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防控期間,一場逐步恢復有序生產的「經濟發展保衛戰」也在巴蜀大地迅速打響。面對企業在復工復產中所面臨的各種難題,我省各地成立了服務專班,一對一為企業掃清障礙,並出臺了多項政策措施。今天,我們就來回顧一下這家位於成都天府新區的新能源車企復工復產的故事。
4月6日,位於成都天府新區的跑詩達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已復產近40天,但分管生產的副總經理謝杏偉還是有隱隱擔憂。
極星成都生產基地副總經理 謝杏偉:我們現在主要的供應商,在歐洲的有義大利、有瑞典、有比利時,隨著國外的疫情逐步擴大,我們有潛在的斷供的風險。
工廠打造的電驅混合動力GT轎跑,如果上遊的原材料斷供,儲備的材料兩周就會用完。企業的這份擔憂,被駐廠服務專員餘紅霞反饋給了工業服務專班。很快,企業就得到了回應。
天府新區極星成都生產基地服務專員 餘紅霞:謝總您看一下,這個是我們從國內找的一些零部件供應商的清單。
像餘紅霞這樣的服務專員,成都3588戶規模以上企業,每戶都有一位。他們都來自機關。在專員的身後,還有工業、服務業等8個專班。企業有難處時,只需「找一個人,說所有事,解各種難」。服務專員不僅要負責「送服務、解難題」,還要落實「送政策」。
此外,成都市經信局還梳理了77項國家、省、市已出臺的惠企政策措施並彙編成冊,通過服務專員送政策到企業。
極星成都生產基地財務負責人 徐露:有他們幫我們去閱讀這些文件並且配合我們工廠的實際情況,幫我們篩查出了很多有利於我們企業減免的政策。我粗略地看了下,像社保減免這一項就已經給我們節約了100多萬。
四川省經濟和信息化廳廳長 朱家德:我們有序復工復產,應該說在全國算是最早的之一。今年根據疫情的發展情況,省委、省政府決定把今年的鼓勵支持市州工業發展的資金在2月份就下了23個億下去,支持企業復工復產。
為切實緩解中小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四川還從加大減負支持力度、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加大財稅支持力度和加大穩崗支持力度四個方面提出十三條具體政策措施。一系列對衝疫情影響的應急政策措施,讓企業「動起來」,經濟「轉起來」,迎難而上,化危為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