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家的孩子」:一種教養的迷思

2021-01-20 上遊新聞

生活中,「別人家的孩子」是許多父母的口頭禪。2019年5月31日,中國社科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等機構聯合發布的《青少年藍皮書:中國未成年人網際網路運用報告(2019)》顯示,「你看別人家的孩子」這句話壓倒性地入選「未成年人最不喜歡家長說的五句話」。可見,我們從小都有一個夙敵,就是「別人家的孩子」。

主觀上,父母想通過「別人家的孩子」激勵自己的孩子不斷進步和完善自我,但實際上,孩子生活在「別人家的孩子」的陰影之下,承受著父母不曾想到的壓力和痛苦。那麼,「別人家的孩子」這一教育現象到底為什麼這麼流行?對孩子的成長會產生哪些消極影響?在使用「別人家的孩子」作為參照的時候,家長應該注意些什麼?

「別人家的孩子」產生的心理機制

內在驅力:要求做得更好的價值取向。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定義自己的社會特徵(如能力、相貌等)時,往往是通過與他人的比較、在一種比較性的社會環境中獲得其意義的,而不是根據純粹客觀的標準來定義。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費斯汀格(LeonFestinger)認為,社會比較是人與人相互作用過程中的自動的、不可避免的一種社會心理現象,在比較的過程中,個體會產生一種向上的內在驅力,這種驅力源於個體要求自己做得更好的價值取向。放到父母身上,如果不能從自身獲得評價孩子的內在標準,就會以在某一方面表現更優異的「別人家的孩子」作為評價標準,希望藉此激勵孩子做得更好。

榜樣文化:根植於傳統的教育觀念。「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種聖人理想人格的教化方式已深深紮根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土壤之中,我國歷來重視榜樣教育,慣於在年齡相仿、地位相近、興趣愛好以及行為方式等比較相同的非正式群體中,以朋輩榜樣的示範、激勵作用,為兒童發展提供方向性的指引。然而,榜樣是比較的結果,而比較源於個體之間的差異,父母的眼睛往往只定焦於別人家孩子的優勢,漠視自己孩子的優勢和個性特徵,不能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面子作祟:父母將自身價值建立在兒童身上。面子文化是國人典型的心理文化現象,在新浪網的一項調查中,有83%的被調查者認為對中國人來說面子是一個特別重要的詞彙。面子產生於社會互動中,是一種需要由他人來確定的自我價值。由於互依型自我結構的存在,我國很多父母在很大程度上會將自己的自我價值感建立在孩子的成績和行為表現上,通過孩子的最佳表現(尤其是學校成績)來贏得周圍他人對自己的尊重。因此,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比別人家的孩子「有出息」,最終強於或戰勝別人家的孩子,這樣父母本人也能跟著成為勝利者,以滿足自身的面子需要。

養育焦慮:愈演愈烈的時代心魔。在「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這種教育信念的影響下,家長對孩子的教育過程和結果不斷產生緊張、不安、憂慮、煩惱等各種負性情緒。很多父母無法承受孩子不成功的現實,為子女規避成長風險遠比關注自身更加重要,更有父母將子女視為自己的「第二生命」,希望可以掌控孩子的一言一行,總是盯著「別人家的孩子」怎麼樣,唯恐自己孩子落後。

「別人家孩子」背後的教育隱憂

首先,群像性的「別人家的孩子」容易使兒童產生極大的心理挫敗感。在很多情況下,經過父母認知加工後的「別人家的孩子」,往往已不再單指某個孩子,而是行為表現良好、能力品質兼優的兒童的總和,具有群像性。當父母將自己的孩子與群像性的「別人家的孩子」的諸多優點進行比較時,這種完人性的要求會使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大為受損,認為自己無論哪方面都不如父母所說的那個別人家的孩子,從而失去對生活和學習的信心。

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CarolDweck)在研究中發現,缺乏自信的兒童相比起自主性兒童,更不能適應困難,更容易受到打擊,形成心理上的習得性無助,如果兒童把這種習得性無助泛化到其他情境中,會衍生極大的心理挫敗感。

