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為「別人家的孩子」?我從來沒有見過如此「不上心」的父母

2020-08-27 來樂粑粑

1

最近讀了一本書,大開眼界。

真沒見過寫得如此灑脫的書。

怎麼個灑脫法,我給你們說道說道。

如果你關注孩子成長,重視閱讀,你一定贊同:親子共讀非常重要。


如果你從小就給孩子朗讀繪本,你一定很慶幸:我是一位很注重閱讀的媽媽,在孩子小時候,我給了他足夠的陪伴。


如果你是一個很負責任的媽媽,你一定會親自為孩子選書,為孩子做閱讀計劃、定目標,有時候還包括孩子做讀書筆記、寫讀後感等。

那麼,我告訴你,在這本書裡,上面的觀點或做法,都是錯誤的。是不是想打我兩巴掌?這就對了!

我看到目錄的時候,也有這種感覺。但我就是想看看他們是怎麼論證的。

我一口氣讀完了整本書。結果是:我被說服了。

真的讓我大開眼界。

2

​關鍵是寫這本書的人,背景還真不賴。

作者是一對夫婦,自稱「真心爸媽」。我知道你不認識他們。

妻子高志宏,真心媽媽,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中國文學專業,中國傳媒大學廣告專業碩士、博士,專職從事家教育兒研究和寫作。丈夫徐智明,真心爸爸,畢業於北京大學政治學專業。從事家教育兒研究,擔任企業顧問。他們悉心研究家庭教育和父母成長10餘年。

一句話:他們是專門研究育兒的高知人士。

對了,書名叫《閱讀手冊:成就孩子一生的閱讀培養法》。

3

我小時候常常煩惱:長大了讀清華好還是北大好呢?

結果因為某些原因,只讀了一個普通的本科。所以,當我看到他們都畢業於北京大學的時候,我雙眼發光:一定要拜讀。

讓我非常感動的是,他們的高學歷背景和先進的育兒理念,不僅把自己的兩個孩子培養得非常成功,他們還把這些方法公之於眾,讓更多的人受益。


一直以來,都有焦慮的父母諮詢他們:

為什麼我帶孩子讀了那麼多繪本,孩子上小學後卻連讀明白作業題都困難?

為什麼我堅持做了那麼多年「親子共讀」,卻發現離開父母的陪伴,孩子的閱讀意願、閱讀能力、選書能力幾乎為零?

為什麼我按照學校的要求,一天不漏地打卡100天了,孩子還是不喜歡閱讀?

為什麼我的孩子讀了這麼多書,還是寫不好作文?

如何讓孩子見世面?如何幫助孩子擁有大格局?如何幫助孩子拉開成長距離?

如果孩子從3個月開始閱讀,他上學會不會成為學霸?

……

這些在父母看來焦頭爛額的問題,到了真心爸媽這裡,都迎刃而解。

談到培養孩子學會並愛上閱讀時,太多聲音都在講「要對孩子做什麼」,其中包含一個基本假設:如果父母不對孩子的閱讀積極地做點什麼,孩子就不想讀也讀不好。

就好像老人家喜歡「嚼飯餵孩子」一樣,父母對孩子閱讀的幹涉,也是這個道理。

本書分為三大部分15個章節。

第一部分(1-4章)討論了閱讀的相關理念,包括什麼是真正的閱讀,以及閱讀對孩子學習和人生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5-10章)分享了培養閱讀能力的具體方法(出生--終身),父母應該扮演的角色。

其中包含大家備受關注的親子閱讀,到底應該怎麼做?

