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教學有望成為高校主流教學模式

2020-09-15 職教圈APP

國內線上教學大致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各階段均與當時的教育技術發展狀況相適應。

前期,線上教學以課外文獻閱讀和線上文字交流為主,教師在學習過程中主要作用是引導和解惑。在此階段,參與師生的基本信息化素養(如打字速度,在線閱讀習慣)對線上學習體驗的影響很大。

2012年後進入MOOC時代,MOOC主要以教學錄像的方式呈現,學生可以在屏幕上看到教師,這讓線上的學生獲得了被「教」的直觀感受。同時MOOC有非常體系化的課程框架,屬於一種完整的課程組織方式,從而給人一種正規的線上學習感受。

在MOOC學習中,教師充足而高質量的教學準備是學生獲得高質量學習效果的保障,但製作MOOC課程所需的繁重工作量以及所面臨的「高技術」門檻,使得許多教師望而卻步。

此次疫情期間,大多數高校教師採用「直播」方式進行教學。我的個人感受是,國內廣大教師群體很快就適應了這種教學方式。直播教學的優勢非常明顯:一方面,教師在直播教學中所投入的幕後工作量相比MOOC課程少很多;另一方面,直播平臺所具有的功能和氛圍,可形成與面授課非常接近的過程體驗。在經歷磨合期之後,師生很快對線上教學駕輕就熟,找到了彼此都舒適的平衡點。

疫情期間,可能大部分師生都是第一次感受和體驗在線教學,而這種體驗在短時間內大量地進行,衝擊了他們對教育教學的認識。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講,國內師生對線上教學的態度和認識已經發生轉變,線上教學活動有望成為中國高校的新常態教學活動,而混合教學有望成為中國高校的主流教學模式。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當前的線上課堂無需改進。而是關於課堂互動性、滿堂灌等問題其實也同樣存在於面授課堂中。

實際上,在傳統的大學課堂中,老師和學生的交流也不多,教學質量本質上還是由教學內容、方式和方法決定的。換言之,學生上課是否聽講,並不取決於傳播途徑(面授或者在線直播),而在於老師的授課水平,否則不能解釋許多在線課程有非常高的選課量。

此外,在線教學是一個不斷適應的過程。在此次前所未有的大規模在線教學的社會實驗中,大部分教師還是新手,首要任務是完成基本授課。在此基礎上,假以時日熟悉之後,才有可能進一步思考如何設計課程、如何增加互動,如何調動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習效率。

隨著高校陸續複課與開學,「線上教學的效果到底如何,能否達到同質等效以及是否會常態化」等問題被普遍關注。

需要注意的是,受益於網絡技術的發展,目前的線上教學與以往的線上教學在形式上已有明顯的差異,線上教學成為多種可選教學活動之一,承擔了教學過程的某一環節。因此,對線上教學質量的評價,對線上教學質量保障的歸因,不能只在全線上教學背景下討論。

近幾個月,許多教師和專家分享了在線教學經驗,比如,提到要明確教學目標、加強師生互動、少滿堂灌等,這些提醒很有必要。

如果要在這些已經廣泛傳播的觀點和經驗之上添磚加瓦,個人有兩個建議:一是教無定法、見機行事。教學應當是靈活的,需根據具體內容和環境進行調整。線上教學並不存在金科玉律,選擇目前最合適的方法,保證教學質量即可。二是量力而行、循序漸進。對於任何的教學變化,師生都需要一個適應過程。親身參與線上教學時懂得需要循序漸進,評論他人的線上教學實踐時最好也換位思考,體諒包容。

疫情期間的網絡授課屬於混合教學的一個階段,是在線教學的一種形式,而MOOC則是一個完整的學習過程,它擁有完整的課程內容、教學理念和教學邏輯,屬於在線教育的範疇。

雖然目前國內高校基本上都將MOOC視為一種教學資源,比如將MOOC視頻學習作為面授課程的輔助組成等,而不是將其作為完整的在線課程來使用。但事實上,MOOC設計的是學生完成課程學習的全過程,視頻只是其中一個環節,學生需要歷經視頻講解、提問討論、練習作業等完整的學習過程來完成MOOC學習。可見,網上直播教學和MOOC二者出發點不同,前者是從學科知識傳授有效性角度來設計,後者是為了讓學生更容易地消化和吸收學科知識。

此外,MOOC這種教學形態,課程質量通常比較高,用戶體驗較好,而實時的直播教學可以根據學生的反饋及時調整教學思路,重在解決生成性問題、啟發思維,查漏補缺,彌補了MOOC在此方面的不足。