其次,「別人家的孩子」導致兒童的自我異化,阻礙兒童自我認同的發展。父母掛在嘴邊的「別人家的孩子」會使兒童只看到他人的角色扮演,成為「別人家的孩子」現象的維護者,從而使得兒童不能很好地認識自我,阻礙其自我同一性的發展。當兒童違背或遠離了「別人家的孩子」時,父母不經意的一句話會使兒童認為自己失去了父母的認可,因此,兒童越是不斷學習、認同別人家的孩子,滿足父母對他的期待,就越會失去對自身真實角色的感知與發現,產生對個人的內部狀態和外界環境以及兩者之間不一致的認識,失去發現和探索真實的自我的眼睛,導致兒童自我異化,阻礙兒童自我認同的發展進程。

再次,「別人家的孩子」會導致衝突化和疏離化的親子關係。當父母在孩子面前提及別人家的孩子時,孩子對家長的話進行解碼之後,直接理解到的是父母對自己的不接納,從而導致父母與孩子之間很難建立起溫暖而親密的關係。有研究數據表明,進行心理諮詢的未成年人以小學生居多,佔到39.7%,諮詢的相關問題當中,位居第二的就是親子衝突問題。另外,一項有關親子關係的心理學實證研究也表明,父母教育期望過高時,子女會因自身力所不能及,更容易體驗壓力、痛苦、羞愧以及憤怒等負性情緒,與父母交往過程會表現出更多的對立、違抗行為,加劇衝突化和疏離化的親子關係。

最後,「別人家的孩子」會催生競爭的同伴關係。家長往往以自己孩子的好朋友、同班同學等同齡人為對象進行比較,這樣會讓孩子產生強烈的不安全感,催生兒童視好朋友或同學為競爭對手,而非潛在的合作夥伴,造成與好朋友、同伴或同學之間關係的裂痕。心理學研究發現,兒童時期父母的「上行比較」,會促使兒童用是否打敗別人來衡量自己的價值。美國俄亥俄大學心理學教授艾力克(MarkAlicke)在研究中發現,兒童會刻意疏遠與他相比較的優秀對象,在頭腦中扭曲事實,誇大自己,無法接受周圍的同伴比自己好,內心滋生強烈的嫉妒,導致不良的同伴關係。

科學的「比較」方法

以「別人家的孩子」為參照時,父母應注意什麼?

首先,強調「過去—現在—未來」時間維度下兒童的進步。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天性,他們從降生到這個世界開始,就帶著自己的個性。父母不要再盲目地用「別人家的孩子」來進行無效攀比。由於影響孩子成績和行為結果的因素非常複雜,任何一個孩子都不可能完全複製另外一個孩子的成長軌跡,因此父母要學會從「過去—現在—未來」的時間維度上來看自己孩子的成長和進步。如果父母在時間維度上看到並肯定自己孩子的進步,會讓孩子體驗到通過自身「誠實的努力」帶來的不斷進步的喜悅和自豪感。

其次,父母的眼睛要定焦於自己家孩子的優勢。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MartinE.P.Seligman)曾說:「一個人的成就和幸福的核心在於發揮他的優勢,而不是糾正他的弱點。」在與「別人家的孩子」比較時,父母主要聚焦於自家孩子的弱點和劣勢,給他們帶去的是自我否定。父母可以以「優勢視角」,從定焦於自己孩子的「弱勢和缺陷」轉變為定焦於「優勢和長處」,從孩子擅長的方面入手,從而帶動其他方面朝著好的方向發展。當孩子真正感受到被父母欣賞和接受時,他才會從此起步,開始思考自己要做出怎樣的改變,希望如何成長,如何發揮更大的潛能。

最後,避免公開場合的無謂比較。集體輿論在每個兒童心中都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兒童和成人一樣是社會性的存在,有著強烈的羞恥感和自尊感,希望得到群體和社會的認可。在兒童早期發展階段,周圍的重要他人對待他們的態度和方式,是其自尊感和羞恥感的主要來源。當父母當著其他家長和孩子的面,宣揚自己孩子的缺點時,孩子會體驗到強烈的羞恥感。正如費斯汀格所說,社會比較是人與人相互作用過程中不可避免的一種社會心理現象,父母也是平常人,完全不跟別人家的孩子進行比較也是不可能的,但是應注意不要當眾進行比較,可以在家裡跟孩子開誠布公地討論他/她與其他孩子的差距,並深入討論造成差距的可能原因,對孩子的發展提出具體的指導意見。

(作者邢淑芬系首都師範大學心理學院副教授,羅悅系首都師範大學心理學院研究生)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相關焦點

