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寄養媽媽無怨無悔12年撫養3名孤殘兒童

2020-12-25 大眾網

   從呱呱墜地到年華老去,每個人的身上,無一不顯示著家庭影響的印記。無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家,永遠是人們出發的地方。

   這些年,立足於家庭建設,島城「尋找」了一批「最美家庭」,尊老愛幼、勤儉持家、團結鄰裡、奉獻社會等美德,是這些家庭的底色。無數家庭美德的凝聚,是支撐起民族生生不息的重要精神力量。正所謂「天下之本在家」。

   自今日起,本報推出「最美家庭的暖心故事」專欄,記錄溫暖故事、感人瞬間,希望給冬日的島城增添融融暖意,讓溫暖留在每個人心裡。也希望感受和懷抱暖意的人們,帶著「小家」的責任和「大家」的願景,一路前行。

   一個寄養家庭和三名孤殘兒童的故事

   「2004年7月1日小霞到家,2005年5月24日衛衛(化名)到家,2009年9月25日世俊(化名)到家……」在膠州市裡岔鎮東張應村,提起寄養在自己家的三個孩子,每個細節,張玉花都記得清清楚楚。

   張玉花是一位「寄養媽媽」,從2004年開始,12年來已經和丈夫劉才清照料了三位孤兒和殘疾兒童。今年5月,張玉花劉才清家庭被評為全國「最美家庭」。

   「2001年開始,市社會福利院在我們鎮招募『寄養媽媽』,給院裡被父母拋棄的孩子們一個家。2004年,我報名參加。」張玉花說,每次在電視上看到那些被父母拋棄的孩子,就覺得很心酸,總想著什麼時候自己也能夠幫幫他們,這次有機會,終於實現了她的願望。張玉花希望通過自己的付出,給孩子們一個家,讓他們健康快樂成長。

   2004年,張玉花從市兒童福利院設在鎮上的寄養兒童養護基地抱回了第一個孩子小霞,當時小霞才4個月大。剛進家門的小霞,很快成為夫妻倆的「心頭肉」。為了讓小霞長身體,每天一大早,張玉花或者丈夫,趕在村裡有牛的人家把牛奶送到奶站前,買來新鮮的牛奶給小霞喝。平日裡,好吃的東西一定先給小霞留著。小霞過生日時,上照相館拍照片、買生日蛋糕……張玉花說,「對自己兒子都沒這麼上心」。

   在夫妻倆的精心照顧下,小霞不到一歲就會叫爸爸,一歲多就會背詩,是夫妻倆最疼愛的女兒。2006年3月14日,小霞剛過完生日幾天,就被人領養了,為此,張玉花哭了半年。至今,小霞已經離開夫妻倆十年了,可提起小霞的離開,劉才清這個忠厚的漢子眼中又蓄滿了淚水。

   今年,是劉才清退休的第二年,作為一位教育工作者,劉才清告訴記者,對於寄養的孩子們,自己有更大的目標——培養他們上學、成才。

   寄養在家的第二個孩子衛衛實現了劉才清的這個目標。2005年,12歲的衛衛來到張玉花家,當時的衛衛孤僻、叛逆,成績倒數第二名。

   「為了摸清楚孩子心裡是怎麼想的,我和他一個炕睡了兩個月。」最終,有教育經驗的劉才清「摸」出了衛衛的特點:腦子聰明、好動,得引導著學。於是,劉才清堅持每天給衛衛補一個半小時的課,制定了詳細的作息時間表,掛在門上,以此規範衛衛「好動」的特點。劉才清還每天晚上從學校的圖書室給衛衛借輔導書,「只為讓他學習」。功夫不負有心人,兩年的時間,衛衛從倒數第二名,一路前進到班級前十名。如今,衛衛已經成長為一名中專學校的老師。

   現在,寄養在張玉花家中的孩子叫世俊,不同於前兩個健全孩子,世俊是一名患有唐氏症候群的兒童,十歲的他只有兩三歲孩子的智力。對這個孩子的照料,夫妻倆傾注了更多的心血。

