衍生品市場風險案例總結

2020-12-17 全景網

  一、衍生品市場風險案例及其特點
  衍生品市場,尤其是金融衍生品誕生30多年以來,獲得了長足發展。然而,衍生品市場在風險管理、價格發現、宏觀經濟等方面發揮著巨大作用的同時,也爆發了一系列重大的衍生品交易風險事故,很多原本擁有雄厚資本的機構因為衍生工具的不當使用而接連招致巨大損失、甚至破產,由衍生工具直接或間接引發的經濟金融風暴也在全球多次出現。表一、表二分別列出了迄今,全球主要衍生品交易虧損事件及與衍生品交易有關的金融危機事件。
  從表一所列衍生品交易虧損事件中,可以發現以下特點:
  (1)事件機構遍及全球,多為國際性大公司。英國巴林銀行曾是享有國際聲譽的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銀行之一;日本的大和銀行、富士銀行、第一勸業銀行資產排名均位於世界前十位;萬國證券曾是中國最大的證券公司;壟斷國內航空油供應的中航油曾被譽為中國國企走出去的典範。
  (2)事件發生時間集中,大多在上世紀90年代。自衍生品交易開始至20世紀90年代前,巨額虧損事件鮮有發生。而在90年代,一系列的虧損事件卻此起彼伏,幾乎每年都有,其中以1994年最甚,甚而同月就有好幾起,如1994年4月的鹿島石油事件、基得皮波迪銀行事件、美國寶潔事件等。90年代之後國外虧損事件罕有發生,但國內虧損事件卻時有出現,如2004年中航油事件,2005年特變電工及中盛糧油事件等。

  表一  衍生品交易虧損事件案例


  (3)交易涉及各類衍生品。如日本昭和殼牌石油從事的外匯期貨交易,中國萬國證券從事的國債期貨交易,美國加州橙縣從事的抵押證券交易,日本住友商社從事的銅期貨期權交易,英國巴林銀行從事的股指期貨、債券期貨及股指期貨期權交易,中國中航油從事的場外石油期權交易等。
  (4)虧損額巨大。衍生品交易虧損額巨大,大多以億為單位,令人瞠目結舌。1993年2月昭和殼牌石油虧損1650億日元,1995年2月英國巴林銀行虧損8.6億英鎊,2004年11月中航油虧損5.54億美元。巨額虧損給這些曾叱吒風雲的名企造成嚴重的後果,或被收並、或被資產重組、或被勒令關門停業。
  (5)交易大多在國際市場上。這些交易大多為跨國公司所從事的國際市場交易。巴林銀行總部在英國,從事衍生品交易的是其在新加坡的期貨有限公司,交易產品是新加坡和大阪的期貨及期貨期權;中航油在新加坡從事場外石油期權交易,而其總部位於中國。
  (6)虧損原因相似。虧損主要源於公司內部管理嚴重失控,具體表現為崗位安排違反內控原則、子公司個人權力缺乏制約,內控制度形同虛設、母公司對子公司的監督作用失效等。如巴林銀行的尼克·裡森、大和銀行的井口俊英,住友商社的濱中泰男都同時兼任交易及監管之職,在缺乏公司有效監控的環境下,他們編造假帳、欺騙公司內外,在無力堵塞漏洞時,又存僥倖心理,企圖憑一己之力操縱市場,卻使公司陷入困境,甚至破產倒閉。
  另外,從表二所列與衍生品有關的金融危機中,可發現如下特點:

