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萬朝鮮人生活在中亞,他們為何要來這裡?

2020-10-18 環球情報員

    中亞朝鮮族
    作者|三木七
    責編|Thomas

    朝鮮族是朝鮮和韓國的主體民族,長期以來都居住在朝鮮半島。但朝鮮半島並不是朝鮮族唯一的聚居地,有約700萬海外朝鮮族同胞分散在世界各地,大約是160多個國家,主要集中在中國、俄羅斯、美國、日本以及中亞。

    ▲朝韓兩國以外的朝鮮族同胞分布最多的國家

    朝鮮族遷入各國的原因迥乎不同,有因為經濟原因主動遷移的,有的因為政治原因被迫遷移,而中亞地區的35萬朝鮮移民則屬於後者。他們並不是自發自願移民到中亞的,是當時的政治、經濟環境造成的被迫遷移,與朝鮮王朝時期的腐敗統治、日本帝國的侵略壓迫,以及前蘇聯的強制移民政策脫離不了關係。

    究竟朝鮮族與前蘇聯有著什麼樣的關係?他們又為何被驅逐至中亞呢?

    ▲「中亞高麗人」



    一、朝鮮族移民俄國遠東

    朝鮮半島歷史上出現過三次統一王朝,第一次是新羅統一三韓;第二次是高麗王朝結束「後三國鼎立」局面;最後一次是李成桂推翻高麗政權建立李氏王朝(1392年-1897年)。

    李氏王朝統治朝鮮半島長達500多年,統治時間雖長但政權在後期卻並不穩固,因為王朝內部分化嚴重,經常發生黨爭問題,還爆發過很多次政變,而近代最為著名的就是甲申政變。

    ▲甲申政變是李氏王朝開化黨發動的,目的是為推翻大清(宗主國)統治並奪取閔妃政權,其背後勢力是日本

    1884年,開化黨在日本的支持下發動甲申政變,清朝雖派兵鎮壓成功,但給了日本在朝鮮平起平坐的機會,因為日本藉機與清朝籤訂了朝鮮撤兵條約,條約規定任何一方派兵朝鮮都要通知對方,相當於削弱了大清對朝鮮的宗主權,為甲午中日戰爭埋下了伏筆。
     
    東學黨起義是甲午中日戰爭爆發的導火索,李氏王朝統治時期貪汙腐敗現象嚴重,統治者為了解決國庫虧空帶來的財政危機,編制出田政、軍政、還谷等苛捐雜稅制度剝削農民,導致農民生活苦不堪言,所以農民為了反帝反封建,組織到一起爆發東學黨起義。
    ▲東學黨起義是甲午農民戰爭

    由於起義規模龐大,朝鮮王朝無力抵抗,向宗主國大清政府求助,結果大清出兵平定叛亂之後,日本便以此為藉口發動了甲午中日戰爭。戰爭最後以日本取勝告終,中國勢力被剔除出朝鮮半島,而日本也在這之後加強對朝鮮半島的控制,加快其殖民侵略的步伐。

    朝鮮人民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移民俄國遠東的,除了內憂外患的政治局勢影響之外,還有一部分原因出自北部的大饑荒。朝鮮半島屬多山地形,70%以上土地都是山地高原,可耕種平原面積只有零星幾點,且分布夾雜在山脈之間,不適合大規模農耕。
    而且李氏王朝建立以後,朝鮮人口就一直在增長,從16世紀的400萬發展到19世紀後期的1700萬,形成了地瘠民稠的狀況。再加上北部頻發自然災害引發了大饑荒,所以朝鮮人民為了逃離惡劣的生存環境,才開始陸陸續續向周邊國家遷移。

    ▲朝鮮半島地形圖

    他們的移民首選是中國,但清政府當時正在實施閉關鎖國政策,對東北地區實行非常嚴格的封禁,並不接納屢屢犯越的朝鮮難民,所以那些遷移受阻的朝鮮族,就把移民目標放在更容易接納自己的俄國身上。
    原本朝俄領土是不相連的,俄國東擴之後情況才發生改變。驅使俄國向東探索的動力來自毛皮,因為歐洲對毛皮的需求量很大,而東邊的西伯利亞盛產毛皮。俄國為了佔領西伯利亞,獲取毛皮貿易的巨大利潤,從16世紀起就開始了東擴之路。

