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姐和表姐夫一直在國外工作,他們走時,孩子才一歲,他們走後,孩子由爺爺奶奶負責照看,這一來一去就是整整5年。今年,表姐表姐夫回來了,孩子也已經是個6歲的大姑娘了,表姐看著女兒,眼淚花花地衝過來想抱抱女兒,然而女兒卻被嚇得轉身抱住了奶奶了大腿。
無論爺爺奶奶如何引導,反覆告訴孩子這就是平時和她視頻的爸爸媽媽,可是孩子就是和這從手機裡跳出來的爸爸媽媽親不起來,一旦對視,目光立刻挪開,更別提要爸爸媽媽抱一抱、親一親了。
表姐很是苦惱,她覺得這5年,如此辛苦在國外打拼,都是為了孩子,好不容易回來了,卻和孩子變成了&34;。
其實,現在很多家長忙於工作無暇照顧孩子,或者想給孩子更好的教育資源,於是將孩子寄養在親戚家,以為這是對孩子最好的安排,殊不知,那些被寄養的孩子心裡卻有一堆苦水不知道找誰述。
知乎上有網友根據自身經歷總結了寄養對自己性格的影響,他說:&34;
那些從小被寄養的孩子,在最需要跟父母建立心理依戀感的時候,親子之間的緊密連接生生被距離割斷,他們變成了有爹有媽,卻看不見、摸不著、感受不到父愛母愛的&34;。這種心理上的遺棄感會給孩子帶來很多性格缺陷,而這種缺失是父母掙再多錢都無法彌補的。
網絡上有網友提問:如何看待被寄養的孩子?
回答區裡,有個高贊的答案:被寄養的孩子,是被父母折翼的天使,他們辛苦來到世間,卻與父母相隔萬千,愛成了最大奢侈。
可不是嗎?從小被寄養在別人家,不管別人如何對待這個孩子,他都會有一種被拋棄、不被愛的感覺。很多網友都是在成年後,再回憶起當初被寄養的時光,都覺得就像噩夢一場。
有網友回憶起被寄養時的經歷,表示那時候特別拘謹、特別敏感,時時刻刻都是小心翼翼的,生怕讓別人不開心、不舒服。儘管自己已經很小心謹慎了,但是還是會在意別人的言語或者表情,那種如履薄冰的感覺別提多難受了。
還有高三學生談起寄住表姑家的經歷,自己做事束手束腳,就連吃飯時都不敢夾肉,夾菜也不敢夾太多。那種感覺總結起來就是:壓抑、很壓抑。
還有網友直接說寄養經歷就是&34;,儘管現在已經43歲,可是寄養時形成的&34;等表現一直如影隨形,揮之不去。
不僅如此,這些從小被寄養的孩子,和親爹親媽的感情也很疏離,即便回到父母身邊也和他們親近不起來,心裡總有&34;的隔閡。很多網友說長大後很少回家,因為感覺不到那裡是自己的家,也感覺不到家裡的溫暖。
那麼多過來人都在用他們的經歷告訴我們,寄養孩子並不是為孩子好,再苦再難,爸爸媽媽們也請把孩子帶在身邊吧。
《奇葩說》有一期辯題討論親子陪伴,顏如晶說:&34;
是啊,很多父母覺得我放棄了現在對孩子的陪伴,卻拼盡全力為他搏一個將來。殊不知,你現在的放棄,是孩子一生的痛苦,也是爸爸媽媽們一生的遺憾,且無法彌補。
中國青年報曾對全國31個省區16214人進行了&34;方面的問卷調查,數據顯示:
53.4%的人反映孩子容易任性叛逆,49%的人反映孩子性格更懦弱內向,47.7%的人反映影響孩子的活力。
67%的人反映影響親子感情,45.9%的人反映接回來後難以融入家庭環境,57.6%有人反映寄養弊大於利。
62.9%的人希望父母親自帶孩子,72.4%的人認為父母應該多陪伴孩子。
也許,把孩子寄養在老人或者親戚家裡,是某些情況下父母&34;的選擇,比如有的父母忙於工作,實在無暇照顧孩子;有的父母工作環境教育條件有限;有的父母有情感糾紛,沒辦法給孩子提供正常生活環境……但是,無論如何,我們不能忽視寄養給孩子人生帶來的問題和缺陷。
每個孩子都是天使,他們來到這個世上是因為父母的召喚,父母們千萬不要一邊召喚他們前來,一邊&34;地折斷他們的翅膀,讓他們一直活在傷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