身穿各色各樣的漢服,在老師帶領下朗讀《鋤禾》、《三字經》,學寫毛筆字。

  該校德育主任龍長江介紹,韓國、日本在重大禮儀上都是穿自己的傳統服裝,成為向世界傳遞一個民族傳統的標誌。

為傳承中華文化,從昨日起,在校開展穿漢服,教國學活動。活動中,學生們還進行正確穿漢服比賽,並學習相互拱手作揖禮儀。

  龍長江還稱,開展此項活動希望小學生宣揚我國傳統民俗文化,從國學中受益。

相關焦點

  • 重慶小學生穿漢服朗讀三字經
    4月24日上午,重慶高新區人和中心小學的40名小學生和老師身穿漢服,參加了書市組委會、少年先鋒報和重慶商報組織開展的「書香之旅——國學讀書活動」,這也是重慶首個開展穿漢服向學生教國學的學校。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上午11點,該校六年級2班傳來陣陣讀書聲。
  • 22位幼兒園小朋友穿上漢服誦讀《三字經》
    昨日,來自長沙市教育局幼兒園八方園的22位「萌友」穿上漢服誦讀《三字經》,聽「村長」李銳扮演的「老夫子」講傳統禮儀文化。    「入學禮」在中國古代被視為人生的四大禮儀之一,是孩童進入人生一個重要階段的紀念儀式,除了文房四寶之外,父母們還會為孩子準備一些有著特殊寓意的禮物。
  • 男生穿漢服上街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我個人覺得,女生穿漢服比男生要有天然優勢,因為女生有天然的長髮,可以和衣服融為一體。如果非要苛責的要求,古人怎麼穿我們就必須怎麼穿,這叫角色扮演,不叫服飾復興。我把漢服分為兩種,一是「日常款」。二是「復原款」。「日常款」和平常服飾沒有太大差別,完全可以穿著上街。「復原款」我一般是穿著參加漢服活動,或者去公園遊玩時才穿。下面這一套漢服,衣、裳、大氅都是「魏晉制」,但歷朝歷代都有,只在細節方面有所改變,整體出入不大。
  • 小學生扮書童朗誦《三字經》
    小學生扮書童朗誦《三字經》) 「我和祖國共成長」主題活動現場 北大資源鯉魚池小學供圖 華龍網發華龍網10月3日17時55分訊(向虹諭 張軍)詩朗誦《三字經》,課本劇表演,送文房四寶…
  • 穿在身上的傳統文化.漢服篇1
    【科普見下文~】漢服是中國漢民族的傳統民族服飾,其由來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時期一直到明代末期,連綿幾千年。華夏人民(漢族)一直不改服飾的基本特徵,這一時期漢民族所穿的服裝,統稱為「漢服」。自炎黃時代黃帝垂衣裳而天下 治,漢服已具基本形式,經歷周朝代的規範,到了漢朝已全面完善並普及,漢人漢服由此而得名。
  • 親手印一版三字經 體驗活字印刷VR實景 重慶圖書館邀你來玩
    不少市民在重慶圖書館展位參與互動活動。記者 李文科 攝孩子們通過VR了解傳統文化。記者 李文科 攝  華龍網4月22日12時訊(記者 董進 林楠)在今(22)日啟動的「4·23世界讀書日」暨第十一屆重慶讀書月活動上,重慶圖書館的站臺內人潮湧動,展示的各種瓷盤擺件、筆記本摺扇套裝等「重圖古韻」系列文創產品及其取材的古籍字畫創意原型,市民紛紛駐足,近距離探索圖書館的「文化寶藏」。
  • 重視幼小學生防疫教育,刻不容緩——《新冠防疫三字經》正式出版
    中國醫藥教育協會擁有我國醫藥教育、傳播方面的權威專家學者資源,高度重視「健康教育要從娃娃開始抓起」這一理念,結合幼兒園、小學的學習特點,用28組漫畫、336個漢字加拼音,組織專家編制了孩子們喜聞樂見的《新冠防疫三字經》,每頁都是一個防疫知識要點,每頁都是一段精彩朗讀詞句,每頁都是一個直觀互動表情。
  • 穿漢服拜孔子,國學課堂學什麼
    穿漢服拜孔子,國學課堂學什麼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16.08.16 星期二     一群6歲到10歲的孩子,在老師的帶領下,換上漢服,「穿越」成為漢代小書生。孩子們正衣冠、拜孔子、誦國韻、習茶道、學琴棋書畫……這是時下國學班常見的一幕幕。國學班、國學課為何悄然興起?傳統文化到底該怎麼教?
  • 超四成受訪者穿過漢服 你會在日常生活中穿漢服嗎?
    你會在日常生活中穿漢服嗎65.4%受訪者表示喜歡漢服,44.0%受訪者日常穿過漢服在徐州市戶部山歷史街區,演員身著漢服演奏漢樂。新華社供圖近年來,年輕人中逐漸掀起一股穿漢服的熱潮。在公園、景區,甚至在街頭,能看到越來越多穿漢服的人。
  • 漢服正確的基礎穿搭是什麼?讓「詩畫漢服節」告訴你!
    ▲詩畫漢服節現場返圖不過漢服節日這麼多,你真的了解漢服嗎,如果你不知道應該如何搭配漢服的話不用擔心,我們可以學習詩畫漢服節現場同袍們的穿法,根據此,分分鐘學會漢服的基礎穿搭。▲詩畫漢服節現場返圖很多人都覺得現在的漢服大部分都是女生的款式,男款少之又少,事實上並不是這樣的。例如明制漢服中就有不少男款的漢服,既飄逸又俊雅,十分適合男孩子穿。
