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雲兒
近日,各省市的高考成績紛紛出爐,可以說幾家歡喜幾家憂。
在中國,高考是一個家庭中的頭等大事,因為這關係著孩子的未來,所以每個父母都無比重視。
各地的高考狀元也紛紛揭曉,再看看自己的孩子,很多家長就不淡定了,為什麼狀元都是別人家的孩子?
這不,重慶女孩謝欣穎就刷屏了,因為難得一見的「三元及第」:2020年重慶市高考理科狀元,全國二卷全國狀元,2017年重慶市中考狀元。
看看這高考成績單:語文 136,數學 149,外語 148,綜合293,總分 726 。
再看看中考成績單:語文139 , 數學148 ,英語146,物理80,化學69,政治48.5,歷史47,體育50,總分727.5,摘得重慶中考狀元的桂冠。
這是妥妥的學霸啊,但是各位父母,先別急著羨慕人家的孩子,貶低自己的孩子,先看看人家的父母是怎樣教育孩子的,再想想我們又是怎麼做的。
一、別人家的成功的父母是怎樣的?
我們只看到了別人家孩子的成果,卻沒看到別人家父母的付出。
正如冰心老人所講:成功的花,人們只驚羨她現時的明豔!然而當初她的芽兒,浸透了奮鬥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
在採訪中,謝欣穎的家長表示孩子的學習主要靠自覺。
但是人家從小時候就開始注意孩子學習習慣的培養,一點都沒有放鬆,這才有了她後來的學習自覺。
所謂的「不管」,是因為小時候的習慣已經養成,不需要再管。
謝欣穎還小的時候,他們就非常注重培養她的閱讀興趣。從她一歲多開始,家裡就為她訂閱許多畫報、繪本。
大量的閱讀不僅使她收穫了知識,養成高效閱讀的能力,還幫她養成專注的習慣。投入學習狀態很快,也能夠沉下心來學習。
他們還抽出時間跟精力陪伴她,與她交流,尊重她的想法。這樣謝欣穎才能輕裝上陣,「跟平時一樣很放鬆,上場後就比較專注」,才能取得這樣的好成績。
沒有一個孩子天生就是狀元,需要父母從小就開始一點一滴地培養。
時間與精力,你把它花在哪裡收穫就在哪裡。同樣一塊土地,你全力付出,辛勤栽培,就會收穫成功果實。你放手不管,任由其自由生長,那只能是遍地荒草。
前段時間刷屏的哈佛博士、學霸辯手詹青雲,她本出身於一個普通的家庭,而且小時候是妥妥的學渣,但是後來怎麼逆襲成學霸的呢?
她從小就愛看書,她的媽媽就充分尊重她的興趣,給她買很多書。還專門帶她到書店,允許她看各式各樣的所謂的「閒書」。
她迷上了玩四驅車,爸爸就將客廳裡的沙發、茶几等家具都賣了,給她騰出一個賽場。
後來這個空空的客廳又成了他們父女倆的運動場,牆壁也允許她隨便塗鴉。
正是父母對她最大限度的尊重與支持,她才有負債一百萬讀哈佛的魄力,才有博覽群書後有理有據的「神仙辯論」。
正如特級教師於漪所說,成功的父母既是孩子的家長,更是孩子的朋友;既是孩子的「嚴師」,又是孩子的知己。
有了成功的父母,何愁養不出成功的孩子?
二、為什麼我們的孩子成不了別人家的孩子?
作為一名有著多年教學經驗的老師,我發現,越是成績好的學生家長越是對孩子的學習上心。
時不時打電話詢問的,每次家長會必來跟我交流學生情況的,能夠每次都做到家長挑寫籤字的,永遠都是同一批人。
我常常有一個疑惑,是家長比較用心,學生才學習比較好;還是學生成績好,家長才上心?