  • 教養的迷思及其他
    @海德沙龍: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對他們的心理髮育、人格塑造、行為模式的養成能夠起多大作用?起何種作用?以何種方式起作用?這些發展心理學的中心問題長期紛爭不休,難有共識,《教養的迷思》作者Judith Harris在最近的訪談中介紹了她的觀點,以及她的學術經歷。
  • 探討《教養的迷思》
    在哈佛大學拿完碩士正進修心理學博士的時候,她因為過於「獨立和原創」而被退學,但之後幾十年仍然兼職進行相關研究。 1995年,她在《心理學評論》雜誌上發布的論文《教養的迷思》獲得美國心理學會最佳新作大獎——米勒獎,1998年她將這篇論文擴充成書出版,入選《紐約時報》年度書籍,併入選1999年普立茲獎非小說類的最終名單。
  • 教養的迷思
    《教養的迷思》也在2009年重新修訂出版。 無論如何,Judith Harris的《教養的迷思》,給了我們一個嶄新的視角,讓我們重新審視,到底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有多少作用,或者說,父母在孩子的成長中究竟扮演的是什麼角色?這樣的批判性思考,遠遠超過這本書,帶給我們的啟發。
  • 父母必讀之《教養的迷思》
    好書推薦:《教養的迷思:父母的教養方式能否決定孩子的人格發展?》  作者: 【美】朱迪斯·哈裡斯 著  譯者: 張慶宗  定價:58元  內容簡介:  《教養的迷思》是喬治·米勒獎(美國心理學會頒予的傑出心理學作家獎)獲獎者朱迪斯·哈裡斯的代表作,史蒂芬·平克、查理·芒格、梁文道等皆推薦過這位與眾不同的心理學作家
  • 《教養的迷思》
    嗨,大家好,我是太空米,今天為您精讀的是《教養的迷思》這本書,父母的教養方式,能否決定孩子的人格發展。我們這一代做父母的人都非常焦慮,生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生怕孩子沒有好的學習習慣,生怕孩子沒有得到全面的素質教育。   《教養的迷思》告訴你,你根本就不用這樣焦慮,你這樣焦慮的原因是因為你接受的流行的教育理念是錯的。
  • 朱迪斯•哈裡斯《教養的迷思》
    ——羅伯特•賴特,《時代周刊》內容簡介:《教養的迷思》是喬治•米勒獎(美國心理學會頒予的傑出心理學作家獎)獲獎者朱迪斯•哈裡斯的代表作,史蒂芬•平克、查理•芒格、梁文道等皆推薦過這位與眾不同的心理學作家。傳統心理學觀點認為父母在對孩子的塑造中扮演著影響深遠的角色,但是朱迪斯•哈裡斯質疑這個傳統觀念。
  • 《教養的迷思》:你能改變孩子的人格?不能,但你可以做這兩件事
    這是《教養的迷思》裡的一個例子。《教養的迷思》說,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的影響力,其實是非常小的,真正有影響力的,是孩子的朋友和孩子成長的環境。本書顛覆了我們的固有認知,告訴我們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孩子其實並無決定性影響,真正影響孩子的有三大原則,分別是多數裁定原則、啄食次序原則和組間對照效應。不過,父母對孩子的作用還是很大的。
  • 2021考研心理學複習:後天教養的迷思
    後天教養的迷思   已出版的關於"如何成為更好的父母"的書籍多得可以塞滿一兩個大型圖書館,大家都認為父母在對孩子的塑造中扮演著影響深遠的角色。   隨後,她寫了兩本暢銷書:《教養的迷思(The Nurture Assumption)》和《基因或教養(No Two Alike)》。
  • 教養的迷思:一切都是家長的錯?
    打開育兒相關的公眾號,鋪天蓋地的都是指導家長如何去教養孩子的文章,如《家長做好這件事,奠定孩子一生的基礎》、《媽媽的格局決定孩子的格局》、《培養數學牛娃要做到這幾點》等等。這些言之鑿鑿的標題讓你焦慮嗎?這些理念背後的邏輯是,只要你這樣做,孩子就能這樣長。真的嗎?
  • 教養的迷思——父母真的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嗎?
    父母的教養,對孩子的人格發展,難道不是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嗎?事實上,小裴掉進了一個思維誤區之中:家長對孩子的教養的方式,並不是決定孩子人格發展最重要的因素。這就是我們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教養思維」,這個思維模型的核心價值,並非強調教養的重要性,而是要讓你換一個角度來看教養這件事,向你解釋出一個鮮為人知的真相。
