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鳴專欄】
放棄北大,選擇國防科大:如何養出有主見的孩子
原創作者|一鳴
提到清華和北大,那是多少莘莘學子的夢啊!
可雲南女生李盈被北京大學錄取,卻不肯去。
究竟怎麼回事呢?
原來,去年李盈以1分之差與心儀的國防科技大學失之交臂,不肯輕易放棄的她又重新復讀一年。
今年,作為雲南省報考該校考生的第一名,北京大學醫學部向她拋來橄欖枝,可她再次選擇了國防科技大學。
身邊很多人都很疑惑,這麼高的分數,明明可以選擇有更有「錢途」的北京大學呀!
李盈解釋說:「我要在實現夢想的同時,也助力祖國實現強國夢!」
不得不說,真是一個太有主見的孩子!
挪威小說家西格麗德·溫塞特說,如果一個人有足夠的信念,他就能創造奇蹟。
有主見的孩子,對自己想做的事情有足夠的堅持,並且不達目的輕易不會放棄,養出有主見的孩子,也是父母的必修課。
01
一個缺乏主見的孩子,掌控不了人生
曾經看過一則讓人心痛的消息。
幾年前,新疆克拉瑪依市教育局在全市15所中小學裡選出了多名能歌善舞的中小學生,在「友誼館」為驗收團舉行專場文藝匯報演出。
演出過程中,由於舞臺上方的光柱燈突然烤燃了附近的紗幕,接著引燃了大幕。
頃刻間,電線短路,燈光熄滅,劇場裡一片黑暗。
舞臺下的觀眾一下子懵了,突然一個女士站在領導席前面,拿著話筒說:學生們不要動,讓領導先走。
這時,火勢迅速蔓延,所有燈光瞬間熄滅。所有人在恐懼的驅趕下,憑著本能瘋狂地衝向任何一個可能求生的通道。
最初一批逃生的人成功從後排的捲簾門逃出。
但不久,原本開著的捲簾門突然掉落下來,友誼館頓時變成了一個完全封閉類似磚窯的火葬場。
在這場慘痛的火災中,325個生命被火吞沒,其中包括288個小學生。
一個失去孩子的家長在鏡頭前痛哭:孩子太聽話了,那些不聽話的孩子都跑出來了。
想想真是痛心!也許孩子早一點跑出來,也就倖免於難。
因為太沒有主見,孩子們錯過了逃生的最佳機會;因為太聽話,他們的生命在大火中戛然而止。
沒有主見的孩子,在生活中也會處處碰壁。
在一期《非誠勿擾》中,主持人孟非問黃菡教授:選擇另一半的時候,最在意對方身上的哪一種品質?
黃菡說:「我說了可能比較招人煩,但我真的是會比較在意他的思想。」
日本著名腦科學家加藤俊德在研究中發現:「沒主見」是一個會讓人變笨的壞習慣。
沒主見的孩子害怕思考,害怕抉擇,喜歡通過依靠他人,轉移責任。
02
有主見的孩子走到哪裡都不會差
民國時期的林徽因與梁思成都在我國建築業都做出非常偉大的貢獻,而他們在教育孩子方面也很有自己的一套。
夫妻二人在有了孩子之後,非常重視對孩子的教育,他們希望孩子能從事建築行業。
隨著兒子梁從誡慢慢長大,他學到的建築內容逐漸豐富,父母還經常給他諄諄教誨。
可梁從誡並沒有遵從父母的期待,選擇從事建築行業,而是一心的投入到歷史當中。
梁從誡還在試卷中寫出11個大字:我不喜歡建築,我喜歡歷史!
