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好醫生
「怎樣的醫生是人民的好醫生?」
「診斷明確,療效好,講解細緻,讓病人清晰地了解病情;沒有大醫生的架子,平易近人……」在清華大學附屬北京清華長庚醫院神經外科主任王貴懷教授的門診,一位脊膜瘤患者術後對記者說。「王主任就是這樣一位好醫生,我信賴他,願意把生命託付給他。」
神經外科 / 王貴懷
讓患者清晰了解病情
一上午門診,28位患者,王貴懷看完最後一位患者已是下午1點多,記者從跟診中發現,王貴懷把更多的時間用在了對患者發病機制與診療方案的詳細講解上。
神經外科疾病主要涉及顱腦與脊柱脊髓,病情常以複雜危險嚴重為著,許多患者對所患疾病的病情知之甚少,而患者及其家屬也是治療最重要的決策者之一,如何讓他們更加從容、坦然地做出選擇,王貴懷把「解說」的責任落到了實處,用通俗易懂的話語詳細解釋病因和治療方案,「我說的你聽懂了嗎?」,這是他常問患者的一句話。
一位50歲的高姓男患者,在外地醫院做了椎管內脂肪瘤切除術後兩年,儘管術區腫瘤未有明顯復發,術後雙腿麻木感稍有減輕,但還是感覺小便無力,右側臀部麻木,而且行走不超過1千米,左小腿便有疼痛感,表現出滿臉的焦慮不安,想請王貴懷再行治療。「手術是雙刃劍,」王貴懷向患者解釋道,「脊髓脂肪瘤為先天性,與脊髓緊密粘連,天衣無縫,醫生在切除脂肪瘤過程中不能傷及脊髓,如果腫瘤切得愈充分,傷及脊髓的機會就越大,腿力量就可能不行了,可能導致癱瘓。」同時,王貴懷繼續解釋:患者除巨大脂肪瘤外,脊髓發育也不正常,合併脊髓先天性低位,小便無力等症狀很難依靠手術解決。患者心中謎團徹底解開了,對當地醫生的質疑情緒也降了下來。王貴懷又給出幾點「康復訓練排尿」的建議,在患者道謝離去時,不忘叮囑「回去要好好鍛鍊」。
有時,通俗的病情解釋和詳盡的術後答疑並不「夠用」,門診再忙,王貴懷也會下意識地關注患者的反應。57歲的黃先生流涎近一月,期間言語不清,兩天前在外地醫院行頭顱核磁檢查,發現左顳葉佔位性病變。「原本身體挺健康的,沒有什麼不適啊?」患者及其家人茫然不安地詢問,王貴懷經了解發病症狀特徵,並檢查患者顱面與四肢運動及感覺,結合影像資料特點,判斷病情發展快且症狀嚴重,考慮惡性腫瘤的可能性較大,但王主任察覺到患者焦慮的心情特別嚴重,因此,在解讀病情時,他力求簡明扼要,既關注病情嚴重有高風險,讓病人高度重視;又強調治療方案的可控性,讓病人懷揣信心與希望。患者和家屬對於病情和治療風險似乎聽明白了,但手術與否還猶豫不決。「假如不手術,萬一腫瘤是惡性的,那它長大後,後果不堪設想。如果腫瘤是良性的,一個月已導致言語不清,繼續生長,則壓迫腦組織也是很危險的。手術治療總的預後是好的。」王貴懷不厭其煩地再次補充解釋,患者黃先生及其家人最終肯定地點了頭,表示願意接受手術治療。
在王貴懷看來,醫生不僅要用自己的知識幫助患者做出選擇,也要做好人文關懷。一位女患者得知可能患了脊髓膠質瘤後,眼眶就紅了。王貴懷立即給予安慰:「現在是懸而未決的狀態,不要硬往腫瘤上套,不要想太多,等有結果再說。我感覺你精神面貌不錯,不太像非常惡性的腫瘤。」一句話不失嚴謹,雖然不能消除患病的可能性,但也減輕了患者的心理負擔。
敢為人先的「萬脊之王」
門診中看到了王貴懷心思細膩,嚴謹認真的一面,也看到了他喜歡挑戰的另一面。自1994年起,王貴懷師從王忠誠院士,研究脊髓髓內腫瘤的外科治療,而脊髓是人體中樞神經系統的核心結構之一,擔負傳遞大腦與人體各個器官的信息聯繫,每一場脊髓髓內腫瘤手術均存在癱瘓甚至生命的危險,一直被認為是神經外科的禁區。迄今為止,王貴懷已經成功開展髓內腫瘤手術千餘例,治療效果得到了病人與業內的認可,是國內外在該病治療最有經驗的醫生之一。
「我不挑戰誰挑戰」,他曾對患者和團隊裡的醫師這樣說,為此,他在脊柱脊髓領域開創了很多項領先技術,他曾率先在國內開展顯微鏡下切除頸椎病脫出的椎間盤並植入人工椎間盤,治療頸椎病;率先在國內開展術中螢光脊髓血管造影輔助下的脊髓血管畸形切除;率先使用雷射技術切除脊髓髓內膠質瘤等等。工作近30年,王貴懷診療各類脊柱脊髓疾病有萬餘例,數量之多,質量之高,使他被稱為「萬脊之王」。
