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劃生育中那些被寄養在親戚家的孩子們

2020-09-05 高鈣維C

那些年計劃生育嚴,有好多第一胎是女孩,第二胎還是女孩的,為了再生第三胎就把第二個女孩寄養在親戚。一般大多數都會寄往在姥姥家,這還是算好的,如果姥姥家是本村的,離的近些,就會被寄養在遠房的親戚家。雖然也是順利的長大了,可是心靈的傷害卻是終生的。

我有個朋友的妹妹從小就被寄養在姥姥家。母親每個月給姥姥付撫養費,奶粉錢,長大了又付學費。可是妹妹還是不願意回家。逢年過節更願意在姥姥家待著。如果單是不願意回家,也沒什麼,可是妹妹30歲了,卻也不想結婚,似乎也根本沒有要找對象,結婚的打算。跟父母,親姐姐妹妹(把她送到姥姥家後,媽媽又生了一個女兒)幾乎零交流。也許是因為沒有經歷過家庭的溫暖,似乎對家沒有概念,也不想組建家庭。

還有一個作為第二個女兒,被送到了很遠的地方的姑姑家。也是給撫養費,交學費。這個孩子還上了大學。大學畢業後就立馬找了一個對象結婚了。似乎是想要逃離這個不知道是不是屬於自己的家庭。結婚後也很少回家。即使回家也不怎麼說話,不僅不跟自己的爸爸媽媽說話,跟任何人都是冷冰冰的,似乎全世界都欠她的。

還有一個女孩,也是同樣的遭遇,被送到了姥姥家。姥姥老了,隔輩親,什麼事都依著這個孩子。結果這個孩子,任性叛逆,小學都沒有畢業。每天東一下西一下的打工。早早的結婚後,也是每天把婆婆家裡鬧的雞飛狗跳,一會兒吃飯掀桌子,一會兒又鬧割腕自殺。親媽都管不了。脾氣古怪暴躁。

雖然同樣是長大了,也是成年人了,可是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層出不窮。人們常說:小時候受到的傷害,要用一輩子去撫平。我想,在那個特定的年代,有著親生父母卻不能相認,雖然不缺吃喝,可是這些孩子從小所缺的愛,是一輩子也彌補不回來的了吧!

