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
「你為啥學不會?為啥分數這麼低?你為啥總貪玩?你為啥不聽話?」
從小時候,我們經常聽到父母和我們這樣說,經常被拿去和別的孩子比較,上學時,比成績;畢業時,比證書;工作時,比收入;一路被比著長大,而那個「別人家的孩子」就成了一生的宿敵。
別人家孩子出沒請注意
而長大後,身為父母,竟然發現自己也會不經意的出現這種習慣,去比較,去誇獎「別人家的孩子」,去拿這種對比性話語說給自己的孩子聽。
前些時日,領姑娘去了水世界玩。
衝浪池裡的水拍打在她的臉上,她產生了畏懼感,怎麼也不肯再下水,喊著要回家,不玩了。
這時候的岸邊沙灘上,只有姑娘自己在那哭哭啼啼,不肯下水,我就很無奈的說:「你看看別的小朋友都可以下去玩,還有比你小的呢,你為什麼不行?」
勸說的效果不大,等過後回想起來,我這種下意識的比較,其實是不正確的,我自己覺得下水很容易,然後拿自己孩子不擅長的去和別的愛玩水的孩子比較,這本身就是不公平的。
但是又很難去特別留意到這個點,就會產生下意識的比較。
我想,姑娘也討厭極了別人家的孩子,像我經常就她吃飯的問題說她,她有時會撒嬌不肯自己吃,讓大人喂,以及磨蹭,邊玩邊吃,邊看動畫邊吃的壞習慣。
我就會說:「別的小朋友都自己吃飯,不用大人餵」。
這樣的比較,時間久了,要麼會讓孩子產生自卑心理,要麼產生牴觸心理,我們每一個人小時候都經歷過,就是很難去留意和控制好不比較。
要麼自卑、要麼牴觸
其實,由於成長經歷和家庭因素的不同,每個孩子的發展軌跡、認知能力、學習技能、生活體驗都不相同,因此不要與其他孩子比,聰明的家長是和孩子的過去比,只要有進步,不分大小,都是一種值得表揚的成長。
某日,帶姑娘在淘氣堡玩耍,臨近天黑時,看見了這樣的一幕。
一位媽媽在勸說自己的孩子回家,意思太晚了,該回家吃飯,孩子怎麼也不肯,演變成大喊大叫,這位母親可能覺得很難堪打了孩子屁股兩下,並大聲說:「你看看別人家孩子,到點了都回家吃飯,你為什麼這麼不聽話?」
讓人意外的是,這個孩子邊哭邊說:「那你看看別人家的爸爸媽媽,都陪著一起玩,你們在家就玩手機,也不陪我玩玩具。」
那一刻,感覺空氣凝固了,我想這個媽媽心裡有些什么正在掙扎破碎著。
我們忙著拿孩子去相互比較,身為大人,我們是否經得起孩子反過來拿我們去比較呢。
與其看別人家的孩子,不如先看一下別人家的家長。
怎麼不和別的大人去比
成年人的世界也有很多不公平的比較:
你看看人家找的老公多有錢;你看看人家媳婦多漂亮;你看看人家開的車多好;你看看人家婆婆對兒媳婦的態度;你看看人家現在都當經理了;你看看人家經常出國玩。
朋友小慶的老婆是個刀子嘴,為此倆人沒少吵架,她老婆抱怨最多的就是,你看看人家老公如何如何。然後小慶就會不耐煩的回敬:人家老公好你找去啊。然後兩個人的情緒就炸開了鍋。殊不知,你老公也有別人家老公沒有的優點。
這讓我想起了田忌與齊王賽馬的故事,田忌用自己的下等馬對上等馬、上等馬對中等馬、中等馬對下等馬,依靠智慧,最後贏得了比賽。
這就好比一個人身上的性格特點,總被別人拿自己的不足去對比別人的長處,這本身就是不公平的。
田忌賽馬
像田忌賽馬告訴我們的道理:以己之長,攻敵之短。
所以,在自己能留意到,靜心思考的時候,不要進行不合理的比較,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大人、孩子都是如此,自尊心不應該被錯誤的比較,一次次傷害踐踏,當然了,反過來說,會被經常拿去和大多數別人比較的,都是自身存在的不足,也要時刻激勵自己進步才好,要不別人家的永遠都是最無法戰勝的。
當我們再去羨慕別人時,先反思一下自己,還有比較的是什麼,從多方面考慮,也許,我們都是其他人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
長大了的別人家的孩子,成為了新的父母,然後繼續拿別人家的孩子來比較,循環往復,一輩又一輩,成為了另類的中國式教育,焦慮、困惑、憤慨就這樣一代代的蔓延了下去。
你有沒有一個宿敵叫別人家的孩子
關於「別人家的孩子」這一主題,你有什麼獨到的看法呢?
歡迎留言,相互學習交流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