    後來西歐毛皮市場萎縮,俄國才把重心放在開闢遠東貿易身上。他當時為了尋找遠東不凍港,對中國東北發起侵略,逼迫大清籤訂不平等條約《北京條約》《璦琿條約》,佔領外興安嶺以南、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包含庫頁島)約100萬平方公裡領土,擁有了太平洋出海口海參崴,使得中國、俄國、朝鮮三國領土相鄰,朝鮮族有了遷居俄國遠東的地理條件。

    ▲中、俄、朝領土邊界

    俄國為了鞏固外東北統治,急需勞動力開發遠東,其頒布移民條例,用土地撥給吸引沙俄本土居民遷移東部。剛開始還是有很多人奔著土地去的,但遷移路途遙遠,加上俄國農民不了解當地種植條件,糧食產量低影響了邊境供給,慢慢就沒有人願意移居東部了,所以那群逃難的朝鮮邊民對俄國來說是「及時雨」。

    因為朝鮮人不僅能填補遠東地區勞動力,還能解決糧食種植產量問題,所以俄國開始用「受俄國法律保護,提供房子居住」等實質利益吸引他們過來。起初流入俄國遠東地區的朝鮮人並不多,只有1萬餘人,直至日本吞併大韓帝國之後,俄國遠東地區的朝鮮移民才開始爆發式的增長。
     
    ▲在海參崴定居的朝鮮人,大韓帝國的前身是朝鮮王朝
    日本當時的國策是「大陸政策」,佔領朝鮮半島的目的是為了入侵中國,最後稱霸整個東北亞,剛好與俄國遠東政策本質相同。甲午戰爭之後,日本逼迫大清籤下不平等條約《馬關條約》,條約不僅終結朝鮮與大清的宗藩關係,還強制中國割讓遼東等地,俄國擔心日本吞併遼東半島會影響自己在遠東的利益,與德法一起幹涉了還遼。

    而朝鮮在三國幹涉還遼之後,發現俄國綜合國力比日本更強,為了尋找新的保護傘,便主動向俄國靠近,朝鮮半島開始成為俄日博弈的主場。朝鮮王朝在親俄親日勢力的對抗下,先後爆發了乙未事變、春生門以及俄館播遷事件,最後在日本影響力被削弱的情況下將政權奪回,從俄國使館返回朝鮮王宮,並改國號自稱皇帝,建立起「大韓帝國」(1897年-1910年)。
     
    ▲圖為俄館播遷,乙未事變是閔妃被日本浪人殺害,春生門事件是親俄派為閔妃復仇,而俄館播遷事件是朝鮮君主從日控王宮逃到俄國公使館
     
    日本為了獨控朝鮮半島,實現大陸政策,與俄國爆發了俄日戰爭(1904年)。戰爭期間俄國處於內憂外患的局面,因為其國內不僅發生革命運動,還出現了非常嚴重的財政危機,再加上軍備比較落後,軍事力量也基本集中在歐洲,所以在與日本對抗之時俄國有些力不從願。

    而日本當時有英日同盟的支持,因為俄國的遠東擴張早就引起英國的不滿,所以英國與日本聯合到一起締結《英日同盟》,不僅在戰爭期間向俄國施壓,還為日本提供軍火和資金,讓日本有實力與俄國打持久戰,所以日俄戰爭的結果是日本最後的勝利。

    俄國勢力退出朝鮮半島之後,日本強迫大韓帝國籤訂《韓日合併條約》(1910年),開啟了對朝鮮半島的一系列經濟掠奪和殖民壓迫。朝鮮人民開始政治性逃亡,俄國遠東再次成為其避難所之一。光是這一時期湧入遠東地區的朝鮮人就有10萬左右,他們聚集在海參崴一帶,把海參崴發展成朝鮮抗日基地。

