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心情不好時,就喜歡吃甜的。吃點甜的東西,會讓心情變得舒暢,很有滿足感,這是為什麼呢?
喜歡到發明「冰淇淋」?
甜食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
據《詩·幽風·七月》載:「二之日鑿冰衝衝,三之日納於凌陰。」說明遠在三千年前的商代,人們就在隆冬季節把冰塊儲藏起來供夏日用。
到了唐代,長安的市場上已有了專門做冰買賣的商人。宋人王郅《雲仙雜記》書中載:「長安冰雪,至夏日則價等金璧。」到了晚唐,商人為了招攬生意,在冰中加糖,更吸引顧客。
元朝時的商人,又在冰中加上蜜糖和珍珠粉。元忽必烈執政時,開始生產冰淇淋,為了保守製作工藝的秘密,還頒布了一道除王室外禁止製造冰淇淋的敕令。
直到13世紀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離開中國時,才把中國冰淇淋的製作方法帶到義大利,以後有傳到法國和英國。馬可·波羅在《東方見聞》一書中說:「東方的黃金國裡,居民們喜歡吃奶冰。」後英國商人又將冰淇淋改制成雪糕。
1768年,荷蘭化學家普利斯特創造了一種能解渴消暑的「荷蘭水」,也就是汽水。1920年,美國一名商人成功研製了冰淇淋。
寫進DNA裡的甜食記憶
想要了解人類的天性、歷史和心理,就得想辦法回到那些狩獵採集的祖先頭腦裡面,看看他們的想法。
在智人的歷史上,他們絕大多數的時間都是靠採集為生。在過去兩百年間,有越來越多智人的謀生方式是在城市裡面勞動,整天坐辦公桌前;而再之前的1萬年,多數的智人則是務農或畜牧;比起先前幾萬年都在狩獵或採集,現代的謀生方式在歷史上都只像是一瞬間的事罷了。
如果我們不想想採集者祖先的飲食習慣,就很難解釋為什麼我們一碰到最甜、最油的食物就難以抵抗。當時他們住在草原上或森林裡,高熱量的甜食非常罕見,永遠供不應求。如果是個3萬年前的採集者,想吃甜食只有一種可能來源:熟透的水果。
所以,如果石器時代的女性碰到一棵長滿甜美無花果的樹,最明智的做法就是立刻吃到吃不下為止,否則等到附近的狒狒也發現這棵樹,可就一顆也吃不到了。於是,這種想大口吃下高熱量食物的直覺本能就這樣深植在我們的基因裡。
就算我們今天可能住在高樓大廈,家家戶戶的冰箱早就塞滿食物,我們的DNA還記得那些在草原上的日子。正因如此,我們才會不知不覺就吃完一整桶的哈根達斯,可能還配著一大杯可口可樂。
這也就是為什麼,現代人無法抗拒甜食的原因。
醫生建議
如果身體很健康的情況下,儘量是不要吃太多的甜食,適當的吃一點是可以的,因為甜的吃太多容易導致血糖升高,有的還會出現糖尿病,並且還容易發胖。
建議平時不要偏食,營養均衡,同時也要多喝水,能稀釋糖份,同時要多運動消耗脂肪,促進消化,而且還能強身健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