浩洋是我班上的一個男孩,跟他交流就發現他很聰明,單獨給他講題一講就透,但是他的成績一直上不去。
課堂上注意力不夠集中,作業也是敷衍了事,甚至可以看得出有抄襲的痕跡。
三番五次跟他談話,他總是態度很好地承認錯誤,但下次還犯。
直到去他家家訪,我才找到了原因。
他的爸爸常年在外打工,媽媽在市裡工作,每周回家一次,他平時跟爺爺奶奶住在一起。
那次家訪,他的媽媽和奶奶都在。說起他的學習,兩位都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奶奶是管不了學習也不知道怎麼管,平時能保證他的一日三餐就不錯了。而媽媽每周才回家一次,也是鞭長莫及。
所以孩子從小就沒有養成好的學習習慣,也沒有大人監管,在家就只是吃飯、睡覺、玩手機,根本沒有學習的自覺性。
我覺得有點可惜,這個孩子好好管升學應該還是沒問題的。可是兩位家長除了嘆氣,就只有後悔。
「養育」,不僅要養更要育。養,給他衣穿給他飯吃就行。但是育,是一定要付出時間跟精力的。
如果我們自己都成不了那樣負責任的父母,就不要一味跟別人家的孩子比較,責怪為什麼自己的孩子不成才。
三、怎樣成為別人家的父母?
(1)以身作則:父母是孩子的鏡子
美國作家鮑德溫說過,孩子永遠不會乖乖聽大人的話,但他們一定會模仿大人。
家長在家看書,孩子好意思一直玩手機?家長用電腦工作,孩子好意思去玩遊戲?
相反,家長整天在家打麻將、玩遊戲、刷手機,就不要怪孩子做事不專心,不喜歡讀書,沉迷於網絡。
《論語》有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放在家長身上也同樣適用,畢竟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導師。
都說父母是孩子的鏡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想要孩子成長為什麼樣子,家長要先以身作則,做出表率,給孩子一個正面的示範。
(2)原則問題不退讓:堅守底線
著名鋼琴家郎朗,從小時候起彈鋼琴就很有天賦,他的爸爸就傾全家之力來培養他。
正是小孩貪玩的年紀,整天練習彈琴是多麼無聊的事情,有幾個孩子能堅持下去?
郎朗也不例外,有很多次都想放棄,都是他的爸爸逼著他堅持下去。
一度,郎朗特別怨恨他的父親。但是等他長大了,他才明白,正是父親的堅持,才有了他的今天。
孩子自己是沒有判斷能力的,有些原則要靠家長替孩子制定並堅守。
比如說,按時按質按量完成作業是學生的本職工作,但是有些家長看孩子作業沒完成,不忍心讓他熬夜,也不忍心讓他早起,這一次作業就不了了之。
結果孩子知道家長的縱容沒有底線,那麼就會有下一次,甚至養成不寫作業的習慣。
孩子是天生的心理學家,他會觀察發現對於父母來說,哪些是原則問題,你的底線在哪裡,從而不會輕易觸碰。
(3)嚴慈相濟:既要嚴格監管又要充分尊重孩子
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絕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漫長的日子裡積累而來的。小孩子自律性差、貪玩很正常,所以家長一定要擔負起自己的監督責任。
在家長的幹預下,幫助孩子養成好的習慣,不僅孩子受益終身,還正如謝欣穎爸爸所講「對孩子來說,從小養成一個好習慣很重要。習慣養好了,自覺性比較強,作為家長就比較輕鬆。」
很多時候,孩子會比較反感家長的監督,所以家長一定要與孩子多溝通,多尊重、理解孩子,他們才會主動接受你善意的「嚴格管理」。
每個孩子都是一朵花,但是花期各不相同,有的開花早有的開花晚,我們在靜待花開時要尊重他們的花期,尤其是那些開花晚的孩子。
每一朵花都是獨一無二的,希望我們的家長可以盡到自己的職責,讓這朵花盡情綻放自己的精彩。
我們的孩子也可以很棒,前提是我們先去做一個很棒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