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稿事件該由誰背鍋?聽聽COPE怎麼說

2020-12-11 美通社

4月21日,世界著名學術出版巨頭Springer發布消息稱:經深思熟慮,Springer決定將旗下《腫瘤生物學》(《Tumor Biology》)雜誌(影響因子2.9)於2012-2016年發表的107篇學術論文撤回。據悉,此次撤稿的論文作者絕大部分來自中國,此外,還涉及4家國外機構,包括日本愛知醫科大學、美國威斯康辛州血液中心、美國芝加哥大學和加拿大多倫多大學。

Springer的公告中稱,這些論文作者提供了虛假的審稿意見。論文作者冒用專家的名字申請郵件地址,從虛假郵箱向期刊提供正面的審稿意見。

不可迴避的是,「學術論文造假」已在輿論場形成刻板印象,隨著一次次事件的積累,人們也在重新檢視中國學界存在的問題:如何破除唯論文論的評價體系?如何整治學術造假,剎住不良科研風氣?如何切斷學術造假灰色產業鏈?

為此梅斯醫學採訪了著名學術出版商Wiley的研究誠信與出版論文的主任、國際出版倫理委員會(COPE)副主席Chris Graf。Chris Graf表示,他十分支持Springer方面發現問題並且公布撤稿的做法,並且相信出版社和科研人員一直在努力免這些問題。

「發表論文的壓力不是學者們背棄學術誠信和論文出現問題的理由。造成此次論文造假問題的核心問題可能在於科研工作者缺乏經驗,出版商院校缺乏學術合作。」他指出,許多享有較高聲譽的出版商都願意與研究機構合作,進行學術培訓等工作,以幫助這些研究機構形成良好的學術環境和氛圍。

問題的原因並不在於期刊或出版商。最近在PNAS中發表了一項薈萃分析,發現「出版的壓力」不是發表的偏見和問題的原因。相反,缺乏經驗和不合規的第三方合作可能是問題的核心,機構有這樣做的重要責任。

編輯,期刊和出版商可以幫助機構解決問題:

1、編輯可以為研究作者提供一定程度的輔導,如適合的情況。 COPE研討會由COPE與ISMTE合作,並在中國出版社和其他組織,包括Wiley的志願者協助下組織。

2、期刊可以要求研究人員在推薦同行評議者時使用ORCiD,並且當他們使用這些建議時,期刊可以謹慎。

3、出版商可以通過資源和工具來支持他們的期刊,例如檢查剽竊和圖像處理。 Wiley多年來一再表現出對研究出版倫理的承諾。我們的指導方針仍然是良好實踐的獨特多學科表現[參考如下]。

像許多知名出版社一樣,我們喜歡與研究培訓和實施機構合作,幫助機構在其研究人員之間建立正確的環境和文化[參考如下]。通過協作,可以開始解決這個問題。

附:國際出版倫理委員會(COPE)成立於1997年,旨在應對全球範圍內違反科學研究及出版規則的學術倫理問題,其目標是探討和尋找處理這些問題的實用方法和良好對策,嘗試界定科學出版倫理方面的規範指南。由此將對作者、主編、編輯委員會成員、讀者、及所有出版者有所裨益。

臨床醫生與論文扯不斷理還亂的始末

論文造假的背後其實是壓力!臨床醫生看病擅長,未必對做動物實驗擅長,未必對英文寫作擅長。但是,國內的晉升機制卻與論文掛鈎,其中原委有哪些?不要僅僅抨擊或報怨論文難,因為單純報怨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釐清原委,也許有助於找到解決方案。

30年前,中國科技相當落後,科技競爭力差。而國際科技競爭力的重要指標是論文的數量與質量。於是國家鼓勵發表科學論文,醫學也不例外。通過鼓勵發表SCI論文,發表論文給予高額獎金,到晉升與論文直接掛鈎,在上述諸多措施下,至少從SCI論文數量而言,目前已躍居全球第二,僅次於美國。而臨床醫學方面,從過去全國一年只有幾十篇上升到數萬篇,這是巨大的進步。

