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折射水靜流深的特殊關係:中亞兩大國為何率先與德國復航

2020-12-25 澎湃新聞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疫情暴發後,眾多國家開始採取限制入境、中斷交通等方式嚴防輸入性病例,中亞五國亦復如是。8月開始,隨著疫情逐漸得到控制,中亞兩個地區大國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開始放開與外部的隔離,目前已同多個國家恢復航班。有意思的是,哈烏兩國的復航名單透露了在疫情暴發前某個歐洲國家與這兩個中亞大國之間鮮為人知的密切關係。

疫情稜鏡下凸顯的特殊關係

哈薩克斯坦與烏茲別克斯坦兩國9月均調整了自己的入境限制政策。據哈公共衛生部門9月18日消息,

中國、泰國、

蒙古國、

馬來西亞、

中國香港、

韓國、日本、

新加坡、德國等12個國家和地區被哈方列入「一類國家和地區」,來自這些國家和地區的人員入境哈薩克斯坦時,只需進行體溫檢測和填寫調查表。烏官方也於同日作出決定,自10月1日起取消邊境限制,恢復出入境自由。同時,烏根據各國疫情形勢,將入境人員來源地從低風險到高風險分成綠、黃、紅三類。「綠色國家」包括

中國、泰國、馬來西亞、韓國、

匈牙利、拉脫維亞、奧地利和

日本

等,來自這些國家的人員(包括在該國逗留超過14天的其他國家公民)入境烏茲別克斯坦時,除有新冠肺炎症狀者外無需隔離。

在哈烏兩國開出的「免檢」國家名單中,都包括中國、泰國、馬來西亞、韓國和日本,這與該五國目前都較好地控制住了國內疫情有關。至於名單上的其他國家,則因哈烏「好惡」不同及人員往來需要不同而有所差異。儘管這裡邊有政治方面的因素,但總體上還是科學的,這些國家在新增確診人數的硬指標上大都過了關。但在復航國家的確定方面,科學的因素就明顯退居其次了。

進入8月以來,哈烏兩國已與多國恢復定期客運航班。哈於8月陸續與

阿聯、德國、

白俄羅斯、烏克蘭、

土耳其

復航,9月又與俄羅斯、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復航。烏則於9月與

土耳其、阿聯、德國、

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等國復航。

其中,除中亞本地區國家外,阿聯、土耳其和德國均是哈烏兩國的復航對象。阿聯、土耳其由於宗教、民族和文化上的傳統聯繫,一直與中亞國家過從甚密,因此哈、烏與阿、土復航在情理之中。相比之下,與德國這個在地理、宗教、文化上都相距甚遠的國家復航則顯得有些突兀。目前,德國是唯一一個同時與哈、烏兩國實現復航的歐洲國家,甚至是唯一的西方國家。應該說,正是在疫情這個稜鏡的折射下,德國與哈、烏兩國的特殊關係才顯現了出來。

為什麼是德國?

德國何以成為率先與哈烏兩國復航的歐洲國家?

首先,客觀來講,德國是最具復航條件的歐洲國家。德的病毒感染人數累計不超過30萬例,疫情蔓延情況比英、法、西等國好很多。且其醫療水平先進、疫情監測體系完善、檢測能力強、防疫措施到位,累計死亡人數尚未過萬,與同樣感染量級的義大利相比,德國的死亡率很低。德國在疫情暴發之初就迅速反應,早在4月就控制了疫情蔓延。雖然8、9月有輕微反彈,但情況可控,這是復航的基本條件。

其次,經濟合作方面,德國是中亞各國重要的進口來源國,其對中亞五國的出口額在五國的進口貿易額中均處於前十位,排在德國之前的主要是俄羅斯、中國、韓國、土耳其等國。可見,德國是中亞各國經濟貿易不可或缺的合作夥伴,也是在經濟上對中亞最為重要的歐盟國家。

再者,人員往來方面,德國是中亞去往歐洲的重要口岸,人員往來頻繁,交通運輸聯繫十分緊密。復航後,哈-德很快就恢復到了每日一班,烏-德恢復到了每周一班。

此外,在哈、烏生活著大量的德意志人。德意志民族在18-19世紀因人才引入、殖民等各種原因遷居到了沙皇俄國。後在蘇聯時期,大批德意志人被迫遷至中亞地區,並成為當地人口數第14位的民族。1989年蘇聯最後一次人口普查顯示,蘇聯境內共有203.86萬德意志人,其中95.75萬生活在哈薩克斯坦,17.82萬生活在其他中亞國家。也就是說在當時有半數以上的蘇聯德意志人生活在今天的中亞五國境內,其中47%在哈薩克斯坦。在蘇聯解體之初,德意志人仍是哈境內人數居於第4位的民族。

