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媽媽,我不想住在別人家」父母和被寄養的孩子,都是傷痛的

2020-09-04 習伴

表姐和表姐夫一直在國外工作,他們走時,孩子才一歲,他們走後,孩子由爺爺奶奶負責照看,這一來一去就是整整5年。今年,表姐表姐夫回來了,孩子也已經是個6歲的大姑娘了,表姐看著女兒,眼淚花花地衝過來想抱抱女兒,然而女兒卻被嚇得轉身抱住了奶奶了大腿。

無論爺爺奶奶如何引導,反覆告訴孩子這就是平時和她視頻的爸爸媽媽,可是孩子就是和這從手機裡跳出來的爸爸媽媽親不起來,一旦對視,目光立刻挪開,更別提要爸爸媽媽抱一抱、親一親了。

表姐很是苦惱,她覺得這5年,如此辛苦在國外打拼,都是為了孩子,好不容易回來了,卻和孩子變成了&34;。

其實,現在很多家長忙於工作無暇照顧孩子,或者想給孩子更好的教育資源,於是將孩子寄養在親戚家,以為這是對孩子最好的安排,殊不知,那些被寄養的孩子心裡卻有一堆苦水不知道找誰述。

知乎上有網友根據自身經歷總結了寄養對自己性格的影響,他說:&34;

那些從小被寄養的孩子,在最需要跟父母建立心理依戀感的時候,親子之間的緊密連接生生被距離割斷,他們變成了有爹有媽,卻看不見、摸不著、感受不到父愛母愛的&34;。這種心理上的遺棄感會給孩子帶來很多性格缺陷,而這種缺失是父母掙再多錢都無法彌補的。

網絡上有網友提問:如何看待被寄養的孩子?

回答區裡,有個高贊的答案:被寄養的孩子,是被父母折翼的天使,他們辛苦來到世間,卻與父母相隔萬千,愛成了最大奢侈。

可不是嗎?從小被寄養在別人家,不管別人如何對待這個孩子,他都會有一種被拋棄、不被愛的感覺。很多網友都是在成年後,再回憶起當初被寄養的時光,都覺得就像噩夢一場。

有網友回憶起被寄養時的經歷,表示那時候特別拘謹、特別敏感,時時刻刻都是小心翼翼的,生怕讓別人不開心、不舒服。儘管自己已經很小心謹慎了,但是還是會在意別人的言語或者表情,那種如履薄冰的感覺別提多難受了。

還有高三學生談起寄住表姑家的經歷,自己做事束手束腳,就連吃飯時都不敢夾肉,夾菜也不敢夾太多。那種感覺總結起來就是:壓抑、很壓抑。

還有網友直接說寄養經歷就是&34;,儘管現在已經43歲,可是寄養時形成的&34;等表現一直如影隨形,揮之不去。

不僅如此,這些從小被寄養的孩子,和親爹親媽的感情也很疏離,即便回到父母身邊也和他們親近不起來,心裡總有&34;的隔閡。很多網友說長大後很少回家,因為感覺不到那裡是自己的家,也感覺不到家裡的溫暖。

那麼多過來人都在用他們的經歷告訴我們,寄養孩子並不是為孩子好,再苦再難,爸爸媽媽們也請把孩子帶在身邊吧。

《奇葩說》有一期辯題討論親子陪伴,顏如晶說:&34;

是啊,很多父母覺得我放棄了現在對孩子的陪伴,卻拼盡全力為他搏一個將來。殊不知,你現在的放棄,是孩子一生的痛苦,也是爸爸媽媽們一生的遺憾,且無法彌補。

中國青年報曾對全國31個省區16214人進行了&34;方面的問卷調查,數據顯示:

53.4%的人反映孩子容易任性叛逆,49%的人反映孩子性格更懦弱內向,47.7%的人反映影響孩子的活力。

67%的人反映影響親子感情,45.9%的人反映接回來後難以融入家庭環境,57.6%有人反映寄養弊大於利。

62.9%的人希望父母親自帶孩子,72.4%的人認為父母應該多陪伴孩子。

也許,把孩子寄養在老人或者親戚家裡,是某些情況下父母&34;的選擇,比如有的父母忙於工作,實在無暇照顧孩子;有的父母工作環境教育條件有限;有的父母有情感糾紛,沒辦法給孩子提供正常生活環境……但是,無論如何,我們不能忽視寄養給孩子人生帶來的問題和缺陷。