當他們真正了解到梁從誡的喜好後,就非常支持他學習歷史,最終梁從誡也考入了北京大學歷史系。
也正因為梁從誡對歷史的熱愛,因此他才對這門學科有著獨到的見解,更是在畢業之後能大展拳腳。
後來,到雲南大學擔任歷史系教授,還創辦了《百科知識》及《知識分子》雜誌,2002年被聘為北京市奧運的環境顧問。
梁從誡的一生,都與自己喜歡的事情打交道,也正是自己的主見,成就了梁從誡的人生。
德國心理學家海瑟曾追蹤調查100名具有強烈反抗意識及毫無反抗意識的孩童行為。
追查至青年期,發現反抗力強的孩子有85%成長為意志堅強、深具判斷力的年輕人;
沒有反抗意識的孩子發展成意志力強的只有24%,大多數為無判斷力而依賴他人生存的人。
有主見的孩子,絕不會像木偶一樣聽從別人的安排,他們會聽從內心的聲音,明確自己的方向,然後沿著目標堅定的走下去。
03
培養有主見的孩子,父母掌握這三點。
(1)父母情緒穩定
曾經看過一幅有意思的漫畫。
漫畫裡,兒子和小夥伴打架後,兒子哭著找老爸訴苦,爸爸拉著兒子和對方家長理論。兩位父親越吵越火,最後打了起來,兩個孩子在一旁觀戰。
而當爸爸們戰況激烈時,兩個小朋友已經和好如初,在一起玩遊戲了……
其實,孩子之間的衝突,不用太緊張或者計較得失,讓孩子們自己去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
而現實生活中,我們看到的是孩子還沒有起衝突,成年人之間可能就已經開始焦慮了。
漫畫家幾米說,「兩個人的溝通70%是情緒,30%是內容,如果溝通情緒不對,那內容就會給扭曲了,所以溝通內容之前,情緒層面一定要梳理好,不然誤會只會越來越深。」
父母對孩子不疾言厲色的命令,也不大喊大叫的狂躁,孩子就會懂得如何面對情緒的困擾,並於情緒之外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
(2)給孩子做決定的機會
孩子也是家裡的一員,即使他的想法不成熟,但可以讓他參與到家庭的事務中來,給予他表達意見的機會。
比如在超市裡挑選日用品,可以讓孩子挑選,並說出為何會選擇XX商品,這樣既表達了孩子的喜好,又鍛鍊了其思維及說話能力。
艾爾菲·科恩在《無條件養育》中說,孩子學會做正確決定的方式就是通過做決定,而不是遵循安排。
要想讓孩子有主見,父母就要放手,把做決定的權利還給孩子,讓他自己選擇,自己決定,自己承擔。
(3)引導孩子獨立思考
以前,做任何事前,我都事先教四歲的兒子。
結果,他現在的口頭禪就是:「媽媽,你幫我……」我說你自己做吧,他直接駕輕就熟地回答:「我不會「。
他從來不會做做看,而是一有困難就向別人求助。有時告訴他了,自己做不好,他還自顧自地發火,為此我很苦惱。
現在才發現,偶爾大人裝一下傻,反而更利於孩子的成長。
比如,他讓我幫他在繪本上塗顏色,我假裝說:「我不會呀,寶寶你教下媽媽好不好?」 他反而更有興趣,願意自己去做,去思考。
要培養一個有主見的孩子,家長首先要學會讓孩子思考。
一位尋求別人幫助的孩子將來必然缺乏思考性,沒有自己的主見,什麼事情都希望別人給他拿主意。
就像育兒名博博主王人平說的:聽話不是好孩子必備的品質,獨立思考才是。
一個沒有主見的孩子,全部精力都用來傾聽他人的聲音,不斷變更自己的目標,在人生道路上只能走出凌亂的步伐。
主見是一個人難能可貴的能力,這種能力並非生來就有,而是需要在生活過程中鍛鍊獲得。
家長應給孩子創造更多的鍛鍊機會並給予鼓勵,讓孩子從各種挑戰中變得更有主見,變得更獨立。
只有這樣,我們的孩子的人生之路才會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出精彩的人生之路。
作者簡介:一鳴,持續投稿變現營2.0 ,中年少女;左手執筆,右手養娃,用一顆執著的心來寫字。
(本文為一鳴原創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