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浙江卷,第28題】
2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13分)
材料:西歐是世界上重要的天然氣輸入地區。下面左圖為歐洲部分地區略圖。德國是天然氣進口大國,92%的天然氣需要從國外進口。右圖為2017年德國天然氣進口來源構成圖。目前,俄羅斯、德國等國家在圖1中甲乙兩地間新建天然氣輸氣管道。
(1)簡述西歐大量輸入天然氣的主要原因。(4分)
(2)與北海相比,評價在波羅的海建設天然氣管道的自然條件。(3分)
(3)簡述德國天然氣進口來源的主要特徵,並指出德國在甲乙兩地間採用輸氣管道進口天然氣的優勢。(6分)
答案:(1)經濟發達,需求量大;本地天然氣產量小,供需矛盾突出;天然氣為低汙染能源,對環境影響較小。
(2)①有利:海水深度較淺、風浪較小;②不利:冬季海面結冰。
(3)①特徵:來源於臨近國家;來源多元,俄羅斯比例最大;②優勢:運輸連續性強、安全性高、運輸量大、成本低。
精講精析:(1)分析西歐大量進口天然氣的原因。①西歐地區的經濟發達,人口較多,對天然氣的需求量較大;②西歐地區的天然氣產量較小,供給難以滿足本地區需求,需要從其他國家進口天然氣,進行能源跨區域調配;③天然氣本身為低汙染能源,對環境汙染較小。
(2)分析波羅的海建設天然氣管道的自然條件。①從有利、不利兩個方面,分析建設管道的自然條件(而不是社會經濟條件);②在有利方面,從圖中的海水等深線可知,北海的北部海水較深(200m~2000m),而波羅的海的海水較淺(<200m),因此建設管道的難度較低;③波羅的海的西部為斯堪地那維亞山脈,可以阻擋來自大西洋的盛行西風,因此波羅的海的風浪較小,鋪設管道的難度較低;③在不利方面,北海靠近大西洋,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響,為溫帶海洋性氣候,不易結冰;而波羅的海距海較遠,為溫帶海洋性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冬季氣溫較低,並且有多條徑流匯入,鹽度較低,因此冬季容易結冰(溫度、鹽度越低,越容易結冰)。
(3)分析管道運輸的優勢。①從圖中可以看出,德國天然氣主要來自於鄰近的荷蘭、挪威和俄羅斯,其中俄羅斯佔的比例最高;②管道運輸的鋪設成本較高,但連續性好,安全性高,運輸量大,鋪設後的運輸較低。
歐洲北鄰北冰洋、西鄰大西洋、南鄰地中海,東部與亞洲毗連,面積為1016萬平方千米,在七大洲中排名第六。
①地形。歐洲的地形以平原為主(約2/3),主要有東歐平原、波德平原和西歐平原。山脈主要分布在南部,例如阿爾卑斯山脈、亞平寧山脈。歐洲平均海拔約340m,是世界平均海拔最低的大洲。
②河流。歐洲河湖眾多,河網密布,其中伏爾加河(注入裏海)為歐洲最長的河流,多瑙河(注入黑海)為世界上流經國家最多的河流(9個),萊茵河(注入北海)流經6個國家。
圖1 歐洲的地形
歐洲的南北範圍為36°N~71°N,主要分布著5種氣候,各種氣候的成因與特點分別為:
①地中海氣候:夏季受副熱帶高氣壓帶的控制,冬季受盛行西風的影響;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多雨。
②溫帶大陸性氣候:深居內陸,距海遙遠;冬季寒冷,夏季炎熱,全年少雨。
③高原山地氣候:海拔較高,氣溫和降水隨著海拔的變化而變化;全年寒冷,降水較少(迎風坡的山腰降水較多)。
④溫帶海洋性氣候:受到盛行西風帶的控制,並且受到沿岸北大西洋暖流「增溫增溼」的作用。全年溫暖溼潤。
⑤寒帶氣候:緯度較高,受極地高氣壓帶的控制(冷氣團);全年寒冷,降水較少。
圖2 歐洲的氣候(西歐和中歐)
本節例題的難度較大,解題思路為:①根據天然氣的供給、需求(市場)及本身的特性(清潔能源),分析西歐大量進口天然氣的原因;②根據海水的深淺、海上風浪的大小(考慮海陸位置+地形)和冬季是否結冰(考慮氣候、鹽度),分析波羅的海建設管道的有利與不利條件;③根據進口來源國家的分布及佔比,分析德國天然氣進口的特徵,並分析管道運輸的優勢。
在運輸貨物時,常用的交通運輸方式有5種,各種運輸方式的優缺點分別為:
①鐵路:運量大,運費較低,速度較快;但修建鐵路的成本高,短途運輸的成本高;
②公路:機動靈活,裝卸方便;但運量小,耗能多,運費較貴;
③水路:運量大,成本低;但速度慢,受河流水文影響大;
④航空:速度快;但運量小,運費高,設備昂貴,技術要求高;
⑤管道:運量大,損耗小,安全性高,連續性強;但需要專門鋪設,投資大,靈活性差。
圖3 五種交通運輸方式的比較
【每晚20:00,每日一題,學好地理】