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亞有35萬朝鮮族,現已不會朝鮮語,1937年坐火車經歷萬裡大遷徙
在今天的中亞,有35萬朝鮮人,烏茲別克斯坦是朝鮮族人口最多的國家,其國3300多萬人口中,朝鮮族近21萬人(中國網《35萬朝鮮族人當年為何落戶中亞?》)。這麼多的朝鮮人怎麼會出現在中亞?(潘曉偉、黃定天《1863—1884年俄國境內朝鮮移民問題》,人口學刊2011年第2期)此後,俄國出臺了很多優惠政策,吸引來到這一區域的朝鮮人達到了數十萬。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以後,朝鮮移民的命運開始發生變化:1937年,有20萬人被強制性遷移到中亞地區進行墾荒。理由是:中亞地區地廣人稀,土地資源豐富,同樣需要他們。
-
【中亞五國】中亞國家為什麼會有那麼多韓裔和德裔?
但韓半島與中亞各國的卻相隔萬裡。同樣,如果有大批韓裔居住在美國和加拿大,這也不難理解,因為美國和加拿大是移民國家,原住民印第安人基本都被殺光了。這裡有大批韓裔不假,但這裡來不只有韓裔。華裔、日裔和東南亞裔也很多。中亞國家一直以來都是不毛之地,所以可不是美國那樣能夠吸引全世界移民的國家。在這裡很難看得到日裔和東南亞裔,連鄰國人華裔去的也不多。
-
從上班下班,看朝鮮人的生存狀態
作為遊客,我們感覺不到第一個排名的概念,但真的感覺這裡到處乾淨,配合著藍天白雲,休閒的人們,感覺慢生活的節奏挺愜意。朝鮮人的一天開始很早,特別是家庭主婦們,做好每一頓早餐,是她們的必修課。朝鮮人上下班並不匆忙,他們似乎也不會加班,每天上午8點到下午18點,中午可以休息兩個小時,日子過得慢悠悠。
-
朝鮮和丹東之間,原來只是一個列車的距離,這裡的朝鮮人很有味道!
中國人的出行帶動了他們旅遊業,也讓來中國發展的朝鮮人能夠賺到好多錢 。朝鮮人期待中國遊客到來的同時,也對中國的經濟大加讚揚。他們對中國人帶來的一切都滿懷好奇期待與欣賞。現在換個思路,小編覺得,愛屋及烏,對中國經濟崇拜的同時也讓來中國的朝鮮遊客也隨地可見,和中國人相處其樂融融,把中國人也看做親朋好友一般,這背後其實是中朝雙方互利的結果,是中國發展自身同時也間接帶動朝鮮經濟發展。
-
烏茲別克斯坦面積僅佔中亞的11%,為何人口卻佔中亞的一半?
但是,烏茲別克斯坦的國土面積卻只佔有中亞的11%(45萬平方千米)。 烏茲別克斯坦首都塔什幹不但是中亞人口最多的城市(約250萬),而且塔什幹所在的費爾幹納盆地,也是整個中亞人口最為稠密的地區。
-
為何寒流總是從西伯利亞過來,而不是中亞草原?
為何寒流總是從西伯利亞過來,而不是中亞草原?為什麼要這麼關心別的省?因為每個省都挨那麼近,西伯利亞寒流到了北方,可能離小編所在的省就近了,提前做好準備,總比挨了凍才知道回家穿棉衣要好!你問我西伯利亞寒流是什麼?小編讀書少,也不是很清楚,總之是西伯利亞來的寒流就是了。
-
民國時瀋陽西塔街老照片:大量朝鮮人聚居 日本侵略計劃的一部分
今天瀋陽西塔地區,已經成為了東北除朝鮮族自治州、縣以外最大的朝鮮族聚居區域,在吸引著大量遊客前往的同時,卻很少有人知道這些朝鮮後裔為何會在瀋陽憑空出現如此大規模的聚居。
-
抓拍:朝鮮人街頭看報紙神態
朝鮮人生活中的儀式感很強,用我們的眼光來看,每個行為神情太過認真嚴謹,有些像是在演戲。朝鮮人很關心時事,閱讀報紙成為很多人每天的必修課。他們會認真閱讀每個版面,每段文字,然後咂摸出自己的味道,然後與朋友交流時分享。
-
烏茲別克斯坦面積僅佔中亞的11%,人口卻佔中亞的一半?
但是,烏茲別克斯坦的國土面積卻只佔有中亞的11%(45萬平方千米)。烏茲別克斯坦首都塔什幹不但是中亞人口最多的城市(約250萬),而且塔什幹所在的費爾幹納盆地,也是整個中亞人口最為稠密的地區。當地灌溉農業與中亞其他地區相比,一直處於一個較為發達的水平。不過,烏茲別克人並不是在這裡最早生活的民族。由於中亞民族遷徙頻繁、戰亂此起彼伏,中亞南部更是多個族群的激烈碰撞之地,鮮有單一民族能在當地長時間佔據統治地位。
-
中亞的五個「斯坦國」,是怎麼演化來的?
