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方式:VISA 提出可穿戴式支付貼紙概念

2020-12-24 IT之家

Visa尋求代替密碼刷卡付款方式做了很多嘗試。根據外媒近日消息,Visa正嘗試開發一種可穿戴式的支付貼紙,這款產品可以貼在消費者的皮膚上,用以實現交易和其他任務。這項措施通過了可穿戴設備和生物識別技術支付認證方式,而該項目代表也回答了有關技術的身份控制問題。

這個概念涉及到了一種小型可穿戴式支付貼紙技術,無需植入皮下晶片,只需消費者在手背或者身體其他部位貼上這種貼紙,就能在銷售點終端進行敲擊貼紙來執行交易。而為了提高交易安全性,交易將會被標記化,貼紙將唯一的數字代碼替換為消費者的付款信息。

Visa的新支付認證概念已經有過測試。2016年夏季奧運會上,Visa的非接觸式戒指使得支付和交易成為可能。Visa認為在理想情況下,穿戴式支付貼紙能與消費者支付銀行的手機應用程式進行綁定,並通過應用程式進行交易帳戶設定和開關交易功能。如果可穿戴貼紙出現被盜用的情況,用戶可以直接通過手機銀行應用程式對支付功能進行關閉。

使用可穿戴設備與生物技術方式進行支付,這對於人們來說應該並不陌生。在可穿戴設備上,Visa曾經在澳大利亞推出過一款非接觸式支付手鐲,並與生物識別公司BioConnec合作,通過創建多個生物標誌標記移動應用來進一步進行生物識別認證,這是減少使用密碼支付的一種有效的方法。而Visa對生物識別支付如此執著的原因,是因為Visa的競爭對手在這個領域方面的立場並不是很堅定,比如萬事達去年就已經獲得過與生物認證交易相關的專利,包括ATM提款前允許用戶使用PIN和生物認證來預先批准交易,不過他們的開發程度已經不了了之。或許Visa希望能成為生物認證交易的領頭軍。

可穿戴式支付貼紙目前只是一項概念,尚不清楚Visa是否會使用這個設計,就像Visa到現在為止都沒有開始出售可支付太陽鏡一樣。當然Visa希望看到的是滿意的測試結果,這樣才有把握把這些產品推向市場。

