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線上教學大致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各階段均與當時的教育技術發展狀況相適應。
前期,線上教學以課外文獻閱讀和線上文字交流為主,教師在學習過程中主要作用是引導和解惑。在此階段,參與師生的基本信息化素養(如打字速度,在線閱讀習慣)對線上學習體驗的影響很大。
2012年後進入MOOC時代,MOOC主要以教學錄像的方式呈現,學生可以在屏幕上看到教師,這讓線上的學生獲得了被「教」的直觀感受。同時MOOC有非常體系化的課程框架,屬於一種完整的課程組織方式,從而給人一種正規的線上學習感受。
在MOOC學習中,教師充足而高質量的教學準備是學生獲得高質量學習效果的保障,但製作MOOC課程所需的繁重工作量以及所面臨的「高技術」門檻,使得許多教師望而卻步。
此次疫情期間,大多數高校教師採用「直播」方式進行教學。我的個人感受是,國內廣大教師群體很快就適應了這種教學方式。直播教學的優勢非常明顯:一方面,教師在直播教學中所投入的幕後工作量相比MOOC課程少很多;另一方面,直播平臺所具有的功能和氛圍,可形成與面授課非常接近的過程體驗。在經歷磨合期之後,師生很快對線上教學駕輕就熟,找到了彼此都舒適的平衡點。
疫情期間,可能大部分師生都是第一次感受和體驗在線教學,而這種體驗在短時間內大量地進行,衝擊了他們對教育教學的認識。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講,國內師生對線上教學的態度和認識已經發生轉變,線上教學活動有望成為中國高校的新常態教學活動,而混合教學有望成為中國高校的主流教學模式。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當前的線上課堂無需改進。而是關於課堂互動性、滿堂灌等問題其實也同樣存在於面授課堂中。
實際上,在傳統的大學課堂中,老師和學生的交流也不多,教學質量本質上還是由教學內容、方式和方法決定的。換言之,學生上課是否聽講,並不取決於傳播途徑(面授或者在線直播),而在於老師的授課水平,否則不能解釋許多在線課程有非常高的選課量。
此外,在線教學是一個不斷適應的過程。在此次前所未有的大規模在線教學的社會實驗中,大部分教師還是新手,首要任務是完成基本授課。在此基礎上,假以時日熟悉之後,才有可能進一步思考如何設計課程、如何增加互動,如何調動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習效率。
隨著高校陸續複課與開學,「線上教學的效果到底如何,能否達到同質等效以及是否會常態化」等問題被普遍關注。
需要注意的是,受益於網絡技術的發展,目前的線上教學與以往的線上教學在形式上已有明顯的差異,線上教學成為多種可選教學活動之一,承擔了教學過程的某一環節。因此,對線上教學質量的評價,對線上教學質量保障的歸因,不能只在全線上教學背景下討論。
近幾個月,許多教師和專家分享了在線教學經驗,比如,提到要明確教學目標、加強師生互動、少滿堂灌等,這些提醒很有必要。
如果要在這些已經廣泛傳播的觀點和經驗之上添磚加瓦,個人有兩個建議:一是教無定法、見機行事。教學應當是靈活的,需根據具體內容和環境進行調整。線上教學並不存在金科玉律,選擇目前最合適的方法,保證教學質量即可。二是量力而行、循序漸進。對於任何的教學變化,師生都需要一個適應過程。親身參與線上教學時懂得需要循序漸進,評論他人的線上教學實踐時最好也換位思考,體諒包容。
疫情期間的網絡授課屬於混合教學的一個階段,是在線教學的一種形式,而MOOC則是一個完整的學習過程,它擁有完整的課程內容、教學理念和教學邏輯,屬於在線教育的範疇。
雖然目前國內高校基本上都將MOOC視為一種教學資源,比如將MOOC視頻學習作為面授課程的輔助組成等,而不是將其作為完整的在線課程來使用。但事實上,MOOC設計的是學生完成課程學習的全過程,視頻只是其中一個環節,學生需要歷經視頻講解、提問討論、練習作業等完整的學習過程來完成MOOC學習。可見,網上直播教學和MOOC二者出發點不同,前者是從學科知識傳授有效性角度來設計,後者是為了讓學生更容易地消化和吸收學科知識。