因此,無論是從內容上,還是方式上,直播教學和MOOC之間其實不是相互削弱,更多的是一種互補。

MOOC最大的挑戰,還是教師對所授課程的線上教學規律的把握。我國高校的MOOC對面授課程「搬家」情況比較嚴重。其實國內有很多很優秀的教師,他們有很好的教學思路,但是做在線課程,需要有熱情才能將這些好的想法落實下來。如果只是強制性安排做MOOC,老師就會比較被動的應對,也就不會有全身心的投入。

如果教師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熱情與興趣,沒有用心揣摩其所教授的內容在線上教學中的最合適形態,依然按照傳統的面授模式進行授課,那麼在注意力容易分散的網絡環境下,學生將很難保持對這類視頻持續的觀看熱情。

海外名校的一些MOOC做得非常用心,整個課程的場景和內容的編排,像 「電影大片」一樣引人入勝,並且課程教師很善於從生活中的事例切入,使學生感覺課程內容和生活、工作息息相關,這樣的課程設計無疑會更加受歡迎。

解決這一挑戰,需要從開闊眼界開始。在國外,教師發展中心或者教學發展中心非常注重給教師交流提供平臺,經常舉辦各種各樣的針對教師優秀教學實踐交流活動,已經形成一種慣例或者說文化,所以國外教師對於在線學習中的很多模式和形式耳熟能詳,很容易將其借鑑到自己的MOOC製作當中。越來越多的優秀案例形成了可借鑑、可競爭的氛圍,實現了互相啟發,持續創新的良性循環。而在國內,學校的教師發展中心之類的部門也在發揮這樣的作用,大多都是在起步階段。

此外,線上教學的節奏和線下教學的節奏也有所不同,如何把握節奏,並做出適應其規律的課程設計是很重要的。

線上學習與線下學習在某些教學管理方面可能存在明顯的差異,適應線上教學的模式也許在線下教學中完全不能接受。目前國內最大的問題就是有些課程將線下教學的方法生硬地套在線上教學上,所以教學效果不佳。解決思路是須跳出傳統的方式,去尋找線上學習的規律,從而做出適應這個規律的教學方式。

未來課堂應是基於物聯網,它讓學習的理論和實踐結合得更緊密。例如,2006年,MIT對一門電磁學的授課教室進行了學習空間改造,改造後的樣子基本可視為未來課堂的雛形。

傳統學習中,電磁學的理論課和實驗課分開進行。先講理論課,然後去實驗室做實驗。課程改造之後,學生先花20分鐘通過課件學習知識點,然後分組做電磁實驗。有的負責動手做實驗,有的負責觀察,有的負責記錄或其他工作,分工協作下,實驗報告很快就能出來。如果數據與公式不符,可以重新再測。

由此一來,就解決了物理教學的兩大問題:一是過去的理論和實踐課分開進行,理論課學起來比較枯燥,學生不愛聽,做實驗的時候,實驗老師還要幫大家溫習公式、定律等知識點,佔用了實驗的時間。

二是過去經常會出現實驗完成後回去寫報告的時候發現數據與公式規律不符、不能驗證定律正確性的問題。應對這個問題,學生採取的方法往往是編造數據。從科學倫理的角度來說,這是客觀上教唆學生學術作弊。如果學生能夠在課堂上及時發現問題,必要時重新設計實驗方案,調整測量,這才是支持科學探究的學習環境。理論和實踐同時進行的課堂能解決傳統教學中的很多問題,這就是我心目中的「未來課堂」。

AR/VR在教育領域中的應用,即虛擬實境和增強現實,增強現實可能會更快實用。虛擬實境對於教育的意義和作用無法估量,尤其是在理論學習時會發揮極大的作用,如上述MIT電磁學的案例,理論無縫貼合實驗,或者叫即時學習(Just in Time)。

類似的學習模式會在豐富的虛擬實境技術之下衍生出更多,它將學生真正帶入到一種「沉浸」的狀態之中,與過去乾癟枯燥的課堂教學形成巨大的差異,展現出明顯的優勢。

以虛擬仿真教學為例,雖然當前模擬的真實度上會有差異,但實際上教學效果並不太受影響。VR/AR對於理工科實驗或者職業教育來說更加重要,無論是做電子實驗也罷,還是學習修理車輛或者模擬開飛機,都離不開虛擬實境技術的發展,而這些都將成為未來孩子們的神奇學習環境。

摘錄來源:《中國教育網絡》雜誌(9月刊)