  表二  與衍生品有關的金融危機案例


  (1)危機發源地遍布全球。既有發達國家,也有發展中國家,而以後者居多,如美國、墨西哥、俄羅斯、巴西、土耳其、阿根廷。
  (2)危機發生時間集中。從上世紀80年代末到本世紀初,陸續發生了一系列危機,其中90年代最多,1992年、1994年、1997年、1998年、1999年,此起彼伏,尤以末3年更為集中。
  (3)危機與衍生品運用有關。危機大多為國際投機者發現一國經濟金融問題背後潛藏的暴利,通過衍生品市場大舉攻擊而促動爆發。如墨西哥金融危機中,以索羅斯的量子基金為首的國際投機資金在衍生品市場上拋比索、買美元,促成墨西哥金融危機的爆發。
  (4)危機後果嚴重。這些危機不僅衝垮危機爆發國的經濟金融體系,還很快將周邊國家和地區捲入危機漩渦之中,甚而造成全球陷入金融動蕩。如亞洲金融危機中,開始僅是東南亞國家爆發危機,但韓國、日本不久即被捲入,歐美股市、匯市亦是大幅跳水,振蕩不已。
  二、衍生品市場風險案例總結分析
  (1)衍生品所具有的高風險性、槓桿性、虛擬性、國際性等市場特徵決定了衍生品市場本身所潛藏的巨大風險。①高風險性。雖然衍生品是一種風險管理工具,但其自身的交易與運行蘊含著極大的風險,如市場風險、信用風險、法律風險、操作風險、流動性風險等。②槓桿性。投資者只需繳納一定比例的保證金,就可從事合約價值為保證金的數倍或數十倍的衍生品交易,成倍地放大了風險與收益。③虛擬性。指衍生品獨立於現實基礎資產運動之外,屬於虛擬經濟性質。當衍生品市場的規模大大超過基礎工具市場規模,嚴重背離時就會加劇金融動蕩和金融風險。④國際性。衍生品交易在國際範圍進行,因而衍生品市場的風險極易向外傳染,誘發大範圍甚至全球性的金融危機。
  (2)至今已發生的這些衍生品交易虧損事件體現了對衍生品的不當使用和監控。從事衍生品交易的公司往往忽視衍生品的巨大風險,衍生品成為他們追逐利潤最大化的投機工具。同時,公司內控機制不完善,無法起到有效的監控、制約和預警作用。此外,交易所針對衍生品交易所設的制度不嚴密,存在漏洞;交易所對於所設制度不能堅決執行,也是促成風險擴大的因素。場外交易市場透明度不夠,缺乏有效監管。還有,滯後的監管思路、體制對於發展超前且涉及跨國交易的衍生品市場鞭長莫及。
  (3)與衍生品有關的金融危機的源頭在於衍生品的高風險性與高收益性,正是這種特性吸引了一些投資機構摒棄傳統的穩健型作風,改為追求高回報的冒進投機哲學。一方面,由於衍生工具風險相對集中的特點,使得一家機構無法履約或突然倒閉時,會在整個衍生品市場上引起一連串違約事件而導致金融體系的不穩定。另一方面,更為嚴重的是,衍生工具的槓桿性和虛擬性特徵使得其投機能量巨大,成為國際投機者衝擊一國金融、經濟體系的工具。此外,衍生品市場與貨幣市場、外匯市場、股票市場的緊密聯繫使得它們之間具有強烈的聯動作用,為投機者的操作提供了方便,使得危機的擴散力度加大加快。
  因而,金融衍生工具就好比一把雙刃劍:利用好,微觀上可以給公司達到規避風險、套期保值的目的,宏觀上可以促進資源合理配置,提高金融市場的運行效率;利用不好,則反而給公司加劇風險,帶來破產威脅,甚至引發金融動蕩和金融危機。當然,衍生品市場並不是這些風險事件、危機發生的根本原因。因此,我們必須以辯證的態度來看待衍生品市場,既要重視其風險管理、價格發現及宏觀經濟的功能而予以發展、運用;更要正確地認識其高風險性,加以科學的管理和合理的控制。上世紀90年代以後,發達國家衍生品市場所發生的風險事件已大大減少,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有關各方已對此有了深刻的認識,並採取了有效的行動。這也說明了衍生品市場的風險並不可怕,關鍵是要採取有效的手段去控制它。 (本系列完)

