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心理探索:身為父母,我竟然和孩子說起了別人家的孩子

2020-10-08 沐雪軒瀟

「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

「你為啥學不會?為啥分數這麼低?你為啥總貪玩?你為啥不聽話?」

從小時候,我們經常聽到父母和我們這樣說,經常被拿去和別的孩子比較,上學時,比成績;畢業時,比證書;工作時,比收入;一路被比著長大,而那個「別人家的孩子」就成了一生的宿敵。


別人家孩子出沒請注意

而長大後,身為父母,竟然發現自己也會不經意的出現這種習慣,去比較,去誇獎「別人家的孩子」,去拿這種對比性話語說給自己的孩子聽。


前些時日,姑娘去了水世界玩。

衝浪池裡的水拍打在她的臉上,她產生了畏懼感,怎麼也不肯再下水,喊著要回家,不玩了。

這時候的岸邊沙灘上,只有姑娘自己在那哭哭啼啼,不肯下水,我就很無奈的說:「你看看別的小朋友都可以下去玩,還有比你小的呢,你為什麼不行?」


勸說的效果不大,等過後回想起來,我這種下意識的比較,其實是不正確的,我自己覺得下水很容易,然後拿自己孩子不擅長的去和別的愛玩水的孩子比較,這本身就是不公平的。

但是又很難去特別留意到這個點,就會產生下意識的比較。


我想,姑娘也討厭極了別人家的孩子,像我經常就她吃飯的問題說她,她有時會撒嬌不肯自己吃,讓大人喂,以及磨蹭,邊玩邊吃,邊看動畫邊吃的壞習慣。

我就會說:「別的小朋友都自己吃飯,不用大人餵」。


這樣的比較,時間久了,要麼會讓孩子產生自卑心理,要麼產生牴觸心理,我們每一個人小時候都經歷過,就是很難去留意和控制好不比較。

要麼自卑、要麼牴觸

其實,由於成長經歷和家庭因素的不同,每個孩子的發展軌跡、認知能力、學習技能、生活體驗都不相同,因此不要與其他孩子比,聰明的家長是和孩子的過去比,只要有進步,不分大小,都是一種值得表揚的成長。



某日,帶姑娘在淘氣堡玩耍,臨近天黑時,看見了這樣的一幕。

一位媽媽在勸說自己的孩子回家,意思太晚了,該回家吃飯,孩子怎麼也不肯,演變成大喊大叫,這位母親可能覺得很難堪打了孩子屁股兩下,並大聲說:「你看看別人家孩子,到點了都回家吃飯,你為什麼這麼不聽話?」

讓人意外的是,這個孩子邊哭邊說:「那你看看別人家的爸爸媽媽,都陪著一起玩,你們在家就玩手機,也不陪我玩玩具。」

那一刻,感覺空氣凝固了,我想這個媽媽心裡有些什么正在掙扎破碎著。

我們忙著拿孩子去相互比較,身為大人,我們是否經得起孩子反過來拿我們去比較呢。

與其看別人家的孩子,不如先看一下別人家的家長。

怎麼不和別的大人去比


成年人的世界也有很多不公平的比較:

你看看人家找的老公多有錢;你看看人家媳婦多漂亮;你看看人家開的車多好;你看看人家婆婆對兒媳婦的態度;你看看人家現在都當經理了;你看看人家經常出國玩。

朋友小慶的老婆是個刀子嘴,為此倆人沒少吵架,她老婆抱怨最多的就是,你看看人家老公如何如何。然後小慶就會不耐煩的回敬:人家老公好你找去啊。然後兩個人的情緒就炸開了鍋。殊不知,你老公也有別人家老公沒有的優點。


這讓我想起了田忌與齊王賽馬的故事,田忌用自己的下等馬對上等馬、上等馬對中等馬、中等馬對下等馬,依靠智慧,最後贏得了比賽。

這就好比一個人身上的性格特點,總被別人拿自己的不足去對比別人的長處,這本身就是不公平的。


田忌賽馬

像田忌賽馬告訴我們的道理:以己之長,攻敵之短。


所以,在自己能留意到,靜心思考的時候,不要進行不合理的比較,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大人、孩子都是如此,自尊心不應該被錯誤的比較,一次次傷害踐踏,當然了,反過來說,會被經常拿去和大多數別人比較的,都是自身存在的不足,也要時刻激勵自己進步才好,要不別人家的永遠都是最無法戰勝的。


當我們再去羨慕別人時,先反思一下自己,還有比較的是什麼,從多方面考慮,也許,我們都是其他人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


長大了的別人家的孩子,成為了新的父母,然後繼續拿別人家的孩子來比較,循環往復,一輩又一輩,成為了另類的中國式教育,焦慮、困惑、憤慨就這樣一代代的蔓延了下去。


你有沒有一個宿敵叫別人家的孩子

關於「別人家的孩子」這一主題,你有什麼獨到的看法呢?