然而,就醫生數量與論文數量之比,中國臨床醫生人均SCI論文產出仍然遠遠低於美國,高質量的SCI論文差距更大。這也是美國醫療成為國際龍頭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物極必反,在大力鼓勵SCI論文之風延到基層醫院,同樣面臨壓力鋌而走險。論文造假,審稿造假,掠奪性期刊自然應運而生。

「以刊登論文數和影響因子進行排名評聘職稱,對於人事部門來說非常省力,目前發表論文已成為年輕醫生晉升的「命根子」,「只能拿手術刀、不能拿筆是絕對沒有前途的」。上海某著名三甲醫院的一名年輕醫生說。年輕醫生對論文壓力的報怨屢見報端。

當然,到底臨床醫生要不要發表論文?現在總的基調是明確的,基層醫生晉升與論文脫鉤,而高級別醫院的臨床醫生晉升會逐步與論文脫鉤。不能因為論文存在弊病就一棒子打死,當然,臨床醫生晉升也不能唯論文,要對臨床醫生進行分級,分為臨床專科醫生和研究型醫生,讓研究型醫生自覺開展臨床研究,推動臨床發展。而臨床專科醫生則主要專注臨床實踐。不 把論文作為硬指標的話,自然減少造假的可能。

在Springer回應「撤稿事件」時強調,撤稿事件是全球性問題,不是只針對中國作者的論文,其他國家作者的論文也存在因虛假同行評審等原因被撤稿的問題。1997年,中國科研人員對SCI論文的貢獻量不足2.5%。到了2006年,中國的SCI論文數量超過了德國、英國、法國和日本,僅次於美國。這些被撤銷的論文並不反映中國科研人員所發表的科研成果的整體質量和開拓性成就。

論文造假的背後,讓醫生回歸臨床和臨床研究

據悉,此次大規模撤稿原因是「同行評議造假」,論文作者冒用專家的名字申請郵件地址,從虛假郵箱向期刊提供正面的審稿意見。這不禁讓人聯想到2015年涉及中國學者的兩件大規模撤稿事件:

2015年8月,德國施普林格(Springer)出版集團宣布撤回旗下10本學術期刊上發表的64篇論文,61篇來自中國。撤稿理由:論文的同行評審過程涉嫌造假。

2015年3月,英國現代生物出版集團宣布撤銷旗下12種期刊43篇論文,其中41篇來自中國。撤稿理由:發現第三方機構有組織地為這些論文提供了虛假同行評審服務。

同行評審是國際學術界一個通行的做法,是國際學術論文出版管理的一個基本審稿制度,即讓同行專家評價論文是否有價值,而且並不是完全依賴自己的專家庫完成同行評議的,而是作者可以提供同行專家名單,選擇使用,以幫助完善這個評價。

但是,大家仔細梳理最近幾年大規模撤稿的背後會發現,事情遠遠不只是虛假同行評議這麼簡單。大量被撤稿文章並不是臨床研究,而更多的是基礎研究或是結合一些轉化醫學。前後被撤稿的數百篇文章,絕大部分都在研究基因表達、基因多態性、基因突變、基因調控對疾病影響,腫瘤佔大多數。如果再仔細閱讀文章正文,大家還會發現,很多文章如出一撤,連實驗方法、寫作的格式、甚至某些句式幾乎一樣!審稿造假可能只是環節之一,更要關心的是不是全流程造假,即實驗方法,實驗數據造假!如果虛假的結果一旦被發表,對科研人員和臨床醫生有誤導作用,危害是很大的。

當然,這也更值得我們反思,臨床醫生為什麼要做那麼多基礎研究?雖然基礎研究也很重要,但是對於大部分臨床醫生而言,臨床研究才是根本、重要的。很多臨床醫生其實並沒有真正的實驗條件,也沒有時間與小白鼠、細胞打交道。於是轉向實驗技術外包,那是必然的。甚至有些採用整體課題外包,臨床醫生成功申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主要偏向基礎研究),就把整個課題外包給第三方公司完成。其實,這失去了通過課題對人才和科研思維的訓練作用。如果這樣的話,還不如讓臨床醫生回歸臨床,在臨床實踐中開展臨床研究,實現臨床實踐與臨床研究並行,兩手抓,兩手都硬的效果。