第三部分(11-15章),具體分析了一些誤區,有關繪本、漫畫書、名著、科普等,還有大家特別關心的話題:作文水平如何提高。

就像在沙漠裡迷了路需要指南針,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你一定也需要一本《閱讀手冊》。

因為作者實在太用心,從理論到實際,分析地頭頭是道,但同時,語言通俗易懂,解決方案切實可操作。

看看其他的某些育兒書,要麼理論艱深、晦澀難懂,要麼都是自家孩子的成長案例,沒有參考性。

4

這是一本讀起來,會讓你反思自身的書。

我認認真真讀了這本書,還是覺得每一個關心孩子學習成績、希望孩子跟別人拉開差距的朋友,都應該看看。

不管你想知道自己從前的教育方式是否正確,或者你想知道孩子當前的閱讀水平怎麼樣,又或者你想未來讓孩子有更廣闊的天地,這都是一本極有參考價值的書。

這樣的書,才能讓我們意識到問題的根源所在。

說兩個這書裡面講到的觀點,我很認同。

什麼是真正的閱讀?真正的閱讀是自主閱讀,不是朗讀、指讀,也不是親子共讀。親子共讀多數是父母讀,孩子聽。而當我們說一個人在閱讀,通常指的是「他自己」在讀。

假如你問我,孩子不認識字,怎麼讀?那麼我建議,你可以讓孩子自己讀,試試看,或者看完真心爸媽的這本書,再思考要怎麼做。

還有一個我很認同的觀點是:客廳變書房。

人們生活越富裕,客廳越來越漂亮,電視也會越來越大。然而,不知不覺中,電視正在深度建構我們的日常生活,父母和孩子都在被電視馴化。飯後往沙發一躺,打開遙控器……家人之間沒有交流,孩子想要看電視,卻被「去寫作業」吼回去了。

在《婆婆和媽媽》中,伊能靜建議把電視搬走,單人沙發擺到雙人沙發的對面,可以邊聊天邊吃水果。因為她知道,家具的擺放會影響生活習慣,從而影響家庭氛圍。你看,伊能靜和婆婆的關係很好,像母女。

假如把客廳變書房,一個以娛樂為主的家庭氛圍,就變成了以學習為主,大家在書房閱讀、學習、交流,長此以往,這個家庭成員的氣質一定跟別人不同。

為了避免劇透,我只是簡單挑了兩點來說。書裡的內容比這些要豐富得多。

如果你是學生,更值得入手。因為你可以重獲很多閱讀上的「自由」。

這本書是樊登、羅振宇、林少等人聯袂推薦的哦。

說到這兒,你們還記得我推薦的書叫啥嗎?