歡迎留言,相互學習交流一下~

相關焦點

  • 別人家的父母?不會給孩子認錯的父母,是孩子一生的災難
    哪知,父母趁我睡著,竟然偷改了我的志願。 接到錄取通知書的那一刻,我難過的哇哇大哭,感覺夢想被別人狠狠踩碎了。 父母看見我難過的樣子,絲毫不覺得有錯,反而斥責我:白眼狼,不知好歹。」
  • 「別人家的孩子」,是多少人的噩夢,父母的比較給孩子帶來的傷害
    「你看看隔壁家的孩子,這次考試又考了第一名」,「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怎麼那麼懂事,每天都幫媽媽做家務,再看看你除了吃就是玩的」……相信這是每一個孩子都聽父母說過的話,在父母的眼中永遠是別人家的孩子最好嗎,而自己的孩子好像永遠不如別人家的孩子。
  • 誰是父母心中最完美的孩子?「別人家的孩子」
    您認為自己和孩子之間有隔閡嗎?;總是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作比較;父母又是否應該讓孩子幫忙處理夫妻間的關係?一個年僅九歲的孩子就開始擔心家裡的經濟問題;一個本應無憂無慮、快樂天真的女孩竟然擔心爸爸以後如何養老
  • 「爸爸媽媽,我不想住在別人家」父母和被寄養的孩子,都是傷痛的
    這種心理上的遺棄感會給孩子帶來很多性格缺陷,而這種缺失是父母掙再多錢都無法彌補的。回答區裡,有個高贊的答案:被寄養的孩子,是被父母折翼的天使,他們辛苦來到世間,卻與父母相隔萬千,愛成了最大奢侈。可不是嗎?從小被寄養在別人家,不管別人如何對待這個孩子,他都會有一種被拋棄、不被愛的感覺。很多網友都是在成年後,再回憶起當初被寄養的時光,都覺得就像噩夢一場。
  • 我想揍那個「別人家的孩子」
    沒錯,我們的成長中都有那個父母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正是這個別人家的孩子,使我們的努力多了很多標準,正如九歲男孩吳耀傑寫下的《我只是個孩子》的歌詞:「隔壁鄰居小明期末又考了第一,王大媽的孫兒鋼琴她過了十級,我爸戰友的兒子一口流利的英語。無憂無慮的日子,已經變成回憶 ,晚上睡覺常常夢見,做錯的那道題。我知道少壯要努力, 可為什麼要和別人比?」
  • 想要「別人家的孩子」,先成為「別人家的父母」
    去年兒子打算讀研深造,她也萌發考研的心思,經過努力,結果雙喜臨門,兒子考取復旦大學,她被廣西大學錄取。如果我們能不斷進行反思自我,改變自我,提高自我,很多家庭教育問題就會迎刃而解。好多家長把家庭教育單純看做是「改正孩子」,不承認問題孩子源於問題家長。
  • 「媽媽,我不想住別人家」被寄養的孩子,是被父母折翼的天使
    這種心理上的遺棄感會給孩子帶來很多性格缺陷,而這種缺失是父母掙再多錢都無法彌補的。  回答區裡,有個高贊的答案:被寄養的孩子,是被父母折翼的天使,他們辛苦來到世間,卻與父母相隔萬千,愛成了最大奢侈。  可不是嗎?從小被寄養在別人家,不管別人如何對待這個孩子,他都會有一種被拋棄、不被愛的感覺。很多網友都是在成年後,再回憶起當初被寄養的時光,都覺得就像噩夢一場。
  • 有種稱呼叫「別人家的孩子」,父母曬得越狠,孩子傷得越深
    有種對手叫「別人家的孩子」一位小朋友曾經說過很經典的一段話,「我在班級原來是第5名,媽媽每天都會拿前4名的同學和我比,等到我終於考了第1名的時候,媽媽並沒有獎勵我,又拿年級其他班級的學生和我比,就算我考了全年級第1名,仍然還會有李阿姨、王叔叔家的孩子在我前面,我永遠都有比不完的對手,永遠都有別人家的孩子」,是啊,這位小朋友說出了所有孩子的心聲,有一種永遠都無法打敗的對手,
  • 如何養育「別人家的孩子」?林文採博士:給孩子充足的心理營養
    每年高考結束後,考生和家長都會非常緊張的等待成績放榜,除了關注自家孩子的成績之外,家長們當然也會關注別人家的孩子。只是這裡的別人家孩子並不是別人家普通的孩子,而是那些頭頂高考文理狀元稱號的學霸、神童、天才。
  • 可悲:論虐待孩子第一名,竟然是親生父母
    可悲:論虐待孩子第一名,竟然是親生父母!,都說虎毒不食子,從來沒有想過,身為孩子的親生父母竟然會主動傷害孩子,真的令我匪夷所思。據說男童家裡還有個弟弟妹妹,對於父母來說,也許犧牲了這個還有別的孩子,但我真的很擔心,萬一做了截肢,這個7歲的男童該怎麼生活,心理的創傷誰來撫平,未來又誰來照顧他?我們無從知曉,只能祝福這個小男孩能夠早點恢復健康,快樂成長。
  • 「別人家的父母」教出「別人家的孩子」