相關焦點

  • 汪瓊 | 混合教學有望成為高校主流教學模式
    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講,國內師生對線上教學的態度和認識已經發生轉變,線上教學活動有望成為中國高校的新常態教學活動,而混合教學有望成為中國高校的主流教學模式。 《中國教育網絡》:疫情背景下,社會上對在線教學產生過一些批評,比如對課程的互動性,以及對在線課程的組織是否遵循線上學習的規律等,您如何看待這些批評?
  • 汪瓊:混合教學有望成為高校主流教學模式
    例如在2016年,曾經有一門生物信息學課程被做成一個自適應教學的MOOC。學生在學習這門課的過程中,如果缺乏某些基礎知識技能,該MOOC裡的相關內容可以幫他補習,學習者不用再另外找資料學習。就連最基本的計算機編程知識(如「遞歸」)也有提供,幾乎完全沒有背景知識的學生也可以學習這門課,照顧到所有學生的情況。這種自適應學習看似合理,但其實是有問題的。
  • 考研資訊:一對一輔導有望成為考研輔導主流教學模式
    每到考研季,校園裡都會充斥著各種考研輔導機構的招生信息,各種考研招生宣講更是讓考研報班似乎成為了每個考研人必須要做的事兒。但是考研真的必須報班才行麼?考研報班真的有他們招生宣講中所說的那麼有用麼?報不報班,報什麼班,成為很多考研人糾結始終的一個問題。
  • 教學模式——混合式教學模式
    教學模式——混合式教學模式(1)涵義混合式教學,即將在線教學和傳統教學的優勢結合起來的一種「線上」+「線下」的教學。通過兩種教學組織形式的有機結合,可以把學習者的學習由淺到深地引向深度學習。(2)特徵①這種教學從外在表現形式上是採用「線上」和「線下」兩種途徑開展教學的。
  • 混合式教學模式探索與實踐
    6月27日,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混合式教學模式探索與實踐」教學沙龍活動,在校教師發展中心舉行。活動的主旨為落實五大發展理念,注重培養學生「支撐終身發展、適應時代要求的四大關鍵能力」,推動學校教學改革,培育優秀教學團隊,不斷提升教師教育教學能力,持續提高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質量。
  • iSchools聯盟院校混合式教學模式調研及啟示
    武漢 430072  內容提要:通過對74所iSchools聯盟成員高校混合式教學模式應用現狀的調研,為國內圖書情報學(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LIS)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提供借鑑和參考。
  • 一對一輔導有望成為考研輔導主流教學模式
    在考研巨大的壓力下,一些學生會選擇報一個輔導班來提高學習效率,但是市面上各種輔導班橫行,很多學生不知道該選擇什麼樣的輔導班才能幫助自己更好的考研,這裡新祥旭考研建議您選擇一對一輔導模式的考研輔導班。 一對一輔導班之所以被家長和學生高度認可的原因就是,能夠針對學生的學習備考情況進行針對性教學,大班課上學生有問題很難及時解決自己學習上的問題,但是一對一輔導老師是全程只給一個學生授課,了解了學生的學習情況,這樣就能針對性教學,學習效率就能得到提高,從而提高初試分數。
  • 未來在線教育主流教學模式
    2020年受疫情影響,各大中小學、高校以及線下教育培訓機構全面按下「暫停鍵」。為了能繼續上課,紛紛轉向線上課堂,推動用戶從線下轉移至線上,開啟了一場規模浩大在線化轉型。這幾年來,在線教育行業經歷了大班課、小班課、一對一教學等教學模式,其中雙師直播大班課已成為行業內主流教學模式。在線教育行業雙師模式就是主講老師在大班課上統一教學,輔導老師通過觀看孩子在上課中的狀態,找到學員的興趣和遺漏點所在,及時幫助孩子進行查漏補缺實現精準輔導。
  • 混合式教學模式重塑風險管理課程
    大學是培養人才的搖籃,要培育一流的風險管理人才,就要有一流的風險管理教學,而要有一流的風險管理教學,則要有科學的教學模式。近年來,金融業發展和金融科技的廣泛應用,使得面向知識點的傳統風險管理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要求,必須以提升複雜風險管理能力為目標開展混合式教學,從而適應金融業快速發展對創新型風險管理人才的需要。
  • 高校線上教學模式選擇
    高校線上教學面臨的挑戰持續不退的新冠肺炎疫情,讓已經習慣了面對面傳統課堂教學的高校管理者和教師們措手不及,雖然日常教學中廣大教師也在運用翻轉課堂、平臺資源、電子慕課等教學形式,但那只是輔助和補充,還從未曾這樣全程離開過「課堂」載體,於是面對面教室場景變成了網絡虛擬空間,情緒調動、情感變化以及互動交流受到了深刻影響。
  • 英語混合式教學為落後生提供趕超機會
    人民網廣州5月24日電 由在線教學與課堂教學優勢互補的混合式教學方法正在被各高校認可。在英語教學中如何更好地開展混合式教學,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破解在教學新模式中遇到的難題,近日,來自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廣州商學院、暨南大學等三十多所高校的近百名骨幹英語老師與國內信息技術領域及外語教學領域知名專家進行了研討。
  • 混合式教學 未來學校教學組織的新模式