  • 復興之美漢服歸來 誰在傳承傳統服飾文化?
    在文天祥祠,漢服北京同袍集體誦讀正氣歌。 北京漢服協會/供圖復興之美漢服歸來「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又云: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近年來,熱愛中華傳統文化和華服的群體人數日益增加,他們穿著中華民族元素服裝,推廣國學、復興傳統文化。為什麼要穿起中國傳統的服飾?
  • 劇場朗讀、文創體驗、公益定製……南國書香節這些花式新玩法了解...
    劇場朗讀、文創展銷、非遺體驗、公益定製……各種花樣新玩法在南國書香節開幕首日同時亮相。在特別設計為半封閉劇場的沉浸式空間裡,讀者們席地而坐,跟隨廣州粵劇院優秀青年粵劇演員的引導,閱讀經典粵劇《白龍關》《遊園驚夢》《珍珠塔之跌雪》《範蠡獻西施之夢會太湖》的精彩選段,在演員們的朗讀和講述下感受嶺南本土「非遺」藝術——粵劇的無限魅力。現場參加體驗的讀者中,年紀最大的已有67歲,年紀最小的僅有5歲。
  • 古代傳統禮儀知多少,小學生習練傳統禮儀待客
    6月17日下午,在西城區金融街少年宮禮苑教室門口,數名身穿漢服和少先隊服的小學生,對每一位來賓行「揖禮」、「隊禮」、「迎賓禮」、「鞠躬禮」,然後老師向他們傳授「飲茶禮」、「拱手禮」、「執筷禮」等古代傳統禮儀。這是西城區教委走進社會大課堂學習體驗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北京講究客來敬茶。但是現場調查顯示,很多小學生卻不知道如何敬茶。蓋碗茶如何使用?
  • 這位穿漢服的大帥哥竟是位小姐姐
    特特身著漢服耍酷特特25歲,身高171cm,本是長沙妹子,與老公一起來了重慶,便定居在此。特特說得一口流利的重慶話,聲音低沉、帶著幾分沙啞。「我2013年開始接觸漢服,當時去參加一個活動,無意間認識了重慶漢服圈的『紅人』風哥,他就拉我來穿漢服。我當時覺得漢服很漂亮,拍照也很好看,結果一去,風哥直接甩給我一套男裝......」說起這件事,特特一直在笑,她說其實也不怪風哥,自己本身就很中性。
  • 又是一年花朝節 成都姑娘愁漢服穿哪件
    此時全國的漢服復興浪潮剛剛開始,「成都漢服社」的中堅力量黃國歡那時才10歲。   2005年,不滿足只是偶爾穿漢服出行,呂曉瑋頂著家人和朋友的不解,辭去了在電視臺的「鐵飯碗」。2006年,成都第一家漢服店在文殊院開張,呂曉瑋正式踏上自己選擇的「漢服復興」之路。沒人想得到,成都姑娘綠珠兒,12年後將成為漢服圈裡一個十分響亮的名字。
  • 重慶兼善中學:漢服傳承文明同賀九十校慶
    為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充分發揮民族傳統節日思想薰陶和文化教育功能,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進學校「四育」課程建設,喜迎兼善九十華誕。重慶市兼善中學從褰裳漢服社近日在作孚廣場隆重舉行了「迎中秋·慶國慶獻禮校慶九十年」的遊園活動。
  • 南京「開筆禮」:點硃砂+著漢服+行禮寫字,開學季也能穿漢服
    當天的學生們早早來到學校,穿上漢服,接受開學的儀式。,而且還是學校支持家長支持的,眾多人紛紛表示,自己也想要這樣的機會去回爐重造,去體驗一下穿著漢服以及接下來行使的儀式,這樣的學校給滿分。從服裝、禮儀、氛圍等層層面面為孩子們提供最合適的教育,讓他們從小就熱愛優秀傳統文化。
  • 明制漢服,時尚與傳統融合穿出日常化
    貌似漢服有個定律,就是入了漢服的坑遲早都會掉進明制坑,那明制漢服的魅力到底在哪裡呢。明朝的漢服從常服到禮服自成體系,而且風格多變,從常服到禮服,明制可端莊貴氣可溫婉秀麗,也可活潑俏皮,可傳統可時尚,有多種風格可以挑選。
  • 莆田學院一大二女生 每天都穿漢服上課引熱議(圖)
    原標題:莆田學院大二女生 每天都穿漢服上課引熱議 本學期開始,朱穎堅持穿漢服上課   本學期,莆田學院的校園裡經常可以看到一位身著漢服的女生,雲鬢輕挽、「長髮及腰」的她每天穿著漢服上下課,引發大家討論。
  • 明制漢服的穿法,女裝明制漢服不完全穿搭指南
    明朝時期的服飾體系被稱為明制漢服,明制漢服是當代漢服復興運動中重要的漢服形制之一。明太祖朱元璋根據漢族的傳統,「上承周漢,下取唐宋」,重新制定了明朝服飾制度。其中朝服(官服)、賜服、男性服飾、女性服飾,作為最重要的四類服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