相關焦點

  • 可預測未來的穿戴式設備Predictables 還可當可穿戴式投影儀
    可預測未來的穿戴式設備Predictables 還可當可穿戴式投影儀 P迪 | 2014-03-05 9:03:26 | 產品市場
  • 可穿戴式物聯網可以幹一些什麼
    可穿戴技術並非完全是新技術。最早的可穿戴技術是1286年發明的,當時眼鏡首次使近視者能夠清楚地看到遠距離。在整個20世紀,小工具製造商都喜歡將新技術應用於頭帶,手錶和鞋子,即使它降低了功能性。
  • 可穿戴式科技亞洲會議臺灣站詳情回顧
    在臺北世界貿易中心南港主辦,與此期間,臺灣國際雲技術&IoT秀也同步召開,穿戴式技術會議取得了巨大成功,可容納100名參與者的會議室擠滿了前來觀看的人。Christian還描繪了穿戴式未來的願景:主要著點於穿戴式技術的現狀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穿戴式設備如何跨越鴻溝向多數人群推廣,以及在受大多數人歡迎的設備和未來的市場份額。
  • 智能可穿戴APP開發,開啟智能健康管理新時代!
    新冠疫情爆發使人們對健康產生了隱憂,不少消費者希望通過更科學更便捷的方式來獲取健康產品和服務,「健康管理」之風的驟然起勢,為「大健康」行業帶來了發展的良機,也讓依靠人工智慧、大數據對健康做出分析與評估管理的智能穿戴行業前景一片明朗。
  • 全副武裝 全球十大可穿戴式計算機匯總
    1「谷歌眼鏡」無意外入圍    可穿戴式計算機仍處於起步階段,但確有許多設計巧妙者已經問世,其中一些也許還會在不久的將來變成像智慧型手機一樣的消費產品。 雖然有多種可穿戴計算產品已經上市,但它們還只是冰山一角。不斷有許多新的設計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把可穿戴式計算機的理念帶到一個新的水平。
  • 設計可穿戴設備和手錶的10個技巧「北京新易設計坊」
    這些設備不斷改變著我們對可穿戴技術的思考方式,以及如何設計具有獨特界面的網站和應用程式。 與其他設計項目不同,可穿戴設備提出了挑戰。功能和尺寸都是首要考慮的問題,這將是設計師曾經使用過的最小的屏幕之一。關鍵在於創建外觀美觀但易於使用且提供功能體驗的設計。
  • 華為蘋果可穿戴設備銷售爆發式增長!萬字長文帶你洞察行業真相!
    但是,它的市佔率居然不斷創下新低。2017年7月,Jawbone被迫進入清算程序。原CEO Hosain Rashman成立了一家名為Jawbone Health Hub的新公司,許多原來Jawbone的員工也加入了這家新公司。找錯了方向可能是當時可穿戴設備陷入困局的原因之一。
  • 精靈寶可夢的新Line貼紙超魔性的
    導 讀 昨天,Line(一個類似於微信的即時通信軟體)在日本發布了精靈寶可夢系列官方貼紙的第六彈。
  • 物聯網可穿戴式設備研發人才工程化培養教學探索
    關鍵詞:可穿戴式設備;物聯網;工程化人才培養;實踐教學;教學探索近年來隨著物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智能服裝、智能手環、智能徽章﹑智能紐扣等可穿戴式設備日益得到重視,對可穿戴式設備研發人才的需求越發迫切[1-2]。雖然可穿戴式設備研發領域人才需求量大,就業形勢較好,但是國內各院校普遍缺乏專門針對可穿戴式設備研發的教學規劃和人才培養體系建設,難以完全匹配該行業企業的用人需求。
  • 智能可穿戴設備正在開啟健康管理新時代
    今年6月,全新OPPO手環上市,主打可連續檢測血氧飽和度功能,用戶可實時獲悉血氧飽和度數值。  9月,蘋果發布可監測血氧水平的Apple Watch 6,實現預測和追蹤新冠病毒感染,更傾向於對用戶的健康管理。
  • 工作坊 | 德國Frog設計師帶你玩轉智能可穿戴
    《「新基建」發展白皮書》也指出,人工智慧產業建設的重大布局,將是我國具有戰略性和商業意義上的重大變革。而北京也在五月份也推出試點,將以可穿戴設備為典型的新裝備新技術,引領國家的未來的重要產業——新基建。可以斷定,智能可穿戴設備將在新基建戰略的未來布局下,成為我國最具有前景的產業之一。
  • 六國可辦電子籤證 澳大利亞電子籤可在線查詢
    如今越來越多國家推出電子籤證(E-visa)。近期,剛剛完善各自的電子籤證政策的有土耳其和卡達。電子籤證,即無需前往領事館面籤,只需填寫表格,網上支付,可以實時查詢辦理階段。電子籤證辦理成功後,旅客持電子籤證出境,將籤證列印完整、清晰並附以譯文,即可出境。
  • 掃碼支付或將成「過去式」,這3種支付方式已經興起,你聽過沒?
    眾所周知,隨著網際網路的興起,國內也湧現出了很多的新事物、新行業,其中對人們生活影響最大的無疑就是「行動支付」!因為自從行動支付普及之後,我們購物、吃喝玩樂,都可以在手機上進行,所以大家的手機中也都會下載微信、支付寶等支付軟體,方便日常的使用!
  • 太陽鏡也有支付功能?Visa和雷朋的腦洞有點大
    本周二(3月14日),在GoPro和Fitbit股價紛紛創下歷史新低之後,已經開始有人在問在問,「可穿戴設備要完了嗎?」但是,這很可能是GoPro和Fitbit的打開方式不對,因為,大公司們已經將注意力轉向了太陽鏡。
  • 物聯網時代 可穿戴設備性能及具新要求
    而可穿戴設備便是其中重要的一環,在IoT時代,可穿戴設備所負擔的職責也越來越重。 可穿戴市場有望迎來新的飛躍。未來連接將變得更加頻繁,對於可穿戴設備性能及功耗水平都提出新要求。 智能可穿戴設備最重要的是低功耗 「要讓可穿戴設備執行IoT時代連接者的職能,就必須把連接功能做好,並且這種連接方式最好是低功耗的,能夠讓可穿戴設備運行的時間更加持久。」來自安森美半導體亞洲區市場推廣經理楊正龍認為,低功耗藍牙5.0將成為很好的解決方案。
  • 愛馬仕、LV爭寵智能可穿戴
    不過現在已經有更多時尚和奢侈品品牌積極進入新技術領域,尤其是代表了最新技術潮流的可穿戴技術,或者正在為此準備。感應式LED燈和內置式USB充電器被植入了Ricky手提包,以方便使用者在包中尋找物品和為數碼產品充電」。由於其曾國內熱播的韓劇《來自星星的你》中出現,Ricky手提包在中國市場上迅速竄紅。
  • 七款「隱式」可穿戴設備
    可穿戴設備已成為未來科技的趨勢,但礙於隱私安全,某些場合開始禁止佩戴Google Glass的人入內,相對於這樣的「顯式」設備,還有哪些「隱式」可穿戴設備呢?1. Google隱形眼鏡嬰兒用品中此前還未出現可穿戴計算相關的設備,這款智能尿布能夠每天一次檢測嬰兒的……數據,通過數據來監測嬰兒的腎臟功能和體內水分情況。同時智能尿布還能夠提醒家長嬰兒的尿路感染危險。
  • 興業銀行推出國內首款可穿戴行動支付信用卡
    中新網11月13日電 興業銀行信用卡中心不斷創新,2015年升級推出更貼近消費者需求的信用卡產品,升級推出的全新「活力人生」品牌系列產品基於該行始終倡導 「活力、時尚、健康、環保」的用卡生活方式。智能健康的用卡方式據了解,今年5月新推的「興動力」信用卡是興業銀行攜手中國銀聯、咕咚公司為廣大運動愛好者量身定製的產品。
  • 將OLED顯示屏裝進太陽鏡裡 TCL將推出一款可穿戴式顯示器
    據了解,TCL計劃在今年推出一款可穿戴式顯示器,可以作為私人觀看的虛擬電視,早在去年的CES上,TCL就以Project Archery為代號預覽了這一想法,目前這一概念正逐漸發展成一個完整的商業產品。
  • 我國科學家在SOLED可穿戴設備應用領域研發取得新進展
    中國證券網訊 吉林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集成光電子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孫洪波-馮晶教授科研團隊研製出具有高效率和高機械穩定性的可拉伸有機電致發光器件(Stretchable OLED,簡稱SOLED),在SOLED可穿戴設備應用領域研發取得新進展。該成果於5月17日發表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通訊》雜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