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別人家的孩子」是許多父母的口頭禪。2019年5月31日,中國社科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等機構聯合發布的《青少年藍皮書:中國未成年人網際網路運用報告(2019)》顯示,「你看別人家的孩子」這句話壓倒性地入選「未成年人最不喜歡家長說的五句話」。可見,我們從小都有一個夙敵,就是「別人家的孩子」。
主觀上,父母想通過「別人家的孩子」激勵自己的孩子不斷進步和完善自我,但實際上,孩子生活在「別人家的孩子」的陰影之下,承受著父母不曾想到的壓力和痛苦。那麼,「別人家的孩子」這一教育現象到底為什麼這麼流行?對孩子的成長會產生哪些消極影響?在使用「別人家的孩子」作為參照的時候,家長應該注意些什麼?
「別人家的孩子」產生的心理機制
內在驅力:要求做得更好的價值取向。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定義自己的社會特徵(如能力、相貌等)時,往往是通過與他人的比較、在一種比較性的社會環境中獲得其意義的,而不是根據純粹客觀的標準來定義。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費斯汀格(LeonFestinger)認為,社會比較是人與人相互作用過程中的自動的、不可避免的一種社會心理現象,在比較的過程中,個體會產生一種向上的內在驅力,這種驅力源於個體要求自己做得更好的價值取向。放到父母身上,如果不能從自身獲得評價孩子的內在標準,就會以在某一方面表現更優異的「別人家的孩子」作為評價標準,希望藉此激勵孩子做得更好。
榜樣文化:根植於傳統的教育觀念。「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種聖人理想人格的教化方式已深深紮根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土壤之中,我國歷來重視榜樣教育,慣於在年齡相仿、地位相近、興趣愛好以及行為方式等比較相同的非正式群體中,以朋輩榜樣的示範、激勵作用,為兒童發展提供方向性的指引。然而,榜樣是比較的結果,而比較源於個體之間的差異,父母的眼睛往往只定焦於別人家孩子的優勢,漠視自己孩子的優勢和個性特徵,不能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面子作祟:父母將自身價值建立在兒童身上。面子文化是國人典型的心理文化現象,在新浪網的一項調查中,有83%的被調查者認為對中國人來說面子是一個特別重要的詞彙。面子產生於社會互動中,是一種需要由他人來確定的自我價值。由於互依型自我結構的存在,我國很多父母在很大程度上會將自己的自我價值感建立在孩子的成績和行為表現上,通過孩子的最佳表現(尤其是學校成績)來贏得周圍他人對自己的尊重。因此,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比別人家的孩子「有出息」,最終強於或戰勝別人家的孩子,這樣父母本人也能跟著成為勝利者,以滿足自身的面子需要。
養育焦慮:愈演愈烈的時代心魔。在「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這種教育信念的影響下,家長對孩子的教育過程和結果不斷產生緊張、不安、憂慮、煩惱等各種負性情緒。很多父母無法承受孩子不成功的現實,為子女規避成長風險遠比關注自身更加重要,更有父母將子女視為自己的「第二生命」,希望可以掌控孩子的一言一行,總是盯著「別人家的孩子」怎麼樣,唯恐自己孩子落後。
「別人家孩子」背後的教育隱憂
首先,群像性的「別人家的孩子」容易使兒童產生極大的心理挫敗感。在很多情況下,經過父母認知加工後的「別人家的孩子」,往往已不再單指某個孩子,而是行為表現良好、能力品質兼優的兒童的總和,具有群像性。當父母將自己的孩子與群像性的「別人家的孩子」的諸多優點進行比較時,這種完人性的要求會使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大為受損,認為自己無論哪方面都不如父母所說的那個別人家的孩子,從而失去對生活和學習的信心。