  • 《教養的迷思》讀書筆記
    1998年,《教養的迷思》出版,系統地闡明了她的觀點,即:家庭教養對孩子的社會化和人格發展沒有長期影響,在孩子的社會化和人格養成的過程中,父母不起決定作用,孩子的社會化過程是通過他們自我歸類的心理群體——亦即是同輩群體完成的。此書出版以來,因其挑戰傳統認知的觀點,在學術界引起了巨大震撼與迴響。
  • 教養的迷思——顛覆傳統教養觀的一本書
    《教養的迷思》這本書很特殊,幾乎挑戰了現在很多家長,尤其很多教養專家的觀點。作者的核心觀點是:父母對孩子的人格(性格)發展有長久的影響嗎?——沒有!這是一個挑戰,是一記打在傳統教養學派專家臉上的耳光。任何書籍,任何觀點,去過言之有據,我們還是還要保持開放的態度。
  • 《教養的迷思》|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其實「專家們」錯了
    父母的教養方式能否決定孩子的人格發展?在《教養的迷思對於孩子來說,認出彼此是一種本能,而孩子的世界,有他們自己的規則,這個規則,根本不受大人的控制,這本書裡歸納為了三大原則:多數裁定原則、啄食次序原則、組間對照原則。(3)孩子自己的世界對他們的影響更大。
  • 《教養的迷思》——顛覆傳統認知的育兒寶典
    我花了好久才看完《教養的迷思》,因為作者的觀點顛覆了我的固有認知,一開始,讓我難以接受,但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發現作者是真正懂孩子的專家,他的顛覆式育兒理念是建立在深刻理解孩子心理的基礎之上的。
  • 教養的迷思,父母的教養並不能決定孩子的成長嗎?試試這3種方法
    可能大家都聽說這麼一句話:有什麼樣的父母,就能教養出什麼樣的孩子。沒有哪個父母不是費勁心血地去教養自己的孩子,父母的教養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但是父母的教養知道決定了孩子的成長嗎? 記得我的鄰居小蘭,小的時候她的父母對她很嚴厲。
  • 「專家們」是錯的,父母的教養並不能決定孩子的成長
    今天我為大家推薦這本《教養的迷思》,豆瓣評分8.0教養的迷思全球心理學家都認定 「教養假設」——影響孩子發展的主要因素是家長的教養方式哈裡斯卻認為「專家們」是錯的,父母的教養並不能決定孩子的成長。世界著名的心理學家和語言學家,史蒂芬•平克為此書做序,「儘管覺得它的觀點是反直覺的,但是人們有一種感覺,即書中出現的兒童和家長不像在現實生活中找不到的機器人。」沒錯,我從龍鳳胎的孩子們身上也看到了作者提到的一些現象。作者擺出了很多的證據,來說明自己的觀點。
  • 四種不同的教養方式培養出四種性格的孩子,你的孩子屬於哪一種?
    前兩天在回家的路上碰到了鄰居帶著孩子出門買菜,鄰居讓孩子跟我打招呼,孩子卻不理人,自己玩自己的。鄰居多說了幾句,孩子還有發怒的傾向。鄰居後來跟我抱怨,平時走在路上看別人家的孩子,大部分都非常陽光外向,父母都能夠很好地跟孩子溝通,只要說一聲,孩子見了人都能主動打招呼。
  • 你家孩子有沒有教養,別人看這幾方面就知道了,錯不了
    導讀:你家孩子有沒有教養,別人看這幾方面就知道了,錯不了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你家孩子有沒有教養,別人看這幾方面就知道了,錯不了!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別人家」的孩子,都在精神上富養
    你有沒有發現,在競爭的路上,「別人家」的孩子到了社會上,總是機會多、運氣好、發展快?那麼除了物質生活的保障,究竟別人家額外給了他的孩子什麼? 01 推己及人的教養2019年,芒果臺籤約藝人劉露由於大鬧高鐵站,被公安機關拘留。
  • 《教養的迷思》之「教室裡的群體意識」|每日讀第52期
    文|《教養的迷思》教室裡的群體意識 & 長久的分化《教養的迷思:父母的教養方式能否決定孩子的人格發展?》教養的迷思——父母的教養方式能否決定孩子的人格發展?在《教養的迷思》一書中,朱迪斯·哈裡斯用眾多的證據證明,在孩童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的影響力其實很小,真正具有影響力的是孩童在家庭之外的同輩群體。換句話說,雙親並不能教導孩子社會化,兒童的人格塑成主要受到他們的小夥伴以及家庭以外的經驗影響。專家們都是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