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最強小組」踐行的猶太教育
——學霸養成記
今天,不知道什麼原因,腦海裡一直出現女兒上初中的「地表最強小組」。
這個」地表最強小組」,初衷是為孩子們的校外時間而設,讓他們可以在一起做作業學習。全組中考平均分610以上的成績還是有點開心,雖然狀元不是她,也不是我們意料中的他,但是他,也無可厚非。雖然中考微不足道,相較於高考,但它無疑也是一個階段的圓滿,一段學習之路的終點。
一直記得男神講數學題的樣子,一直記得狀元畫各種圖的情景,一直記得女兒分享解題思路的矜持……實際上,這些片段在我的腦海裡都有如此清晰的定格,也難怪女兒他們有時會偶爾QQ「狂歡」一會兒,那段回憶應該已經烙印在靈魂的最深處。
三個一直,讓我想到了猶太人,從古至今,猶太民族湧現出數不清的天才人物:馬克思、達爾文、弗洛伊德、愛因斯坦、孟德爾頌,「猶太文化之謎」一個非常重要的謎底,就是教育。
我來做個對比,來看一看」地表最強小組」接受的教育模式與猶太民族的教育有什麼異曲同工之妙。
一、猶太教育非常重視創新能力的培養
猶太民族教育的核心是提問與討論。地表小組是這麼做的。
猶太人家庭特別注意與孩子的思想交流,孩子一直受到成人的教誨和指導。孩子們可以同成人談話和討論問題,偶爾成人還會和孩子們糾纏個沒完,意在引導他們投入到學習與研究中去。無疑,猶太人出名的口才和智力測試中的高分同這一點是不無關係的。
因為他們的教育理念裡,學習應該以思考為基礎,思考是由懷疑和答案組成的。學習便是經常懷疑,隨時發問,懷疑是智慧的大門,知道得越多,就越會發生懷疑,而問題也就隨之增加,所以發問使人進步。發問和答案一樣重要。
那些」地表最強小組」的學生們,他們是如何把學習小組的作用發揮到極致的呢?
他們把提問、討論、講解多種方法融會貫通,創造了平等的同學關係間的一種互相學習與討論的氛圍,每天有固定的時間,一個人扮演老師在講臺上講解,其他學生可以提問引發大家一起討論,他們之間沒有身份的區別,他們創造了一種大量的互相討論學習的模式,這為他們一天的緊張高效的學習增添了許多樂趣。
這也是他們每天雖然辛苦,但積極向上、陽光四射是他們自帶的標籤的原因吧。
同樣,他們討論的目的並非為了找出唯一的正確答案,重點在於討論的過程,也就是問題的設定、邏輯的整合性等,每一個孩子都在每一個問題中尋求一種自我,一種自我思考的過程,這樣的學習看似時間不如自己專注地學出效率,但是對於講演者而言,涉及到的知識會被完全地消化吸收,永遠不會被遺忘,對於聽講的同還來講,他們通過討論,闡述了自己的觀點,是一種思想的碰撞與交流,還練習了自己的口才。
現在想來,跟猶太人教育孩子多發問,多同父母長輩進行思想交流,還有點如出一轍。
我們來看下面這張圖,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各種學習方法的功效:
最強地表小組的孩子們他們都對學習有一份執著,換一句說,他們都是愛學習的,愛探索,這也是他們為什麼每天12點睡覺不覺得累,不覺得晚的原因吧,因為往往主動會更有樂趣,那映射到我們家庭教育中,父母要多思考,如何激發孩子多提問,如何引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如何引導孩子對未知世界的探索,每一個問題不用去評判對錯,也不用直接給答案,而是讓多種可能在討論與思考中誕生。
有一種教育方法叫「哈柏露塔」(Havruta),有數據顯示,世界上有30%的諾貝爾獎得主、常春藤聯盟的學生, 都得益於這種教育方法。
將這套方法貫穿日常生活,於是就教出了愛因斯坦、史匹柏、扎克伯格等各行各業的翹楚,這也是猶太民族教育孩子的最高原則。
「哈柏露塔」的原意接近英文的fellowship,有夥伴關係、友誼的意思,是兩人一組,透過提問、回答及反駁來進行討論與辯論。但重點不在於辯論輸贏,而是學習如何表達自己、傾聽與思考。它注重培養孩子「由內而外地學習」,可以不需要老師,引導學生自主高效學習。
這種方法,不強調師生關係,而是所有成員以平等的同學關係互相學習與教導。一個人扮演老師,另一個人扮演學生進行討論,老師與學生之間沒有身份的區別,而是在同等地位中,進行大量的互相討論學習。
我想,那些」地表最強小組」的孩子們,他們自己研討的學習方法也是有點「哈柏露塔」的意思的,他們不僅學會了知識,還擁有了表達自己,傾聽與思考的才能,這應該是我們都感到幸運與慶幸的。