   「世俊剛來家的時候才兩歲多,身體不好,智力也不行。」張玉花回憶,剛到家的世俊,「半年不知道下炕」,生活全靠張玉花一點點摸索,就連大小便都要張玉花記著時間。

   慢慢地,張玉花熟悉了世俊,也一點點地教會世俊洗手、上廁所等生活基本技能。「拿筷子吃飯」就是世俊不久前學會的。張玉花告訴記者,身邊的人支招「餓三天就好了」,可是她卻說「哪能忍下心」,於是餵飯餵了六年。

   因為世俊上廁所還是不熟練,細心的張玉花親手給他縫製了上廁所時穿的開襠褲——夏天的短褲、春秋季的長褲、冬天的棉褲,一年四季,準備得妥妥帖帖。媽媽把世俊生活照顧得無微不至,劉才清這位當爸爸的,又在考慮讓世俊學一個可以傍身的技能,讓孩子以後儘量能自立。

   如今,小霞已經被一戶外國家庭收養,衛衛在青島當老師,逢年過節時會和哥哥——也就是張玉花在中國海洋大學任教的兒子相約「回家」,看看二老、照顧世俊。張玉花和劉才清說,一家人能常聚在一起,就是最大的幸福。(青島日報/青島觀/青報網記者張 晉 文/圖)