21世紀受移民政策和自然增長等因素影響,中亞德意志人數開始減少,但仍是哈薩克斯坦人數排名第7位的民族,也是在中亞人數最多的歐洲民族。加之大量在中亞的德意志人後來移民德國,這種聯繫的紐帶一直是促進德國關注和加強與中亞國家關係的重要因素。

也正是得益於此,德國與中亞國家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都有十分良好的互信基礎,一直保持友好的往來關係,最明顯、最直接的體現就是有大量中亞高官赴德就醫。9月20日因新冠肺炎去世的烏副總理烏克塔姆·巴爾諾耶夫在病情趨重後就曾赴德接受治療。同時德國還是哈薩克斯坦民眾青睞的移民目的國。哈國民經濟部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該國國民遷至德的人數佔總移民數比重的第二位,僅次於俄羅斯。

最後,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點,即德國是傳統的陸權國家,在地緣政治上歷來就重視中亞。

德國地處歐洲中部,強鄰環伺的地理特點令其在制定對外政策時喜好和善於從地緣政治角度出發。這一點已為德國的近現代國家戰略所證明。實際上,國際政治中的地緣政治理論最早即產生於德國。

中亞地區正是因為自身的地緣政治重要性,而歷來受到德國的特別重視。一個大家習焉不察的事實是,「中亞」這一概念最早就是德國學者亞歷山大•洪堡(1769-1859)提出的。不誇張地說,「中亞學」實際最早便是肇始於德國,這也是為什麼沙俄政府會委託洪堡考察和研究與中亞相關的問題。提出「絲綢之路」這一說法的李希霍芬(1833-1905)也是德國人,他在自己討論「絲綢之路」的著作中以各種方式強調,中亞在聯通歐亞時發揮著獨特而難以替代的作用。

柏林與中亞:「靜悄悄」卻富有成果

中亞五國甫一獨立,德國就迅速與之建立了雙邊關係。l991年12月31日,時任蘇聯總統戈巴契夫宣布蘇聯解體後僅六天,德國即宣布承認中亞五國獨立,並很快派出了駐五國大使,是歐洲國家中最早在中亞五國都設立大使館的國家。

2001年「911」事件之後,美國得以在中亞駐軍。2005年安集延事件發生之後,美國對時任烏茲別克斯坦總統卡裡莫夫大加指責。烏政府遂將美軍事人員驅逐出漢納巴德軍事基地。烏美關係急轉直下。與此同時,由於其他西方國家也跟隨和附和美國的批評聲調,卡裡莫夫對西方國家由歡迎轉為拒斥和警惕。然而,在此期間,烏德關係卻幾乎未受到上述事件的影響。與美軍被趕出漢納巴德軍事基地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德國被允許繼續租用烏南部鐵爾梅茲(Termez)軍事基地。德還對美加大對烏外交壓力表示擔憂,甚至表示,如果美試圖借基地一事同烏髮生衝突,首先必須得到歐盟的支持。

2007年,德國擔任歐盟輪值主席國,正是在德國的推動下,歐盟與中亞關係進入了新階段。2007年6月21日歐盟審議並通過《歐盟與中亞:新夥伴戰略》。此後,德國一直與中亞國家保持著良好的互動。2007-2019年間,中亞五國領導人均曾至德國進行國事或高層訪問。德國領導人亦多次出訪中亞國家,2008年至2016年間,德國前總統高特和史坦邁爾,以及德國總理默克爾先後訪問過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在領導人的會面中,德方都曾表達過與相關國家加強雙邊關係、促進經濟合作的意願。

綜上所述,德國歷來重視中亞地區,且其對中亞的政策是獨立的,受美國和其他歐盟國家影響較小,且能從自身需要和意願出發影響美國和其他歐盟國家的政策。毫無疑問,這其中受到了中亞德意志人這類具體因素的影響,但更有出自地緣政治戰略的深層考慮。

毋庸諱言,在後疫情時代,中亞依舊是德國對外戰略的重要部分,而中亞地區國家也將繼續保持與這一域外國家的特殊互信和友好關係。最後要強調的是,我們過去是不是或多或少對德國這類國家的中亞政策有所忽視呢?如果不是在疫情稜鏡的折射下,德國與中亞國家關係的光芒有所展露,柏林與中亞國家的關係大概依然是「靜悄悄」卻富有成果的。水靜而流深,未來是否仍舊如此,我們拭目以待。