    「網際網路+」時代,混合式教學必將成為未來學校課程實施的主流模式。與傳統課堂教學相比,混合式教學具有很強的複雜性、不確定性與非線性特點,對硬環境與軟環境都有更高的要求。        在「網際網路+」時代,學校傳統的面對面單向傳輸式現場學習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生長於數字地球上的學生的需求。當前,未來學校的暢想曲已經響起,融合傳統課堂現場學習與網絡在線學習優勢的混合式學習(Blended Learning)將成為未來學校教學組織的主要方式。
  • 混合式教學,未來學校教學組織的新模式
    作者:南京師範大學教師教育學院教授 朱雪梅  「網際網路+」時代,混合式教學必將成為未來學校課程實施的主流模式。與傳統課堂教學相比,混合式教學具有很強的複雜性、不確定性與非線性特點,對硬環境與軟環境都有更高的要求。
  • 基於信息化教學的中職《電工基礎》混合教學模式初探
    信息化教學和混合教學模式的界定信息化教學也稱教學信息化,是指在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手段,使教學的所有環節數位化,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以現代教學理念為指導,以信息技術為支持,應用現代教學方法的教學。在信息化教學中,要求觀念、組織、內容、模式、技術、評價、環境等一系列因素信息化。
  • 混合式教學 未來將成學校教學組織的新模式
    「網際網路+」時代,混合式教學必將成為未來學校課程實施的主流模式。與傳統課堂教學相比,混合式教學具有很強的複雜性、不確定性與非線性特點,對硬環境與軟環境都有更高的要求。   在「網際網路+」時代,學校傳統的面對面單向傳輸式現場學習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生長於數字地球上的學生的需求。當前,未來學校的暢想曲已經響起,融合傳統課堂現場學習與網絡在線學習優勢的混合式學習(Blended Learning)將成為未來學校教學組織的主要方式。
  • 馮務中:思政課「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四項要素
    」就是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雙管齊下、統籌兼顧的教學模式。思政課進行混合式教學模式探索,主要是為了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和參與性。思政課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具有四項要素,一是慕課視頻,主要講解基本知識和基礎理論。二是課堂講授,主要講解疑難問題和高精尖學術問題。三是小班討論,主要進行生師互動和生生互動。四是課下作業,主要鍛鍊學生研究和寫作的能力。這四項要素各有其功能,不能相互取代。
  • 混合式教學:未來學校教學組織的新模式
    在「網際網路+」時代,學校傳統的面對面單向傳輸式現場學習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生長於數字地球上的學生需求。當前,未來學校的暢想曲已經響起,融合傳統課堂現場學習與網絡在線學習優勢的混合式學習(Blended Learning)將成為未來學校教學組織的主要方式。
  • PBL教學模式在高校教學工作中的應用
    PBL教學模式緊緊抓住教師、學生、問題三大要素,解決了傳統教育模式中存在的問題。PBL教學模式有效地解決了當前我國高校擴招過程中產生的問題,提高了高校的教學質量,使大學生在新的教學模式下能夠更好地學習知識,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和思維模式,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水平。同時,PBL教學模式還培養了學生主動學習、自主探究的習慣,促進了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 課堂革命:「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
    因此,傳統課堂教學模式與MOOC教學模式實現優勢互補,「線上」(網絡教學)+「線下」(面授教學)混合式教學模式應運而生。 財政與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崔志坤認為,「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既不是徹底解放教師把課堂遷移到網上,也不是「線上」與「線下」的簡單機械相加,而是通過課前導學、線上自主學習、課堂重點難點講解、線上線下深度討論、過程性考核等方式,將傳統的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模式向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的模式轉變,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興趣,鍛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使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從而取得最優化的學習效果
  • 在線教育成為教學主流,趣趣ABC堅持優化教學質量
    受2020年全球疫情影響,傳統線下教育培訓受到了強大的衝擊,在線教育憑藉著在時間、空間方面的優勢,一度成為教育的主流模式,「停課不停學」也讓所有學生感受到了在線教育的明顯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