相關焦點

  • 愛的寄養:80名孤殘兒童有了「新爸媽」
    江背鎮五福社區梅花家庭寄養管理站工作人員正在帶領孩子們玩遊戲。均為蔣煉攝 寄養管理站的老師正在給孩子們上課。 黃宏英(左)上門回訪寄養家庭的孤殘兒童。   這是黃宏英每天的日常工作,她十幾年如一日呵護著這些有身體缺陷的孩子們,為他們找到適合寄養的家庭。通過這些年的努力,五美社區的愛心寄養蔚然成風。目前有80名孩子寄養在該社區的40餘戶家庭中,在寄養家長的關愛照顧下成長。
  • 172名殘孤兒童的3年「家庭寄養」(組圖)
    從建國起,我們國家一共建了208所兒童福利院,收養了近6萬名孤殘兒童。由於集中養育的模式存在很多弊端,於是家庭寄養理念被引進,福利院的孩子們可能擁有和這幾位老人不一樣的人生。  自從2004年6月1日,廣州市市長張廣寧給10名孤殘兒童進入試點家庭剪彩以來,廣州已經有172名孤殘兒童進入了寄養家庭,到今年,首批為期三年的正式寄養協議將要陸續到期。
  • 家庭寄養:他們被親生父母遺棄,卻在這裡得到童年幸福
    李絨絨家是一個孤殘兒童寄養家庭,目前寄養著11歲的黨浩傑、6歲的黨寶天和16歲的黨慶龍,這三個孩子都是因各種疾病從小被親生父母遺棄,後被角杯鄉孤殘兒童寄養站轉到家裡寄養,其中黨寶天(右1)在幾個月大時因腹內臟器損壞,醫生都說養不活,經幾年寄養,目前雖不能自理,但已能走動。像黨寶天這樣的孩子,在山西臨猗角杯鄉張吳村還有74名。
  • 寄養模擬,為孩子鋪就「回家」的路
    被寄養孩子的教育費用和大額醫療費用由政府承擔。寄養家庭必須履行保障被寄養兒童生活、人身安全、學齡前及醫務教育、為殘疾兒童提供康復訓練等7項義務。寶安區社會福利中心的孤殘兒童家庭寄養工作就在《辦法》出臺後的翌年開始了探索,在這個基礎上於2010年8月又開始探索模擬家庭照料模式。到現在為止參加家庭寄養的兒童共有270餘人次;現有40餘名兒童寄養在20餘戶家庭,5名兒童寄養在1戶模擬家庭。
  • 家庭寄養5年 腦癱兒能正常生活了
    因重度腦癱被遺棄的媛媛,如今與正常孩子幾乎無異  6年時間,鄭州市兒童福利院的家庭寄養模式,讓700多個孩子有了「家」  不過,寄養家庭多不富裕,社會接納意識低,讓家庭寄養模式現狀略顯尷尬  家庭寄養新規12月實施,流浪兒童也將納入範圍 給孤殘兒童一個「家」,你報名嗎?
  • 德興故事,18年收養85名孤殘兒童的最美媽媽
    故事主人公饒美香,18年默默收養85名孤殘兒童。數年前德興人論壇的網友組織一次公益活動。讓大家帶上家裡用不著的舊衣參加,尤其是孩子的衣服。當時不明就裡,現在人家的孩子金貴得很,誰會要別人用過的舊衣?雖如此想,依言各自帶了一大包舊衣。德興雖號稱中國銅都,城卻小。出門走路亦能極方便到達想去的角落。未有塞車堵路的現象。
  • 寄養家庭可領養孤兒
    本報訊(記者王皓)記者昨天從市民政局社會福利處獲悉,市兒童福利院已制定出《辦理寄養變領養工作的辦法》。今後,市兒童福利院寄養家庭的「爸爸媽媽」們,將可以成為法律意義上的真正父母了。  家庭寄養是由民政部門和社會福利機構將孤兒、棄嬰委託正常家庭進行撫養,由政府向寄養家庭支付寄養兒童的生活、教育費用的模式。
  • 讓這些孩子享有家庭溫暖——孤殘兒童問題採訪記
    為此,我國福利機構近年來不斷努力探索,通過家庭收養、家庭寄養、模擬家庭、周末愛心媽媽等多種方式,為這些特殊的孩子找回了家的親情和溫暖。    「媽媽,媽媽,回家!」    10月30日,在洛陽市兒童福利院的康復中心,「媽媽」們正帶著孩子們上訓練課。
  • 廣東中山市兒童福利院嘗試孤殘兒童養育新方式
    他們無依無靠,沒有爸爸媽媽的關愛,沒有溫暖的家,這個特殊群體就是孤殘兒童。生活雖然給予了他們許多磨難,然而他們卻在這裡感受到了家的溫暖和親人的關愛,這裡就是廣東省中山市兒童福利院。據《慈善公益報》記者了解,中山市兒童福利院目前在院兒童451人,殘疾兒童佔95%以上。近年來,福利院大力開展家庭寄養、國內收養、涉外送養等業務,有效提高了兒童的生存和生命質量。
  • 家庭寄養:有幸福,也有疼痛
    □南陽觀察記者李錚孫明哲 本報通訊員王玉 李棟    核心提示    據統計,我國有大約57萬名孤殘兒童,其中有10萬名左右的孤殘兒童生活在福利院,為了讓這些孩子更多地接觸社會,各地一直在探索以各種形式讓這些兒童回歸家庭。
  • 有了爸媽感覺真好 兒童福利院中的新型寄養家庭(組圖)