學術造假「灰色產業鏈」,不僅僅是審稿環節

審稿環節是當前暴露在冰山之上的環節,是最被容易發現的環節,所以引大家關注。但是,更應該關注整個學術環節的規範性,從源頭抓起。從課題開始,課題原始數據的存檔、核查,一直到最後的論文發表。

中國科協出臺了「五不準」等很多行為規範,起到一定的約束作用。但是,如何更好引導和規範市場秩序這是關鍵的。過去有關論文服務暴光了幾家公司,包括實驗技術服務、論文買賣、虛假審稿等問題,但最後都是輕描淡寫,沒有實質性處罰。

建議相關行業協會根據國際和國內規範,制訂行業標準,客觀地引導和規範。在國際上,論文發表服務都在GPP3這個規範原則上開展工作,這是合理合規的。國內也應該制訂或遵循GPP3等規範,引導行業向規範化進行,嚴厲打擊實驗造假、數據造假、論文買賣、虛假審稿、虛假期刊這些不法行為。例如,最近臨床試驗的數據造假問題,《司法解釋》已獲兩高原則通過(《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藥品、醫療器械註冊申請數據造假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說明行業希望國家能出臺規範措施。

同時,在國際上,臨床醫生與服務外包企業有明確的分工與規範。臨床研究崇尚註冊、透明、數據可追溯性,這樣臨床研究的結果就可重複,通過專業的服務外包企業,協助臨床醫生進行研究的設計、資料庫建設、統計服務、論文發表計劃支持,讓臨床醫生更有時間和精力專注臨床科學問題的提出,以及臨床研究的開展,從而既真實、有效地、高效率開展臨床研究。

但是,對於行業的亂象,要出臺嚴厲的措施,要追責到底,才能起到懲戒作用。要象去年打擊醫療廣告亂象一樣,治理論文亂象,在淘寶、百度上,隨便用論文、期刊、SCI論文、代寫、實驗技術服務之類關鍵詞搜索,都會出現大量誘導、違規的廣告。各種快速發表,99%成功發表的承諾屢見不鮮。

接二連三的論文撤稿,值得我們每個人深思。在業內普遍對此一致聲討的當下,更應該引起我們的反思,尋找解決和治理亂象的方案,要加強監管、嚴厲懲戒、結合行業引導,調整考核制度等全方位改革。讓臨床醫生回歸臨床,讓科學和學術界風清氣爽,回歸科學和學術本身。

