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間,學校全面貫徹全國教育大會和新時代全國高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精神,深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主動適應高等教育發展新形勢和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新要求,秉承「船魂」精神,弘揚「篤學明德、經世致用」校訓,培養具有「吃得了苦、扎得下根、聚得齊心、幹得成事」特質的人才,人才培養質量穩步提高。
出臺《「課程思政聚合行動」方案》《課程思政建設實施方案(2020-2022)》,持續實施「課程思政聚合行動」。成立課程思政工作領導小組,建設「1+1+1」課程思政課程群,深度挖掘各學科專業課程及各教學環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強化價值引領,厚植育人底色,實施「課堂、網絡、實踐」三位一體課程思政教學項目。實施青年教師「三個一」工程,依託黨的基層組織匯聚育人合力,將發揮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情況、協調育人效果納入《二級黨組織黨的建設綜合考核辦法》。
逐步形成「系統化、精準化、特質化」的行業特色型高校素質教育模式,形成了五步進階、涵養特質的培養路徑;實施文明修身工程、讀書明德工程等素質教育六大工程,構建「一核心四模塊四驅動四協同」的誠信教育體系,通過認知、養成、實踐等育人體系加強友善教育;深化與船舶行業、科研院所合作,發揮校友積極作用,助推大學生成長成才,構建「三全育人」工作新格局。
不斷拓展優質生源基地建設, 通過「校園開放日」「流動船模館」、專題講座、「優秀學子母校行」「我和江科大的故事」「共建創新實驗室」「生源地中學合作專人負責制」等重點項目推進,學生生源質量得到不斷提升。近幾年,在投放招生計劃的30個省份中,超省控線20分以上省份超過20個;2020年鎮江校區在江蘇省內本一批次錄取分數線與2016年相比較,理科提升8分、文科提升4分。
建立本科專業預警與動態調整機制。制定《本科專業結構優化與發展規劃(2015-2033年)》(試行)及《本科專業預警與動態調整實施方案》《本科專業目錄指南(2015-2033)》等校級文件,實施專業辦學狀態監測。十三五期間,共增加14個新專業,其中包括人工智慧、機器人工程、智能製造工程及大數據管理與應用等11個「新工科」專業,專業布局與時俱進,專業結構進一步優化。
以「雙萬」計劃為契機,提前謀劃,科學設計,超前布局,有計劃、有重點、分階段組織實施一流專業建設工作, 「十三五」期間,我校新增國家一流專業8個,省特色專業18個。
我校新增國家一流專業
序 號
專業名稱
1
船舶與海洋工程
2
焊接技術與工程
3
自動化
4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
5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
6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7
工業工程
8
應用化學
全面開展一流本科課程建設。構建了校級—省級—國家級梯次遞進的重點課程建設體系;組織制定了「走向深藍」系列「金課」建設規劃(共50門課程);遴選13門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校級重點培育建設課程,另有13門課程被江蘇省遴選為立項建設的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學校獲認定首批國家一流課程6門(其中:線下課程1門,線上課程4門,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1門)、省一流課程7門。
「十三五」期間,「材料科學與工程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獲批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獲批省級創新創業實踐教育中心建設點1個,新增省級示範中心1個,全校擁有實踐教學基地300餘個。此外,獲省教學成果獎一等獎2項、二等獎3項,省教育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2項,省研究生教改成果獎2項,省高校研究生創新計劃項目126項。
「十三五」期間,學校積極構建以學科競賽為牽引、以本科生創新計劃為核心、大學生科技文化節為基礎分層推進的「金字塔型」創新素質培養體系。本科生創新計劃工作全面推進,共資助本科生創新計劃2379項,其中552個項目獲江蘇省教育廳經費資助,共計8700餘名學生參與到科研項目中,累計發表研究論文565篇、申請專利338項、完成實物模型562個。獲「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國賽銀獎1項、銅獎6項;獲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國賽二等獎8項;獲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特等獎6項;獲「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全國特等獎1項、一等獎2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8項,獲「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全國金獎1項、銀獎2項、銅獎4項。此外,獲批省優秀研究生工作站38個;獲得研究生相關競賽國家獎9項,省級獎22項。
成為「留學江蘇目標學校」,在校留學生規模達到729人,具有海外訪學交流經歷的學生達578人,佔在校生2.59%;有計劃地開展拓展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工作;中烏、中澳2個合作辦學項目順利通過「江蘇高校中外合作辦學高水平示範性建設工程」終期驗收;與俄羅斯奧加遼夫莫爾多瓦國立大學合作舉辦的能源動力專業碩士研究生教育項目獲教育部批准。依託中烏合作辦學項目成功獲批「江蘇省教育廳首批中外合作辦學平臺聯合科研項目」1項。發展優質海外合作夥伴達到47家;建成留學生優質生源基地7個。
高等學歷繼續教育招生總人數3.18萬餘人,畢業生總人數近2.3萬人,社會培訓量達2.5萬餘人,獲江蘇省優秀繼續教育院校稱號,獲批3個省級成人高等教育特色專業和9門江蘇省成人高等教育精品共享課程。積極開展政產學研合作,爭取設立了國家級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基地、江蘇省產業人才培訓示範基地、江蘇省軍轉幹部培訓基地等12個培訓平臺,為行業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智力支撐。
借鑑國際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思想理念,高水準地重構2018級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落實「四新」建設思想,獲批教育部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2項、新農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1項。
落實「一流本科教育行動計劃」,出臺《專業類招生、大類培養與專業分流實施方案》,設置10個招生專業類、17個培養大類,實施「1+3」人才培養模式,深藍學院選拔「深藍學子」,全程開展「高階課程+素質拓展+國際交流」的模塊化培養和全程化的學術導師制培養。
實施輔導員職級制,強化「五個一」崗位要求,加強隊伍專業化、職業化建設。獲江蘇省高校輔導員優秀工作案例一等獎2項,江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優秀論文一等獎3項、全國獎項4項,獲江蘇高校輔導員年度人物提名獎2人、入圍獎3人,獲輔導員素質能力競賽省級複賽三等獎3人。
加強學生日常管理,做細做實分類教育及幫扶工作,成立大學生事務與發展中心,為學生提供一站式服務。構建立體的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形成 「三位一體」的資助格局和「多元混合」資助模式,學校連續獲評「全省學生資助工作績效評價優秀」單位。
充分發揮各學院、系、專業教研室、班級各層級力量,打造「就業輔導員+心理輔導員+就業指導教師+專業課教師+校友」工作矩陣,加大就業指導工作的落實力度,就業指導由「一對多」轉變為「多對一」,提升崗位精準性,最大程度實現畢業生的高質量就業。
全方位組織「線上線下」結合的立體化就業服務,實現「線上+線下」雙線渠道求職服務,推動招聘面試從「群面」向「獨面」轉變,優化網上就業服務,使畢業生掌握線上應聘技巧,提升線上就業能力。
「十三五」期間,畢業生就業質量穩步提升。畢業生就業率保持在98%以上,2020年受疫情影響,本科畢業生年終就業率為94.38%,位居江蘇本科高校前列。
審核|毛暉
校對 | 王琳
統稿 | 文軒
排版|王文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