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CarolDweck)在研究中發現,缺乏自信的兒童相比起自主性兒童,更不能適應困難,更容易受到打擊,形成心理上的習得性無助,如果兒童把這種習得性無助泛化到其他情境中,會衍生極大的心理挫敗感。
其次,「別人家的孩子」導致兒童的自我異化,阻礙兒童自我認同的發展。父母掛在嘴邊的「別人家的孩子」會使兒童只看到他人的角色扮演,成為「別人家的孩子」現象的維護者,從而使得兒童不能很好地認識自我,阻礙其自我同一性的發展。當兒童違背或遠離了「別人家的孩子」時,父母不經意的一句話會使兒童認為自己失去了父母的認可,因此,兒童越是不斷學習、認同別人家的孩子,滿足父母對他的期待,就越會失去對自身真實角色的感知與發現,產生對個人的內部狀態和外界環境以及兩者之間不一致的認識,失去發現和探索真實的自我的眼睛,導致兒童自我異化,阻礙兒童自我認同的發展進程。
再次,「別人家的孩子」會導致衝突化和疏離化的親子關係。當父母在孩子面前提及別人家的孩子時,孩子對家長的話進行解碼之後,直接理解到的是父母對自己的不接納,從而導致父母與孩子之間很難建立起溫暖而親密的關係。有研究數據表明,進行心理諮詢的未成年人以小學生居多,佔到39.7%,諮詢的相關問題當中,位居第二的就是親子衝突問題。另外,一項有關親子關係的心理學實證研究也表明,父母教育期望過高時,子女會因自身力所不能及,更容易體驗壓力、痛苦、羞愧以及憤怒等負性情緒,與父母交往過程會表現出更多的對立、違抗行為,加劇衝突化和疏離化的親子關係。
最後,「別人家的孩子」會催生競爭的同伴關係。家長往往以自己孩子的好朋友、同班同學等同齡人為對象進行比較,這樣會讓孩子產生強烈的不安全感,催生兒童視好朋友或同學為競爭對手,而非潛在的合作夥伴,造成與好朋友、同伴或同學之間關係的裂痕。心理學研究發現,兒童時期父母的「上行比較」,會促使兒童用是否打敗別人來衡量自己的價值。美國俄亥俄大學心理學教授艾力克(MarkAlicke)在研究中發現,兒童會刻意疏遠與他相比較的優秀對象,在頭腦中扭曲事實,誇大自己,無法接受周圍的同伴比自己好,內心滋生強烈的嫉妒,導致不良的同伴關係。
科學的「比較」方法
以「別人家的孩子」為參照時,父母應注意什麼?
首先,強調「過去—現在—未來」時間維度下兒童的進步。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天性,他們從降生到這個世界開始,就帶著自己的個性。父母不要再盲目地用「別人家的孩子」來進行無效攀比。由於影響孩子成績和行為結果的因素非常複雜,任何一個孩子都不可能完全複製另外一個孩子的成長軌跡,因此父母要學會從「過去—現在—未來」的時間維度上來看自己孩子的成長和進步。如果父母在時間維度上看到並肯定自己孩子的進步,會讓孩子體驗到通過自身「誠實的努力」帶來的不斷進步的喜悅和自豪感。
其次,父母的眼睛要定焦於自己家孩子的優勢。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MartinE.P.Seligman)曾說:「一個人的成就和幸福的核心在於發揮他的優勢,而不是糾正他的弱點。」在與「別人家的孩子」比較時,父母主要聚焦於自家孩子的弱點和劣勢,給他們帶去的是自我否定。父母可以以「優勢視角」,從定焦於自己孩子的「弱勢和缺陷」轉變為定焦於「優勢和長處」,從孩子擅長的方面入手,從而帶動其他方面朝著好的方向發展。當孩子真正感受到被父母欣賞和接受時,他才會從此起步,開始思考自己要做出怎樣的改變,希望如何成長,如何發揮更大的潛能。
最後,避免公開場合的無謂比較。集體輿論在每個兒童心中都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兒童和成人一樣是社會性的存在,有著強烈的羞恥感和自尊感,希望得到群體和社會的認可。在兒童早期發展階段,周圍的重要他人對待他們的態度和方式,是其自尊感和羞恥感的主要來源。當父母當著其他家長和孩子的面,宣揚自己孩子的缺點時,孩子會體驗到強烈的羞恥感。正如費斯汀格所說,社會比較是人與人相互作用過程中不可避免的一種社會心理現象,父母也是平常人,完全不跟別人家的孩子進行比較也是不可能的,但是應注意不要當眾進行比較,可以在家裡跟孩子開誠布公地討論他/她與其他孩子的差距,並深入討論造成差距的可能原因,對孩子的發展提出具體的指導意見。
(作者邢淑芬系首都師範大學心理學院副教授,羅悅系首都師範大學心理學院研究生)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