相關焦點

  • 撤稿事件回顧
    【全文】   107篇論文被撤 雙方都在反思         4月21日,世界著名學術出版機構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團發布聲明,該集團旗下《腫瘤生物學》(Tumor Biology)期刊撤下所刊登的107篇論文。
  • 國外撤稿事件
    美國醫生為什麼不會被大面積撤稿         《腫瘤生物學》期刊107篇來自中國作者的論文被撤,有人提出一個問題難住了我:「據說考核和指標的壓力,國內國外都一樣。為什麼國外作者不會被大規模撤稿呢?」           我被問得目瞪口呆。
  • 因參考文獻問題導致撤稿的論文
    近期,《Advances in Medical Education and Practice》撤回了2020年發表的一篇文章「Medical students』 perception of their education and training to cope with future market trends」,
  • 國際期刊撤稿事件查出「三元兇」
    中國科協9月17日對外公布了對國際期刊撤銷中國作者論文的有關情況,分析出現撤稿事件的三原因。  今年3月27日,英國現代生物出版集團BioMed Central(簡稱BMC)宣布撤銷旗下12種期刊43篇論文,其中41篇是中國作者的論文。
  • 寫論文的參考文獻時記得多檢查幾次,因為引用錯了也會被撤稿……
    近期,一篇發表在Advances in Medical Education and Practice雜誌上的題為Medical students』 perception of their education and training to cope with future market trends慘遭撤稿。
  • 「夢淚罵瑤」事件誰該背鍋?
    「夢淚罵瑤」事件,從5月6號開始,到今天過去20天了,事情不但沒有平息,一直在升級,發酵,支持夢淚的網友與支持公主瑤玩家,一直爭論不休。事件發生後,夢淚第一時間出來道歉,足以證明他的誠意,誰知道他的道歉,沒有換來玩家的原諒,反而引來更多女玩家的怒懟。
  • 年終盤點:2020年十大學術不端/撤稿事件
    後翟天臨時代,學術不端事件頻發,其中不乏令人尊敬的學術大牛,甚至院士,讓人目瞪口呆。 今天,小編帶你回顧過去這一年發生的十大學術不端/撤稿事件,引以為戒。
  • 2019十大撤稿事件:一次性撤下400多篇論文,這本期刊創紀錄了
    有期刊被迫一次性撤稿四百多篇,杜克大學因員工學術不端賠償政府上億美元……近日,Retraction Watch 發布了 2019 年的十大撤稿事件。在此之前,《新英格蘭醫學雜誌》(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於 2019 年 1 月撤回了一篇關於 CAR-T 細胞免疫療法的綜述,其中還討論了《自然》上的這篇論文,而《自然》撤稿聲明表示這一決策與該事件無關。 2.
  • 107篇中國論文被撤稿,是國際期刊把關不嚴的錯?
    [摘要]107篇中國學者論文因同行評審造假被國際學術出版巨頭斯普林格一次性撤稿,創下了正規學術期刊單次撤稿數量之最,被撤作者還不乏來自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等名校的。而這次事件距離去年12月底的同類事件才僅僅過去4個月。
  • 追問哈佛撤稿事件:那些盲目跟風者怎麼辦?
    長時間以來,科學家們認為心臟並沒有內源性的幹細胞,而此次撤稿事件的主角Piero Anversa則認為自己的團隊發現了這樣的幹細胞,它們被c-Kit+受體所標記,所以又叫c-Kit+幹細胞。哺乳動物種類繁多,不應該由一個動物模型結論推測到所有動物, 也不能直接推測到人類」。 Molkentin回應道:「這樣說是有道理的。但是,人類心臟在心肌受損後並不會自我修復,所以即使存在內源性心臟幹細胞,它們顯然不是很有效。而且,豬在出生2至3天後,心臟同樣再也不會進行任何意義上的自我修復。」
  • 107篇論文撤稿事件-新聞專題-科學網
    採訪中,林誠再三表示,此次撤稿論文事件定性應該是同行評議造假,不是論文造假,概念不同,性質更不能等同。「我可以保證,論文中的實驗數據是真實的。至於第三方找到的論文評審專家,偽造同行評議,這個我完全不知情。」想想這件事,林誠有點無奈,「這就如同,將自己的『孩子』交給了保姆,結果沒有想到,保姆把我的『孩子』賣了。」