此外,MOOC這種教學形態,課程質量通常比較高,用戶體驗較好,而實時的直播教學可以根據學生的反饋及時調整教學思路,重在解決生成性問題、啟發思維,查漏補缺,彌補了MOOC在此方面的不足。
因此,無論是從內容上,還是方式上,直播教學和MOOC之間其實不是相互削弱,更多的是一種互補。
MOOC最大的挑戰,還是教師對所授課程的線上教學規律的把握。我國高校的MOOC對面授課程「搬家」情況比較嚴重。其實國內有很多很優秀的教師,他們有很好的教學思路,但是做在線課程,需要有熱情才能將這些好的想法落實下來。如果只是強制性安排做MOOC,老師就會比較被動的應對,也就不會有全身心的投入。
如果教師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熱情與興趣,沒有用心揣摩其所教授的內容在線上教學中的最合適形態,依然按照傳統的面授模式進行授課,那麼在注意力容易分散的網絡環境下,學生將很難保持對這類視頻持續的觀看熱情。
海外名校的一些MOOC做得非常用心,整個課程的場景和內容的編排,像 「電影大片」一樣引人入勝,並且課程教師很善於從生活中的事例切入,使學生感覺課程內容和生活、工作息息相關,這樣的課程設計無疑會更加受歡迎。
解決這一挑戰,需要從開闊眼界開始。在國外,教師發展中心或者教學發展中心非常注重給教師交流提供平臺,經常舉辦各種各樣的針對教師優秀教學實踐交流活動,已經形成一種慣例或者說文化,所以國外教師對於在線學習中的很多模式和形式耳熟能詳,很容易將其借鑑到自己的MOOC製作當中。越來越多的優秀案例形成了可借鑑、可競爭的氛圍,實現了互相啟發,持續創新的良性循環。而在國內,學校的教師發展中心之類的部門也在發揮這樣的作用,大多都是在起步階段。
此外,線上教學的節奏和線下教學的節奏也有所不同,如何把握節奏,並做出適應其規律的課程設計是很重要的。
線上學習與線下學習在某些教學管理方面可能存在明顯的差異,適應線上教學的模式也許在線下教學中完全不能接受。目前國內最大的問題就是有些課程將線下教學的方法生硬地套在線上教學上,所以教學效果不佳。解決思路是須跳出傳統的方式,去尋找線上學習的規律,從而做出適應這個規律的教學方式。
未來課堂應是基於物聯網,它讓學習的理論和實踐結合得更緊密。例如,2006年,MIT對一門電磁學的授課教室進行了學習空間改造,改造後的樣子基本可視為未來課堂的雛形。
傳統學習中,電磁學的理論課和實驗課分開進行。先講理論課,然後去實驗室做實驗。課程改造之後,學生先花20分鐘通過課件學習知識點,然後分組做電磁實驗。有的負責動手做實驗,有的負責觀察,有的負責記錄或其他工作,分工協作下,實驗報告很快就能出來。如果數據與公式不符,可以重新再測。
由此一來,就解決了物理教學的兩大問題:一是過去的理論和實踐課分開進行,理論課學起來比較枯燥,學生不愛聽,做實驗的時候,實驗老師還要幫大家溫習公式、定律等知識點,佔用了實驗的時間。
二是過去經常會出現實驗完成後回去寫報告的時候發現數據與公式規律不符、不能驗證定律正確性的問題。應對這個問題,學生採取的方法往往是編造數據。從科學倫理的角度來說,這是客觀上教唆學生學術作弊。如果學生能夠在課堂上及時發現問題,必要時重新設計實驗方案,調整測量,這才是支持科學探究的學習環境。理論和實踐同時進行的課堂能解決傳統教學中的很多問題,這就是我心目中的「未來課堂」。
AR/VR在教育領域中的應用,即虛擬實境和增強現實,增強現實可能會更快實用。虛擬實境對於教育的意義和作用無法估量,尤其是在理論學習時會發揮極大的作用,如上述MIT電磁學的案例,理論無縫貼合實驗,或者叫即時學習(Just in Time)。
類似的學習模式會在豐富的虛擬實境技術之下衍生出更多,它將學生真正帶入到一種「沉浸」的狀態之中,與過去乾癟枯燥的課堂教學形成巨大的差異,展現出明顯的優勢。
以虛擬仿真教學為例,雖然當前模擬的真實度上會有差異,但實際上教學效果並不太受影響。VR/AR對於理工科實驗或者職業教育來說更加重要,無論是做電子實驗也罷,還是學習修理車輛或者模擬開飛機,都離不開虛擬實境技術的發展,而這些都將成為未來孩子們的神奇學習環境。
摘錄來源:《中國教育網絡》雜誌(9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