(榮土木,復旦大學發展研究院博士後;趙文捷,上海外國語大學歐亞班研究生)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德國為何沒成超級大國?疫情時瑞士遭遇與四維分析,可知真相
    然後,我發現,自詡與歐洲領袖國度的德國,他們居然打劫了瑞士進口的醫療用品,如此格局,如何能扛鼎歐洲?基於有限的格局,我又想了想,突然明白了,為何德國這個優秀強悍的國度,一直都沒有成為超級大國。不過將這一切都歸咎于格局大小,當然有失偏頗,這裡我用三維分析,說下除了格局之外的另外根源。
  • 歐美大國中,為何德國的海岸線最憋屈?
    在歐美的主要大國中,海洋形勢最不利的是哪個國家?歐美大國中,美國的海洋形勢最為優越,西鄰太平洋,東鄰大西洋,北(阿拉斯加)鄰北冰洋。因為德國與北部的丹麥有陸地接壤,德國的岸線被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部海岸線面對的是波羅的海,而波羅的海和地中海差不多,相對比較封閉。波羅的海國家的船隻要進入大西洋,必須經過丹麥與瑞典之間的厄勒海峽、卡特加特海峽,丹麥與挪威之間的斯卡格拉克海峽,才能進入北海。
  • 疫情下郵輪紛紛破產,復航之路在何方?林珊珊預測「復航時間」
    今年6月中旬,西班牙最大的郵輪運營商「伯曼郵輪」宣布提出破產重組申請,成為第一家因疫情破產重組的郵輪公司。那麼為何疫情對郵輪行業的打擊會如此沉重?為何伯曼郵輪破產是必然結果?郵輪復航,又路在何方?一起來看疫情下伯曼郵輪及郵輪行業到底經歷了怎樣的「寒冬」,以及林珊珊對上述話題的詳細分析。
  • 大國關係「新常態」及良好外部環境營造
    疫情影響下,世界經濟普遍下滑,逆全球化思潮蔓延,保護主義、單邊主義加劇,這些都將對我國發展大環境產生重要影響。同時,我們也面臨著重大戰略機遇。對此,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應繼續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新型國際關係,積極運籌穩定均衡的大國關係,發展與周邊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合作,為中國未來發展創造良好外部環境。
  • 海洋光譜號近日停靠上海母港 遊輪在中國率先復航曙光在望
    中新網上海新聞6月1日電(李佳佳)由於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發
  • 韓和元:大國崛起招致的危險及應對——德國崛起初期的應對和啟示
    也正是基於這種認識,我於2011年寫的,於次年3月出版的我的《全球大趨勢2:被債務挾持的世界經濟》一書裡,曾就中美關係做過如下研判(見:為何開口閉口都是西方學者?):「隨著中國經濟高速發展,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越來越重要,這一切都無可避免地對現有的國際政治格局形成衝擊。
  • 年產10億噸,作為鋼鐵大國,中國為何被澳洲擊中軟肋?
    那中國為何會被澳大利亞在鐵礦石上反將一軍呢? 年產10億噸,位居世界第一 鋼鐵作為工業化基礎原料,在國家經濟發展中發揮在巨大的作用。自建國以來,我國鋼鐵年產僅16萬噸,到2013年,我國鋼鐵產能突破10億噸,位居世界第一。
  • 「特殊通道」折射中歐抗疫合作的速度與溫度
    近日,中國「戰」疫以來從武漢開出的首趟中歐班列抵達德國杜伊斯堡。這趟班列因其多重「特殊意義」而備受矚目。 中新社報導,首先是其搭載了可解歐洲多國抗擊疫情和復工復產「燃眉之急」的防疫物資。特殊時期需要特殊的通道。為此,在中歐班列馬不停蹄地恢復運營之外,中德之間還在本月初開通了「空中橋梁」,以包機直飛的方式運送急需的防疫物資。德國聯邦政府專門在官網發文,對這一進展表示歡迎。 「『一帶一路』合作恢復常態對德國政府而言意義非凡。」
  • 【問答】漢莎復航為什麼不使用A380?
    既然緣分到了,允許金主大人您點一回菜:您有什麼一直想知道的跟德國生活工作學習相關的問題嗎?提出來一個,私信發給神經君,將會得到一份正正經經形成文章的解答。讚賞後兩天內不提問則視為放棄權利。這個問題吧,勉勉強強與「德國生活工作學習相關」,所以神經君也就勉勉強強試圖答一答吧。封面題圖:兩機型相逢,來自漢莎航空官推註:非專業意見,不保證準確性,別當真。到目前為止,漢莎航空公司本身(不包括旗下其它航空公司)共復航了每周三個航班:兩班往返法蘭克福和上海浦東機場,一班往返法蘭克福和南京祿口機場。