  • 湘雅醫院兩醫生因撤稿事件 被取消職稱晉升資格一次
    據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官網消息,該院日前發布《腫瘤生物學》集中撤稿論文責任作者調查處理結果的公告。公告稱,根據《教育部科技類學風建設辦公室關於妥善落實集中撤稿事件涉事作者處理意見的通知》(教技司[2017]295號)、《中南大學關於斯普林格(Springer)期刊撤稿事件處理結果的報告》(中大科字[2017]33號)文件要求,現將中南大學湘雅醫院涉及《腫瘤生物學》集中撤稿事件論文的調查處理信息進行公布。
  • 視頻丨年度五大令人尷尬科學事件:狗腦左右搞反、韓春雨撤稿
    也有人懷疑,該團隊從未製作出金屬氫樣本消失導致「死無對證」。打破疑慮的方法只有一個,再造一塊金屬氫。世界首例換頭手術11月17日,義大利神經外科醫生塞爾吉·卡納瓦羅宣布世界首例人類頭部移植手術已成功實施。手術地點在中國,由哈爾濱醫科大學任曉平教授帶領完成。
  • Science大型撤稿報告:IEEE狂撤7000篇論文,中國兩位超級撤稿大戶...
    這組數據來自2010年成立了一個跟蹤撤稿事件的網站「撤稿觀察」(Retraction Watch),最近,撤稿觀察和Science合作,推出了系列重磅報導。IEEE撤回了數千篇會議論文許多撤稿通知都沒有給出具體的原因,僅簡單地說:「根據正式組成的專家委員會對論文內容的仔細審查,這篇論文被發現違反了IEEE的出版準則。」那麼到底發生了什麼呢?IEEE沒有提供太多細節。該組織每年贊助1700多場會議,在發表論文前需要對所有摘要和論文進行同行評議。
  • 期刊越好,撤稿為何反而越多?
    期刊的撤稿指數是「在一個時間段裡被撤稿的文章數量」和「在同樣的時間段裡發表的帶摘要文章的數量」的相對值。該論文在對這17種期刊進行分析後展示了影響因子和撤稿指數關係的總體趨勢,這張圖也被發表在推特上:戴維(Graham Davey)在推特上發言說:「這可能是因為那些頂級期刊想要發表小樣本、大效應量的突破性進展吧。這是假陽性好嘛!」不論是什麼原因,撤稿數量上升的整體趨勢是十分明顯的。可能也正是這個原因,讓這篇研究退稿指數的論文自發表後就時常在社交媒體裡出現。坦南特說:「這篇(三年前的)論文仍然十分應景,尤其在最近發生這一系列可怕偽造結果事件和撤稿風波的時候。」
  • 被國際期刊瘋狂撤稿,我國醫學論文還有救嗎?
    近幾年發生多起我國醫學領域論文在國際學術期刊被集體撤稿的事件,給中國醫學界帶來了很大的負面影響。最近,《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經歷了歷史上首次撤稿後重發事件,撤回的文章截至今年6月初已被引用超過3300次。
  • 專訪施普林格:大撤稿背後,「黑中介」正摧毀同行評審制
    然後,評審人會提供詳細的評審報告——多數情況下這是匿名的,作者並不知道評審人是誰。此外,由作者建議同行評審人也是許多期刊認可的做法。果殼網:為什麼偽造的同行評審意見會被當成真實的?果殼網:施普林格是什麼時候、怎麼發現被撤論文的同行評審意見是假的?彼得·巴特勒:虛假同行評審(等原因)曾導致了2015年和2016年的論文撤稿,其中涉及了期刊《腫瘤生物學》。此後,我們決定對相關論文進行篩查。基於這一追加篩查,我們又查出新的虛假同行評審人。
  • 中國新聞周刊:中國論文頻被撤稿的背後
    兩次被撤稿論文的作者絕大多數來自中國的醫療系統,包括一些知名大學的附屬醫院。其中,施普林格的撤稿中有61篇來自中國;在被BMC撤稿的43篇論文中,中國則佔了41篇。頻頻撤稿施普林格在關於此次撤稿事件的聲明中說,該集團的期刊編輯最先發現一些論文評議人電子郵件地址的真實性存在問題,隨後展開的內部調查發現了偽造的同行評議報告。
  • 撤稿!暨大博士「嚴重抄襲」事件,有了最新消息!
    5日,網絡爆出署名北京語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青年教師粟花的《關於暨南大學新傳學院博士生和〈新聞界〉雜誌學術不端行為的公開信》,信中痛陳「最近發現幾起嚴重的論文抄襲事件」,並附上了大量的「抄襲證據」。事情引發學界關注。
  • 施普林格撤稿事件續|南華大學通報:取消一人博士研究生學籍
    施普林格撤稿事件續|南華大學通報:取消一人博士研究生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