一位劉姓的年輕女患者在母親的陪同下前來複查。她面色紅潤,精神勁兒足,看似與健康人無異。令記者感到意外的是,一年前王貴懷為她實施了從延髓至胸髓長達26釐米的室管膜瘤切除術。「您是救命恩人吶。」患者母親站在診桌前雙手合十,激動地致謝。她回憶起女兒初患病時,連飯都吃不下,被各大醫院因高風險、高難度而拒絕手術,如今不僅得以存活,軀體也沒有因為脊髓手術而畸形,生活質量得到了保障。
「這種腫瘤」之所以驚險,不僅位置特殊——脊髓和腦幹一度被視為手術禁區,而且十分巨大。1997年,王忠誠院士切除22釐米的腫瘤,這在當時被視為創造性之舉。2004年,王貴懷為一名梁姓患者切除了從生命中樞延髓至第六胸椎水平長達26釐米的脊髓室管膜瘤,創下文獻報導過的此類手術的記錄,造就了他的「成名作」。而原先四肢癱瘓,大小便失禁的患者術後漸漸恢復,現已結婚成家,事業有成。
「第一例成功的路徑艱難,所以非常重要。」王貴懷感嘆。如今,他已操刀成功切除約30釐米的脊髓髓內腫瘤,手法愈加「老道」,收效更佳。「我有兩個患者,一個西安的,一個山東的。他們全是大腫瘤患者,複查都結伴而行,來比一比誰恢復得更好。」說到這,王貴懷笑得很開心。
經王貴懷手術而康復的重症患者很多。一位前來複查的楊姓患者主動「表揚」王貴懷:「我把片子拿給別的醫生看,他們說你切得非常乾淨。」他於去年6月行脊髓佔位切除術,收效顯著,術後病理發現是一種難以完全切除的惡性腫瘤——瀰漫中線膠質瘤,幸好遇見王貴懷,為他解除了生命危機。
王貴懷的手術刀使許多患者重獲新生,也為他帶來了來自患者數不盡的錦旗和獎盃。那是患者為他「點讚」、表達感激之情的方式。從這份認可中,王貴懷獲得了滿滿的自我滿足感,「這是一種無法用金錢衡量的自我價值體現。」
心繫神外學科的發展
1994年,王貴懷以第一名的成績成為我國神經外科開拓者王忠誠院士的研究生,時逢老師要探索神經外科「禁區」——腦幹腫瘤和高頸髓髓內腫瘤的外科治療,他便與它結下了不解之緣,「和真正的高人在一起,就做最高的事」。25年後的今天,王貴懷已成為神經外科領軍式的人物,卻發現這個年輕學科依然存在許多疑難病與挑戰,許多脊髓頑症尚無法滿足患者需求,探索研究空間巨大。
門診裡一位患者兒子前來代問診。他56的母親早前因胸椎椎管內中樞神經細胞瘤在外院接受手術治療,效果不佳。王貴懷為其行二次手術,患者術後已能行走,MRI顯示腫瘤已清除乾淨。然而,近日檢查再次顯示胸椎發生改變,腫瘤可疑復發。
「她這是瀰漫性腫瘤,高度惡性,要徹底除根不復發,目前恐怕科學上達不到,醫學對此還沒有突破,現有的治療方法如放療和抗癌藥等,效果不大。」王貴懷無不惋惜地向患者兒子解釋。
另有一位頸椎管內脂肪瘤切除術後3月前來複查的患者,手術收效顯著,王貴懷謹慎地提醒患者「瘤很可能還會復發」。原來,這是先天性脂肪瘤,屬於先天畸形,無法根治……
「我還有很多問題不知道。」王貴懷深知神經外科的研究「遠遠不夠」。來到北京清華長庚醫院,他寄希望於轉化醫學,利用清華大學基礎醫學和理工科優勢來發展臨床研究。
跟診的最後,王貴懷說,受老師王忠誠院士影響,他一直認為「病人是最好的老師」,年輕醫生實現探索的最好方式是「到病人跟前來,看他們有什麼需求」。這也是他成為一名患者認可的「人民好醫生」的根本原因。
編審 :羅輝
跟診記者:張紅 韓冬野
攝影記者:李丹
王貴懷,清華大學附屬北京清華長庚醫院神經外科主任,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中國醫師協會神經外科醫師分會脊髓脊柱專業組主任委員、中國抗癌協會神經腫瘤學脊柱脊髓腫瘤專業組長,世界華人神經外科協會脊柱脊髓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生物材料學會骨修復材料與器械分會脊髓及周圍神經修復材料及應用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神經科學學會神經腫瘤分會第一屆委員會副秘書長、常委委員,等職。
專長:各類顱腦和脊柱脊髓病變的診治,尤其擅長脊柱脊髓疾病的精準微創治療,具體如脊柱脊髓腫瘤性疾病,顱底腫瘤,顱腦交界區腫瘤,頸椎疾病,腰椎病,脊髓血管性疾病,脊柱脊髓先天性疾病和脊柱脊髓創傷性疾病,各類頑固性疼痛的外科治療,腦癱外科治療,腦膠質瘤的綜合治療,腦外傷與脊髓損傷後癱瘓功能重建等。
出診時間:周一、周五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