相關焦點

  • 從小就被寄養在親戚家的孩子,過得到底怎麼樣?
    麗麗童年有段寄養的經歷,爸爸媽媽因為工作要各自外出到別的省份工作一年,因為爺爺奶奶年歲大了,就把她送到了離家幾個路口外的姑姑家。那時姑姑家的妹妹剛1歲,照顧自家孩子都有點時間不夠,對她的照顧也就是讓她別餓著不凍著。看到妹妹在姑姑懷裡撒嬌,麗麗也非常想自己的媽媽。
  • 如何拒絕親戚想把孩子寄養在我家?
    講真,如果是好孩子,誰願意寄養在別人家?想把孩子扔到別人家,大多是因為孩子不聽話毛病多,家長管不了也沒時間管他,這種沒耐心、不會教育孩子的家長,大多也生不出、養不出什麼好孩子來。所以說,能拒絕的一定要拒絕,不能拒絕的就是撕破臉也得拒絕。
  • 「媽媽,我不想住別人家」被寄養的孩子,是被父母折翼的天使
    其實,現在很多家長忙於工作無暇照顧孩子,或者想給孩子更好的教育資源,於是將孩子寄養在親戚家,以為這是對孩子最好的安排,殊不知,那些被寄養的孩子心裡卻有一堆苦水不知道找誰述。  回答區裡,有個高贊的答案:被寄養的孩子,是被父母折翼的天使,他們辛苦來到世間,卻與父母相隔萬千,愛成了最大奢侈。  可不是嗎?從小被寄養在別人家,不管別人如何對待這個孩子,他都會有一種被拋棄、不被愛的感覺。很多網友都是在成年後,再回憶起當初被寄養的時光,都覺得就像噩夢一場。
  • 「爸爸媽媽,我不想住在別人家」父母和被寄養的孩子,都是傷痛的
    其實,現在很多家長忙於工作無暇照顧孩子,或者想給孩子更好的教育資源,於是將孩子寄養在親戚家,以為這是對孩子最好的安排,殊不知,那些被寄養的孩子心裡卻有一堆苦水不知道找誰述。回答區裡,有個高贊的答案:被寄養的孩子,是被父母折翼的天使,他們辛苦來到世間,卻與父母相隔萬千,愛成了最大奢侈。可不是嗎?從小被寄養在別人家,不管別人如何對待這個孩子,他都會有一種被拋棄、不被愛的感覺。很多網友都是在成年後,再回憶起當初被寄養的時光,都覺得就像噩夢一場。
  • 從小寄養在別人家的孩子,融不入人家的家庭,和自己父母也不親
    最近熱播劇《流金歲月》裡,倪妮飾演的朱鎖鎖,父親長年在外工作,從8歲開始在舅舅家過寄人籬下的生活。舅舅一家不是傳統影視劇裡特別好的親戚,但也不苛刻,就像我們生活中的普通人,對家裡的外人,不會刻薄相待,大家客客氣氣時常也會關心,但也做不到特別上心,始終是有距離感的。劇中的倪妮,和舅舅家的人儘量維持表面的客客氣氣,甜言蜜語哄人開心。
  • 寵物醫院寄養每天200 有人發現商機開家庭寄養
    寵物寄養費用是按照寵物體重來計算的,普通的家庭寵物普遍漲到了100元左右一天。這樣算下來,7天寄養至少要花費七八百元。家庭寄養興起,過個年賺千元一手三根繩,帶著6隻狗狗一起溜,太霸氣了。大年初一,太陽出來了,小蓄睡不得懶覺,起來去溜狗,今年她家裡寄養了7條狗,加上她自己養的布丁和土豆,總共9條狗。
  • 愛的寄養:80名孤殘兒童有了「新爸媽」
    江背鎮五福社區梅花家庭寄養管理站工作人員正在帶領孩子們玩遊戲。均為蔣煉攝 寄養管理站的老師正在給孩子們上課。 黃宏英(左)上門回訪寄養家庭的孤殘兒童。   這是黃宏英每天的日常工作,她十幾年如一日呵護著這些有身體缺陷的孩子們,為他們找到適合寄養的家庭。通過這些年的努力,五美社區的愛心寄養蔚然成風。目前有80名孩子寄養在該社區的40餘戶家庭中,在寄養家長的關愛照顧下成長。
  • 天津出現培訓專業「寵物寄養師」
    為了促進寵物寄養這個新興行業健康發展,天津市婦女創業服務中心準備在今年3月份培養天津市的專業「寵物寄養師」。     如今,人們把養寵物當成了一種新的休閒方式。養寵物的家庭是越來越多,而且寵物的種類也是各式各樣。特別是今年天津市「狗證」價格大幅度下降,使寵物的飼養更加普遍。而隨之而來的「寵物經濟」也逐漸被看好。
  • 寄養模擬,為孩子鋪就「回家」的路
    從集中供養到家庭寄養、模擬家庭,從沒有家到擁有「大家」,再走向「小家」,可以說是兒童福利領域中傳統養護模式的突破,為更多的孤殘兒童鋪就了又一條回「家」的路。院裡做再好也比不上社會真實環境吃過魚肉,沒見過活魚;吃過雞蛋,沒見過生雞蛋,這些平常孩子司空見慣的生活事物在福利院孩子的眼裡都是新鮮事,就更加罔論如何到超市購物、與同學交流這種需要交流技巧的社會性活動。
  • 福利院兒童寄養家庭過年 專家稱有利培養人格
    對於8歲的小康來說,2011年的春節不一般,他走出福利院,在長沙縣跳馬鄉一戶寄養的家庭裡過年。  捧著玩具模型,邊玩邊笑  2月2日下午,記者來到長沙縣跳馬鄉跳馬村村民易香芝家,這也是小康的新家,他在這裡寄養有半年了。狗「汪汪」地叫了幾聲,小康聽到聲音跑了出來,手裡拿著一個糯米肉團。