相關焦點

  • 金融衍生品市場的宏觀經濟功能案例
    期貨日報 張輝 王愛華 楊再斌     一、案例  1.美國發展衍生品市場的經驗  美國作為世界衍生品交易的發源地和衍生品大國,以期貨為核心的衍生品市場在維護美國金融、經濟安全上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 「衍生品市場與風險管理國際會議」在同濟大學舉辦
    2019年7月3日上午,「同濟大學衍生品市場與風險管理國際會議2019」在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舉行。本次會議由同濟大學、科羅拉多大學(丹佛)摩根大通商品研究中心和世界銀行聯合主辦,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同濟大學上海期貨研究院承辦。
  • OTC金融衍生品市場及交易工具培訓班課堂筆記
    培訓班為期三天包含6個模塊:市場架構概述、OTC衍生品應用與最優做法控制、報送與業務管理結構—最佳實踐、金融衍生品技術、金融衍生品對衝案例、風險測量與風險管理。  一、 市場架構概述  (一)金融衍生品市場歷史及最新發展  1.金融衍生產品是金融市場參與者管理風險、獲取收益的重要金融工具
  • 金融衍生品風險類型
    金融衍生品風險類型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於1994年7月27日發表《衍生產品風險管理指南》,把衍生品的風險類型歸為五類:市場風險(Market Risk)
  • 陳松男:信用衍生品市場需要有法律法規來規範
    剛剛開始是很謹慎沒有錯,但是逐步開放,所以衍生品不可怕,很好管,正面的經濟功能非常好,對衝市場風險裡面 各種不同的金融工具其實就沒有辦法應付到另外一個很重要的風險,就是信用風險。1998年泰國金融風暴之後學術界和企業界就開始聯合起來研究怎麼促進信用衍生品的發展,從那個地方開 始衍生品就會變得非常重要。
  • 企業如何防範金融衍生品交易中的風險?
    伴隨著金融全球化的快速發展,衍生產品市場已經成為風險管理和金融投資關注的重要領域。如何藝術地應用衍生產品為企業進行套期保值,已經成為業界關注的熱點。 同時,金融衍生品交易中所存在的風險,也需要引起企業的高度注意。接下來,本文以一個案例,就企業如何防範金融衍生品交易中的風險進行深入解讀。
  • 對金融衍生品風險管理人才培養的思考
    來源:期貨日報近期金融衍生品市場風險頻發,對現貨公司的穩定發展和部分投資者的利益造成一定的影響,折射出金融機構和產業公司金融衍生品風險管理人才的缺失。近幾年,金融衍生品市場發展迅速,金融產品創新較快,每年各交易所均有期貨、期權新品種上市。
  • 推進期貨和金融衍生品市場發展
    其主要任務是「深化金融機構、金融市場的改革,繼續完善金融宏觀調控機制和加強金融監管」,內容十分豐富。堅持金融創新,推進期貨和金融衍生品市場發展,是深化金融市場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     發展期貨和金融衍生品市場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需要     從內部看,實體經濟需要期貨和金融衍生品的發現價格和風險管理功能。
  • ...和金融衍生品市場多種工具 精細化管理風險 為實業化轉型保駕護航
    為了更好地總結梳理期貨市場的功能和價值,本報邀請業界相關人士結合自身實踐分享對期貨市場的認識和研究,即日起推出「期市30年服務實體經濟大家談」欄目,敬請關注。  21世紀以來,中國五礦、五礦有色金屬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五礦有色)與監管機構和市場參與者一同經歷和見證了國內期貨市場快速發展的20年。
  • 相聚華泰期貨2019年衍生品市場年會, 共謀中國衍生品市場之未來
    本次會議特別邀請了知名的經濟學家、政治軍事專家、金融行業領軍人物以及實體企業專家,從宏觀方面暢談經濟新形勢、政經新局勢以及相應的大類資產配置和宏觀對衝策略,從市場角度分析全球及中國場外衍生品的發展路徑,從實踐切入分享場外衍生品助力實體發展的真實案例
  • 金融衍生品是風險轉移最重要工具
    他在接受上海證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防範化解金融風險需要加大衍生品工具的開發。在衍生品市場當中最重要的是控制風險,平衡市場參與者,讓市場平穩運行。  複雜的金融體系是建立在對風險的控制和風險管理基礎之上的。莫頓認為,一個金融體系一定要有衍生品,而且種類越多越好,可以和金融系統各個層面產生聯繫。
  • 我國金融衍生品市場未來的發展空間巨大