    ▲朝鮮獨立運動:俄國遠東朝鮮移民在海參崴建立臨時政府,發起獨立宣言

    俄國為了打擊日本的遠東勢力,默認了朝鮮移民的反日行為,所以越來越多的朝鮮人為了從事獨立運動移居俄國東部。1917年俄國革命爆發之後,還有許多朝鮮人加入進革命軍的隊伍當中,成為社會主義者,參與抗日復國鬥爭。
     
    直至蘇聯政權成立,朝鮮人也依舊沒有停下遷移的步伐,還逐漸發展成海參崴最大的少數民族群體,頂峰時期人口達20萬左右。中亞地區當時是沒有朝鮮移民的,朝鮮人並不願意過去生活,遠東才是他們內心的歸宿,是蘇聯時期的強制移民政策,才使當時這群遠東朝鮮移民被驅逐至中亞。

    ▲沙俄在19世紀後期就已經徵服了中亞大部分領土,蘇聯成立以後,中亞地區的國家也成為其加盟共和國之一



    二、蘇聯將遠東移民驅逐至中亞

    二戰以前,蘇聯是唯一一個社會主義大國,處境比較危險,隨時都有與其他列強爆發戰爭的可能,尤其是與日本。因為德日意為了爭奪世界霸權,打著反共反蘇的旗號締結了《反共產國際協定》,將戰爭矛頭指向蘇聯。
     
    蘇聯忌憚日本的原因,也是因為日俄戰爭以後日本逐漸確立了遠東霸主的地位,中國東北、朝鮮半島都被日本侵略佔領,而這些被侵略的地方,又與蘇聯東部邊界接壤,所以蘇聯當時擔心自己的領土被日本侵犯。

    對蘇聯來說,生活在東部邊境地區的朝鮮人就像一顆「定時炸彈」,因為他們人口數量龐大不利於管控,而且還有自己的聚居區,存在自治的可能;再加上日本的遠東間諜活動很活躍,朝鮮人長相又與其相似,蘇聯難以辨清,覺得他們容易被日本人收買,做出通敵危害蘇聯國家利益的事。

    為防患於未然,蘇聯在遠東局勢動蕩之際(即日本發起全面侵華戰爭),以國家安全為由將朝鮮人遷出邊境,並安置在後方的中亞地區。1937年被強制遷往中亞的朝鮮人有17萬左右,約9.5萬遷至哈薩克斯坦,7.5萬遷至烏茲別克斯坦。
    ▲朝鮮人移民中亞的途徑

    遷移過程並沒有考慮到人道主義,只是密集式的把朝鮮人裝在運送貨物和牲畜的火車裡。為了避免聚居情況發生,到了中亞以後都是分段放逐,不會扎堆安放。而且遷移之前沒有考慮到路途遙遠,準備的食物和衣物很少,導致很多老人小孩承受不住寒冷和飢餓在火車上喪生。

    ▲1937年9月被蘇聯強迫前往中亞的朝鮮移民

    蘇聯之所以把朝鮮人驅逐到中亞,除政治原因之外還摻雜著私心。因為中亞地區領土遼闊,很多無人居住的土地未被利用起來,蘇聯想把中亞發展成農田,開發農業用地擴大水稻糧食的種植面積,所以就把善於農耕的高麗人安置在那裡。
    再加上1930-1933年之間,哈薩克斯坦爆發大饑荒,死了150萬當地人,約佔哈薩克斯坦共和國人口的1/4,還有一部分為了逃難往中國遷移,因此哈薩克斯坦人口非常少,朝鮮人的到來剛好能補上這一空缺。
    ▲20世紀30年代逃離大饑荒的哈薩克族人

    朝鮮族並不是唯一被蘇聯強制驅逐的民族,衛國戰爭爆發之後,車臣、印古什等民族也被集體流放到中亞。不同是前者是為了解決邊境的後顧之憂才驅逐至中亞,而後者在蘇德開戰期間與法西斯合作,被蘇聯打上「背叛民族」的名號,最後被舉族流放到中亞。
     