猶太人非常重視知識,更加重視才能。他們把僅有知識而沒有才能的人喻為「背著很多書本的驢子。」他們認為,一般的學習只是一種模仿,而沒有任何的創新。
二、猶太民族重視早期教育,將為孩子的一生奠定基礎
「地表最強小組」的孩子們他們無疑也接受了時下最優質的早期教育理念。
有一條猶太格言:「即使變賣一切家當,使女兒能嫁給學者也是值得的;為娶學者的女兒為妻,縱然付出所有的財產也在所不惜。」其目的在於優化遺傳基因,擁有聰慧的下一代。這一點我們沒得選擇,慶幸「最強地表小組」的孩子們都很聰明,智商應該是過得了關的。
猶太女子懷孕時,他們的胎教不僅限於音樂的薰陶,不少身懷六甲的以色列準媽媽都帶著數學課本,堅持做數學題直至孩子出生。從幼兒開始,家長就訓練孩子彈鋼琴、拉小提琴,那是他們的必修課。猶太人相信這些訓練會提高孩子的智商,有助於他們成為天才。按照猶太科學家的觀點,音樂的波動會刺激大腦活動,這就是猶太人為什麼天才輩出的重要原因。
來看看我們的「地表最強小組」,那一場雨中即景的畢業典禮晚會,有點大型晚會的感覺,誰看了也不會相信那些節目出自於15歲的他們,歌詞自寫,樂曲自譜,演奏自成,雖然可能沒有那麼地震撼,但卻足以驚訝到每一個人,到今天,我一直堅信,靈魂相似的人終究會站在一個地方聚首,」地表最強小組」的孩子們,他們個個身懷一技,也許不夠卓絕,但鋼琴手風琴吉他古箏,基本都有一技之長,這或許便是英雄聚首的另外一個因素,可以有一個折射,那就是」地表最強小組」的家長們的教育理念是何其的相似。
三、讀書愛書 猶太民族愛書勝過一切
猶太人的聰明和他們的讀書也是有一定關係的。
我說,」地表最強小組」的孩子們也是一樣嗜書如命。用一句誇張的話,他們中有行走著的字典,有天生的數學家,有天生的畫家,有天生的設計家,有天生的哲學家,還有天生的書痴……
如果你覺得可以,那也開始讓我們家庭教育從讀書愛書開始,像猶太民族一樣。
猶太人孩子的教育從3歲開始的,他們教育的目的不是讓孩子理解文章的意思,而是讓他們背誦,他們認為如果不能培養出一個好的記憶力,今後就沒有辦法學習其他的事物。孩子到7歲開始就開始學習先知書和聖經的基礎知識;到13歲開始,孩子要學完所有的猶太教法的基礎知識。
大多數猶太兒童懂得三門語言:希伯來語、阿拉伯語和英語。從一年級到六年級,孩子們都要學習經濟數學,還涉獵競技體育。因為他們相信,競技體育會使大腦在進行判斷和決策時更為專注。
猶太父母是這樣培養孩子閱讀的:
(1)可以在每天晚上全家一起閱讀的習慣,全家人靜靜地坐在一起,閱讀一些孩子喜愛的書籍。
(2)還可以紛呈孩子定一份報刊和雜誌,並且還要督促孩子自己閱讀。
(3)每周拿出一天時間來共同閱讀報紙,就關心的話題進行討論。
(4)每周抽出一兩天的時間,用一小時的時間同孩子一起玩,或讓孩子參加能促進語言能力的發展的棋類運動。
(5)還可以每周都帶孩子去一次博物館、圖書館或歷史遺蹟館參觀,讓孩子在參觀中學到知識。
四、重視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
「地表最強小組」的孩子們,他們也擁有很強的獨立意識。在父母眼裡他們個個是最可愛的寶,但離開父母,他們卻都能散發出自己的光芒,這光芒照亮了他們前進的路。有一句說,父母不是點亮的火柴,因為這一份光亮會熄滅,最重要的,父母要教會孩子劃火柴,只有孩子自己會劃火柴,他才會在自己迷惘時給自己照亮。
猶太孩子從小在家庭裡便以一種平等的身份和父母相處,直呼父母的名字;他們需要零用錢,就必須幫助家裡幹活。
正是這種平等和獨立思想,使孩子從小認識到,要想生活的舒適,就得靠自己的奮鬥爭取。其實,這些意識深深的藏在猶太人的心中是與這個民族經歷的苦難分不開的。也正是那些苦難使猶太人具有向逆境挑戰的勇氣和毅力。
五、尊師重教根深蒂固
「地表最強小組」對老師的尊崇達到了一種登峰造極的境界。因此,我們還是來從猶太人的尊師重教來感受一下什麼叫登峰造極。
猶太人歷來尊崇學者,教師和有智慧的人享有很高的聲望,在其他民族將王侯、貴族、軍人或商人的地位放在學者之上的時期,猶太人卻認為學者比國王大。對每一個猶太家庭來說,沒有比出一名或幾名博士更為榮耀的了。
在猶太社會裡,教師甚至比父親還要重要。假如父親和教師雙雙入獄,而且僅能救出其中一個人的話,孩子就會決定救出教師,因為在猶太社會裡傳授知識的教師非常重要。
比照猶太人的教育,可以看到「地表最強小組」中國式優質教育,差距或許還很遠,但他畢竟還是驗證了猶太人幾大教育理念的效果,分享給大家,一起打造「地表最強小組」式優秀學生,就這麼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