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這本書是路遙先生的一部長篇小說,曾榮獲第三屆矛盾文學獎。
自翻拍成電視劇以來,也讓更多的人知道了這部非常貼近生活的好作品(其實原著也是很受歡迎的,只不過電視劇的熱播讓它更進一步擴大了知名度和影響力)。
那麼提及裡面的人物,不知大家是否還記得其中的兩個人——馮世寬和張有智?這兩位都是曾經和田福軍共過事的人,只不過演變到後來,一個在進步,一個卻在退步。這也真正印證了那句話:「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
一個人的心性雖然自他出生以來就已基本定型,但後天的環境也會影響著他的行為變化。我們不能總是以一種老眼光去看待一個人,在不同時期的同一個人是會改變的。
從哲學上辯證法的角度來講,就是要用聯繫、發展的眼光去看事情(看待人也一樣)。
那麼馮世寬和張有智分別都是怎樣變化的呢?我們大家都知道,早在原西縣的時候,馮世寬是田福軍和張有智的領導。那時候,馮世寬經常和田福軍「不對路」,思想上有些故步自封,不太能體驗基層百姓人民的疾苦。
反觀張有智,冒著與頂頭上司「作對」的風險和放棄「拍馬屁」的機會義無反顧的支持田福軍同志,那時候他的思想路線還是很正確的。也正是有了張有智的支持,田福軍的才不至於淪落成一個「孤家寡人」。
後來,他們之間的地位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在田福軍當了黃原的行署專員之後,他倒成了馮世寬的上司。
在田福軍和馮世寬的一次洽談中,他發現此時的馮世寬已經經過了多方面的反思,思想上有了很大的進步(這不是為了迎合田福軍故意作出的表現)。之後兩人合作起來也得心應手,倒成了真正的朋友(這是之前他們也不曾想到的)。
再來看張有智,他留在原西也被提拔。可是此時的他竟然變成了一個「權力控」,總覺得自己的官小,有意讓田福軍再給他提拔一下。而且他不作為,把原西縣帶領的「一塌糊塗」。
所以說,我們不應該去高看過低看身邊的任何一個人,因為不僅這個時代在變,人也是在變的。說不定今天你對他愛搭不理,明天他就能讓你高攀不起。
未來的事,誰又說得準呢?您說是吧?
如果您有什麼看法或建議,歡迎提出!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