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歷史上,日本和俄羅斯可謂一對冤家,時而打打殺殺,時而親親蜜蜜,總是能看到他們活躍在世界舞臺。二戰末的1945年8月底,在日本已宣布無條件投降的情況下,當時的蘇軍仍「依照協定」沿千島群島一路南下。
直到9月2日在密蘇裡號正式籤訂投降書三日後,蘇聯紅軍才匆匆結束佔領齒舞諸島的軍事行動。至此,千島群島南部的四個島嶼成為蘇聯領土。對這四個島嶼,日本稱為北方四島,而俄羅斯則稱為南千島群島。
從稱謂上可以看出,日俄對這四個島嶼的地理界定存在明顯分歧。日本認為,毗鄰北海道的這四個島嶼不屬於千島群島,是日本固有的北方領土;而俄羅斯則堅持把這四個島嶼「划進」千島群島,故稱為南千島群島。
二戰後,作為勝利方的蘇聯當然不容戰敗方的日本顛覆戰後秩序,對這四個島嶼的領土爭議一直保持強硬態度。強勢的史達林曾霸氣指出:「千島群島是無數蘇聯軍人用鮮血換來的戰利品,誰也無權把它們奪走。」
時至今日,日本仍在這一爭議領土上與俄羅斯糾纏不清,其執著的勁頭與「遭遇」類似的德國形成鮮明對比。其實與前蘇聯有領土爭議的國家多了,別說戰敗國了,戰勝國也難討回個說法。那麼,日本人為何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就是為了自討沒趣嗎?
歷史
按日本人說法,千島群島南部的四島「自古以來」就是日本領土。追溯近代歷史不難發現,日本人的說法基本站得住腳,早在17世紀末的日本江戶時代,北海道、南庫頁島和千島群島這些地方還是「蝦夷地」,當時的德川幕府也沒看在眼裡。
而在北方,嗜土的沙俄開始向北太平洋沿岸擴張,期間遭遇國勢正旺的大清,雅克薩之戰後的1689年,沙俄與清朝籤訂了《中俄尼布楚條約》,其擴張勢頭暫時被遏制。隨後,不甘心的沙俄將目光瞄準日本。
從沙俄海軍上校白令發現歐亞大陸與北美大陸之間的白令海峽起,日本近海就開始出現俄國人的身影。18世紀初,沙俄不斷派地質測量專家和學者到千島群島「探險勘察」。1711年,彼得大帝在秘密手諭中專門訓示「探險隊員」:詳細勘察整個千島群島並找到通往日本的航道。
到1721年,沙俄「探險隊」勘察了千島群島,將其中十幾個島嶼「劃入」沙俄版圖。十幾年後的1738年, 「探險隊」再度沿列島南下遊歷了千島群島,將29個島嶼用俄文一一命名,其中就包括「北方四島」之一的色丹島。
沙俄對千島群島的不斷侵蝕最終引發了「日本北方領土問題」,1801年,不堪其擾的德川幕府不得不派兵駐守擇捉島,並立下了「天長地久大日本屬島」標誌。此後幾十年,沙俄從未放棄對日本北方領土的窺視,兩國因千島群島常有小摩擦,但總體還算過得去。
1855年,日本和俄國籤訂了《日俄和親通好條約》,其中明確規定擇捉全島歸日本所有,「今後日本國和俄羅斯國的疆界在得撫島,其以北的千島群島歸俄羅斯,以南的擇捉、國後、齒舞、色丹四島歸日本所有。
雖然下田條約被日本人視為不平等條約,但總算明確了「北方四島」的主權歸屬,這也成為後來日本人喋喋不休的「法理依據」。
1860年代,被架空了幾百年的日本天皇重回權利中心,明治維新後的短短幾十年時間,日本一躍成為亞洲唯一的工業強國。期間,日本認為不必在樺太島(庫頁島)上與俄羅斯糾纏,加快開發北海道才是當務之急。於是,日俄在1875年又籤訂了「庫頁島千島群島交換條約」:雙方確認薩哈林島(庫頁島)主權屬俄羅斯,日本獲得整個千島群島的主權。至此,日本名義上將北千島群島也併入版圖,但未完成實際佔領。
1894年甲午戰爭後,為遏制日本勢力,沙俄聯合法德來了個「三國幹涉還遼」,日本不得已吐出了遼東半島。擋住了日本,沙俄卻將勢力延伸到中國東北和朝鮮北部。日本人豈能咽下這口惡氣,十年後的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一番激烈搏殺,日本以傷亡7萬多人的代價打敗俄國,在雙方搏鬥的關鍵一回合中勝出。
日俄戰爭後,日本不僅「收復」了南庫頁島,還牢牢控制了千島群島,徹底把俄國勢力趕出了朝鮮半島和中國東北。這一次,又輪到俄國人耿耿於懷了,他們在等待時機找日本人算帳。