相關焦點

  • 別人家的xx從來沒有讓我失望過是什麼梗 別人家的孩子教育對不對
    別人家的xx從來沒有讓我失望過是什麼梗 別人家的孩子教育對不對時間:2018-03-10 23:27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別人家的xx從來沒有讓我失望過是什麼梗 別人家的孩子教育對不對 最近的熱門評論下我們經常會看到,別人家的男朋友從來沒有讓我失望過、別人家的狗從來沒有讓我失望過所以這個別人家的
  • 若你家孩子習慣說這三類話,內心多半「漆黑一片」,父母要上心
    為人父母,教育孩子,也要注意教會孩子如何說話。其實,有些孩子不用父母教,就很會說話,很招人喜歡。但是,有些孩子如果父母不管,他們說出的話,會讓周圍人很厭煩,關鍵孩子自己內心也難受。所以,若你家孩子習慣說這三類話,內心多半「漆黑一片」,父母要上心。
  • 長大後跟父母關係疏離的孩子,從小就看得出,父母要多上心
    孩子越來越大,很多家長都開始發現這樣一個問題:別人家的孩子都是跟父母有說有笑,無話不談,關係好得像朋友一樣。
  • 與其讓孩子活在「別人家孩子」陰影下,父母不如做「別人家家長」
    比如孩子考試考砸了,會認為孩子學習不努力;孩子作業不會,會認為孩子不努力學習,上課不聽講,孩子貪玩一點,認為孩子學習一點不上心,稍微用點玩耍的時間學習,成績都不知道提高了多少。如果父母經常這樣責怪孩子的話,不僅可能讓孩子學習越來越不努力,並且還可能讓孩子與父母的關係越來越疏遠,因為在孩子眼中,父母從來就沒有真正地理解過自己。
  • 「棍棒教育」無用,只有成為別人家的父母,才會有別人家的孩子
    我有個大學同學好久未見了,有一次在街上偶然遇見了,她就邀請我去她家做客。可是這孩子卻很乖,應該是大多父母眼中別人家孩子的典範。想要教育出聽話優秀的孩子,靠的不是棍棒教育,也不是不擇手段。家長如何正確教育孩子?1、父母應該先以身作則很多父母都喜歡拿自己家的孩子跟別人比,覺得別人家孩子哪哪都好,自己家的孩子怎麼看都不順眼。特別是有些父母還會直接在孩子面前叨叨,這讓孩子的心裡很受傷的。
  • "別人家的孩子"與"別人家的父母"
    &34;與&34;最近高考錄取結果一出,許多家長在聊天時常說,看看人家×××的孩子考了清華大學、×××家的孩子考上了北京大學,×××家的孩子考上了南開大學……那個羨慕呀,真是沒法說,可你想過沒有,這些孩子是如何才取得如此驕人成績的?
  • 那些優秀的孩子父母從來沒有管過他們,你相信嗎?
    「我從來都沒怎麼管過他,都靠他自己!」這番對話是不是很熟悉?我們每個人身邊都不乏有優秀的孩子,當別人向這個優秀的孩子投來羨慕和讚許的目光時,他們的父母都會謙虛地說:「我都沒怎麼管過他!」那麼,這些優秀的孩子真的如他們的父母所說,沒有管過嗎?
  • 想要「別人家的孩子」,先成為「別人家的父母」
    去年兒子打算讀研深造,她也萌發考研的心思,經過努力,結果雙喜臨門,兒子考取復旦大學,她被廣西大學錄取。如果我們能不斷進行反思自我,改變自我,提高自我,很多家庭教育問題就會迎刃而解。好多家長把家庭教育單純看做是「改正孩子」,不承認問題孩子源於問題家長。
  • 誰是父母心中最完美的孩子?「別人家的孩子」
    、責備、甚至打罵孩子;總是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作比較;父母又是否應該讓孩子幫忙處理夫妻間的關係?、弟弟以後如何長大、媽媽以後情緒如何安撫;一個四年級的學生擔心二十年後,自己無法支撐起這個家……
  • 抱怨孩子不如別人家的娃,不如先反省自己是不是「別人家的父母」
    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為「別人家的孩子」,無論是學習成績還是聽話程度,都能夠成為自己和親朋好友炫耀的資本。這種願望本身沒有錯,但是有的父母喜歡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做對比,本意是想要讓孩子向「別人家的孩子」學習,但長期如此只會起反效果。再者說了,「別人家的孩子」之所以能夠成為「別人家的孩子」,與他的父母給予的優良教育是脫不開關係的。
  • 揭秘高考狀元:看看別人家父母,我無臉嫌棄自家孩子
    各地的高考狀元也紛紛揭曉,再看看自己的孩子,很多家長就不淡定了,為什麼狀元都是別人家的孩子?我們只看到了別人家孩子的成果,卻沒看到別人家父母的付出。有了成功的父母,何愁養不出成功的孩子?二、為什麼我們的孩子成不了別人家的孩子?
