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總是看到不少爸爸媽媽在朋友圈吐槽長輩的育兒方式很奇葩。例如有個姥姥覺得孩子鼻塞感冒了,居然用換下來的尿不溼捂在孩子的鼻上,說這樣可以治風寒。小孩子晚上鬧夜,奶奶就說是鄰居串門時帶了邪風,拿著一雙布鞋在孩子頭上不停打轉,一邊轉一邊嘴裡念念有詞。
這樣的育兒偏方在生活中不少見,雖說出發點是為孩子好,但多數都十分荒謬,而且最後還可能會傷害到孩子。
可是大家別以為這樣的奇葩育兒在國內才會出現,其實在20世紀的歐美地區,有一種流行的育兒方式比我國奶奶們更奇葩。
你可能見過被困在鐵籠中的猛獸,但你見過困在鐵籠中的嬰兒嗎,這個鐵籠甚至還是懸空的?
現在看來,這妥妥的就是虐待兒童,可是違反法律的。但是在當時,歐美地區的人們幾乎都會這樣養育自己的孩子。
他們的理由非常簡單粗暴,而且的確是為孩子著想,將孩子放進一個懸空的鐵籠裡,是想讓孩子多接觸新鮮空氣。
這個做法出自一本育兒書《兒童的照護與餵養》,「人體需要新鮮空氣來代謝和淨化人體血液,對兒童來說,新鮮空氣和健康食物一樣必要。」
這個想法本來挺好的,也的確很有道理。錯就錯在那個時候的人對人體非常理想和樂觀,所以認為人都是能接受極端環境,例如嗑藥吸菸和飲酒,只要人體對極端環境「循序漸進地適應」。
因為有這樣的想法,各種奇葩玩具層出不窮,例如當時很受歡迎的「兒童放射性能量實驗室」,看上去比手術遊戲還「高級」不少。
作者霍爾特還建議讓嬰兒在戶外睡覺,用冷水洗澡,這樣就能提高嬰兒的抵抗力,降低感冒的機率。
可是嬰兒都非常小,身體很弱,這樣的育兒方式很可能會適得其反,所以霍爾特認為,這就需要「循序漸進」了。
先讓嬰兒在室內的通風處睡覺,身上也不要穿太多衣服,由此訓練他們能在比較寒冷的環境下睡覺。訓練成功後,睡著的嬰兒甚至會比醒著的嬰兒更不容易感冒。
按照霍爾特的說法,這些多吹冷風的孩子,體格會比其他孩子更強壯,從他們紅潤的臉色就能看出。然而現在看來,孩子們臉上的那些健康的「高原紅」,說不定是被冷到了才出現的。
隨著城市化發展,城裡建起了一座座公寓,每一個公寓裡又是一個個狹小的房間,城裡的環境因為工業化也並不好。很多新手父母想讓孩子們呼吸新鮮空氣,並不是一件易事,只能不上班的時候才能帶孩子去公園逛逛。
但是孩子的健康成長始終是頭等大事,怎麼可以湊時間呢。於是在1922年的時候,一項「空前絕後」的發明出現了——可攜式嬰兒籠。
這種關嬰兒的鐵籠是由一個叫艾瑪·雷德的婦女發明的,因為在農村的孩子,有大片的農田和草地,可以盡情地呼吸到新鮮空氣,她認為城裡的孩子也要有這樣的待遇。可是城市寸土尺金,就算每個街區都設置一個公園也不足夠。
所以她發明了這樣一個可攜式嬰兒籠,其中包括一套支架和一個籠子,掛在公寓的外牆上,孩子不需要出門,只用在籠中就能呼吸到來自家以外的新鮮空氣。
據說,很多父母在將孩子放入籠子之前,都會為他們做一番打扮,這樣就能給他們營造一種真的出門去戶外活動的真實感。
一開始,可攜式懸空嬰兒籠只不過是無可奈何的育兒選擇,但是到了後來,卻逐漸成為了一種潮流。
就連美國埃莉諾·羅斯福,也就是第32任美國總統羅斯福的夫人,都在自己位於紐約的公寓外懸掛過鐵籠,將自己的女兒安娜放入籠中進行看管。
直至二戰以後,使用懸空鐵籠照顧嬰兒的方式仍然絡繹不絕,甚至在1953年,專門製售嬰兒籠的英國商家還在電視上投放廣告帶貨,用視頻的形式宣傳嬰兒籠。
可是這樣一個懸空在公寓樓外的嬰兒籠看起來還是十分危險,畢竟嬰兒還不懂事,父母白天要上班,孩子沒有人陪伴,只是將他們放置在這樣一個小籠子中,免不了會哭鬧搖晃。
如果只是為了呼吸一口新鮮空氣,導致孩子從高樓上墜亡,實在是得不償失。但艾瑪·雷德宣稱這個嬰兒籠不僅可以承受嬰兒的重量,甚至還可以裡面放置玩具和嬰兒車。
雖然發明者聲稱安全,但無論在當時還是現在看來,這樣的一個裝置都有非常巨大的隱患。除了危險,嬰兒長時間在戶外吹風容易受涼,讓嬰兒獨處以及將嬰兒關入籠子非常不人道。
還有一個容易被大家忽略的問題是,嬰兒有可能會恐高。
美國心理學家沃克和吉布森曾經設計過一個叫「視覺懸崖」的裝置,用於觀察和研究嬰兒的深度知覺。
實驗裝置如圖所示,一共有兩層紅白格圖案,一層是在平臺嬰兒所處的位置,而另一層則放置於地面,嬰兒可以通過前方玻璃看到地板上的圖案。
兩位心理學家找來36個6至14個月大的嬰兒和他們的母親來進行試驗,其中有9名嬰兒完全拒絕移動,也許只是不想參與實驗或沒有意識自己在實驗之中。
而剩下的27名嬰兒,只有3名在母親的呼喚下,猶豫著爬過「懸崖」。24名嬰兒則就非常抗拒玻璃懸崖,有的還因為不敢爬過去抱不到媽媽而急得大哭。
從這個實驗中,沃克和吉布森得出結論:人類的深度知覺是天生的。也就是說,人類很有可能在很小的時候就非常恐高。
一個恐高的嬰兒,在一個四面通透的籠中,非常輕易就能看到自己所處的位置,在發現自己處於高空之後會對他們的心理造成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