    因此,朝鮮人移民身份比較特殊,他們雖不用像「背叛民族」那樣受勞改營的管制,但言行還是在被集中營當局監控。因為他們屬於行政驅逐,公民權受到一定的限制,被禁止向蘇聯其他邊境地區移動,並且不能使用朝鮮語交流,所以他們的後代幾乎喪失了說朝鮮語言的能力,只會說俄語。

    ▲衛國戰爭就是蘇德戰爭,是二戰反法西斯戰爭的組成部分

    朝鮮人遷移中亞初期,基本都居住在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以當時這兩個地方的情況來看,容儲不了這麼多移民。因為住房條件和衛生醫療都嚴重缺乏,有的朝鮮移民只能在營房或是動物棚中居住,生存環境極差,直到當地重建集體農莊後才開始好轉。

    ▲遷移初期的朝鮮村

    當時將近一半的朝鮮人被安置在集體、國營農場工作,種植水稻、棉花、蔬菜等作物,而剩餘人員就都安排在城鎮工廠。
     
    中亞地區的朝鮮人從事農業生產之後大量墾荒,不僅增加了糧食作物的播種面積,還提高了棉花等新型工業作物的生產率,逐步把集體農場發展成大型農業生產中心,對中亞的經濟貢獻越來越大。烏茲別克斯坦就約有100名朝鮮農民,獲得了社會主義勞工的英雄稱號。

    ▲蘇聯時期的集體農場

    除此之外,二戰期間還有不少中亞朝鮮人參軍,名聲最響亮的是亞歷山大·閔,他在與納粹作戰過程中英勇犧牲,成為唯一一個被蘇聯追封英雄稱號的朝鮮軍人。

    朝鮮人通過自己的努力,慢慢洗清通敵嫌疑,在中亞有了立足之地。加上蘇聯新任領導上位之後,為當時所有被強遷的民族平反,解除了「朝鮮人必須在定居地居住滿5年,不能遷途外地」的禁令,逐漸恢復其公民權。

    朝鮮族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往中亞其他共和國遷居的。據1989年人口普查統計,吉爾吉斯斯坦有1.8萬朝鮮移民遷入,而塔吉克斯坦有1.4萬朝鮮移民。


    三、中亞高麗人的誕生及生活現狀

    1991年蘇聯解體,中亞出現了5個擁有獨立主權的國家,這些國家的主體民族在獨立初期颳起「民族自我中心」主義,對少數民族朝鮮人非常歧視。生活在中亞地區的朝鮮族在失去蘇聯國籍之後,陷入了民族身份認同的困惑當中。
    ▲中亞五國位置分布

    他們分不清自己的歷史祖國究竟是朝鮮、韓國還是俄羅斯,加上自己的朝鮮語退化嚴重,朝韓兩國人民對他們也持冷落態度,所以中亞國家獨立以後,高麗人並沒有像其他強制外遷民族那樣回到故土,只有一小部分回遷俄羅斯,而剩餘大部分都選擇留在中亞復興自己的民族,並在中亞建立起多個民族文化組織。

    「中亞高麗人」就是這一時期被正式命名的,之所以叫高麗人是為了區別朝鮮與韓國的民族名稱,並在朝韓關係中維持中立立場。其實從情感上來看,中亞高麗人內心更偏向朝鮮,因為他們的祖先大多都來自朝鮮半島北部,而朝鮮與蘇聯有建交,蘇聯又曾是高麗人的歷史「祖國」,所以高麗人對朝鮮的感情比較複雜。
    但從經濟上看,中亞高麗人的民族文化組織得到了很多韓國企業的資助,韓國之所以資助他們,是為了藉助中亞高麗人這層關係拓展中亞市場,加上中亞各國基本通用俄語,中亞高麗人又是唯一會說俄語的海外朝鮮人,所以韓國便通過資助的方式拉近雙方關係,並且為了幫助部分想要「回國」的中亞高麗人獲得韓國國籍,修訂了在外同胞法,將第四代中亞高麗人也納入認證範圍。

