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衍生品市場風險案例及其特點
衍生品市場,尤其是金融衍生品誕生30多年以來,獲得了長足發展。然而,衍生品市場在風險管理、價格發現、宏觀經濟等方面發揮著巨大作用的同時,也爆發了一系列重大的衍生品交易風險事故,很多原本擁有雄厚資本的機構因為衍生工具的不當使用而接連招致巨大損失、甚至破產,由衍生工具直接或間接引發的經濟金融風暴也在全球多次出現。表一、表二分別列出了迄今,全球主要衍生品交易虧損事件及與衍生品交易有關的金融危機事件。
從表一所列衍生品交易虧損事件中,可以發現以下特點:
(1)事件機構遍及全球,多為國際性大公司。英國巴林銀行曾是享有國際聲譽的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銀行之一;日本的大和銀行、富士銀行、第一勸業銀行資產排名均位於世界前十位;萬國證券曾是中國最大的證券公司;壟斷國內航空油供應的中航油曾被譽為中國國企走出去的典範。
(2)事件發生時間集中,大多在上世紀90年代。自衍生品交易開始至20世紀90年代前,巨額虧損事件鮮有發生。而在90年代,一系列的虧損事件卻此起彼伏,幾乎每年都有,其中以1994年最甚,甚而同月就有好幾起,如1994年4月的鹿島石油事件、基得皮波迪銀行事件、美國寶潔事件等。90年代之後國外虧損事件罕有發生,但國內虧損事件卻時有出現,如2004年中航油事件,2005年特變電工及中盛糧油事件等。
表一 衍生品交易虧損事件案例
(3)交易涉及各類衍生品。如日本昭和殼牌石油從事的外匯期貨交易,中國萬國證券從事的國債期貨交易,美國加州橙縣從事的抵押證券交易,日本住友商社從事的銅期貨期權交易,英國巴林銀行從事的股指期貨、債券期貨及股指期貨期權交易,中國中航油從事的場外石油期權交易等。
(4)虧損額巨大。衍生品交易虧損額巨大,大多以億為單位,令人瞠目結舌。1993年2月昭和殼牌石油虧損1650億日元,1995年2月英國巴林銀行虧損8.6億英鎊,2004年11月中航油虧損5.54億美元。巨額虧損給這些曾叱吒風雲的名企造成嚴重的後果,或被收並、或被資產重組、或被勒令關門停業。
(5)交易大多在國際市場上。這些交易大多為跨國公司所從事的國際市場交易。巴林銀行總部在英國,從事衍生品交易的是其在新加坡的期貨有限公司,交易產品是新加坡和大阪的期貨及期貨期權;中航油在新加坡從事場外石油期權交易,而其總部位於中國。
(6)虧損原因相似。虧損主要源於公司內部管理嚴重失控,具體表現為崗位安排違反內控原則、子公司個人權力缺乏制約,內控制度形同虛設、母公司對子公司的監督作用失效等。如巴林銀行的尼克·裡森、大和銀行的井口俊英,住友商社的濱中泰男都同時兼任交易及監管之職,在缺乏公司有效監控的環境下,他們編造假帳、欺騙公司內外,在無力堵塞漏洞時,又存僥倖心理,企圖憑一己之力操縱市場,卻使公司陷入困境,甚至破產倒閉。
另外,從表二所列與衍生品有關的金融危機中,可發現如下特點:
表二 與衍生品有關的金融危機案例
(1)危機發源地遍布全球。既有發達國家,也有發展中國家,而以後者居多,如美國、墨西哥、俄羅斯、巴西、土耳其、阿根廷。
(2)危機發生時間集中。從上世紀80年代末到本世紀初,陸續發生了一系列危機,其中90年代最多,1992年、1994年、1997年、1998年、1999年,此起彼伏,尤以末3年更為集中。
(3)危機與衍生品運用有關。危機大多為國際投機者發現一國經濟金融問題背後潛藏的暴利,通過衍生品市場大舉攻擊而促動爆發。如墨西哥金融危機中,以索羅斯的量子基金為首的國際投機資金在衍生品市場上拋比索、買美元,促成墨西哥金融危機的爆發。
(4)危機後果嚴重。這些危機不僅衝垮危機爆發國的經濟金融體系,還很快將周邊國家和地區捲入危機漩渦之中,甚而造成全球陷入金融動蕩。如亞洲金融危機中,開始僅是東南亞國家爆發危機,但韓國、日本不久即被捲入,歐美股市、匯市亦是大幅跳水,振蕩不已。
二、衍生品市場風險案例總結分析
(1)衍生品所具有的高風險性、槓桿性、虛擬性、國際性等市場特徵決定了衍生品市場本身所潛藏的巨大風險。①高風險性。雖然衍生品是一種風險管理工具,但其自身的交易與運行蘊含著極大的風險,如市場風險、信用風險、法律風險、操作風險、流動性風險等。②槓桿性。投資者只需繳納一定比例的保證金,就可從事合約價值為保證金的數倍或數十倍的衍生品交易,成倍地放大了風險與收益。③虛擬性。指衍生品獨立於現實基礎資產運動之外,屬於虛擬經濟性質。當衍生品市場的規模大大超過基礎工具市場規模,嚴重背離時就會加劇金融動蕩和金融風險。④國際性。衍生品交易在國際範圍進行,因而衍生品市場的風險極易向外傳染,誘發大範圍甚至全球性的金融危機。
(2)至今已發生的這些衍生品交易虧損事件體現了對衍生品的不當使用和監控。從事衍生品交易的公司往往忽視衍生品的巨大風險,衍生品成為他們追逐利潤最大化的投機工具。同時,公司內控機制不完善,無法起到有效的監控、制約和預警作用。此外,交易所針對衍生品交易所設的制度不嚴密,存在漏洞;交易所對於所設制度不能堅決執行,也是促成風險擴大的因素。場外交易市場透明度不夠,缺乏有效監管。還有,滯後的監管思路、體制對於發展超前且涉及跨國交易的衍生品市場鞭長莫及。
(3)與衍生品有關的金融危機的源頭在於衍生品的高風險性與高收益性,正是這種特性吸引了一些投資機構摒棄傳統的穩健型作風,改為追求高回報的冒進投機哲學。一方面,由於衍生工具風險相對集中的特點,使得一家機構無法履約或突然倒閉時,會在整個衍生品市場上引起一連串違約事件而導致金融體系的不穩定。另一方面,更為嚴重的是,衍生工具的槓桿性和虛擬性特徵使得其投機能量巨大,成為國際投機者衝擊一國金融、經濟體系的工具。此外,衍生品市場與貨幣市場、外匯市場、股票市場的緊密聯繫使得它們之間具有強烈的聯動作用,為投機者的操作提供了方便,使得危機的擴散力度加大加快。
因而,金融衍生工具就好比一把雙刃劍:利用好,微觀上可以給公司達到規避風險、套期保值的目的,宏觀上可以促進資源合理配置,提高金融市場的運行效率;利用不好,則反而給公司加劇風險,帶來破產威脅,甚至引發金融動蕩和金融危機。當然,衍生品市場並不是這些風險事件、危機發生的根本原因。因此,我們必須以辯證的態度來看待衍生品市場,既要重視其風險管理、價格發現及宏觀經濟的功能而予以發展、運用;更要正確地認識其高風險性,加以科學的管理和合理的控制。上世紀90年代以後,發達國家衍生品市場所發生的風險事件已大大減少,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有關各方已對此有了深刻的認識,並採取了有效的行動。這也說明了衍生品市場的風險並不可怕,關鍵是要採取有效的手段去控制它。 (本系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