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出處
人有亡斧者,意其鄰之子,視其行步,竊斧也;顏色,竊斧也;言語,竊斧也;動作態度,無為而不竊斧也。俄而抇其谷而得其斧,他日復見其鄰人之子,動作態度,無似竊斧者。
——《呂氏春秋.有始覽.去尤》篇
具體故事
從前有個鄉下人丟了一把斧子,找了許久都找不到。於是他懷疑是被鄰居家的兒子偷去了,於是處處注意鄰居兒子的一言一行。
他看到那人走路的樣子,像是盜斧的賊;看那人的面部表情,像是盜斧的賊;再聽那人的言談說話,更像是盜斧的賊。他越看越像,就覺得那人無論幹什麼,都像盜斧的賊。
後來,這個人上山砍柴,斧子找到了。他才想起原來前幾天上山砍柴時,一時疏忽就把斧子失落在山谷裡了。
找到斧子的第二天,他又碰見鄰居家的兒子。再留心看看,就覺得那人走路的樣子、面部的表情、說話的聲音等,一舉一動,完全不像是偷斧子的賊了。
釋義:
疑:懷疑。
斧:斧頭。
字面意思為懷疑鄰居偷斧頭。
成見可以攪昏人的頭腦,蒙蔽人的眼睛。一時把自己的主觀臆想變成成見,就會離事實更遠。因此,遇到問題時, 我們只能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依據客觀事實做出判斷,絕不能毫無根據地瞎猜一氣。
示例:
胡亂猜忌、疑鄰盜斧,只會讓鄰裡之間隔閡日深,漸至反目成仇。
警方如果以"疑鄰盜斧"的心態辦案,在偏見的誤導下,會導致冤假錯案的發生。
同事之間應將心比心,切莫疑鄰盜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