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接「如何快速設計小說情節?20種經典情節為你指明方向(中)| 小說解構」,講述20種情節模式剩下的10種。
每個模式從定義,要點,情節結構展開講述。
11.變形記
變形通常源於詛咒,愛能破解詛咒。愛以多種形式存在: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愛,男女之間的情愛,人們彼此之間的友愛以及上帝對於世人的慈愛。
關鍵在於描述變性人變回人的過程,要刻畫人物的內心改變。
變形人:主角,本身是悲劇角色,生活受到各種條條框框和禁忌的束縛,渴望逃離困境。擺脫詛咒不能靠變形人自己。
反面人物:在故事開始遭遇不幸,變形人必須依靠反面人物的幫助才能擺脫詛咒。
變形記情節結構:
第一幕:變形人通常不能解釋自己之所以會被詛咒的原因。我們只是了解他被詛咒的狀況,包括由來及根源。
第二幕:交代反面人物和變形主角之間關系所發生的實質變化。雙方通常會在情感上彼此吸引。
第三幕:魔咒被解除的條件得以滿足,主角擺脫魔咒或回歸原形或者死亡。
變形記的使用:皮克斯動畫的《別惹螞蟻》,迪斯尼動畫的《青蛙王子》《美女與野獸》等。
12.轉變
轉變,描述主角歷經生活發展某個階段時所做出的改變,以及具體過程。
這個階段,是主角人生轉變的代表性階段,在此階段中,他將從一個階段跨越到另一個階段。比如從童年正式步入成年。
重點描述轉變給主角帶來的影響,轉變的本質。
轉變的情節結構:
第一幕:開始轉變,講述導致故事主角陷入危機從而開始發生轉變的意外事件。
第二幕:描述轉變所帶來的後果。重點在主角的自我反省。
第三幕:轉變的最終階段,一個使整個故事明晰化的事件,使主角理解他真正經歷的一切,轉變使主角獲得成長。成長的醒悟可能帶來一些傷感情緒。
轉變的使用:蕭伯納的《 賣花女》,《賣花女》也被改編成《窈窕淑女》,但故事的結局從悲變喜。
13.成長
成長的定義:指的是道德和心理層面的成長。
成長的情節結構:
第一幕:描述主角成長前狀態,他是誰,他的所作所為,道德和心理狀態。他的「孩子特徵」,比如缺乏責任心,兩面派,自私,天真。他應沒有人生目標或人生目標不甚明確,他也不具有成年人的價值觀和感知。他是受人喜歡,還是雖然有小缺點但值得期待?
第二幕:意外發生,人物開始注意並動搖信仰體系。事件可能是場意外,親人離世,家庭破裂,被逐出家門等。人物的應對應該符合「小孩子行為」。他要麼拒絕接受,要麼不知道如何作出正確選擇。他要付出代價(情感和身體上),才能獲得經驗教訓。
第三幕:人物建立新的信仰體系,並經受住考驗。
成長前後要形成對比。
成長的使用:馬克吐溫《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大衛塞格林的《麥田裡的守望者》,日劇的《學生聖日記》一方面是講述師生戀,但其實也講述了作為學生的男主角的成長。
14.愛情故事
戀人需要經歷愛情中最為嚴酷的考驗,要麼攜手,要麼某一方獨自克服。
愛情的阻礙:擁有愛情,但不能成為戀人,短期內不行;戀人間的不和諧:地位出身,外形不匹配(殘疾)。
結局不一定完滿。
重點在人物塑造,要招人喜歡且使人信服。
情節中要描寫多層次情感:喜,樂,憂,思,悲,懼,厭惡,吸引,失望、重新接納,功德圓滿等。要能引發讀者的情感共鳴。
愛情故事的情節結構:
第一幕:戀人相遇。建立關係,兩人相愛,並且以某種形式確定終身(結婚,訂婚,定情信物)。意外事件發生,戀人分離。
第二幕:戀人分離。一方竭盡全力挽回,一方等待戀人或強烈反對對方的努力。主動方需要經歷挫折。「三次定律」,至少經歷3此挫折。
第三幕:戀人再續前緣。主動方最終找到克服阻礙的方法。愛情經受住考驗,兩人感情愈深。
愛情故事的使用:網文裡幾乎所有的女頻文,《傲慢與偏見》《簡愛》
15.不倫之戀
不倫之戀的性質:
有悖於社會習俗,因此戀愛雙方將會遭受顯性或隱性的社會壓力。
戀愛雙方無視社會習俗,繼續聽從自己的內心,而這也通常會為他們帶來災難性的後果。
不倫之戀的情節結構:
第一幕:交代戀人之間的關係及所處的社會環境。他們觸犯了怎樣的社會禁忌?他們又是如何應對的?他們周圍的人對此做出了怎樣的回應?他們是選擇耽於幻想還是選擇直面社會壓力?