    ▲韓國領導人與哈薩克斯坦的高麗人合影

    從1937年起到現在,高麗人在中亞已經繁衍生存了四代,除去「回韓、回俄人口」,在中亞地區生活的高麗人還有33萬左右。
    在政治方面,他們雖然地位沒有主體民族高,也很少擔任高級官員,但至少有基本的公民權利,可以從事政治活動。而在經濟方面,他們也一直處於中上遊位置,因為這些高麗人不僅從事農業生產,還涉獵不少商業活動領域,建立了很多大型企業,影響了中亞的整體經濟,所以他們其實一直都對中亞國家心存感激。

    而且年輕一代的中亞高麗人,對1937年的強制驅逐事件並不了解,蘇聯時代不允許談論或是撰寫有關移民的事情,所以當年的事情並沒有以任何書面的形式留下痕跡,只能通過代代口頭相傳,發展到當代早就已經忘卻了民族歷史曾經經歷過的苦痛。

    ▲中亞高麗人紀念碑

    長期作者|三木七

    文史愛好者丨北美近現代歷史研究方向

    責任編輯|Thomas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畢業生|環球情報員主編


    —(全文完)—

    本文系 「網易新聞 · 網易號新人文浪潮計劃」

    籤約帳號「環球情報員」原創內容

    未經授權,禁止隨意轉載

    歡 迎 分 享 到 朋 友 圈


    你可能錯過

相關焦點

  • 中亞有35萬朝鮮族,現已不會朝鮮語,1937年坐火車經歷萬裡大遷徙
    在今天的中亞,有35萬朝鮮人,烏茲別克斯坦是朝鮮族人口最多的國家,其國3300多萬人口中,朝鮮族近21萬人(中國網《35萬朝鮮族人當年為何落戶中亞?》)。這麼多的朝鮮人怎麼會出現在中亞?(潘曉偉、黃定天《1863—1884年俄國境內朝鮮移民問題》,人口學刊2011年第2期)此後,俄國出臺了很多優惠政策,吸引來到這一區域的朝鮮人達到了數十萬。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以後,朝鮮移民的命運開始發生變化:1937年,有20萬人被強制性遷移到中亞地區進行墾荒。理由是:中亞地區地廣人稀,土地資源豐富,同樣需要他們。
  • 【中亞五國】中亞國家為什麼會有那麼多韓裔和德裔?
    但韓半島與中亞各國的卻相隔萬裡。同樣,如果有大批韓裔居住在美國和加拿大,這也不難理解,因為美國和加拿大是移民國家,原住民印第安人基本都被殺光了。這裡有大批韓裔不假,但這裡來不只有韓裔。華裔、日裔和東南亞裔也很多。中亞國家一直以來都是不毛之地,所以可不是美國那樣能夠吸引全世界移民的國家。在這裡很難看得到日裔和東南亞裔,連鄰國人華裔去的也不多。
  • 從上班下班,看朝鮮人的生存狀態
    作為遊客,我們感覺不到第一個排名的概念,但真的感覺這裡到處乾淨,配合著藍天白雲,休閒的人們,感覺慢生活的節奏挺愜意。朝鮮人的一天開始很早,特別是家庭主婦們,做好每一頓早餐,是她們的必修課。朝鮮人上下班並不匆忙,他們似乎也不會加班,每天上午8點到下午18點,中午可以休息兩個小時,日子過得慢悠悠。
  • 朝鮮和丹東之間,原來只是一個列車的距離,這裡的朝鮮人很有味道!