    孩子帶著哭腔說:「我沒有一個好爸爸……」小姑娘哭訴自己心裡的委屈:在爸爸心裡,她是最差的一個,總比不上別人家的小朋友……但是別的小朋友好也是因為家長的努力和陪伴才能那麼好……但事實上,對於孩子來說,自我評價還不穩定,家長和老師是權威的象徵,家長的表揚和批評往往是孩子評價自己的標準。父母片面的橫向評價就容易讓孩子形成了「我不夠好、我比不上別人」這樣的自我評價,結果就會不開心、沒有安全感、嫉妒、憤怒,甚至自暴自棄。
  • 「別人家的孩子」:一種教養的迷思
    主觀上,父母想通過「別人家的孩子」激勵自己的孩子不斷進步和完善自我,但實際上,孩子生活在「別人家的孩子」的陰影之下,承受著父母不曾想到的壓力和痛苦。那麼,「別人家的孩子」這一教育現象到底為什麼這麼流行?對孩子的成長會產生哪些消極影響?在使用「別人家的孩子」作為參照的時候,家長應該注意些什麼?
  • 羨慕別人家孩子,先做別人家父母
    「別人家孩子」這個特殊的物種,多少媽媽見了兩眼放光,而且羨慕的咬牙切齒,多少自家孩子活在你的陰影中,甚至懷疑自我。 他們曾多次對著你吶喊:別人家孩子,請別讓我媽認識你。 父母滿眼是別人家孩子的優點,卻只會盯著自家孩子的缺點;那你知不知道,在孩子眼裡你和別人家的父母,又是怎麼樣的存在?
  • 抱怨孩子不如別人家的娃,不如先反省自己是不是「別人家的父母」
    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為「別人家的孩子」,無論是學習成績還是聽話程度,都能夠成為自己和親朋好友炫耀的資本。這種願望本身沒有錯,但是有的父母喜歡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做對比,本意是想要讓孩子向「別人家的孩子」學習,但長期如此只會起反效果。再者說了,「別人家的孩子」之所以能夠成為「別人家的孩子」,與他的父母給予的優良教育是脫不開關係的。
  • 媽媽,求你了,別再拿我和別人家的孩子比了
    很多孩子都大膽地吐槽親子關係,其中一位女孩說出所有孩子心聲,那就是媽媽總是喜歡別人家的孩子比自己多,總是拿自己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她大聲地吐槽:「別人家的孩子父母口中也有一個別人家的孩子,我的媽媽就經常跟我說,你看看你們班的那些同學,每一個體育都及格了,而你,什麼都不行。」
  • 焦慮的父母 只能看見「別人家的孩子」
    父母對子女教育的焦慮同樣源於比較。「別人家的孩子」就是對比,也是產生焦慮的常見原因。「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爭勝心理凸顯了家長對當下生活的不滿,和對孩子未來充滿的熱烈期望。以前信息不發達的社會也有攀比現象,但關於孩子的攀比大多發生在自己與身邊的人之間。
  • 親子心理探索:當你正在讀書時,孩子突然給你一巴掌,你怎麼辦?
    這會造成孩子的心理陰影,變成一種負面的情緒傳遞。 首先,事情的一開始,我因為個人原因,在看書,而沒有理睬她,也沒有意識到孩子發出的親子互動信號,沒有滿足孩子的情感需要,這就造成了姑娘沒有感受到關愛與重視,產生了失落的心理情緒。
  • 別讓「別人家孩子」傷了自己孩子
    我們小時候可能都曾被這個別人家的孩子傷害過,而等我們長大了成了父母,也變得喜歡拿自己的孩子與別人家的孩子進行比較。爸爸媽媽,你們知道這樣的比較會給自己的孩子帶來什麼樣的傷害嗎?傷害一:打擊孩子自信心當父母拿別的孩子與自家孩子比較時,孩子的第一感覺是自己不夠好,父母不喜歡自己,更喜歡鄰居家的小孩。因此,他可能會鬱悶會自卑,自我價值感降低,不再自我肯定,變得越來越不自信。
  • 父母和孩子一起洗澡,合適嗎?
    或許,我們可以來一個比較正規的名詞:親子共浴。對性教育來說最理想的狀態是,爸爸、媽媽、孩子一起沐浴。一說起這個話題,有人表示這是常態,有人表示這簡直不可思議。那到底如何對待才是科學的態度,怎樣做才是對孩子是最好的呢?
  • 別老羨慕別人家的孩子,要努力做「別人家的父母」
    「學霸」這個詞可謂是對一個學生學習能力的高度肯定,能被讚譽為「學霸」的孩子也通常被稱作是別人家的孩子,那別人家的家長又有何不一樣呢?關於「學霸」們的家長,一位在一線從教38年的老班主任就很用心地觀察了班級裡「學霸」的父母和其他孩子父母的區別,然後道出了以下幾點:一、老師布置的作業、活動通知,這些孩子的家長從來不反覆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