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可曾聽聞過日本「痛文化」,不知道也沒關係,小編先來科普一發~這是ACG(動畫、漫畫、遊戲)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起源於日本,「痛」其實是電視和網絡上廣為流傳的人造複合詞。當下十分受動漫愛好者的歡迎。痛車、痛吉他、痛便當、痛印章、痛包,痛指甲……可謂是「想痛哪裡痛哪裡」,範疇越來越廣。
為啥子要說「痛」,以痛車為例。主要是三種常見解釋,給車裝飾圖案就像人紋身一樣。而給車畫圖需要繳納稅款,愛開痛車的多半是年輕人,額外稅費令人心痛。最後是英語和義大利語讀音,都和日文「痛」發音相似。
對於動漫愛好者來說,改造痛車絕對是一件痛並快樂著的事兒。
前不久一個動漫愛好者將自己的愛車改造成,遺憾的是離自己曬出愛車的沒過幾天,車開出去溜達溜達,怎料想車和路邊上的樹來了個親密接觸。從照片可以看到車頭毀壞還是較為嚴重的,安全氣囊完全彈出,這真是一個悲傷的故事,不過好在人沒事也算不幸中的大幸了吧!
而在今年2月末,日本神奈川縣川崎大師(平間寺),舉行了一場為痛車祈願交通安全的活動,名為「川崎大師 痛車·痛摩託 交通安全祈願2018」。來自不同地區的痛車愛好者齊聚祈禱殿,停車場上停放的痛車五花八門,一眼望去「LoveLive!」、「初音未來」、「認真和我戀愛」等眾多作品,大家最愛哪一輛呢?
參加祈禱活動的車車需交納每輛車5000日元的祈禱費,相信錢不是最主要的關鍵是心誠。活動流程大致是僧正先對車主進行說明,請大家一起祈求一年中平安無事,然後敲擊太鼓併到外面為車輛祈求平安,此外參加的車主還能獲得護身符等物品。當然出行安全最關鍵還是得靠大家遵守交通規則小心駕駛!
最後,祝福大家都能平安出行,雖然名曰「痛文化」,但更多的是平平安安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