每個孩子都是天使,他們來到這個世上是因為父母的召喚,父母們千萬不要一邊召喚他們前來,一邊&34;地折斷他們的翅膀,讓他們一直活在傷痛中。

相關焦點

  • 「媽媽,我不想住別人家」被寄養的孩子,是被父母折翼的天使
    無論爺爺奶奶如何引導,反覆告訴孩子這就是平時和她視頻的爸爸媽媽,可是孩子就是和這從手機裡跳出來的爸爸媽媽親不起來,一旦對視,目光立刻挪開,更別提要爸爸媽媽抱一抱、親一親了。  表姐很是苦惱,她覺得這5年,如此辛苦在國外打拼,都是為了孩子,好不容易回來了,卻和孩子變成了&34;。
  • 被寄養的痛只有孩子知道,看完這3點,趕緊把孩子接回家
    相信有很多人都有過在別人家裡生活的經歷,在別人的家生活的感受,應該都逃不過「拘謹」、「不舒服」、「不自在」、「放不開」、「不好意思」等等這些詞彙。是的,我們只是在別人的家裡借住一次兩次,都會覺得難受,覺得很拘謹,那我們就很容易想像到那些被父母長時間寄養在別人家的孩子會有多難受多無助。
  • 從小寄養在別人家的孩子,融不入人家的家庭,和自己父母也不親
    劇中的倪妮,和舅舅家的人儘量維持表面的客客氣氣,甜言蜜語哄人開心。見到父親時也不會親切,沒有生活在一起的親人,都會有種疏離感。因此,她最大的願望就是有個家,對把她當家人的好友,更是兩肋插刀。以前,因為超生,很多孩子從小被寄養在親戚家,現在雖然不存在這種情況,但工作繁忙或者外出打工的家長大有人在。很多孩子不是生活在親戚家,就是和老人生活在一起,童年的成長父母多半是缺席的。
  • 從小就被寄養在親戚家的孩子,過得到底怎麼樣?
    麗麗童年有段寄養的經歷,爸爸媽媽因為工作要各自外出到別的省份工作一年,因為爺爺奶奶年歲大了,就把她送到了離家幾個路口外的姑姑家。那時姑姑家的妹妹剛1歲,照顧自家孩子都有點時間不夠,對她的照顧也就是讓她別餓著不凍著。看到妹妹在姑姑懷裡撒嬌,麗麗也非常想自己的媽媽。
  • 計劃生育中那些被寄養在親戚家的孩子們
    那些年計劃生育嚴,有好多第一胎是女孩,第二胎還是女孩的,為了再生第三胎就把第二個女孩寄養在親戚。一般大多數都會寄往在姥姥家,這還是算好的,如果姥姥家是本村的,離的近些,就會被寄養在遠房的親戚家。雖然也是順利的長大了,可是心靈的傷害卻是終生的。
  • 「爸爸和小三住主臥,我和媽媽睡次臥」:兩個媽媽的日子,我受夠了!
    因為2014年2月,小小爸爸和吳老師的兒子出生了!▶12歲,爸爸和小三住進主臥,自己和媽媽住在次臥吳老師帶著兒子找上門,雖然小小和媽媽竭力阻止,但並沒能將第三者攆出去。就這樣,吳老師和爸爸一起住在主臥,而小小和媽媽只能睡在其他房間。一個爸爸,兩個媽媽,兩個同父異母的孩子,在同一個屋簷下生活了6年。
  • 好孩子總是「別人家的孩子」,好媽媽也一樣都是「別人家的媽媽」
    聽我來解釋哈:首先,作為家長看到優秀的孩子,我們總會發出一聲驚嘆:看看,這是別人家的孩子!從這個角度來講的話,其實在孩子眼中是不是也會有「看看,這是別人家的媽媽(爸爸)?」01先跟大家說兩件有意思的事情,是我的親身經歷。
  • 寄養模擬,為孩子鋪就「回家」的路
    在廚房的媽媽耳朵尖,聽見了從門口探出半個身子,「那是誰剛寫英語作業的時候還錯了。」客廳裡大家「轟」的笑起來。寶沙南不樂意了,扭著身子把媽媽推回廚房,「哎呀,媽媽你就別說了」。快開飯了,爸爸掏出錢,「今天有客人,誰去買飲料?」「爸爸,我去我去。」孩子們爭先恐後,最後11歲的姐姐寶福安帶著弟弟妹妹們下去了。「知道怎麼買東西吧?」站在門口,爸爸又叮囑了幾句。
  • 羨慕別人家孩子,先做別人家父母
    「別人家孩子」這個特殊的物種,多少媽媽見了兩眼放光,而且羨慕的咬牙切齒,多少自家孩子活在你的陰影中,甚至懷疑自我。 他們曾多次對著你吶喊:別人家孩子,請別讓我媽認識你。 父母滿眼是別人家孩子的優點,卻只會盯著自家孩子的缺點;那你知不知道,在孩子眼裡你和別人家的父母,又是怎麼樣的存在?
  • 羨慕別人家的孩子,但你是別人家的父母嗎?
    每個人小時候都有一個敵人,那就是別人家的孩子,別人家的孩子長的好看,學習好,又懂事,仿佛我們再用功再努力也無法與別人家的孩子相比較,這個時候就想問一句,羨慕別人家的孩子,但你是別人家的父母嗎?不同家庭會教育出不同的孩子,希望我們不要再用別人家的孩子來進行激勵。
  • 「媽媽,我不想學習了!」這位媽媽的回答,讓無數父母羞愧
