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備好課上教師上好一節課的關鍵,備課考驗的是教師的基本功,更是考驗教師的教學技巧和積累。但我們很多教師,在備課的時候選擇了走捷徑,直接從網上查找教案,在匆忙看了一遍課文後,便把找好的多篇教案進行整合,用下載好的課件去上課,這樣上下來,只是簡單的搬運工,非但上不出課文的精彩內容,更對自己的成長沒有任何好處,這樣長此以往,自己的教學技能也就慢慢降低了。如何高效備課呢?分為以下步驟:
1.閱讀單元提示 在新學期開始前,拿到課本應該先從教材的目錄裡了解本學期六個單元的內容,教學重點分別是什麼,了解編者的意圖等等。在備任何一篇課文的時候,首先要閱讀單元提示,因為單元提前通常有兩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會介紹本單元每篇課文的核心內容和它們之間的關係,這也是編者的編排意圖,我們可以根據這個提示來確定教學內容和教學重點。第二自然段通常會介紹本單元的訓練點,提出我們教學中應該讓學生掌握的內容和技能,我們可以根據這點來確定教學難點。知道了這個後,可以合理的把知識點和訓練點安排到本單元的各篇文章去,做到各有側重,一一擊破。
2.閱讀課文內容 這點很重要,對於一篇新課文我們要事先閱讀,要一遍一遍的看,不能只看一遍就匆忙拿出資料來參考。應該做到素讀,素讀就是自己靜下心來讀書,讀作者、讀課文、讀內涵,並且不藉助任何資料,內容上要懂得作者寫了什麼,形式上要求讀懂文章的章法及表達技巧。語言上要表面現象弄清楚,更要弄懂深層含義。不能一知半解,不能遺漏任何一個容易被忽視的地方,可以縱向通讀,橫向聯繫,由點到面,由表及裡,反覆研讀。 對一些細微處的研讀更是要多多質疑。
3.閱讀課文旁批 部編版的教材分為精讀課文和自讀課文,在自讀課文裡都會提供旁批,這些旁批有點介紹課文內容,有的提出問題以供思考,有的是內容介紹寫作手法……我們可以把這些問題進行整合和分類,可以更準確的確定學生自讀的方向和訓練點。
4.閱讀課後練習 每一篇新課文的課後練習都是精心設計的,這些問題有著很縝密的邏輯關係,從整體感知到語言賞析,都有精確的問題設計,從問題上我們可以從中把握我們要教什麼內容和重點了。有些問題是可以直接用到課堂上的,有些問題也可以結合一下,但練習部分是那個教師備課是一定要認真參考練習的問題,科學的組織教學。
5.查找相關資料 在做好以上的內容準備之後,我們便可以查找相關資料了,作者的簡介、課文的名家解讀、相關的寫作手法等。這時可以動筆寫出自己的第一次備課內容,我主張手寫教案,因為無論電腦有多方便,但手寫教案相當於把上課流程順一遍,這樣很容易發現自己在設計時不足,雖然可以做出調整,電腦很容易修改,但不容易記在心裡,不利於上課時遊刃有餘地發揮。
備課是一項極高的技能,需要日積月累的訓練才能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