第二幕:加深加強戀人之間的關係。戀人們處於平和歡暢的狀態之中,在面對社會和現實壓力下,愛情逐漸消退。
第三幕:戀愛雙方之間的關係走到盡頭,同時解決所有的道德衝突。戀人最終會因死亡、社會壓力或被拋棄而分開。
不倫之戀的使用:《紅字》《安娜卡列尼娜》《包法利夫人》
16.犧牲
重點描述人物,尤其是人物內心的變化。
犧牲需要付出沉重的個人代價,包括身體上或精神上的風險。
犧牲的價值由讀者判斷,作者不要給人物扣上聖人的帽子。
犧牲的情節結構:
第一幕:描述人物的性格,為犧牲的行為鋪墊,目的在於使讀者理解角色犧牲的心理和行為動機。比如愛情,榮譽,善心,人類福祉。
第二幕:讓人物面對一個兩難境地。人物要意識到犧牲的風險,要變現人物內心的猶豫與爭鬥。
第三幕:表現人物為犧牲付出的代價,以及人物因此發生的改變。人物發生改變,從較低的道德水準提升至較高的道德水準。
犧牲的使用:《雙城記》《卡薩布蘭卡》
17.自我發現之旅
重點在於做出了發現的人,是人物而不是行為;發現的目的是為了理解人性的本質。
區別於成長,改變的是人物的理解和對待人生的方式。
自我發現之旅的情節結構:
第一幕:介紹人物在發生改變前的狀況,他是誰,他看重什麼,他的目標。不要過多描述,儘可能將故事開始的時間延遲至變化開始前的最短時間內。
第二幕:引入令人物發生改變的事件。該事件應使人物的生活從平靜轉化為不平靜,且能引起讀者興趣。人物要在現在和過去的衝突中,產生痛苦,對過往產生懷疑,對是否改變猶豫不決。
第三幕:發生了使人物頓悟的事件,人物作出決定。讓人物自己行動,不要讓人物替作者說教,讓讀者自己得出結論。
自我發現之旅的使用:《流動推銷員之死》《俄狄浦斯王》
18.可悲的無節制行為
講述「非正常環境下受困的正常人,和正常環境下受困的非正常人」。是角色遭遇心理危機的故事。心理危機主要是其自身的缺陷使然。
人物的心理危機的三個階段:
在意外使其發生變化前,故事主角處於怎樣的生活狀態;
一步步惡化的過程中他又處於什麼樣的狀態;
在危機爆發之後,他又經歷了什麼——是完全被自己的缺陷所控制,還是從中走了出來。
目的要引發讀者的同情。要讓人們同情人物的一步步淪落。不要讓人物成為一個只會亂喊亂叫的瘋子。
重點在於塑造讓人同情又真實的人物。對於能引發讀者同情的人物的信息,不要隱瞞;對能減輕讀者同情的設定,不要增加,比如人物是個殺人犯。
人物的真實性,體現在對無節制行為的本質的理解,有時出於作者的個人體驗,有時出於對人性的理解。不要讓人物迷失在無理智當中。
可悲的無節制行為的情節結構:
第一幕:講述人物變化之前的生活狀態,危機發生,人物開始淪落,但事態還不嚴重。
第二幕:事態逐漸失控。講述人物受到的影響,給周圍人帶來的影響,人物可能面臨的深淵。
第三幕:人物失去理智,事態完全失控。
危機爆發之後,人物要麼會徹底毀滅,要麼開始自我救贖。
可悲的無節制行為的使用:《奧賽羅》《李爾王》《哈姆雷特》《麥克白》
19,20.盛衰沉浮
盛衰沉浮,包括人物的兩種狀態,崛起和衰落。
重點在於人物的刻畫。人物應該是一位意志堅強、魅力超凡並且與眾不同的人。其它人物活動都要以這個人物為中心。
故事的核心應該有一個道德困境。藉此來考驗正反面人物,並使人物發生改變。
人物影響事件的發展,要讓讀者看到人物對世界的影響。
盛衰沉浮的情節結構:
第一幕:描述人物改變前狀態,提供一個比較的背景
第二幕:描述人物改變中的過程。展現人物的本性如何被事件改變,不要突變,要介紹人物的動機和意圖,人物的改變雖然又環境的影響,但更多的是其內在原因,要凸顯人物自身的特質。改變要一波三折,可能是假變化;不要人為為人物製造人生沉浮,要讓人物經歷挫折後改變人生。
第三幕:人物改變後,和改變前對比。
盛衰沉浮的使用:《百年孤獨》《教父》《伊凡伊裡奇之死》《公民凱恩》
結語
本篇介紹20種模式種的後10種:變形記,轉變,成長,愛情故事,不倫之戀,犧牲,自我發現之旅,可悲的無節制行為,盛衰沉浮。每種模式或可獨立成文,或可作為小說中的部分情節,作則會可根據需要自由選擇,組合,改造。
關於情節模式的使用,各位有志於網文寫作的作者們,應對每種模式都有所了解,並且能夠針對具體模式展開深入挖掘,比如經典的「愛情模式」,就可做關於「男女如何相遇」的套路總結,並考慮將總結撰寫成文,比如利用系統文或快穿文+每天都會失憶梗,重複讓男女經歷花式相遇相戀的過程,達到練習的目的。作者可大開腦洞,選擇其一作為自己今後小說的情節。
在確定了情節模式後,距離故事還有一段距離。後續將繼續展開篇幅說明。
本篇為模式解構第7篇,為20個情節模式的第3篇,也是最後一篇。
本文原創,希望對諸君有所幫助。
我是山水不重,致力於創作「偉大的小說」。接下來將講述小說環境(背景)設定,人物塑造,小說大綱撰寫,提供小說素材,靈感來源等。
如果期待,就關注我吧,以防走失。
你的分享和點讚就是對我最大的支持。
若有什麼想看的內容或建議,也可在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