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稅務總局數據顯示,2010年完成稅收收入77390億元,較2009年上漲約22.6%,遠遠高於GDP的增幅。這7.7萬億的稅收是怎樣構成的?在社會財富再分配中,如何讓老百姓能共享不斷增大的財富「蛋糕」?據新華社電
現象一 10萬元工資收入,一成多交稅
2005年大學畢業到上海工作的女生呂倩,展示了她的工資單:每月工資收入大約9000元,除去個人需要繳納的養老、失業、醫療保險和公積金共1620元,每月個人所得稅701元,拿到手僅為6600多元。
而個人所得稅只是呂倩所交稅的一部分。呂倩每個月都要購置300元左右的護膚品,高檔化妝品的消費稅為30%,也就是每個月交稅90元;買衣服每月花500元左右,包含17%稅率的增值稅85元;每個月購買將近200元的書籍,使用100元左右的水、煤氣,按照13%的增值稅率計算,交稅39元;單位沒有食堂,吃飯都在餐館,每個月夥食費1000元,包含了大約50元的營業稅。除此之外,還要繳納城市維護建設稅約18.5元。粗略估計之下,這些稅一年要收11802元左右,佔每年工資收入的一成還要多。
剛剛購入一套80平方米、總價約130萬元二手房的上海白領熊林也是一肚子苦水。由於房價不符合「普通住房」的標準,再加上賣方的稅也承擔在自己身上,一共繳納了契稅3.9萬元,營業稅5.55萬元,印花稅650元,合計約9.5萬元,房地產商交的包含了土地增值稅、營業稅等在內的各種稅都通過房價轉移給了購房者,所有稅款加起來約為房價的一成多。
由於工作奔波,熊林還打算今年購入一輛10萬元的汽車,按照上調後的稅率,購置稅又要交1萬元,佔車價的10%。熊林很擔心,一直在盛傳的房產稅、環境稅和資源稅還不知道要從自己的工資單上划走多少錢。
現象二 老百姓不知道稅收花到哪了
現象二 老百姓不知道稅收花到哪了
「我一直以為自己只需要交個人所得稅,消費的時候也只知道花錢買東西,現在才知道原來在流通環節也間接地交了稅。」像呂倩、熊林這樣,並不知道自己交了多少稅的人群比比皆是。
關鍵的問題還在於,我國稅收收入是怎麼花掉的並不透明。在一家網站調查的5000名普通民眾中,有45.7%的老百姓表示「我連自己交了什麼稅都不清楚」,有51.1%的百姓表示「我交了稅但不知道稅幹什麼用了」,僅有3.2%的人選擇了「繳稅、用途一清二楚」,老百姓並不知道自己的錢為什麼被拿走,以及花到哪裡去。
改革個稅、減輕企業稅賦
專家建議
一位從英國回來的「海歸」告訴記者,他在歐洲的朋友每個月工資是3000歐元,雖然物價很貴,普通的可樂要5歐元每瓶,「但是他卻消費得怡然自得,因為他們的稅收大多都投到醫療、教育、住房等社會保障設施,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百姓沒有後顧之憂,才會大膽消費」。
清華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蔡繼明認為,我國稅收收入中很大一部分用於了基礎設施「鐵公基」,政府投資應轉向中小企業,減輕企業稅賦,提高百姓消費能力。
「我國不同階層承擔的稅收負擔很不公平,中低收入人群承擔了更多的稅負。」蔡繼明認為,中國的稅負總體而言還是比較重的。
蔡繼明認為,加大個人所得稅的累進幅度,降低第一檔稅率,減少高收入者稅率的累進層級,增加每級的累計極差,真正讓超過「起徵點」不多的低收入人群減負,讓高收入人群承擔更高的納稅負擔。
蔡繼明表示,當務之急還應開徵遺產稅和贈予稅,「目前高收入人群的收入集中度很高,可以通過稅收調整這種差距,縮小代與代之間的收入差,調整收入分配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