    中國人的出行帶動了他們旅遊業,也讓來中國發展的朝鮮人能夠賺到好多錢 。朝鮮人期待中國遊客到來的同時,也對中國的經濟大加讚揚。他們對中國人帶來的一切都滿懷好奇期待與欣賞。現在換個思路,小編覺得,愛屋及烏,對中國經濟崇拜的同時也讓來中國的朝鮮遊客也隨地可見,和中國人相處其樂融融,把中國人也看做親朋好友一般,這背後其實是中朝雙方互利的結果,是中國發展自身同時也間接帶動朝鮮經濟發展。
  • 烏茲別克斯坦面積僅佔中亞的11%,為何人口卻佔中亞的一半?
    但是,烏茲別克斯坦的國土面積卻只佔有中亞的11%(45萬平方千米)。 烏茲別克斯坦首都塔什幹不但是中亞人口最多的城市(約250萬),而且塔什幹所在的費爾幹納盆地,也是整個中亞人口最為稠密的地區。
  • 為何寒流總是從西伯利亞過來,而不是中亞草原?
    為何寒流總是從西伯利亞過來,而不是中亞草原?為什麼要這麼關心別的省?因為每個省都挨那麼近,西伯利亞寒流到了北方,可能離小編所在的省就近了,提前做好準備,總比挨了凍才知道回家穿棉衣要好!你問我西伯利亞寒流是什麼?小編讀書少,也不是很清楚,總之是西伯利亞來的寒流就是了。
  • 民國時瀋陽西塔街老照片:大量朝鮮人聚居 日本侵略計劃的一部分
    今天瀋陽西塔地區,已經成為了東北除朝鮮族自治州、縣以外最大的朝鮮族聚居區域,在吸引著大量遊客前往的同時,卻很少有人知道這些朝鮮後裔為何會在瀋陽憑空出現如此大規模的聚居。
  • 抓拍:朝鮮人街頭看報紙神態
    朝鮮人生活中的儀式感很強,用我們的眼光來看,每個行為神情太過認真嚴謹,有些像是在演戲。朝鮮人很關心時事,閱讀報紙成為很多人每天的必修課。他們會認真閱讀每個版面,每段文字,然後咂摸出自己的味道,然後與朋友交流時分享。
  • 烏茲別克斯坦面積僅佔中亞的11%,人口卻佔中亞的一半?
    但是,烏茲別克斯坦的國土面積卻只佔有中亞的11%(45萬平方千米)。烏茲別克斯坦首都塔什幹不但是中亞人口最多的城市(約250萬),而且塔什幹所在的費爾幹納盆地,也是整個中亞人口最為稠密的地區。當地灌溉農業與中亞其他地區相比,一直處於一個較為發達的水平。不過,烏茲別克人並不是在這裡最早生活的民族。由於中亞民族遷徙頻繁、戰亂此起彼伏,中亞南部更是多個族群的激烈碰撞之地,鮮有單一民族能在當地長時間佔據統治地位。
  • 中亞的五個「斯坦國」,是怎麼演化來的?
    由漢朝遺民組成的「堅昆人」,曾經派使者向唐朝稱臣納貢,唐朝史書稱他們為「黠戛斯人」。這些漢朝遺民生活在費爾幹納盆地的東部,與當地人通婚數百年,已經具備明顯的印歐人種特徵。他們積極配合唐軍徵戰,顯示出對唐朝格外的親近。三、蒙古人來襲經歷過先後數個突厥王朝的統治後,中亞在13世紀被蒙古帝國徵服。
  • 中亞穆斯林那麼多,為何很少產生恐怖組織呢?
    但是對於穆斯林來說,也不是都這麼極端,最典型中亞的穆斯林那麼多,為何很少產生恐怖組織呢?只因蘇聯幹了一件事。我們知道中亞是世界之外,除了中東之外的第二伊斯蘭教集中的區域。在中亞的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等五個國家中,基本上絕大部分都是伊斯蘭教。根據中亞的數據顯示,中亞40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有著7000萬的人口,其中80%以上都是穆斯林,還有少量的東正教等宗教。
  • 朝鮮人的生活費包含哪些東西?