1945年的雅爾達會議中,史達林提出包括千島群島在內的一連串「出兵條件」。為了使蘇聯儘快對日作戰,美英一一滿足了。當年8月9日,蘇聯廢除1941年籤訂的「蘇日中立條約」向日本發起八月風暴行動。
「滿洲戰事」很快順利結束,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18日,蘇聯紅軍迫不及待向千島群島發起「守門之戰」。19日,得知天皇已下令「終戰」的日軍向蘇方提出停戰請求,英勇的蘇聯紅軍不予理睬,繼續向縱深推進。23日,佔守島日本守軍投降,蘇軍攻下北千島群島。此後,蘇軍一路南下,於28日在擇捉島登陸,1萬多日本守軍不戰而降,色丹和國後島隨後也相繼被拿下。直到9月5日,蘇軍才匆匆結束佔領齒舞諸島的行動。
日本自恃有蘇日中立條約在手,曾寄希望於史達林作中間人調停,幻想「體面而有條件」結束戰爭。然而,當八月風暴伴隨著美國人的原子彈來襲時,日本人徹底死心了,「俄國人果真是出爾反爾,要知道你不僅不調停還背後捅刀子,我們早向美英投降了,也不用挨原子彈了。」
漫長的爭議
「北方四島」在戰後被併入蘇聯版圖,被戲弄的日本當然不予承認。在日本人看來,他們對蘇聯的指責有理有據:有效期為五年的《蘇日中立條約》擺在那,蘇聯進攻日本本身就違反條約的行為,而對北方四島的佔領更是在日本宣布投降後,這就是典型的侵略行徑了。
韓戰期間的1951年,在日本時任首相吉田茂運作下,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與日本籤訂了「舊金山和約」。規定日本放棄1905年《樸茨茅斯和約》後所取得的領土,當中包括千島群島和庫頁島南部。
日本國會通過舊金山合約後,日本人據此堅稱:北方四島不在千島群島之列,故不屬於放棄的領土。然而,千島群島的範圍當時在這個與日媾和的合約中沒有明確界定,而蘇聯也沒有籤署。這也為日後雙方各執一詞埋下隱患。
1956年,蘇聯和日本籤署了《蘇日共同宣言》,蘇聯同意「讓渡」佔總面積7%的齒舞和色丹兩島,而前提條件是兩國先締結和平條約。
也是,二戰結束十年了,日本和蘇聯法理上仍處在戰爭狀態。對蘇聯的讓步,日本絲毫不領情,執意要求一併歸還四島。就這樣,雙方談判陷入僵局。
1960年,日本和美國搞了個安保條約,規定美國有權在受日方管轄的領土駐軍。這下赫魯雪夫不幹了,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鼾睡,「讓渡」你倆小島可不是讓你建美軍基地的。於是,在《日美安保條約》籤署後,蘇聯正式照會日本,稱「蘇日共同宣言」不算數了,南千島群島今後不在雙方談判範圍內。
日本「索島」之路可謂艱辛,此後幾十年一直執著討回北方四島。1981年,日本專門將2月7日定為「北方領土日」,此後每年都舉行相關活動。戈巴契夫時代,蘇聯「承認兩國間存在懸而未決的歷史問題,同意通過談判解決北方四島爭議」讓日本人燃起了希望。
1991年4月,戈巴契夫訪日,彼時的蘇聯已大廈將傾,而日本正處於經濟全盛期。當時有媒體報導稱,戈巴契夫準備「陸續」歸還四島,條件是日本支付2000億美元的對蘇「援助」。然而,面對現在看來是最好的一次歷史機遇,日本人又不停地討價還價,不僅只願意出280億美元,還提出一併還島,分期付款。最終,談判再次不歡而散。
蘇聯解體後的1993年,葉爾欽到訪日本,隨後籤署的《東京宣言》確認:「1956年《日蘇聯合宣言》中蘇聯所作的交還北方兩島的承諾繼續有效」,這讓日本人又燃起了希望。然而還沒等到好的機遇,普京時代到了。
在索要「北方四島」的近70多年中,日本人可謂仰俄鼻息,俯首聽耳,一會兒向俄羅斯表示無意顛覆戰後國際秩序,一會兒拍胸脯保證絕不讓歸還後的北方四島成為美軍基地。然而,伴隨著普京那句「俄羅斯不做領土交易」,雙方就此進行的談判又一次次陷入僵局,日本人的夢似乎該醒了。
時至今日,俄羅斯只承認「雅爾達協定」,據此對南千島群島「擁有無可爭辯的主權」,至於日本提出的其他歷史條約、宣言等,俄羅斯一概不認。折騰了半個多世紀,連日本人自己都承認,解決北方四島的最佳時機還未到來,而這恐怕永遠也不會到來。在這個憑實力說話的世界,對俄國人有著深入了解的日本人應該清楚,從俄羅斯索回「北方四島」大概是自己想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