    然而,面對記者的採訪,男孩媽媽一臉苦笑,無奈地說道:「孩子今天突然對我說:『媽媽,我不想學習了,學習太累了,隨便做點什麼都行,要不我幫你下麵條吧。』我聽後很生氣,因為我們開飯館很辛苦,我不想讓孩子以後走我們的路。想想那時候,我們就是因為父母讓我們讀書,我們不讀,我們沒有吃學習的苦,現在才會吃生活的苦。」媽媽的話雖然樸實,卻藏著被生活磨礪後的悔恨和對孩子的拳拳深情。
  • 如何拒絕親戚想把孩子寄養在我家?
    講真,如果是好孩子,誰願意寄養在別人家?想把孩子扔到別人家,大多是因為孩子不聽話毛病多,家長管不了也沒時間管他,這種沒耐心、不會教育孩子的家長,大多也生不出、養不出什麼好孩子來。所以說,能拒絕的一定要拒絕,不能拒絕的就是撕破臉也得拒絕。
  • 「爸爸媽媽,我不想你們……」
    在別的父母陪伴子女上網課的時候,同樣身為父母的他們卻奔波在寒風中……為了解決這些「白衣天使」的後顧之憂,石家莊市教育局印發《關於做好醫護人員子女關心關愛工作的通知》。即日起,河北青年報聯合石家莊市教育局推出抗疫系列報導「前方抗疫有你  後方守護有我」,講述他們的真情故事,並共同為這些「衝鋒陷陣」的「逆行者」送去一份放心和安心。
  • 「媽媽,我不想學習了!」這位媽媽的回答,讓無數父母震驚羞愧
    作者:夏天來源:女兒派(ID: nverpai)洞見別讓你一時的心軟,成為孩子一生的遺憾。媽媽,我不想學習了......然而,面對記者的採訪,男孩媽媽一臉苦笑,無奈地說道:「孩子今天突然對我說:『媽媽,我不想學習了,學習太累了,隨便做點什麼都行,要不我幫你下麵條吧。』
  • 沒有一個被寄養的孩子是幸福,即使你掏心掏肺的對他好
    這樣既表達的生氣,又沒能打著孩子。和孩子生完氣後,孩子就給爸爸告狀,說,叔叔打他了,還不給他飯吃。哥哥就問怎麼回事,小李就把事情給哥哥說了,沒有真打著孩子,吃飯時,孩子一直哭, 我們也沒有管他,想讓他自己冷靜一下。結果哥哥知道後,也不說孩子,就不痛不癢的,問了一句,你知道錯了嗎?孩子還很委屈的說,知道了。哥哥又說,你在別人家,知道你受委屈了,我回去給你買禮物。
  • 媽媽,求你了,別再拿我和別人家的孩子比了
    很多孩子都大膽地吐槽親子關係,其中一位女孩說出所有孩子心聲,那就是媽媽總是喜歡別人家的孩子比自己多,總是拿自己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這位女孩說道:「今天我要吐槽的是我的媽媽,因為很多人都在網上聽過,有一個人他十項全能,他什麼都好,他就是別人家的孩子。」
  • 這5種爸爸,讓別人家的孩子羨慕嫉妒恨!請轉給爸爸們
    「我的極限是帶五個孩子和一隻狗,從八點半玩到六點。」有一個愛玩、會玩、肯陪孩子玩的爸爸,孩子的每一天都是新鮮有趣的,無論住在哪裡都是天堂。對孩子來說,最好的家教就是讓他對一切事物保持好奇心,能發現身邊事物的有趣之處,也能領略世間風景的壯美。現在家長大多焦慮,張口閉口奧數班、興趣班,似乎玩與教育不搭邊。
  • 孩子:爸爸我不想!熊爸爸:不!你不想沒關係,可是我就是特別想
    導讀:孩子:爸爸我不想!熊爸爸:不!你不想沒關係,可是我就是特別想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爸爸我不想!熊爸爸:不!你不想沒關係,可是我就是特別想!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別人家的父母」教出「別人家的孩子」
    孩子帶著哭腔說:「我沒有一個好爸爸……」小姑娘哭訴自己心裡的委屈:在爸爸心裡,她是最差的一個,總比不上別人家的小朋友……但是別的小朋友好也是因為家長的努力和陪伴才能那麼好……那些耳邊總是縈繞著「看看你們班小美、張阿姨家小寶、8號樓那飛飛、你涵涵哥哥、媽媽朋友圈看到的 Angela……」的小夥伴們,恭喜你們找到了組織!中國的孩子從小到大,不管願不願意,總會聽到關於別人家孩子的光榮事跡,那些孩子仿佛永遠散發著人性的光輝。談及他們,自己的父母總是一副「恨鐵不成鋼」的架勢,對雙方的差距滔滔不絕。
  • 172名殘孤兒童的3年「家庭寄養」(組圖)
    這一系列問題都是我們在深入寄養家庭後需要解答的問題。越夢惠、天沙嬌和「爸爸」、「媽媽」在一起生活,十分幸福。  這是天河區龍洞村一個農民住宅。10歲的天沙嬌歪歪地躺在躺椅上看電視,而妹妹越夢惠則站在客廳的桌前擺弄著自己的玩具,爸爸媽媽在房間打掃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