    朝鮮人的收入不叫工資,而叫生活費。在朝鮮旅行期間,我對朝鮮人的生活費感興趣,幾次問導遊他們每個月生活費有多少?對這個問題,導遊始終沒有正面回答。導遊的回答是,朝鮮人工作主要是為國家做貢獻。他們不太看重生活費多少。導遊的回答讓我感到慚愧。後來得知,在國營單位上班的朝鮮人,每個月生活費不多,只有三百人民幣左右。不過,朝鮮人的生活費不單單只有金錢。
  • 尷尬的丹東,被朝鮮人拉高物價的中國小城
    和丹東的計程車師傅聊天,他們會告訴你,沒有明顯的支柱產業,沒有大型企業,這裡的平均月工資也就三四千塊錢。但是,每個來丹東旅遊的遊客都深有體會,這裡的物價並不便宜,隨便一個靠近江邊的小旅館,10月份前後單間都要300元左右。而很多人慕名品嘗的黃蜆子,價格貴不說,還有點牙磣,肉不好嚼。
  • 朝鮮人放假不上班的時候,人們幹什麼?
    朝鮮人的生活很規律,絕大部分人都在國營單位上班,特別是在平壤,每天家庭、單位「兩點一線」非常規律。朝鮮國營單位一般每周只有星期天休息,因此這一天對朝鮮市民,尤其是家庭主婦來說,特別重要。朝鮮人的購物,可不是我們熟悉的逛街溜達休閒,那是為了生活而奔波。
  • 國人旅遊新愛好,隔鴨綠江看朝鮮人幹活
    但是,一段時間以來,出國遊難了,這可憋壞了一眾國人,他們反覆推敲,扎堆選擇了丹東、琿春、臨江或者圖們這些和朝鮮接壤的城市,畢竟隔著江、隔著山也能看不遠處的朝鮮人騎車、走路、下地幹活啊。琿春市是中國唯一地處中、朝、俄三國交界的邊境城市,西南以圖們江為界與朝鮮羅先市相鄰,這裡還有個民俗朝族村,衣食住行,原汁原味效仿朝鮮。
  • 中亞國家為何都是「斯坦」,有何含義?為啥中國也被稱為「斯坦」
    引言:我們知道中亞的一些國家的國名後面都有「斯坦」二字,如與中國新疆接壤的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等,這其中究竟有何含義?為何中國也被稱為「斯坦」?什麼是「斯坦」?對中東國家稍微有些了解的人都知道,那裡大多數是穆斯林為主體的國家,多使用阿拉伯語,就連「穆斯林」三個字都來自阿拉伯語。因此,很多人會誤認為「斯坦」是穆斯林才會使用的詞語。
  • 中亞史:中亞的原住民
    如早在16世紀時,到印度果阿來傳教的一位義大利牧師就發現了印度語言和義大利語言(也即和歐洲語言)有相近的親屬關係。以後,東來的歐洲學者進一研究印度、伊朗的語言,又發現梵語、古波斯語(Zend語)與希臘、拉丁、日耳曼和克爾特(celt)等歐洲語言無論在基本詞彙和語法方面都是相同的,這就進一步證明了它們之間的親族關係。
  • 世界各國人均耕地面積排名,非洲國家遠高於中國,為何餓肚子?
    澳大利亞第二名是亞洲中部的哈薩克斯坦,人均耕地1.652公頃,也就是24.78畝耕地,每人隨便種幾畝就夠吃了,蘇聯時期,把庫頁島和海參崴周圍的幾十萬朝鮮人遷往中亞地區,朝鮮人也不是太虧,畢竟中亞地區耕地多,不容易餓著。
  • 朝鮮人的農貿市場賣什麼,什麼便宜什麼貴?
    朝鮮人的農貿市場賣什麼,什麼便宜什麼貴?雖然朝鮮實行生活物資配給制度,但朝鮮的農貿市場依舊非常紅火,一方面是因為每月發放的糧食、蔬菜和肉類並不能完全滿足一日三餐,特別是豬肉,每月每人只有3到5斤。另一方面,朝鮮人賺錢的方式逐漸增多,除了國營單位的固定工資,女人們擺地攤的收入足以支撐家庭生活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