  • 好的教育,從來不是送孩子去名校,上補習班,而是父母的言傳身教
    孩子從小就有模仿父母進行學習的行為,當他們在無意間認同父母的行為或思想時就會做出類似的行為。父母的好習慣會成為孩子一生的福氣。好的教育,從來不是送孩子去名校,上補習班,而是父母的言傳身教。想要教育好別人,首先要教育好自己。良好的家庭教育,並不是給孩子最好的一切,而是要父母以身作則。教育專家們普遍認為:父母以身作則,就是教育孩子最好的方法。企業家俞敏洪曾說過:「我從父母身上學到的最重要的價值觀是樂於助人,使我終身受用。
  • 傷害孩子的從來不是離婚,而是父母對孩子的愛早已面目全非
    被稱為「做精」,「小公主」的伊能靜,從小沒有父愛,近期經歷了「翻紅」、「爆紅」、「翻車」......她曾經在節目裡這樣對老公和婆婆說:「我小時候被教會的,就是你不賺錢的話,這個債還不了,別人回來家裡潑油漆,把你的家鎖上門。所以,你們不了解那個東西在我心裡的陰影,我身上的毛病,不是我想要的,我也不希望我不是一個這樣的人」。她只是被自己童年時期習得的情緒經驗所掌控。
  • 親子心理探索:身為父母,我竟然和孩子說起了別人家的孩子
    從小時候,我們經常聽到父母和我們這樣說,經常被拿去和別的孩子比較,上學時,比成績;畢業時,比證書;工作時,比收入;一路被比著長大,而那個「別人家的孩子」就成了一生的宿敵。而長大後,身為父母,竟然發現自己也會不經意的出現這種習慣,去比較,去誇獎「別人家的孩子」,去拿這種對比性話語說給自己的孩子聽。
  • 「別人家的父母」教出「別人家的孩子」
    那些耳邊總是縈繞著「看看你們班小美、張阿姨家小寶、8號樓那飛飛、你涵涵哥哥、媽媽朋友圈看到的 Angela……」的小夥伴們,恭喜你們找到了組織!中國的孩子從小到大,不管願不願意,總會聽到關於別人家孩子的光榮事跡,那些孩子仿佛永遠散發著人性的光輝。談及他們,自己的父母總是一副「恨鐵不成鋼」的架勢,對雙方的差距滔滔不絕。
  • 從小寄養在別人家的孩子,融不入人家的家庭,和自己父母也不親
    以前,因為超生,很多孩子從小被寄養在親戚家,現在雖然不存在這種情況,但工作繁忙或者外出打工的家長大有人在。很多孩子不是生活在親戚家,就是和老人生活在一起,童年的成長父母多半是缺席的。從小生活在別人家的孩子,內心安全感薄弱很多有過這種經歷的孩子說,對自己最大的影響是對家既嚮往又沒概念。
  • 有一種比較叫「別人家的孩子」,可我也想要「別人家的父母」
    網友A:作為一個在「別人家孩子」陰影中成長的過來人,孩子,我慎重的建議你用 「別人的爸爸」還擊,非常有效!我們中國式父母,孩子小時候就跟「別人家的孩子」比成績,孩子長大了就比工作、比收入。可就算你的孩子比贏了,那也只不過是滿足了你所謂的虛榮心吧。如果真正是為了孩子好,那不應該首先是從尊重孩子的內心做起嗎?
  • 別人家的孩子為何不生病
    你家孩子因為一次流感、肺炎,導致了『休學』半個月。又因為孩子體弱,處於恢復期,你哪裡捨得讓他補課趕進度?可是,別人家的孩子,在這半個月沒有生病,照常學習。 如此一來,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別人家的孩子,吃得好,睡得好,學習好,不生病。而大部分家裡,一旦孩子感冒發燒,就炸鍋了。
  • 每個孩子從小的競爭對象,「別人家的孩子」究竟「強」在哪?
    「發小了」,一個我從來都沒見過的「發小」,就是父母口中那位「別人家的孩子」。這位「仁兄」可以說不光是我的髮小,相信也是很多人的髮小了吧,小時候的你有沒有被「別人家的孩子」比出了恐懼呢?,這個時候,他就會被父母看在眼裡,掛在嘴裡,順便就被安上了「別人家的孩子」這個神秘光環,不論你付出怎樣的努力,父母的嘴裡依然都是別人家的孩子,讓你十分懷疑,自己究竟是不是父母親生的
  • 想讓自己的孩子成為別人家的孩子?請先讓自己成為別人家的父母
    對於初次為人父母的人,我們該如何養育自己的孩子,讓他能夠在未來的世界裡有足夠優秀的品格,可以面對越來越激烈的社會競爭呢?無疑我們需要孩子具備必要的情商,就像我們想讓他們考上名校一樣。全書被作者分為了5個部分,緊密圍繞著家庭教育如何培育孩子「高情商」這個話題展開的。除去第五部分有學前教育和小學教育參與之外,其餘4個部分都是在親子之間發生的,具體來分:前2部分是告訴父母:先改變自己,然後再去影響孩子,是在教我們如何做好父母;第2、3部分是告訴我們如何正確地引導孩子獲得「高情商」的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