  • 德國為何不願制裁土耳其?聯手法國歐盟無人可比,撐不起大國形象
    如果論到國際地位的話,德國雖然談不上有多大的名氣,但是德國在歐盟之內影響力非常大,幾乎擁有與法國一樣的地位,如果德國願意的話,在國際社會當中也有相當大影響的,完全可以以整個歐盟為後臺,但是在許多人眼中德國失去大國之風!
  • 全球主要郵輪公司暫停運營及復航日期匯總
    Dream cruises星夢郵輪:探索夢號7月26日臺灣開始復航。Cruises水晶郵輪:2021年1月3日 Viking Cruises維京郵輪:2021年1月1日 Disney Cruise Line迪士尼郵輪:11月1日 Celestyal Cruises星瀚郵輪:2021年3月6日 Hurtigruten海達路德:6月復航後爆發疫情
  • 中美關係低迷下:德國大眾投資中國、西門子為中國提供先進技術
    雙滋傳媒總部CEO光哥原創出品德國是歐洲第一大經濟工業強國,中國是亞洲第一大經濟工業大國,兩國有著長期重要戰略合作關係好消息在中美關係複雜低迷下,歐洲第一經濟工業強國德國全面加強中國關係,德國外長公開表態中國將是超級大國
  • 停航9個月,國際郵輪的復航困局與爭議
    自1月底暫停我國大陸港口始發的國際郵輪以來,國內郵輪行業已暫停約9個月,郵輪行業也在積極研究復航的安全健康措施與風險防範機制。然而,在目前全球已復航的郵輪中,仍有部分郵輪因疫情原因而宣告停航,而外界關於復航的爭議也未曾停止。
  • 烏茲別克斯坦復航 來自日韓中以四國人員入境無需隔離
    本文轉自【中國新聞網】;(抗擊新冠肺炎)烏茲別克斯坦復航 來自日韓中以四國人員入境無需隔離中新社努爾蘇丹6月15日電 塔什幹消息:根據烏茲別克斯坦國家抗擊新冠肺炎專門委員會決定,該國自6月15日起恢復國際航空客運,並根據相關國家的疫情局勢實施不同級別的防疫應對。
  • 湖北首批覆航乘務員:專人專組執航,一天兩包中藥
    近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到首批執行湖北省復航航班的東海航空乘務組成員,該乘務人員對記者表示:「結束交通管制後,湖北出行的乘客正在逐漸增多。本以為其他省份的乘客對湖北省登機的乘客會有所顧忌。事實並非如此,其他乘客並沒有對湖北上機的旅客表現出排斥,更沒有去歧視,相反還表現出很多的友善。」
  • 35萬朝鮮人生活在中亞,他們為何要來這裡?
    他們並不是自發自願移民到中亞的,是當時的政治、經濟環境造成的被迫遷移,與朝鮮王朝時期的腐敗統治、日本帝國的侵略壓迫,以及前蘇聯的強制移民政策脫離不了關係。究竟朝鮮族與前蘇聯有著什麼樣的關係?他們又為何被驅逐至中亞呢?
  • 全球17個發展大國群體性崛起 推動大國關係調整
    全球30大經濟體中有12個是發展中大國,其中前10大經濟體中,新興力量佔了3個。一批發展中大國的率先快速發展,為廣大中小國家的發展產生激勵和示範作用,使它們匯入到和平與發展的歷史潮流中,並通過自主發展與合作發展相結合,正在改變發展中國家群體在國際產業分工體系中的地位。  其三,推動區域、次區域和跨區域經濟合作發軔變革性活力。
  • 聞旅縱覽 | 海南離島免稅新政首周購物4.5億元;郵輪公司紛紛宣布復航重啟在望
    國民黨「立委」洪孟楷表示,各國都在商討沒有疫情狀態下的旅遊泡泡圈,但不論是「外交部」或者「交通部觀光局」卻毫無作為。臺北的六福客棧及翡翠灣福華大飯店、臺南的大億麗致等全臺至少19家大型飯店,遭受疫情重擊而歇業,影響人數難計量。
  • 聯手俄羅斯、力挺世衛、撤掉臺灣地區旗幟:德國走向世界政治大國
    ,他們也希望歐洲盟國也加入美國的陣營當中,然而德國卻率先對川普說不,這讓川普很受傷害,說明美國的單邊主義政策非常的不得人心。德國撤掉臺灣旗幟最近德國的外交部網站上撤掉了臺灣地區所謂的"青天白日旗",他們的外交部發言人布洛伊爾稱,這是德國政府堅持"一個中國"原則。面對一些記者以巴勒斯坦不是獨立的國家,網站上卻有該國國旗的提問,該位發言人說兩者的性質完全不同,他還說他們會考慮將代表臺灣地區的建築物和風景點作為圖片來介紹臺灣地區。
  • 又有多家境外航司復航中國,中國成為許多國家解封後的首選?
    據環球時報7月29日報導數據顯示,中國國內航班起降量距離疫情前水平僅差約10%[2],航班數量位居全球首位,復甦情況領跑全球。 在我國疫情形勢發展向好、旅遊需求持續反彈的情況下,全球多國航司優先計劃加入復航中國的隊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