  • 幼時寄養姑姑家,長大後回父親身邊,我還能繼承父親的遺產嗎?
    為了給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質生活,有些父母外出打工,因此,無奈之下將孩子寄樣在親戚家中但是在孩子的眼中,有爸爸、媽媽的地方,才是溫暖的家。也許在孩子眼中,和父母一起喝粥的日子,依然可以擁有最簡單的快樂。現在李先生想繼承父親名下的房產,但是不知道自己的成長經歷屬於寄養還是被收養,為此找到「幫傳承」的律師諮詢。
  • 被寄養的痛只有孩子知道,看完這3點,趕緊把孩子接回家
    相信有很多人都有過在別人家裡生活的經歷,在別人的家生活的感受,應該都逃不過「拘謹」、「不舒服」、「不自在」、「放不開」、「不好意思」等等這些詞彙。是的,我們只是在別人的家裡借住一次兩次,都會覺得難受,覺得很拘謹,那我們就很容易想像到那些被父母長時間寄養在別人家的孩子會有多難受多無助。
  • 172名殘孤兒童的3年「家庭寄養」(組圖)
    由於集中養育的模式存在很多弊端,於是家庭寄養理念被引進,福利院的孩子們可能擁有和這幾位老人不一樣的人生。  自從2004年6月1日,廣州市市長張廣寧給10名孤殘兒童進入試點家庭剪彩以來,廣州已經有172名孤殘兒童進入了寄養家庭,到今年,首批為期三年的正式寄養協議將要陸續到期。  這些孤殘兒童的生活過得怎麼樣?家庭寄養能否為67萬孤兒的成長帶來新的方法?
  • 寄養貓咪前的準備,這些小竅門,你都懂了嗎
    每個月中都會有幾天或者在一些特別活動期間,很多診所和收容所都提供打折的微晶片身份牌。所以主人們不用擔心外出旅遊的時候貓咪走失,有了微晶片,就放心外出旅遊吧。你不會遇到很多帶著護照旅行的貓咪,家才是貓咪心靈的港灣。如果它們是人,那麼有些應該是曠野恐懼症患者。因為你的貓咪可能會選擇呆在家裡,那麼選擇請人照顧貓咪是值得考慮的。
  • 青島寄養媽媽無怨無悔12年撫養3名孤殘兒童
    也希望感受和懷抱暖意的人們,帶著「小家」的責任和「大家」的願景,一路前行。   一個寄養家庭和三名孤殘兒童的故事   「2004年7月1日小霞到家,2005年5月24日衛衛(化名)到家,2009年9月25日世俊(化名)到家……」在膠州市裡岔鎮東張應村,提起寄養在自己家的三個孩子,每個細節,張玉花都記得清清楚楚。
  • 史上最長十一來臨 寵物寄養等長假家庭服務火爆
    據百姓網數據統計,9月中旬以來,其平臺上家政服務、寵物寄養等類目訪問量環比上漲16%-18%。同時,招聘板塊也顯示,9月開始,招聘類目中家政、保潔、保姆相關崗位的需求量環比上月增長13%,並於9月最後一周達到峰值。
  • 家庭寄養:他們被親生父母遺棄,卻在這裡得到童年幸福
    李絨絨家是一個孤殘兒童寄養家庭,目前寄養著11歲的黨浩傑、6歲的黨寶天和16歲的黨慶龍,這三個孩子都是因各種疾病從小被親生父母遺棄,後被角杯鄉孤殘兒童寄養站轉到家裡寄養,其中黨寶天(右1)在幾個月大時因腹內臟器損壞,醫生都說養不活,經幾年寄養,目前雖不能自理,但已能走動。像黨寶天這樣的孩子,在山西臨猗角杯鄉張吳村還有74名。
  • 有了爸媽感覺真好 兒童福利院中的新型寄養家庭(組圖)
    清晨5點多鐘,在兒童福利院3號家庭中,此時,媽媽張秀芬已經開始為孩子們準備早餐,爸爸盧戌成在忙著給孩子們穿衣服。因為要上幼兒園,爸爸媽媽每天都要起得很早為孩子們做準備。  對4個孩子來說,有爸爸媽媽關愛的這個家卻不是一個普通的家庭。他們都是本市兒童福利院收養的孤殘棄嬰。在這個新型家庭成立三個多月以來,40多歲的爸爸和媽媽每天都在精心呵護著這個溫馨家庭的孩子們。
  • 家庭寄養困境孩子是社會的文明進步
    南京江寧兩個女童餓死家中、貴州畢節四兄妹自殺……這些悲劇的發生,令人在痛心之餘不禁反思,可以為困境中的孩子做些什麼?那些處於困境中的孩子可以去哪兒?近日,南京出臺困境未成年人寄養家庭評估標準,鼓樓區在南京全市第一個探索家庭寄養這種新型的養育方式,並且面向全區公開徵集寄養家庭。
  • 寄養家庭可領養孤兒
    本報訊(記者王皓)記者昨天從市民政局社會福利處獲悉,市兒童福利院已制定出《辦理寄養變領養工作的辦法》。今後,市兒童福利院寄養家庭的「爸爸媽媽」們,將可以成為法律意義上的真正父母了。  家庭寄養是由民政部門和社會福利機構將孤兒、棄嬰委託正常家庭進行撫養,由政府向寄養家庭支付寄養兒童的生活、教育費用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