    清晨5點多鐘,在兒童福利院3號家庭中,已經養成早睡早起習慣的4個兄弟姐妹睜開了眼睛。此時,媽媽張秀芬已經開始為孩子們準備早餐,爸爸盧戌成在忙著給孩子們穿衣服。因為要上幼兒園,爸爸媽媽每天都要起得很早為孩子們做準備。  對4個孩子來說,有爸爸媽媽關愛的這個家卻不是一個普通的家庭。他們都是本市兒童福利院收養的孤殘棄嬰。在這個新型家庭成立三個多月以來,40多歲的爸爸和媽媽每天都在精心呵護著這個溫馨家庭的孩子們。
  • ...標準 家庭寄養評估標準 兒童個人信息網絡保護規定 北京師範...
    原標題:2019中國兒童福利與保護十大進步事件發布  12月12日,中國社會福利與養老服務協會和北京師範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家庭與兒童研究中心聯合發布《2019中國兒童福利與保護十大進步事件》。據了解,今年是第九年發布年度中國兒童福利與保護十大進步事件。
  • 長沙孤殘兒童護理員悉心照顧孤殘孩子15年 孩子們已離不開她
    「長大後想賺很多錢給譚媽媽用」 長沙彩虹孤殘兒童服務中心護理員譚美紅悉心照顧孤殘孩子15年,孩子們已離不開她 11月26日,長沙彩虹孤殘兒童服務中心一服務點的前坪,譚美紅正和孩子們聊天。圖/記者楊旭 近期,多地發生幼兒在幼兒園受到侵害事件,如何照顧孩子的話題引發關注。
  • 來論|寄養家庭評估,需規避細節性傷害
    2014年12月1日,《家庭寄養管理辦法》正式實施。相較2003年制定的《家庭寄養管理暫行辦法》,新規擴大了寄養兒童範圍,同時提高了寄養家庭的準入門檻;突出體現了「兒童利益最大化」的原則,在規範化、人性化和保護兒童利益方面都比此前的法規有了較大進步。
  • 南京市兒童福利院招募寄養家庭 每月付千餘元生活費
    原標題:南京市兒童福利院招募寄養家庭 每月付千餘元生活費   新華報業網訊 昨天下午,市社會兒童福利院在江寧谷裡舉行「我的夢,想有一個家」主題家庭寄養宣傳活動大會,公開向社會招募寄養家庭。  市社會兒童福利院從去年12月設立棄嬰安全島,接收的孩子數量激增,現有孤兒已達到850多名。
  • 福利院兒童寄養家庭過年 專家稱有利培養人格
    雖然因為智障,小康甚至不能回答「1+1」等於幾,但他知道「年」是個令人高興的節日。對於8歲的小康來說,2011年的春節不一般,他走出福利院,在長沙縣跳馬鄉一戶寄養的家庭裡過年。  捧著玩具模型,邊玩邊笑  2月2日下午,記者來到長沙縣跳馬鄉跳馬村村民易香芝家,這也是小康的新家,他在這裡寄養有半年了。
  • 15名孤殘兒童首次在「家」吃年夜飯
    在101號家,愛心父母的兒女從湖北來到中山,和加入愛心之家的4名孤殘兒童一起過年。2月3日,農曆大年廿九。傍晚時分,市兒童福利院的愛心之家,「篤篤」的切菜聲、「譁譁」的流水聲和「滋滋」的炒菜聲,匯成一部「廚房交響曲」。4個模擬家庭的愛心媽媽正忙著為15個孤殘兒童張羅年夜飯。「今年是我們4戶『新』家的第一個年夜飯,我把自家孩子接過來,和弟弟們一起過,可熱鬧了。」101號家、來自湖北的陳如愛邊炒著菜邊說。
  • 茂名市社會福利院院長李蘭:孤殘兒童的「院長媽媽」 堅守23年不離...
    23年來,她堅守在福利院,用心呵護每一個孤殘兒童,用真情和愛心為孩子們營造了一個幸福溫馨的「大家庭」。在茂名市社會福利院,孩子們親切地稱李蘭為「院長媽媽」。她說:「每個人都應該有媽媽,我明白這些孩子的心情,願意讓他們叫我媽媽。希望通過我的努力,每個孩子都可以健康快樂地長大。」
  • 瀋陽市兒童福利院開展孤殘兒童護理急救知識技能培訓(2020/12/07)
    為有效防止初冬時節因氣溫更替引發的多種兒童疾病,市兒童福利院於11月16日開始,開展了為期兩周的「守護童心、呵護成長」孤殘兒童護理急救知識技能綜合培訓,培訓對象為院內寄養家庭家長及全部一線護理人員。本次培訓的主要內容包括海姆立克急救法、特殊教育基礎知識、腦癱康復訓練基礎知識、《兒童權益保障法》等課程,由該院具有多年護理經驗的工作人員進行講解並組織演練。培訓現場,學員通過模擬及實際操作等形式掌握殘疾兒童護理、急救技能,並通過考核測試確保人人過關。
  • 揭秘家庭寄養:福利院截留部分生活費
    孤殘兒童在寄養家庭中生活的很開心。圖/CFP  近日,民政部起草的《家庭寄養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下稱意見稿)出臺並向社會徵求意見,這讓北京大興的村民姬書麗看到了接回「兒子」的希望,就在幾個月前,寄養在她家11年的兩個孤殘孩子被接回福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