    2012年7月30日至9月12日,我參加了中國期貨業協會首屆赴美期貨高管研修班,培訓的主題內容是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投資組合理論、風險管理、戰略管理、人力資源管理、高管領導力培養、金融業與智慧財產權保護以及CME集團的運作流程和創新、期貨機構考察等。在美國一個多月來的學習與交流收穫頗豐,特總結如下:  一.
  • 華泰期貨舉辦2019年衍生品市場年會
    2018年12月14日至15日,華泰期貨攜華泰長城資本,聯合華泰證券、南方基金、華泰柏瑞基金在上海舉行「2019年衍生品市場年會」。本次大會包括主論壇、私募機構峰會及四個年度策略報告會。本次會議邀請了知名的經濟學家、金融行業領軍人物以及實體企業專家,從宏觀方面暢談經濟新形勢以及相應的大類資產配置和宏觀對衝策略,從市場角度分析全球及中國場外衍生品的發展路徑,從實踐切入分享場外衍生品助力實體發展的真實案例。中國期貨業協會秘書長吳亞軍,大連商品交易所副總經理許強,華泰證券副總裁、華泰期貨董事長吳祖芳出席會議並致辭。
  • ...案例(十八) | 持牌金融機構不得與個人投資者開展場外衍生品業務
    保護中小投資者典型案例(十八) | 持牌金融機構不得與個人投資者開展場外衍生品業務 2020-11-30 17: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邵世萍:企業應當建立完善的金融衍生品合規操作監督體系
    第一個是理解風險,我們把企業的風險做一個分類。第二個是我們利用金融衍生品工具作為企業的一個風險管理。第三個是總結思考。對於風險管理的思想,最終做一個總結歸納。第一個是企業風險的管理。風險一般分市場風險、金融風險、流動風險、操作風險。我們可以看出風險不只是我們所能看到的,最關心的商品價格的波動風險,其實風控也不都是敞口的一些管理,涉及到我們企業運行的方方面面。
  • 適度加快發展金融衍生品市場 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
    ,有必要適度加快發展我國金融衍生品市場。當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在這過程中必須要充分發揮資本市場直接融資、配置資源、資產定價和對衝風險的重要作用,而金融期貨市場是專業的風險管理場所,能夠提供更多風險管理和套期保值工具,為金融機構創新和投資者對衝風險提供精細化服務,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
  • 衍生品——金融領域的殺傷性武器
    內容支持:電子工業出版社《大崩盤:金融衍生品的災難》 「金融殺傷性武器」系列講述的是因衍生品濫用而引發的摧毀金融和非金融企業的金融危機案例,通過真實案例分析展現濫用衍生品如何給終端用戶和交易商帶來嚴重損害,不僅可以揭示其中的市場風險和交易對手風險,也可以揭示風險管理和自營交易過程中的操作風險。
  • 加密資產衍生品市場你怎樣看待
    例如,當比較下圖中加密資產衍生品市場和現貨市場的規模時,我們看到的故事是這樣的:加密資產衍生品正蓬勃發展,這表明市場的成熟度和流動性正在增加。 衍生品交易量幾乎都是用名義術語來表示的——在上表中,我們所比較的不是同種類型的交易。 名義交易量(Notional volume)表示的是衍生品合約提供敞口(exposure)的基礎資產(underlying asset)的市場價值。它並沒有說明合約的保證金是多少;它僅顯示了衍生品在理論上所代表的資產數額。
  • 運用利率衍生品加強信貸資產證券化利率風險管理
    文章介紹了我國信貸資產證券化產品市場總體運行情況,圍繞以利率衍生品為核心完善信貸資產證券化產品利率風險管理展開思考。信貸資產證券化已成為盤活銀行信貸資產、剝離不良貸款、支持金融創新的重要渠道。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改革後,大多數信貸資產證券化產品資產端和證券端的基準利率均實現了與市場利率「接軌」,標誌著此前因市場基準利率缺失所導致的利率錯配風險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解決,但仍面臨以下利率風險和問題:一是部分證券化產品資產端和證券端計息方式不掛鈎,基準利率傳導效率不一致,存在一定的利率錯配風險;二是資產端與負債端利率波動不匹配,影響投資者資產負債管理效率;三是標準化的利率衍生品與部分證券化產品的資產端和證券端現金流不匹配
  • 全球場外利率衍生品市場迅猛發展
    交易所買賣的利率衍生品的交易量在2016年至2019年之間也呈現出高速增長,不過僅增長了53%,其實從2010年開始,利率衍生品的交易額就有從交易所轉向場外交易市場的趨勢。它們通常在同一合併集團的關聯公司之間進行,以方便內部風險管理或內部簿記。背靠背交易只有在將風險轉移給報告交易商的情況下,才應向BIS三年一度的調查做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