由漢朝遺民組成的「堅昆人」,曾經派使者向唐朝稱臣納貢,唐朝史書稱他們為「黠戛斯人」。這些漢朝遺民生活在費爾幹納盆地的東部,與當地人通婚數百年,已經具備明顯的印歐人種特徵。他們積極配合唐軍徵戰,顯示出對唐朝格外的親近。三、蒙古人來襲經歷過先後數個突厥王朝的統治後,中亞在13世紀被蒙古帝國徵服。
-
中亞穆斯林那麼多,為何很少產生恐怖組織呢?
但是對於穆斯林來說,也不是都這麼極端,最典型中亞的穆斯林那麼多,為何很少產生恐怖組織呢?只因蘇聯幹了一件事。我們知道中亞是世界之外,除了中東之外的第二伊斯蘭教集中的區域。在中亞的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等五個國家中,基本上絕大部分都是伊斯蘭教。根據中亞的數據顯示,中亞40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有著7000萬的人口,其中80%以上都是穆斯林,還有少量的東正教等宗教。
-
朝鮮人的生活費包含哪些東西?
朝鮮人的收入不叫工資,而叫生活費。在朝鮮旅行期間,我對朝鮮人的生活費感興趣,幾次問導遊他們每個月生活費有多少?對這個問題,導遊始終沒有正面回答。導遊的回答是,朝鮮人工作主要是為國家做貢獻。他們不太看重生活費多少。導遊的回答讓我感到慚愧。後來得知,在國營單位上班的朝鮮人,每個月生活費不多,只有三百人民幣左右。不過,朝鮮人的生活費不單單只有金錢。
-
尷尬的丹東,被朝鮮人拉高物價的中國小城
和丹東的計程車師傅聊天,他們會告訴你,沒有明顯的支柱產業,沒有大型企業,這裡的平均月工資也就三四千塊錢。但是,每個來丹東旅遊的遊客都深有體會,這裡的物價並不便宜,隨便一個靠近江邊的小旅館,10月份前後單間都要300元左右。而很多人慕名品嘗的黃蜆子,價格貴不說,還有點牙磣,肉不好嚼。
-
朝鮮人放假不上班的時候,人們幹什麼?
朝鮮人的生活很規律,絕大部分人都在國營單位上班,特別是在平壤,每天家庭、單位「兩點一線」非常規律。朝鮮國營單位一般每周只有星期天休息,因此這一天對朝鮮市民,尤其是家庭主婦來說,特別重要。朝鮮人的購物,可不是我們熟悉的逛街溜達休閒,那是為了生活而奔波。
-
國人旅遊新愛好,隔鴨綠江看朝鮮人幹活
但是,一段時間以來,出國遊難了,這可憋壞了一眾國人,他們反覆推敲,扎堆選擇了丹東、琿春、臨江或者圖們這些和朝鮮接壤的城市,畢竟隔著江、隔著山也能看不遠處的朝鮮人騎車、走路、下地幹活啊。琿春市是中國唯一地處中、朝、俄三國交界的邊境城市,西南以圖們江為界與朝鮮羅先市相鄰,這裡還有個民俗朝族村,衣食住行,原汁原味效仿朝鮮。
-
中亞國家為何都是「斯坦」,有何含義?為啥中國也被稱為「斯坦」
引言:我們知道中亞的一些國家的國名後面都有「斯坦」二字,如與中國新疆接壤的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等,這其中究竟有何含義?為何中國也被稱為「斯坦」?什麼是「斯坦」?對中東國家稍微有些了解的人都知道,那裡大多數是穆斯林為主體的國家,多使用阿拉伯語,就連「穆斯林」三個字都來自阿拉伯語。因此,很多人會誤認為「斯坦」是穆斯林才會使用的詞語。
-
中亞史:中亞的原住民
如早在16世紀時,到印度果阿來傳教的一位義大利牧師就發現了印度語言和義大利語言(也即和歐洲語言)有相近的親屬關係。以後,東來的歐洲學者進一研究印度、伊朗的語言,又發現梵語、古波斯語(Zend語)與希臘、拉丁、日耳曼和克爾特(celt)等歐洲語言無論在基本詞彙和語法方面都是相同的,這就進一步證明了它們之間的親族關係。
-
世界各國人均耕地面積排名,非洲國家遠高於中國,為何餓肚子?
澳大利亞第二名是亞洲中部的哈薩克斯坦,人均耕地1.652公頃,也就是24.78畝耕地,每人隨便種幾畝就夠吃了,蘇聯時期,把庫頁島和海參崴周圍的幾十萬朝鮮人遷往中亞地區,朝鮮人也不是太虧,畢竟中亞地區耕地多,不容易餓著。
-
朝鮮人的農貿市場賣什麼,什麼便宜什麼貴?
朝鮮人的農貿市場賣什麼,什麼便宜什麼貴?雖然朝鮮實行生活物資配給制度,但朝鮮的農貿市場依舊非常紅火,一方面是因為每月發放的糧食、蔬菜和肉類並不能完全滿足一日三餐,特別是豬肉,每月每人只有3到5斤。另一方面,朝鮮人賺錢的方式逐漸增多,除了國營單位的固定工資,女人們擺地攤的收入足以支撐家庭生活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