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瀋陽西塔地區,已經成為了東北除朝鮮族自治州、縣以外最大的朝鮮族聚居區域,在吸引著大量遊客前往的同時,卻很少有人知道這些朝鮮後裔為何會在瀋陽憑空出現如此大規模的聚居。
1910年,日本吞併朝鮮半島以後,大量的日本人遷入中國東北。這裡面既有在政治上反日的朝鮮反抗志士,也有在經濟上遭受日本殘酷剝削的鈹銅民眾,他們為了生計而遷入中國東北。九.一八事變以後,因為朝鮮已經成為了日本的殖民地,朝鮮人便成為了日本人眼中的「二等公民」,具有了新的「國籍」,朝鮮人也成為了日本移民滿洲計劃的一部分,日本人妄圖通過改變中國東北中國人、日本人和朝鮮人的比例,將東北變成自己的永久殖民地,打造成為第二個日本。
在日本侵略中國的計劃中,朝鮮移民是作為他們侵佔中國東北的先鋒,並將大量朝鮮移民遷入中國東北視為緩解當時朝鮮人口過剩,土地不足的矛盾,並利用他們開發農業,擴大生產,將中國東北建設成日本進一步擴大侵略的戰略基地。
當時遷入瀋陽的朝鮮人主要居住在今天和平區西北部、市府大路以北的西塔區。
從20世紀初開始,陸續便有朝鮮人遷往西塔區居住,隨著1911年安奉鐵路的竣工,這裡又與奉天驛、蘑菇屯、京奉鐵路遼寧總站等三個火車站均很近,越來越多的朝鮮人前往這裡安家落戶。九.一八事變前,關於西塔區的管轄問題,日本曾與一心想要開闢北市場的張作霖發生過爭議。日本人認為,西塔區這裡居住的朝鮮人,現在屬於日本的子民,因此這群人儘管居住在中國管理的土地上,但日本對他們仍然具有管理的權力,當時雙方為此曾一度爭論不休。
不過後來隨著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日軍佔領瀋陽以後,更是開始大張旗鼓地向西塔區遷入朝鮮移民,並最終形成了規模不小的朝鮮人居住區域。
當時在西塔區朝鮮人居住地域,大街小巷均為土路,沒有下水管道,晴天一片灰,雨天一身泥。朝鮮人聚居區內的房屋,多為低矮的小屋或用油氈布蓋起來的棚屋。室內都是可以盤腿而坐的榻榻米。
隨著抗日戰爭的勝利,作為侵略者的日本人逃回了東瀛小島,卻將曾經作為他們殖民附屬的朝鮮人留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